微团簇论文-吴晓静,余学会,刘阿钻,蒋卫国,程龙玖

微团簇论文-吴晓静,余学会,刘阿钻,蒋卫国,程龙玖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团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拉曼光谱,荧光光谱,密度泛函理论,前线轨道

微团簇论文文献综述

吴晓静,余学会,刘阿钻,蒋卫国,程龙玖[1](2017)在《LaCl_3溶液中微团簇的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LaCl_3溶液拉曼和荧光光谱及其变化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光谱信息。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在6-31G(d,p)+Def2-SV(p)基组水平上计算了氯化镧溶液中的微团簇结构,结果表明微团簇分子趋向于形成9配位结构,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可行性。理论拉曼光谱与实验光谱相比基本一致,随着LaCl_3的加入溶液拉曼光谱在300~600cm~(-1)范围内峰的强度稍微增大,原因可能为La—O振动与水中O—H的面内、面外摇摆峰迭加形成的;在3 000~4 000cm~(-1)范围内,氯化镧溶液与水相比峰形变窄,可能是由于在溶液中原有的水团簇结构破坏后形成的镧水合物中O—H的伸缩振动导致。荧光发射光谱在350nm处出现明显的新峰,且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从络合物角度实现了对氯化镧溶液的定量分析;同样的基组水平上计算了团簇的荧光发射中心,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理论计算与实验值基本吻合,实现了对实验光谱中新峰的指认与归属。(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7年02期)

吴晓静,余学会,刘阿钻,蒋卫国,程龙玖[2](2016)在《密度泛函理论及光谱对CuCl_2溶液中微团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和拉曼光谱对氯化铜溶液第一溶剂化层中的微团簇进行了研究。采用B3LYP方法对溶液中可能存在的团簇构型进行优化,从动力学和热力学方面分析得出溶液中团簇结构信息。理论拉曼光谱在100~500 cm~(-1)主要为Cu—O的伸缩振动峰,3400~4000 cm~(-1)范围内为O—H的对称和不对称伸缩振动。实验光谱在200~340 cm~(-1)出现明显新峰,位于2500~4000 cm-1的O—H伸缩振动峰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峰的强度逐渐减小,峰形有明显变化。实验光谱和理论光谱验证和比对,表明溶液的实验光谱中产生的新峰为Cu—O振动,CuCl_2水溶液中产生短程离子相互作用及溶剂化现象,且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溶剂化数目减小。(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6年08期)

吴晓静,于亚鹏,蒋卫国,权俊杰,王小英[3](2015)在《La(Ⅲ)-乙醇溶液微团簇理论和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分子光谱和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采用改进的TPSSTPSS泛函方法对C、H、O原子用6-31G基组并添加极化和弥散函数,对La原子选用Def2-SV(P)赝势基组,研究La3+/乙醇溶液微团簇构型。优化计算La3+在水溶液中的溶剂化结构,得出气相中的优化结果可以近似代替液相结果的结论;理论优化计算La3+/乙醇溶液可能存在的结构构型的结果表明,溶剂化数n=6时结构最稳定。采用荧光光谱和核磁共振实验对结果进行了验证,表明La3+的加入使荧光强度显着增强,在高浓度时生成的团簇构型比较稳定,且随着溶剂化数目的增加,O—H键长增大,La3+使其附近的质子产生强大的屏蔽效应,化学位移向高场移动,溶剂化数n=6时绝对误差最小,最稳定,与理论计算结论相吻合。(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5年01期)

王小英,吴晓静,石越,纪文根[4](2014)在《第一性原理对Sr~(2+)/甲醇溶液微团簇结构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光谱实验和第一性原理研究了SrCl2/甲醇溶液中离子的溶剂化微团簇现象。计算采用B3LYP中6-31G(d,p)基组和TPSSTPSS中LANL2DZ基组。通过对低浓度锶甲醇溶液中可能存在的团簇构型进行优化和热力学常数计算,获得了溶液中较稳定的微团簇构型及其构型随浓度变化相互转化的规律。(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4年10期)

马兴科,吕清正[5](2011)在《铜微团簇结构及结合能的计算机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铜团簇具有奇异的性质,在催化、纳米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采用相对论有效原子实势模型(RECP),在密度泛函方法(DFT)下,使用Gaussian软件,研究了铜微团簇Cun(n=2,…,10)在稳态下的结构和结合能,得到了Cun(n=2,…1,0)的结合能和基态结构,发现随着n的增大,Cun(n=2,…,10)平均结合能会逐步微幅增加(极少数个体例外).(本文来源于《平顶山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金容,魏成富,黄燕,刘畅,郭建军[6](2011)在《Au-Zn微团簇的结构与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相对论有效原子实势(RECP)近似下,用Gaussian98程序和密度泛函中的B3LYP/LANL2DZ方法,对AunZn微团簇的各种几何构型进行优化计算,得到它们的基态结构,同时计算了最低能量结构的垂直电离势和电子亲和能,最后计算了团簇的能级分布和最高占据轨道(HOMO)与最低空轨道(LUMO)之间的能级间隙(HLG)。(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朱洲森,缪竞威,廖雪花,师免恭[7](2010)在《异构微团簇库仑爆炸中较重离子尾流效应‘消失’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快微团簇穿过固体时和固体发生相互作用过程中,尾流效应是一个显着的特性.但由不同元素或原子构成的异构微团簇和固体作用分解后,其较重离子的能谱往往很难观察到尾流现象,这是一个倍感困惑的实验现象.本文系统研究了异构微团簇库仑爆炸中较重离子尾流效应表现不明显甚至’消失’的缘由.通过理论推算结合实验过程以及与实验条件等的综合研究,论证出分辨因素、计数差因数和作用力因素是造成这种反常现象的主要原因,给出了完整的分析.并以HD~+、HD_2~+等离子为例,对库仑爆炸实验中异构微团簇在以上叁个因素方面的产物采样、发散等过程做了较详细论述和说明.将对以后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汪珊珊[8](2010)在《关于理论研究铜微团簇的最佳方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理论模拟计算铜微团簇的DFT方法、RECP模型和Gaussian软件。通过和MC方法的对比,分析得出在理论上模拟铜微团簇及其离子的结构和结合能方面,DFT方法是最合理和最精确的结论。还介绍了Gaussian软件的基组,分析对比后,认为选择SDD基组可以达到最佳优化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汪珊珊,贾艳辉,李公平[9](2009)在《铜微团簇及其离子的结合能和异构体》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了相对论有效原子实势模型(RECP),在密度泛函方法(DFT)下,使用量化计算软件Gaussian03进行模拟计算,研究了铜微团簇Cun(n=2~10)及其正负一价离子在稳态下的结合能,并对铜微团簇Cun出现异构体的临界原子数n进行了寻找,发现当n≤4时团簇结构是唯一的,不存在异构体,当n=5时团簇开始出现异构体.(本文来源于《甘肃科学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汪珊珊[10](2008)在《铜微团簇及其离子的结构及结合能的计算机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团簇具有特殊的几何结构和奇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有着很多的潜在应用背景,近年来它已成为实验和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铜是常用的金属,铜团簇具有奇异的性质,对它结构及其能量的研究是其性质研究和探讨可能应用的重要基础。本文采用了相对原子实势模型(RECP),在密度泛函方法(DFT)下,使用Gaussian软件,研究了铜微团簇Cu_n(n=2,…,10)及其离子Cu_n~+(n=2,…,10)和Cu_n~-(n=2,…,10)在稳态下的结构和结合能,并对其中某些团簇的异构体也进行了详细研究和分析,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得到了Cu_n(n=2,…,10)及其离子的结合能和基态结构。本文所得的数据与参考文献已有的数据范围能很好的符合,进一步说明本文采用的方法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为今后的团簇研究提供参考。2、发现随着n值增大,Cu_n(n=2,…,10)及其离子的平均结合能会逐步微幅增加(但是也有极少数个体例外)。另一方面,在同一n值的条件下,中性铜微团簇失去电子或者得到电子都将吸收或者放出能量。在n≥4以后,它们有失去一个电子团簇结合能比得到一个电子对应的结合能大的趋势,即团簇失去一个电子将比得到一个电子更稳定。3、寻找并讨论了异构体的存在和差异(以Cu_5和Cu_6为例)。本文使用Gaussian03对Cu_5和Cu_6进行模拟,得到了唯一一种Cu_5结构,无异构体,和8种不同的Cu_6异构体,证实了Cu_6为临界团簇异构体,且分析了Cu_6的八种异构体,丰富了Cu_5和Cu_6的结构理论,同时也为以后的实验提供了参考。4、本文在计算Cu_n(n=2,…,10)及其离子的结合能和结构时,还在附录中提供了团簇结构、键长和键角等更多的数据,为以后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信息。(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8-05-01)

微团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和拉曼光谱对氯化铜溶液第一溶剂化层中的微团簇进行了研究。采用B3LYP方法对溶液中可能存在的团簇构型进行优化,从动力学和热力学方面分析得出溶液中团簇结构信息。理论拉曼光谱在100~500 cm~(-1)主要为Cu—O的伸缩振动峰,3400~4000 cm~(-1)范围内为O—H的对称和不对称伸缩振动。实验光谱在200~340 cm~(-1)出现明显新峰,位于2500~4000 cm-1的O—H伸缩振动峰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峰的强度逐渐减小,峰形有明显变化。实验光谱和理论光谱验证和比对,表明溶液的实验光谱中产生的新峰为Cu—O振动,CuCl_2水溶液中产生短程离子相互作用及溶剂化现象,且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溶剂化数目减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团簇论文参考文献

[1].吴晓静,余学会,刘阿钻,蒋卫国,程龙玖.LaCl_3溶液中微团簇的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7

[2].吴晓静,余学会,刘阿钻,蒋卫国,程龙玖.密度泛函理论及光谱对CuCl_2溶液中微团簇的研究[J].化学通报.2016

[3].吴晓静,于亚鹏,蒋卫国,权俊杰,王小英.La(Ⅲ)-乙醇溶液微团簇理论和光谱研究[J].化学通报.2015

[4].王小英,吴晓静,石越,纪文根.第一性原理对Sr~(2+)/甲醇溶液微团簇结构的分析[J].化学通报.2014

[5].马兴科,吕清正.铜微团簇结构及结合能的计算机模拟[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

[6].金容,魏成富,黄燕,刘畅,郭建军.Au-Zn微团簇的结构与性质[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7].朱洲森,缪竞威,廖雪花,师免恭.异构微团簇库仑爆炸中较重离子尾流效应‘消失’的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0

[8].汪珊珊.关于理论研究铜微团簇的最佳方法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9].汪珊珊,贾艳辉,李公平.铜微团簇及其离子的结合能和异构体[J].甘肃科学学报.2009

[10].汪珊珊.铜微团簇及其离子的结构及结合能的计算机模拟[D].兰州大学.2008

标签:;  ;  ;  ;  

微团簇论文-吴晓静,余学会,刘阿钻,蒋卫国,程龙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