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理论论文-沈婉,黄继刚

想象理论论文-沈婉,黄继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想象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民族,想象的共同体,学者视界

想象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沈婉,黄继刚[1](2019)在《学者视界与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理论思想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的提出,展现出他研究民族范式的视角。他侧重于从民族这一概念的起源、与官方民族主义的和爱国主义的关系出发,从不同侧面研究了民族作为想象的共同体的发展演变以及今后所要面临的情况,这有别于以往其他民族主义研究者。针对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这一理论建构进行分析研究,从学者视界的角度出发,与露丝·本尼迪克特、爱德华·W.萨义德等学者的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探索想象的共同体这一理论形成的原因、想象的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和它的主义建构以及民族作为想象的共同体与宗教等其他想象的共同体及其特征之间的区别,深入剖析这一理论主张的深层意义。(本文来源于《曲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玉军[2](2019)在《评卡斯托里亚迪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基于“建制与想象”理论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自己的"建制与想象"的理论,卡斯托里亚迪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责为"功能-经济"视角的理论,并据此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基础结构/上层建筑"结构、关于阶级理论和关于异化理论的批判,这种批判关联着对近代社会功能主义、理性主义以及科层制的批判。虽然他的批判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有所贡献,但这种批判建立在原生想象的基础上,最终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导致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态度。(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俞静[3](2019)在《“环境的想象”与“浪漫主义生态学”——论布伊尔与贝特的生态批评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批评是近些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方式,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英国和美国是这种文学批评模式的中坚力量。本文将针对生态批评理论的代表人物乔纳森·贝特和劳伦斯·布伊尔的生态批评理论的观点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浪漫主义生态学》和《环境的想象》联系起来对生态批评理论的探究领域以及特点进行总结和概括,希望能对英美两国的生态批评理论有一个整体和全面的了解,同时能开拓中国生态批评理论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东西刚生态批评历年的交往。(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9年24期)

阎伟[4](2019)在《想象与介入——萨特电影理论中的复调》一文中研究指出萨特的电影理论是在他的哲学研究和文学实践中逐渐丰富和完善的。他的电影理论发展分为叁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的现象学的心理学时期,他从影像入手,指出影像的心理性和象征性特点;40年代的存在主义时期,他认为影像先于存在,并通过迭加逐渐显示生命本质的真实和意义;40年代到6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时期,他认为电影本质上就是对人群说话,电影的生产与传播具有产业化与社会化的特点。(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孟繁华[5](2019)在《历史化:一个虚妄的文学史方案——当代文学史的理论想象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一直在讨论一个貌似正确,几乎没有人质疑的问题。比如"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化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已经被说了很久,但对它的质疑却从来没有开始。没有被质疑,就越来越有自明性甚至正当性。但事情远不这样简单。在我看来,当代文学的历史化,是一直正在进行时的文学史方案,因此也是一项永远未竟的方案。当代中国哲学家赵汀阳在《历史之道:意义链和问题链》(1)一文中指出:历史是最接近时间的哲学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9年06期)

黄玉波,雷月秋[6](2019)在《漂绿广告的想象与感知:基于扎根理论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环保话语的流行,漂绿广告大肆兴起,对广告产业的发展与公信力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从公众角度出发,聚焦青年学生群体,探讨其对漂绿广告辨识、想象和感知。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借助NVivo 11. 0提炼该群体对广告漂绿感知维度,并建构理论模型。青年学生群体对漂绿及漂绿广告的辨识能力明显不足,想象方式呈现多样性,主要通过表达、依据、动机、态度四个维度对漂绿广告进行感知。研究结论在信息可信度研究中得到理论验证,具有较强的信度。(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黄鸿业[7](2019)在《“媒介即意识”:人工智能+媒体的媒介环境学理论想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嵌入,极大地冲击和影响着新闻业的格局,媒介环境变革的速度和幅度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对于人工智能+媒体,新闻传播学界应有自己的理论根基,而非直接大范围地进入就现象讨论问题的阶段。文章从媒介环境学第一层次的研究主题"媒介的静态分析"入手,思辨性地提出基于人工智能+媒体的传者和受者视角的"媒介即意识"理论想象,并描绘该理论想象的图式。研究有两点需要特别阐明:研究对象不宜"泛媒介化","媒介即意识"更不是为唯心论站台,而是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对两者关系的宏观思考和想象。(本文来源于《编辑之友》期刊2019年05期)

罗子萱[8](2019)在《论巴什拉想象理论的身体性内蕴》一文中研究指出集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于一身的加斯顿·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1884-1962)在二十世纪的西方学术界具有极其特殊与重要的地位,想象理论是其诗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巴什拉的想象理论蕴含丰富的身体性,而这在过往对巴什拉的研究中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巴什拉借助身体性来实现物质与想象的结合,以解决心物二分的困境,这既是他理论演进中的内在要求,也是他对同时代以身体为重要议题的法国现象学思潮的不自觉回应。同时,这种身体性内蕴也赋予了巴什拉的想象理论以独特的维度。因此,本文以巴什拉想象理论中蕴含的身体性为着眼点,对这种身体性内蕴的产生逻辑、具体内涵、表现形式及其贡献与启迪进行挖掘与探究,并从身体美学的立场对其反观,以期推进对巴什拉想象理论的研究。本文从如下六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绪论,将阐述本研究的缘起、研究现状与意义、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对本文的核心概念想象、物质与身体性进行探源与辨析;第叁部分从巴什拉的思想史入手,考察巴什拉想象理论中身体性内蕴的生发来源,以及身体性这一概念在其想象理论中的合法性;第四部分探究巴什拉想象理论的演变进程,挖掘其中身体性内蕴的产生逻辑,并以此为基础探究其身体性内蕴的具体内容,还原巴什拉想象理论中的身体性逐步从蒙昧走向清晰,最后与整个二十世纪思潮合流的轨迹。第五部分从巴什拉想象理论的身体性内蕴的角度,探究其价值与贡献;第六部分为结语。(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许艳[9](2019)在《染色的面纱—从保尔·利科的社会想象理论解读毛姆小说《彩色面纱》中扭曲的中国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威廉·萨默赛特·毛姆(1874-1965)是英国现代着名小说家、戏剧家,其作品最富有异国情调。他的长篇小说《彩色面纱》自1925年出版以来,因其异域描写广受国内学者的关注。故事以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凯蒂随丈夫深入霍乱盛行的湄潭府小镇治病行医的故事。毛姆凭借丰富的想象描绘出的艺术世界,为读者展现了一副浓郁的东方风情图。本文基于保尔·利科的社会想象理论,以文本细读为出发点,深入解读小说中蕴含的乌托邦和意识形态形象,并探讨毛姆审视异国的文化视角。保尔·利科认为社会或文化想象不是单一而是双重的,它时而以乌托邦的形式运作,时而以意识形态的形式运作。乌托邦是一种文学现象,它代表了实现所有梦想的主要诉求,其作用在于把想象投射到现实以外的其他地方(也就是无处),它在本质上具有社会颠覆的离心功能;意识形态构建了一种对生活的诠释,它体现了人们在想象中对生活的映像,其作用在于集体记忆的中继站,它在本质上具有维护现实的向心功能。乌托邦和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总体想象物的两种表述,它们时而填补存在物之缺席的图像,时而通过虚构取代了这种缺席。本文基于保尔·利科的社会想象理论,从“社会总体想象物”的乌托邦和意识形态这两个层次解读《彩色面纱》中的中国形象,列举并分析中国形象在文本中的体现,指出乌托邦和意识形态这两种想象是相互关联、安危与共的。本文探讨了中国形象之乌托邦建构在湄潭府的想象投射、在满族公主体现的社会颠覆功能和在道教表现出的离心功能,并分析了意识形态书写在异域的向心功能和叁种中国人所表现出的病理特征。笔者发现毛姆在《彩色面纱》中并没有客观地描绘中国形象,他想象中的中国形象具有利科理论中乌托邦和意识形态的双重色彩,毛姆对中国的想象表达覆盖着一层染色的面纱。因此,他在小说中创造的中国形象是片面的、主观想象的,甚至是扭曲的,它背离了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形象塑造中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沛楠,史安斌[10](2019)在《西方新闻业的社会角色:理论想象与实践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公众认知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公众则会形成对新闻业应当如何参与社会互动的期待,并将其聚焦为新闻业的社会角色。西方学术界和新闻界对于在技术和社会飞速变动的时代里新闻业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本文基于角色理论梳理西方新闻研究中对新闻业社会角色的想象与实践,将其置于"参与-观察"和"冲突-调和"两组代表不同新闻价值取向的维度来审视新闻业不同社会角色的定位与意义,并以此分析全球新闻业在变动的媒介环境下所面对的角色困境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本文来源于《中国编辑》期刊2019年04期)

想象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自己的"建制与想象"的理论,卡斯托里亚迪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责为"功能-经济"视角的理论,并据此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基础结构/上层建筑"结构、关于阶级理论和关于异化理论的批判,这种批判关联着对近代社会功能主义、理性主义以及科层制的批判。虽然他的批判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有所贡献,但这种批判建立在原生想象的基础上,最终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导致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态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想象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沈婉,黄继刚.学者视界与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理论思想为中心[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9

[2].刘玉军.评卡斯托里亚迪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基于“建制与想象”理论的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俞静.“环境的想象”与“浪漫主义生态学”——论布伊尔与贝特的生态批评理论[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4].阎伟.想象与介入——萨特电影理论中的复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孟繁华.历史化:一个虚妄的文学史方案——当代文学史的理论想象与实践[J].文艺争鸣.2019

[6].黄玉波,雷月秋.漂绿广告的想象与感知:基于扎根理论的方法[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

[7].黄鸿业.“媒介即意识”:人工智能+媒体的媒介环境学理论想象[J].编辑之友.2019

[8].罗子萱.论巴什拉想象理论的身体性内蕴[D].华东师范大学.2019

[9].许艳.染色的面纱—从保尔·利科的社会想象理论解读毛姆小说《彩色面纱》中扭曲的中国形象[D].辽宁师范大学.2019

[10].王沛楠,史安斌.西方新闻业的社会角色:理论想象与实践探究[J].中国编辑.2019

标签:;  ;  ;  

想象理论论文-沈婉,黄继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