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研究选择PGC-1及MC4R基因作为生长、胴体、肉质性状候选基因,采用测序结合PCR-SSCP、PCR-RFLP的方法,在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民猪及长大、杜长大杂种母猪六个群体中,检测了两个基因编码区的SNPs,分析了这些SNPs的基因型频率在不同群体间的分布及其与生长、胴体、肉质性状的关系。同时,利用母猪不同阶段测定的背膘厚度的实验数据,分析母猪配种前、分娩前和断奶时的背膘厚度及哺乳期的背膘厚度变化与繁殖性能的关系,研究母猪配种、哺乳各阶段的最佳膘情。本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白、长白群体中PGC-1基因的外显子8的点突变(678,T→A)属错义突变,该突变位点导致编码氨基酸变化(Cys→Ser),即半胱氨酸→丝氨酸的变化。该突变位点与大白、长白后备母猪的平均日增重、背膘厚度存在相关(P<0.05),AA型母猪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BB型母猪,A等位基因为优势基因,而BB型母猪的背膘厚度显著低于AA型母猪,B等位基因为优势基因。同时该突变位点与大白、长白初产母猪分娩前背膘厚度存在相关(P<0.05),BB型初产母猪的分娩前背膘厚度显著高于AA型母猪,B等位基因可导致初产母猪妊娠期背膘的过度沉积。(2)大白、长白群体中PGC-1基因的外显子9的点突变(1747,A→C)属错义突变,该突变位点导致编码氨基酸变化(Pro→Thr),即脯氨酸→苏氨酸的变化。该突变位点与杜长大母猪胴体长、失水率存在相关(P<0.05),AA型猪胴体长、压榨损失显著低于BB型,A等位基因可降低胴体长、失水率。(3)PGC-1基因的StyI酶切位点的形成源于PGC-1基因的内含子9的点突变(1831,A→G)属同义突变。该突变位点与大白母猪哺乳期背膘损失性状存在相关(P<0.05),BB型母猪由于泌乳量大加剧母猪哺乳期背膘损失,影响断奶到发情间隔及下一胎繁殖性能(4)MC4R基因的HindⅢ酶切位点的形成源于MC4R基因的外显子的点突变(117,G→A)属错义突变,该突变导致编码氨基酸的变化(Ile→Met),即由异亮氨酸→蛋氨酸的变化。该突变位点与杜长大商品猪背膘厚度存在相关,AA型猪背膘厚显著低于BB型,A等位基因可能会降低胴体背膘厚。(5)MC4R基因的BanⅢ酶切位点的形成源于MC4R基因的外显子的点突变(892,G→A)属错义突变,该突变导致编码氨基酸的变化(Asn→Asp),即由天冬酰酸→天冬氨酸的变化。该突变位点与大白、长白母猪的平均日增重、背膘厚度存在相关(P<0.05),BB型母猪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AA型母猪,B等位基因为优势基因,而AA型母猪的背膘厚显著低于BB型母猪,A等位基因为优势基因。在杜长大群体中,该突变位点显著影响肌内脂肪含量,BB型个体显著高于AA型个体,B等位基因为优势基因。(6)后备母猪达100KG校正背膘、配种前的背膘与第一胎产活仔数的表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204、0.210,存在明显的正相关(P<0.05)。而达100KG校正日龄与第一胎产活仔数的表型相关系数为-0.205,存在明显的负相关(P<0.05)。这表明后备母猪配种前生长速度快,背牒沉积多有利于第一胎产活仔数和21日龄窝重;初产、经产母猪分娩前背膘厚度大不利于产活仔数,但有利于21日龄窝重;母猪哺乳期平均背膘损失与当胎21日龄窝重的表型相关系数为0.291(P<0.05),与下一胎产活仔数的表型相关系数为-0.346(P<0.01),表明母猪哺乳期背膘损失与当胎21日龄窝重及随后胎次的产活仔数密切相关,应引起猪育种者的重视。(7)后备母猪配种前背膘厚度为15.5-20.0mm时有利于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初产、经产母猪分娩前背膘厚度大于25mm时对繁殖性能有不利的影响;哺乳母猪断奶时背膘厚度为17.5-22.5mm时有利于当胎断奶到发情间隔和下一胎繁殖性能;母猪哺乳期背膘损失超过一定的范围如大于5.5mm则可能会影响母猪断奶后的发情和下一胎的繁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