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石油体系论文-陆如泉

世界石油体系论文-陆如泉

导读:本文包含了世界石油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际石油公司,IOC,国家石油公司,行为体,国际关系,雪佛龙公司,道达尔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阿美,权力与相互依赖

世界石油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陆如泉[1](2019)在《IOC:世界石油体系中的重要“玩家”》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两年,侧重看了一些有关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s)、国际政治(International Politics)和国际政治经济学(IPE,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的书籍,发现一个有(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报》期刊2019-08-27)

潘涛,万宏,吴谋远,张卫忠,徐凤生[2](2019)在《世界一流石油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构建石油行业世界一流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并实施对标管理,是提升行业管理效率效益效能的重要举措。针对中国石油行业在世界一流石油企业对标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标体系设计在核心竞争力、质量效益、社会责任、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创新点。设计构建世界一流石油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以及50个叁级指标。采用功效系数法,对世界一流石油企业指标体系进行评价。选取10家石油公司作为评价对象,并根据对标评价结果,进行世界一流石油企业评价体系应用分析,总结中国石油企业的主要优势与主要差距。(本文来源于《国际石油经济》期刊2019年07期)

屈晓翔[3](2015)在《复杂网络下国际货币体系对世界石油贸易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间贸易往来与资金往来形成的“货币-贸易”循环体系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经济图谱,国际货币体系是“货币-贸易”循环过程中最根本的制度安排,任何一个开放经济体在贸易往来与资金往来中都要面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其中尤以“美元-石油”循环体系受到的影响最为深远。随着国际金融的不断创新,石油和金融产品联系密切,石油在国际贸易市场中体现商品属性,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体现货币属性,石油与美元的紧紧捆绑使世界石油贸易脱离商品贸易的层次。因此,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下的世界石油贸易凸显了其金融属性对商品属性的影响与效应,也为研究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同时,网络科学正成为各学科的研究热点,网络结构成为我们了解复杂世界的关键。一方面,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利用复杂网络作为研究工具讨论国际金融网络的拓扑结构与发展演化机制。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建起密切的国际贸易网络。因此,本文创新性地嫁接了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石油贸易之间的相关研究,在构建国际货币网络体系和世界石油贸易网络的基础上,就国际货币体系和世界石油贸易网络的基本结构及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分析国际货币体系的外部性以及“中心-外围”结构对世界石油贸易的影响,解答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位置的主权货币是否会对其在世界石油贸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形成推动作用等现实问题,为中国人民币国际化与石油安全等与国家民生安全相关的论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由此,本文在综合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复杂网络分析理论,结合“中心-外围”理论重点对国际货币体系为何会表现出特有的结构进行解释,并从国际货币体系网络外部性和“中心-外围”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国际货币体系影响世界石油贸易的理论框架。本文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利用石油进出口贸易数据构建国际石油贸易网络,分析无权石油贸易网络和加权石油贸易网络的结构特征及演化进程,并针对59个国家组成的国际石油贸易网络的关联关系进行块模型分析。然后,利用全球投资数据分别构建无权和加权金融一体化网络,对全球金融一体化网络的拓扑结构及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同时,以国际清算银行有效汇率构建汇率联系网络,对并分析汇率网络的动态特征。在上述构建国际石油贸易网络和国际货币体系网络的基础上,利用QAP模型和Motif方法分析国际货币体系外部性对世界石油贸易网络的影响。最后,为了更好地分析国际货币体系对世界石油贸易的影响,本文将网络结构指标纳入引力模型,就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外围”结构对世界石油贸易的影响进行定量检验和分析。本文的研究表明,国际石油贸易网络并不是典型的无标度网络,且少数国家在国际石油贸易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国家间的石油贸易联系正在逐渐增强,各个国家在石油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和分工逐渐呈现出一种更加协调有序的状态。在不同石油贸易国家小组中,存在着溢出效应,第一板块石油贸易国家充当发动机职能,向第二叁四板块输出石油。从整体来看,无论是无权金融一体化网络,还是加权金融一体化网络,都呈现出中心-外围结构特征,同时,全球投资关系节点数趋于增多,强度趋于增强。在加权金融一体化网络中,2001年中国不在核心国家之列,到2013年中国与世界投资关系增多,处于次中心地位,对外投资关系强度也越来越大。少数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在全球金融网络中居于绝对中心位置,国家间的金融投资群聚关系趋于增强,网络具有较强的有序性和异质性。汇率联系网络呈现出与金融一体化网络相似的“中心-外围”结构。不同的是,汇率联系网络的核心位置国家数量更多,网络联系数量更多。由度数中心性、集聚系数和强度指标发现,汇率联系网络受到金融危机等冲击的影响,更易发生网络结构的变化。基于无权和加权网络结构特征对金融一体化网络和石油贸易网络结构特征分析表明,关系数的波动趋势基本一致,两个网络间演化趋势的一致性进一步验证了国际货币体系对石油贸易网络的影响。进一步对世界石油贸易网络和国际金融一体化网络区域关联关系进行块模型分析,验证了国际金融投资网络中的沙特阿拉伯等“外围”国家所在版块与世界石油贸易网络中的石油贸易溢出板块吻合,英国、美国等国所在的国际金融主受益板块与国际石油贸易网络中的主受益板块吻合。外围国家通过出口石油等自然资源获取国际购买力,然后投资到中心国家,形成了国际金融一体化网络的“中心-外围”。QAP回归分析了国际货币体系网络对石油贸易网络的影响,金融投资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降低石油贸易成本,对国际石油贸易产生显着的正反馈效应。而汇率联系网络效应的发挥需以稳定增长的世界经济环境为前提。2007年金融危机冲击核心国家的经济实力,随后汇率联系网络结构发生变化,国际贸易成本增加,对石油贸易产生了负向反馈效应。此外,就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外围”结构对世界石油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表明,金融一体化网络的入度、入强度,与汇率网络的强度指标一次项系数显着为正,二次项系数显着为负,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外围”格局转换对石油贸易的影响呈“倒U型”,国际货币体系处于外围的国家,随着其国际地位的提升,伴随着石油贸易增速由快到慢,甚至为负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5-09-10)

孙晓宇[4](2015)在《世界一流石油公司HSE管理及体系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全面分析了埃克森美孚、壳牌、BP等"叁超"石油公司的HSE绩效和体系化管理特色,对叁大石油公司的HSE管理体系、组织结构等进行了重点剖析,提炼其HSE管理成功经验,为国内石油公司HSE管理体系化和持续改进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安全、健康和环境》期刊2015年07期)

彭正新,窦亚丽,王小荣[5](2014)在《世界水平石油公司HR的管理核心在哪里?——以壳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国际石油公司巨头之一的壳牌,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组织架构不仅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更在经营管理中有效地支撑了其全球业务的高效运作。壳牌突出人才先行,高度重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积极转变人力资源角色定位,增强业务影响力;建立了以潜质评估为重点的人员招聘管理体系和以能力为基础多元化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建立了与职业发展相辅相成的培训体系和得人"心"的薪酬福利体系;强大统一的业务服务支持后台确保了壳牌人力资源系统的高效运作。从壳牌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佳实践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1)要秉承一贯的经营理念,并将其贯穿于整个经营管理当中;2)对人的管理要充分体现资源性和战略性;3)注重各模块间的协同和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4)强大统一的后台系统是主营业务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来源于《国际石油经济》期刊2014年07期)

王瑜[6](2012)在《石油价格对世界金融体系冲击的传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大起大落。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下,石油价格波动毫无疑问对国际金融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然而目前国内外对这种影响的分析却寥寥无几。本文立足于石油的金融属性,着手于金融体系中的汇率、股票和货币叁大市场,选取名义有效汇率指数、综合股票价格指数、广义货币供应量(M2)指数等代表性指标,结合14个国家16期的季度数据,构建了反映金融体系总体情况的综合指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动态面板模型,研究世界油价的变化对金融体系扩张或是收缩的影响程度的大小。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解决了指标赋权的问题,采用广义矩估计法(GMM)实现了动态面板数据的估计检验。不仅有效地研究了14个国家石油价格对金融体系的冲击效应,还在定量研究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期刊2012-02-29)

孙溯源[7](2010)在《俄罗斯对世界石油体系的挑战及其局限》一文中研究指出俄罗斯作为一个强势的油气生产大国,既有意愿也有一定的能力对当前世界石油体系的游戏规则提出挑战。但是经过近年来油价波动、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变故的冲击,俄罗斯挑战能力的局限性充分暴露出来,挑战以全面收缩而暂告一段落。俄罗斯挑战乏力的根源在于自身权力的缺陷和外部因素的结构性制约。俄罗斯能否彻底改变石油体系的权力结构和规则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文来源于《俄罗斯研究》期刊2010年03期)

孙溯源[8](2008)在《国际石油公司在世界石油体系中的影响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石油公司,作为跨国石油公司中的独特一类,日益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经济行为体。要从根本上认识国际石油公司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和作用,必须超越传统的以国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理论范式。为此,本文把国际石油公司看作独立的国际行为体,提出二元行为体(即国家与国际石油公司)的理论假设,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有关世界石油体系的分析框架,旨在从体系层次上探究国际石油公司的地位和作用。在本文所指的世界石油体系中,国际石油公司、产油国和消费国是构成体系的基本单位和主要行为体,它们通过叁角相互依赖的互动模式,构成了鲜明的等级结构。世界石油体系是资源、权力和资本的复合体,体系的组织规则主要遵循现实主义的权力法则,体系结构最终由权力的分配决定。国际石油公司作为连接石油资源、国家权力和发达资本的桥梁,与产油国和消费国之间形成了不对称的叁角相互依赖。国际石油公司和发达消费国因拥有丰富的物质性权力来源(如资金、技术、管理、营销、经济、军事等)和非物质性权力来源(即行为体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国际金融体系、世界石油市场、国际贸易和分工体系中的优势地位)而居于体系权力结构的上层或中心地带。大多数产油国由于其权力来源主要依靠资源(原油),将资源性权力潜能转化为现实权力的能力有限,因此总体上处于体系权力结构的下层或边缘地带。“中心—外围”结构是世界石油体系权力结构的重要特征,但这种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尽管世界石油体系的稳定与否与叁角相互依赖链条的具体状态直接相关,但相互依赖链条的断裂并不必然意味着体系的结构性变革。导致世界石油体系变革的根本动因在于体系权力结构的变化。叁方行为体之间权力对比的结构性变化必然导致体系的变革,新的权力结构重塑叁方行为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并重新界定“中心—外围”结构的具体内涵。其中,国际石油公司是构成世界石油体系及其互动模式的关键施动者,在世界石油体系发展和变革的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1973年石油危机和冷战结束是国际石油公司影响世界石油体系的两个分水岭。从二战结束到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前,国际石油公司(即所谓石油“七姊妹”)与发达消费国(主要是美国)在世界石油体系中建立并维持着体系权力核心的地位。1973年石油危机严重削弱了国际石油公司以及发达消费国的权力,改变了世界石油体系的权力结构,阿拉伯产油国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国际石油公司和美国的中心地位,或者说打破了它们对权力中心的垄断,成为体系的中心。但是这次体系结构变革的结果并不持久。从1973年到冷战结束这一阶段,产油国受制于权力资源的局限性,缺少原油之外的权力资源来支撑其体系中心的地位,欧佩克盛极而衰。与之相反,国际石油公司以及西方发达消费国,利用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权力来源的优势,经过战略调整,权力得到提升,体系中心的地位得以恢复。其结果是,世界石油体系形成了权力分散化、中心多元化和多维复合相互依赖的基本格局。国际石油公司、发达消费国(主要是美国)和欧佩克主要成员(沙特阿拉伯)组成权力轴心,分享世界石油体系的中心地位,其它生产国和不发达消费国仍处于体系的边缘。冷战结束后,强势产油国俄罗斯和国家石油公司(即所谓石油“新七姐妹”)的出现,不仅对日益走向全球化的国际石油公司提出了挑战,而且给整个世界石油体系带来了冲击。世界石油体系的权力结构经历着新的转型。以发达消费国和国际石油公司为一方、强势产油国和国家石油公司为另一方的类似“两极”模式的权力结构正在形成。传统的以发达消费国和国际石油公司为中心、弱势产油国和不发达消费国为边缘的单一式“中心—外围”结构,有可能演变为以发达消费国和国际石油公司为一个中心、强势产油国和国家石油公司为另一个中心的复合式“双中心—外围”结构。与战后世界石油体系变革历程相对应的是,国际石油公司的角色从资源垄断者和市场控制者逐渐转变为资源寻求者和资金、技术与市场的提供者。尽管国际石油公司的角色不断演变,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多,但它们总是能够找到回应挑战的办法,并在回应挑战的过程中实现新的发展。从历史上看,作为拥有独特权力资源的国际行为体,国际石油公司始终是世界石油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成员和该体系得以维持和运转的支柱。(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8-04-10)

刘海军[9](2007)在《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家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及储备技术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西方经济大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对世界有关国家的石油储备成本和效益做了分析和比较,总结了世界上主要采用的石油储备技术,从经济规模和石油消费量的角度指出了中国建立和完善战略石油储备的必要性,从石油储备技术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石油工程建设》期刊2007年03期)

王明瀚[10](2005)在《世界范围内石油资源概况与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的关系及有关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作为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国内原油产量已远不能满足需要,对国际石油资源的依存度越来越大,并显示出快速增长的态势。随着我国原油进口规模的逐步扩大,“能源安全”问题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为保证石油这一重要战略物资的供应,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石油供应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加快建立我国石油资源的战略储备系统、保障进口石油的供应、提高适应国际石油市场变化的能力,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目前,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虽然已经起步,但这一系统的具体实施有待深入的研究,以便提出切实可行方案,推进尽早建立完善的石油储备安全保障体系。 本文从世界石油资源储量状况、生产状况和消费状况入手,结合中国自身对石油的生产、消费、进口情况进行分析,阐述中国建立石油储备的必要性,并研究世界发达国家石油储备的现状提出我国建立战略储备的模式与构想,同时提出相应的政策研究与建议。(本文来源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期刊2005-10-01)

世界石油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构建石油行业世界一流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并实施对标管理,是提升行业管理效率效益效能的重要举措。针对中国石油行业在世界一流石油企业对标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标体系设计在核心竞争力、质量效益、社会责任、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创新点。设计构建世界一流石油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以及50个叁级指标。采用功效系数法,对世界一流石油企业指标体系进行评价。选取10家石油公司作为评价对象,并根据对标评价结果,进行世界一流石油企业评价体系应用分析,总结中国石油企业的主要优势与主要差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世界石油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陆如泉.IOC:世界石油体系中的重要“玩家”[N].中国石油报.2019

[2].潘涛,万宏,吴谋远,张卫忠,徐凤生.世界一流石油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J].国际石油经济.2019

[3].屈晓翔.复杂网络下国际货币体系对世界石油贸易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5

[4].孙晓宇.世界一流石油公司HSE管理及体系对比分析[J].安全、健康和环境.2015

[5].彭正新,窦亚丽,王小荣.世界水平石油公司HR的管理核心在哪里?——以壳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例[J].国际石油经济.2014

[6].王瑜.石油价格对世界金融体系冲击的传导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2

[7].孙溯源.俄罗斯对世界石油体系的挑战及其局限[J].俄罗斯研究.2010

[8].孙溯源.国际石油公司在世界石油体系中的影响和作用[D].复旦大学.2008

[9].刘海军.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家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及储备技术综述[J].石油工程建设.2007

[10].王明瀚.世界范围内石油资源概况与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的关系及有关政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标签:;  ;  ;  ;  ;  ;  ;  ;  ;  ;  

世界石油体系论文-陆如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