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流动性层次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流动性层次管理研究

论文题目: 商业银行流动性层次管理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金融学

作者: 楼铭铭

导师: 胡庆康

关键词: 流动性,商业银行,风险,危机,挤兑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研究对象为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之一的流动性问题。本文认为,流动性是决定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关键因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指的是一种能及时、以可接受的成本获得流动资金支配的能力。其运用主要包括到期债务偿还(例如存款的提取),资产组合投资的需要(例如贷款承诺的满足)等。其来源除事先的流动性储备外,还包括资产组合的变现,负债的主动借入等。流动性风险的产生就源于上述项目之间时间上的不完全匹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保持足够的流动性,防止资金周转出现问题。第二,非自身因素引起的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例如,由于同业的问题而被波及。第三,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经营中的根本问题造成盈利性、安全性降低,从而信用下降,导致流动性危机。第三个层次的流动性问题实际源于商业银行其他方面的管理问题,这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第二个层次的流动性问题更多引发对流动性风险和商业银行制度之间关联的深入思考,以及针对这一关联的制度设计。第一个层次则是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的重点。本文指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实际就是针对上述第一和第二两个方面,因而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征。 通常的流动性管理往往仅重视第一个层次,但事实上商业银行制度的特殊性决定了仅仅依靠在第一个层次上良好的流动性管理(包括商业银行自身的内部管理,以及监管当局的外部监督)并不能绝对避免流动性危机的发生。商业银行在有效地提供流动性服务的同时,也使得流动性危机成为一种内生于银行制度的问题。 进一步,本文指出在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活动中应该精确区分两种流动性概念:一方面,存款者的即刻需求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中介机构资产和负债期限的差异,商业银行在此发挥了“期限转换”的作用,创造了流动性。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带来了交易中的逆向选择问题,特定的非流动资产的出售需要较高的买卖价差来弥补逆向选择风险。 本文介绍的Diamond-Dybvig[1983]的框架着重说明了第一个流动性概念下商业银行的服务,并得出了包含挤兑的多重均衡结论,以此作为政策探讨的基础。在Diamond-Dybvig框架及其后续的发展和补充里,商业银行在创造流动性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有效的、无法替代的,但同时这种作用的必然结果就是产生了多重均衡:挤兑也是其中之一。挤兑是有害的,因为它将中断实际生产过程。 对第二个流动性概念下的商业银行服务,本文沿用Diamond-Dybvig[1983]的两期框架,同时借鉴了Diamond和Rajan等人的研究成果,运用博弈论对中介、存款人、贷款人三方行为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原始出借人在发放贷款中形成了特定的贷款回收技能(实际是信息优势),这导致了提前转让贷款将面临折价;

论文目录:

图表索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概念界定

三、流动性风险与其他银行风险的关系

四、选题对中国的特殊意义

第二节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方法综述

一、流动性管理理论沿革

二、流动性的静态衡量

三、流动性的动态管理

四、流动性计划

五、流动性管理的趋势

第三节 商业银行流动性服务理论综述

一、侧重于存款方流动性服务的理论

二、侧重于贷款方流动性服务的理论

三、关于吸存和放贷的协同性的研究

第四节 流动性分层管理的提出

一、对挤兑行为的简单博弈分析

二、挤兑的现实案例

三、流动性管理的层次性

第五节 研究概述

一、本文创新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分析框架

第二章 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内生性研究

第一节 商业银行提供的两种流动性服务

一、信息不对称产生非流动资产

二、两种流动性概念

三、存款者的流动性需求

四、两种流动性概念下的流动性转换问题

第二节 存款流动性服务下的多重均衡

一、基本框架

二、扩展分析

三、含义

第三节 贷款流动性服务下的博弈分析

一、基本脉络

二、融资合约

三、金融中介的作用

四、含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度层次的流动性管理研究

第一节 Williamson框架下的三种银行制度

一、Williamson[1985]的交易成本模型

二、一般企业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区别

三、在合同中加入保障

第二节 存款保险制度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一、存款保险之前:暂停兑付机制

二、把存款保险纳入模型

三、相关理论争议

四、存款保险的优势

五、存款保险机制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三节 狭义银行制度与流动性服务的分离

一、狭义银行业

二、狭义银行与受保险银行的共同点

三、狭义银行与受保险银行的不同点

四、结论

第四节 破产机制与流动性服务

一、关于挤兑的一些理论讨论

二、破产法规

三、一般破产法规和银行的冲突

四、解决方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研究

第一节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分析

一、基本流动性指标

二、存款是影响流动性的直接因素

三、贷款是影响流动性的最终因素

四、对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的整体评价

第二节 流动性与商业银行规模的相关性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层次性

二、总体流动性的规模相关性特征

三、资金来源结构的规模相关性特征

四、结论

第三节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环境研究

一、流动性监管指标,缺陷和建议

二、准备金制度,缺陷和建议

三、信息披露要求,状况与建议

第四节 流动性管理的层次缺失

一、巨型银行的流动性隐患

二、中型银行的流动性困扰

三、小型银行的流动性危机

四、央行对流动性危机处理的两难决策

五、制度缺位是流动性管理的根本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制度层次的流动性管理在中国的适应性研究

第一节 存款保险制度建设

一、存款保险概述

二、中国需要存款保险制度

三、当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障碍

第二节 狭义银行思路与资产证券化

一、狭义银行与资产证券化

二、资产证券化的主体障碍

三、资产证券化的政策障碍

四、证券化障碍的理论解释

第三节 危机银行拯救和退出机制

一、案例: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二、当前我国对危机银行救助的相关规定及缺陷

三、改进我国危机银行救助制度

第四节 政府的角色选择:流动性问题的核心

一、所有者缺位容易导致流动性风险

二、政府的角色:直接经营者还是信用担保方

三、部分上市或民营化无法提高流动性管理能力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 关于海南发展银行

结论

一、本文结论

二、本文主要贡献

三、本文不足

四、进一步研究的几个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9-19

参考文献

  • [1].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D]. 袁光静.武汉大学2013
  • [2].基于期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定价研究[D]. 曾林阳.暨南大学2009
  • [3].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D]. 王亮.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
  • [4].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D]. 刘昕.辽宁大学2010
  • [5].商业银行流动性建模、预测与优化[D]. 杨文泽.上海交通大学2011
  • [6].我国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影响研究[D]. 夏春莲.武汉大学2015
  • [7].巴塞尔协议Ⅲ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优化研究[D]. 宁喆敏.南开大学2012

标签:;  ;  ;  ;  ;  

商业银行流动性层次管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