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马克思科学观初探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科学技术哲学
作者: 徐志宏
导师: 陈其荣
关键词: 马克思,科学,自然科学,生存论,资本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有人会问:在我们这个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里,研究马克思的科学观还有必要吗?或问:马克思的科学观难道不会随着科学的发展而过时吗?如果说存有这种疑问的人还不在少数,那么,本文的观点则相反,我们认为马克思的科学观非但在当代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且恰恰是一个在当代才得以充分呈现的课题,是一个关乎马克思思想之当代性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从何种角度、以何种方式来进行这项工作。 首先,本文认为在马克思的科学观中存在着两条线索:一是马克思对科学的整体性思考,大致可以用“一门科学”思想来总结其成果;二是马克思在资本主义考察过程中对近代自然科学所做的思考,所表达的观念和态度。基本与之相应,马克思科学观的表述语境也经历了由哲学向政治经济学的变化: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初建过程中,马克思显然对什么是真正的科学有过自觉而深入的思考,所谓“一门科学”的思想以及只有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但历史又可以从人类史和自然科学这两种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这一思想都是这一时期马克思科学观的集中表达。而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批判过程中对自然科学所作的研究则完全是唯物史观的具体表现和展开,是早期科学观的具化和发展。 “一门科学”的思想从根本上说是马克思科学观在生存论路向上的表达,需要从马克思对哲学的存在论基础所进行的革命中来理解。因此,本文首先从澄清马克思科学观的存在论基础开始,解释了其基本范畴“感性”,在与西方近代哲学史上所出现的“感性”的基本内涵的比较说明中,凸显了两者在使用同一范畴时截然不同的出发点:近代哲学在知识论的路向上,在认识论领域中谈论感性对人的认识的作用,将感性与“意识”相对立,这种理解方式必然地产生了“二元对立”的难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马克思揭示感性本身就是感性的活动、对象性的活动和革命性的实践,进而提出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这一基本科学思想。并且进一步说明了科学的感性基础是生产,从科学与生产、社会的内在关系中可以发现科学的起源,驳斥所谓“纯粹的”科学的意识形态。 本文认为马克思出于对科学的历史的理解而对已经渗透进生活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关注是必然的,而其考察方式则从未脱离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这一现实背景,他对此所表达的总的观点是:近代以来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从根本上说乃是属于资本的力量。这也就是说,通过进入大工业的直接生产过程而发挥着越来越巨大作用的自然科学一方面改变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这种改变则是按照资本的运行规律和意图来实现的。它具体表现为科学与资本联盟,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马克思的科学观:一个当代的课题
二、马克思科学观的两条线索
(一) 马克思对科学事业的追求
(二) 马克思对自然科学的考察
三、马克思科学观的两个阶段
(一) 哲学表述: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观的初建
(二) 政治经济学探究: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观的展开
四、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五、关于本文逻辑框架与研究方法的简要说明
第一部分 马克思科学观的存在论基础
第一章 科学的感性基础
一、作为科学之基础的“感性”
(一) 近代认识论的理解:“感性”与“意识”的二元对立
(1) 培根一笛卡尔的唯物思想
(2) 休漠的怀疑和康德的理性重建
(3)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贡献与局限
(二) 马克思:作为感性活动和实践的“感性”
(1) “感性”的两种形式
[a] 感性意识
[b] 感性需要
(2) 作为感性活动和实践的“感性”
二、科学与生产:科学起源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说
(一) 历史基本前提的四个规定性
(二) 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产
(三) 关于“纯粹”科学的意识形态
第二部分 马克思对科学与资本主义社会之关系的全面考察与批判
第二章 自然科学通过工业与资本相结合
一、切入点:“市民社会”,“工业”
二、解读机器中的历史要素
(一) 机器不是复杂的工具,而是劳动资料的革命
(二) 一个不可忽略的“事件”: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
(三) 一种决定性的要素:机器中的科学原则
(四) 小结与问题
三、揭示科学与资本的共同原则
(一) 资本对科学的需要:科学进入直接的资本生产过程
(二) 隐藏在“科学性”背后的资本原则
(三) 科学的现代本质:资本的力量
(四) 小结
第三章 自然科学在工业中与活劳动相分离
一、马克思的劳动概念
(一) 劳动:一个存在论范畴
(二) 异化劳动:现代工人的存在真相
二、现代科学对劳动的根本影响
(一) 科学进入直接的资本生产过程引起劳动的变化
(二) 异化的扬弃:科学中蕴含的革命因素
(三) 对亚·斯密劳动观的批评和傅立叶劳动观的纠正
第四章 自然科学通过工业对自然的控制
一、自然科学表现了人与自然相异化的历史
(一) 自然科学的独立及其成为自然界的合法“代言人”
(二) 自然科学对自然所采取的态度
二、资本原则根本决定了科学对自然的关系
(一) 资本借助于科学“使自然界的一切领域都服从于生产”
(二) 资本生产与现代科学下的生态问题——兼及回复对马克思的一种疑问
结语 关于马克思“一门科学”的思想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9-19
参考文献
- [1].20世纪前半期中国关于科学社会功能的认识研究[D]. 彭国兴.西北大学2004
- [2].科学进步及其中间范式[D]. 孙玉忠.吉林大学2004
- [3].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比较研究——兼议从表象科学观到实践科学观[D]. 周丽昀.复旦大学2004
- [4].科学个案研究与中国科学观的发展[D]. 朱丹琼.西北大学2005
- [5].科学哲学中的相对主义及其超越[D]. 常春兰.复旦大学2006
- [6].超越相对主义科学观的探索和趋势[D]. 刘伟.吉林大学2009
- [7].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反思困境及出路[D]. 陈群.华中科技大学2009
- [8].科学现代性的谱系[D]. 李文娟.大连理工大学2014
- [9].论莱布尼茨的科学观[D]. 杨静.大连理工大学2011
- [10].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变革[D]. 段治文.浙江大学2004
相关论文
- [1].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研究[D]. 刘皓.吉林大学2013
- [2].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时代价值——科技革命视野中人的解放问题探索[D]. 杨兆山.清华大学2004
- [3].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研究[D]. 王聚芹.复旦大学2005
- [4].科学、批判与自由[D]. 王书明.吉林大学2002
- [5].科学与理性[D]. 钱之佳.吉林大学2006
- [6].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之省思[D]. 李丽.复旦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