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力再生产,住房规划
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温权[1](2019)在《西方资本主义城市住宅规划的叁重危机及其社会效应——从曼纽尔·卡斯特的马克思主义城市批判理论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市规划学语境中,检视西方社会不合理的居民住房调配机制及其产生的负面政治效应,是曼纽尔·卡斯特揭露发达资本主义制度内在隐患的重要理论支点。他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论域下,通过分析市场条件下受资本逻辑裹挟的差异性群体,在城市总体空间布展或局部景观改造中,各不相同的地理坐标选择与更换能力,引申出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城市住宅规划体系无法逾越的叁个障碍。其一,是凌驾于居民实际需要之上的盈利性房地产开发模式,对具有不同货币支付尺度的劳资双方彼此居住地点的非正义性划分。其二,是植根于资本长时段积累目标之内的城市区域性重建活动,对处在商品消费序列底端的边缘人口之房屋所有权与空间迁徙权的非正常性褫夺。其叁,是游走于政府宏观调控与资本价值剥削之间的土地规划举措,对已然失去安居环境并亟待重获定居寓所的工薪阶层之非及时性救济。应当说,它们都是资本累进增殖与劳动力再生产之间结构性矛盾的空间症候。作为资本主义制度平稳运行的两个必要条件,二者的拮抗关系势必引起社会权力格局的间歇性动荡。而在卡斯特看来,这是集体消费危机对激进革命情势的触发。(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佳莉[2](2019)在《基于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中国城市病防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快速的城市化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引发了城市病。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病,各国的学者、思想家、政治家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探索,以寻找解决城市危机的途径。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学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对城市现象与城市病现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基于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结合中国城市病的现状,研究探索中国城市病防治的措施。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是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分支,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应的时代背景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城市病全面爆发时期。针对城市危机的日趋严重,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学者借鉴并批判吸收了西方城市学社会学派、生态学派和田园学派等理论,他们运用马克思的资本理论,指出资本主义城市病的根源在于城市空间的商品化、资本化;在于追求空间资本的最大化而忽视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集体消费;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虽然他们没有走上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对城市病现象的深度解析,为我们防治城市病、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的城市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理论思路。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亨利·列斐伏尔、曼纽尔·卡斯泰尔斯、大卫·哈维。列斐伏尔主要从资本与空间政治角度探究城市,认为城市发展的矛盾主要是由于空间资本的运作而产生的。卡斯泰尔斯从消费入手,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城市主要的功能是消费,即再生产劳动力,而资本逐利的本性导致资本家忽视住房、医院、学校、社会服务、文化环境等集体消费,因而导致城市危机。哈维则在马克思《资本论》的启示下,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城市分析,致力于理解由资本主义产生的社会和空间的不平等问题,尤其对资本造城现象进行了批判。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对我国防治城市病有着积极的参考意义。建立起为社会全体居民谋福利的城市空间,满足城市居民和城市发展的需求;从集体消费出发,重视市政建设与环境建设,保证居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制度和社会意识方面直接解决城市发展问题,以减少城市未来发展的障碍;重视城市人文和生态建设,保护我们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警惕资本造城,防止资本将城市变得越来越昂贵,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构建舒适和谐的城市环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之一。现在学术界对城市病的研究方兴未艾,城市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政府也在不断重视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并且提出了防治措施,城市病的防治,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表现。通过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对我国城市防治的启示,使我们深刻认识到防治城市病需要结合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调动社会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从理论到实践质的创新发展。(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温权[3](2019)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叁种城市文化及其意识形态本质——从曼纽尔·卡斯特的马克思主义城市文化批判理论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激进语境中,检视西方城市文化的意识形态内涵,是曼纽尔·卡斯特体认发达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症候的重要出发点。藉此,他先后归纳出叁种与当代资本生产与积累模式相呼应的主流文化形态,并分别对其作用机理和政治效应进行了详细地分析。首先,是由资本新自由主义和技术官僚主义共同催生的精英政治文化,对城市发展路径和大众交往秩序的排它性宰制;其次,是与资本地理性不均衡发展和社会财富区域性集中密切相关的社区隔离文化,对城市规划格局和个体空间身份的碎片性修饰;再次,是受资本知识更新机制和信息传播媒介深刻影响的网络虚拟文化,对城市社会经验和居民日常实践的目的性削弱。不难看出,它们都是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现代城市景观的外化。后者不仅扭曲了普罗大众之于城市文明体系的历史性建构关系,而且还在文化符号对劳动属性的隐秘编码中遮蔽了原本十分尖锐的阶级矛盾。其实质,不啻为资本逻辑对自身结构性危机的转嫁和对异化社会关系再生产机制的维护。这无疑反映出一个基本的事实,即所谓的西方城市文化,实际上是资本价值剥削与政治压迫的空间性表达。(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蔡思宁[4](2019)在《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视域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城市与超大城市的不断涌现,中小城市的不断扩容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智慧城市建设是破解当今城市建设问题的时代钥匙,然而建设过程中,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出现了片面化和碎片化的现象,导致出现了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过热,而忽视了管控风险、科技创新、社会风险、人本因素等重要影响因素。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平衡科技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关系,如何提升智慧城市的发展质量都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厘清智慧城市的概念、系统特征和内涵,分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以帮助各城市政府有序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解决城市化发展的难题,让智慧城市同人类社会发展实践相统一,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感,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文是在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思想,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研究和对新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各阶段的分析,用文献分析法对智慧城市建设影响因素及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中发现,人作为城市建设的主体,对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关键性作用;科技创新能力对智慧城市建设具有支撑性作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制度与政策对智慧城市建设与健康发展具有保障性作用。在对智慧城市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健全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完善与普及高新技术应用,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期刊2019-05-01)
刘继华,段斯铁萌[5](2019)在《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对我国大城市空间治理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分析了转型期我国大城市空间治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空间生产过度、发展要素配置失衡、城市空间分化隔离、使用权争夺引发的社会冲突等。提出了以转变城市治理理念为前提,通过规范土地资本运营、增强规划调控作用、转变城市治理方式等手段来破解我国大城市空间资源配置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推动我国大城市空间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本文来源于《城市问题》期刊2019年02期)
苏晓纯[6](2018)在《“叁互一体”的大学生理论社团新模式构建——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协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理论社团作为大学生自发成立的理论学习型组织,近年来在各高校方兴未艾,充分反映了大学生对理论学习和思想交流的内在需求。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高校理论社团传统的学习和育人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青年成长成才的需求。新时代的思想呼唤新时代的学习模式。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协会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和学习,探索出师生深度互动、朋辈全员互教、理实协调互补的"叁互一体"的教育模式,取得较好成效。(本文来源于《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郑丽莹[7](2018)在《国外“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研究评述:总体评介、分析视角与核心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外学者对"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价值评判褒贬不一,形成了"理论贡献说"、"理论质疑说"和"理论局限说"叁种评价;他们的研究中呈现出"反阶级分析"、"反结构主义"、"反功能主义"、"反男性主义"和"反后现代主义"等多重分析视角;对"空间在城市研究中的角色地位"、"城市社会演进的动力机制"和"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的思想关系"这叁大理论问题的探讨构成了国外研究的核心主题。但是国外学者对"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评鉴,在研究中存在"价值中立"的研究局限,而且普遍忽视了非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发展模式。(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李长学[8](2018)在《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与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化是随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自然历史过程和社会实践过程,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现手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阶段性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在取得显着成就的同时,也由于多种原因而出现了重物轻人的城镇化倾向,引发出一系列棘手的城市问题和社会矛盾。鲜明的问题导向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使我们意识到“新型城镇化”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但至于新型城镇化是什么、如何推进的问题,依然处于不断地摸索和试点中。这种情况下,“借鉴”就成为新型城镇化理论建构和道路探索的重要方法。回眸世界城镇化史,西方先发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实践中,也曾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城市空间问题与危机,形成了阶级立场不同、范式不同的城市化理论。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资本主义普遍的城市危机为导向而形成的以列斐伏尔、哈维、卡斯特等人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城市问题结合起来,将空间视角与生产方式结合起来,借助马克思主义观点回答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城市化的运行机理、问题成因及发展趋向等问题,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无疑是有重要启示的。因此,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对问题域、指导思想和阶级立场相同、城镇化发展程度和形成背景不同的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和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以“启示”的形式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发展,是本文的写作目的。这决定了文章主要包括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以及两者的比较与启示叁部分内容。其中,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是在资本主义实践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都市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下对空间和城市危机的理论反思,是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衰落后寻求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的理论探索,也是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空间观念和城市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围绕着“何为城市和空间生产;城市化是如何运行的,为何出现空间非正义问题;应如何解决城市问题,未来空间如何建构”等基本问题,形成了空间生产论、空间动因论和空间正义论;虽然因经济决定论色彩浓重而相对忽视了城镇化中的人文因素,但开创了城市研究的空间视角,并从城市角度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新型城镇化理论的形成同样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问题导向性,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全球经济发展和治理格局发展深刻变革,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和新时代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针对我国传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而做出的战略性调整,也是对传统城镇化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和重构;经历了初探与萌芽、全面探讨与初步形成两个阶段;围绕着新型城镇化“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发展”的问题,形成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动力机制、推进思路、评价体系等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中国化的时代探索,也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想指南,虽体系初成,但仍需完善。通过详细梳理可知,这两种理论在缘起背景和内容方法等方面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两种理论的共性,可以视之为城镇化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比如,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城镇化发展,其中政府和资本(市场)是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政府和市场支配下的城镇化必然会出现矛盾和问题等。两种理论的差异,意味着相互借鉴的可能。具体而言,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给中国的启示主要有:注重从空间视角分析中国城镇化理论与实践;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机理和矛盾成因有待进一步阐释;新型城镇化理论建构不能忽视城镇化中的人文因素;发挥资本的作用和政府的适度调控同样必不可少;新型城镇化建设应重视以公众参与为核心的城镇权利;以人为本和空间正义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价值遵循等。(本文来源于《中共中央党校》期刊2018-07-01)
张淑[9](2018)在《寻求城市空间正义——一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空间和正义是两个属于不同层次的范畴。一方面,空间的概念不仅具有物理的和自然地理的属性,而且具有社会性与历史性。另一方面,正义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也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并在一定场域中得到体现。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兴起,西方一些学者分析了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中存在的空间非正义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但也存在若干非马克思主义的缺陷。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确立科学的空间正义观;只有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施行基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空间正义。(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黄静[10](2018)在《中共党史专架年内在城市书房全覆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黄静) 昨天上午,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办、市文广新局联合召开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及中共党史专架进城市书房布置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姜龙出席会议。会议要求,在目前市区6家城市书房已经配备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及党史专架的试点基础上,年内实现中共(本文来源于《扬州日报》期刊2018-05-09)
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快速的城市化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引发了城市病。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病,各国的学者、思想家、政治家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探索,以寻找解决城市危机的途径。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学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对城市现象与城市病现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基于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结合中国城市病的现状,研究探索中国城市病防治的措施。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是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分支,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应的时代背景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城市病全面爆发时期。针对城市危机的日趋严重,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学者借鉴并批判吸收了西方城市学社会学派、生态学派和田园学派等理论,他们运用马克思的资本理论,指出资本主义城市病的根源在于城市空间的商品化、资本化;在于追求空间资本的最大化而忽视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集体消费;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虽然他们没有走上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对城市病现象的深度解析,为我们防治城市病、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的城市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理论思路。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亨利·列斐伏尔、曼纽尔·卡斯泰尔斯、大卫·哈维。列斐伏尔主要从资本与空间政治角度探究城市,认为城市发展的矛盾主要是由于空间资本的运作而产生的。卡斯泰尔斯从消费入手,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城市主要的功能是消费,即再生产劳动力,而资本逐利的本性导致资本家忽视住房、医院、学校、社会服务、文化环境等集体消费,因而导致城市危机。哈维则在马克思《资本论》的启示下,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城市分析,致力于理解由资本主义产生的社会和空间的不平等问题,尤其对资本造城现象进行了批判。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对我国防治城市病有着积极的参考意义。建立起为社会全体居民谋福利的城市空间,满足城市居民和城市发展的需求;从集体消费出发,重视市政建设与环境建设,保证居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制度和社会意识方面直接解决城市发展问题,以减少城市未来发展的障碍;重视城市人文和生态建设,保护我们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警惕资本造城,防止资本将城市变得越来越昂贵,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构建舒适和谐的城市环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之一。现在学术界对城市病的研究方兴未艾,城市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政府也在不断重视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并且提出了防治措施,城市病的防治,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表现。通过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对我国城市防治的启示,使我们深刻认识到防治城市病需要结合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调动社会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从理论到实践质的创新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温权.西方资本主义城市住宅规划的叁重危机及其社会效应——从曼纽尔·卡斯特的马克思主义城市批判理论谈起[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王佳莉.基于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中国城市病防治研究[D].河南大学.2019
[3].温权.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叁种城市文化及其意识形态本质——从曼纽尔·卡斯特的马克思主义城市文化批判理论谈起[J].云南社会科学.2019
[4].蔡思宁.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视域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影响因素及路径研究[D].中共辽宁省委党校.2019
[5].刘继华,段斯铁萌.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对我国大城市空间治理的启示[J].城市问题.2019
[6].苏晓纯.“叁互一体”的大学生理论社团新模式构建——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协会”为例[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8
[7].郑丽莹.国外“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研究评述:总体评介、分析视角与核心主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8].李长学.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与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8
[9].张淑.寻求城市空间正义——一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视角[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8
[10].黄静.中共党史专架年内在城市书房全覆盖[N].扬州日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