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薄膜润滑状态下,润滑剂有着独特的特点和规律。在靠近金属表面的区域,润滑剂的有效粘度异常高于体相粘度,宏观流体的特性明显改变。国内外研究证明:在固体和液体的界面处存在双电层现象,双电层对薄膜润滑有影响主要是因为引发了电粘度效应。电粘度效应使流体的等效粘度增加,对油膜厚度、摩擦系数等均有影响。目前国内外在研究双电层对薄膜润滑的影响时,一般均假设润滑剂为牛顿流体。实际上,在薄膜润滑状态下,润滑剂多为非牛顿流体,因此采用非牛顿流变模型进行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在薄膜润滑中,分别基于牛顿流变模型和非牛顿流变模型数值分析双电层对润滑状态参数的影响。研究主要包括:1.确定双电层中电荷密度、双电层厚度、双电层电势等参数;分析双电层产生的流动电场;建立双电层引起的电粘度数学模型。2.分别基于牛顿流变模型和理想粘塑性流变模型编制了考虑双电层效应线接触润滑的计算软件。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双电层效应使油膜厚明显增加,对压力分布影响不大。膜厚较薄并且界面处的剪应力超出极限剪应力时,用考虑双电层效应的理想粘塑性模型研究线接触润滑更为合理。3.编制了基于牛顿流变模型考虑双电层效应面接触薄膜润滑的计算软件。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双电层效应使油膜压力分布、承载能力和摩擦系数均有所增加;双电层电势越大,其对润滑性能的影响越明显。4.建立了考虑双电层效应和壁面效应的粘度修正模型,编制软件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双电层效应使油膜的压力分布、承载能力和摩擦系数均有明显增加。膜厚较薄并且吸附层厚度相对于整个油膜不可忽略时,用考虑双电层效应的等效粘度修正模型研究面接触薄膜润滑更为合理。本文的研究对薄膜润滑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程计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胶体颗粒表面双电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 土壤 2008(03)
- [2].泛函数法研究两等同球型双电层间的相互作用[J]. 科学通报 2009(05)
- [3].线接触弹流润滑中双电层效应影响分析[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 [4].应用双电层模型求取薄互层含水饱和度的方法研究[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9(01)
- [5].铂电极B-Z反应系双电层稀疏区电势跃变对电化学振荡的影响[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8(05)
- [6].可变电荷土壤中胶粒双电层的相互作用与阴阳离子同时吸附[J]. 土壤学报 2009(05)
- [7].铜锌原电池加速反应速率的缘由[J].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19(Z1)
- [8].粗糙表面微通道电渗流的数值模拟[J]. 化工学报 2008(10)
- [9].圆柱表面电渗驱动液体薄膜流动特性[J].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6)
- [10].孔径分布和溶液浓度对碳气凝胶电极电吸附除盐性能的影响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 2008(05)
- [11].铂电极BZ反应系双电层稀疏区中的Turing结构[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9(02)
- [12].乳化沥青的形成机理及发展[J]. 山西建筑 2008(04)
- [13].双电层吸附离子的动力学研究[J].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2009(04)
- [14].聚偏二氯乙烯基炭用作高功率EDLC电极材料[J]. 新型炭材料 2009(04)
- [15].碳气凝胶电极电吸附除盐工艺研究[J]. 给水排水 2008(05)
- [16].接地装置腐蚀速度的预评估[J]. 建筑电气 2014(02)
- [17].离子对氧化铁纳米颗粒水中聚集作用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10)
- [18].动电学效应下微流动近壁面带电离子受力分析[J]. 应用力学学报 2009(04)
- [19].直流电渗流在微通道内的控制与仿真研究[J]. 微纳电子技术 2008(03)
- [20].微矩形通道内水的流动特性分析[J]. 建筑节能 2009(05)
- [21].双电层对非饱和粘土渗透率的影响[J]. 公路交通科技 2008(09)
- [22].交流电场增强的牛副结核快速血清免疫检测[J].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14(02)
- [23].添加剂及电源波形对镍钴合金电铸液分散能力的影响[J]. 材料保护 2009(09)
- [24].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测定铜矿中痕量镉[J]. 天津理工大学学报 2014(02)
- [25].磷酸处理对多孔SiO_2薄膜质子导电特性和双电层薄膜晶体管性能的影响[J]. 无机材料学报 2014(05)
- [26].气泡附近纳米颗粒的能量特性[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9(01)
- [27].异质材料微流体通道电渗流热效应[J]. 分析科学学报 2009(01)
- [28].FFC工艺中阴极TiO_2的导电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 2008(11)
- [29].浅论富钴结壳柱状构造的成因机制[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8(01)
- [30].亚微米/纳米通道电渗流及控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