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盐竞争论文-吴文莉

营养盐竞争论文-吴文莉

导读:本文包含了营养盐竞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绿藻,蓝藻,氮磷比,氮磷形态

营养盐竞争论文文献综述

吴文莉[1](2019)在《氮磷营养盐对汉江四种藻类种间竞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竞争在群落构建中的重要性及其作用机制一直是生态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并且已经在陆生生态系统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浮游植物作为水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其种群的变更及其群落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近些年来,我国多个主要水域中富营养化现象逐渐加剧,水体污染现象和人体中毒事件频频发生。氮和磷是藻类植物生长增殖最重要的控制因素,关于氮和磷营养盐的变化对藻类生长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并成为我国甚至是世界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针对安康水库中的优势绿、蓝藻——普通小球藻、四尾栅藻、皮状席藻和水华微囊藻四种藻种,以实验室研究为依托,从氮源比、氮磷形态和氮磷质量浓度叁个方面研究了普通小球藻和四尾栅藻、普通小球藻和水华微囊藻以及皮状席藻和水华微囊藻叁个竞争系统的种间竞争情况、几种藻在竞争中所处地位以及氮磷营养盐的变化对藻类种间竞争的影响,探究淡水藻类的藻生物量与氮磷营养盐的关系。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氮磷比对藻类生长及其竞争的影响。在绿绿竞争系统中,竞争程度表现为:25:1>15:1>5:1,氮磷比越高越易产生竞争,竞争程度也越激烈,且四尾栅藻一直处于竞争优势地位。在蓝绿竞争系统中,竞争程度表现为:25:1>15:1>5:1,竞争较激烈,同样在氮磷比越高的情况下越易产生竞争,且普通小球藻一直处于竞争优势地位,但竞争激烈程度增加不大,表明氮磷比对该两藻竞争影响不是特别大。在蓝蓝竞争系统中,竞争程度表现为:25:1>15:1>5:1,竞争极为激烈,在氮磷比越高时越易产生竞争,在氮磷比为5:1时,皮状席藻处于竞争优势地位,在氮磷比为15:1和25:1时,水华微囊藻处于竞争优势地位。(2)氮源形态对藻类生长及其竞争的影响。在绿绿竞争系统中,竞争程度表现为:氮源为硝酸钠时,四尾栅藻处于竞争优势地位,氮源为氯化铵或尿素时,普通小球藻处于竞争优势地位,且氮源为氯化铵时竞争更激烈。在蓝绿竞争系统中,竞争程度表现为:氮源为硝酸钠时,普通小球藻处于竞争优势,氮源为氯化铵或尿素时,水华微囊藻处于竞争优势且氮源为氯化铵时竞争更激烈。在蓝蓝竞争系统中,竞争程度表现为:氮源为硝酸钠时,皮状席藻处于竞争优势,氮源为氯化铵或尿素时,水华微囊藻处于竞争优势且氮源为氯化铵时竞争更激烈。(3)磷源形态对藻类生长及其竞争的影响。在绿绿竞争系统中,竞争程度表现为:磷源为磷酸二氢钾时,四尾栅藻处于竞争优势,磷源为甘油磷酸钠或ATP时,普通小球藻具有竞争优势且当磷源为甘油磷酸钠时竞争更激烈。在蓝绿竞争系统中,竞争程度表现为:磷源为磷酸二氢钾或ATP时,普通小球藻处于竞争优势且当磷源为ATP时竞争更激烈,磷源为甘油磷酸钠时,水华微囊藻具有竞争优势。在蓝蓝竞争系统中,竞争程度表现为:磷源为甘油磷酸钠或磷酸二氢钾,普通小球藻处于优势地位,磷源为ATP时,水华微囊藻为优势藻。(4)氮磷质量浓度对藻类生长及其竞争的影响。在绿绿竞争系统中,竞争程度表现为:中低氮磷组>高氮磷组>低氮磷组>中高氮磷组,在低氮磷组中,四尾栅藻竞争能力更强,受竞争影响较小,在高氮磷组中,普通小球藻更具竞争力。在蓝绿竞争系统中,竞争程度表现为:中高氮磷组>中低氮磷组>低氮磷组>高氮磷组,氮磷质量浓度最高的情况下普通小球藻更具竞争力,氮磷质量浓度低的情况下水华微囊藻更具竞争力。在蓝蓝竞争系统中,竞争程度表现为:低氮磷组>中低氮磷组>高氮磷组>中高氮磷组,当氮磷质量浓度低时,水华微囊藻具有竞争优势且竞争程度较剧烈,当氮磷质量浓度越高时,皮状席藻越具有竞争优势。(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王梦梦,张玮,张军毅,尚光霞,杜彩丽[2](2018)在《营养盐添加对水华蓝藻——卵孢金孢藻生长和竞争影响的原位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在水体营养盐浓度持续增加的条件下,卵孢金孢藻(Chrysosporum ovalisporum)的生长趋势和其它藻类的生长响应,在上海滴水湖畔采用39个大桶(100 L)进行不同浓度N、P添加的原位中型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高浓度营养盐添加可促进卵孢金孢藻和绿藻生物量的增加,加P组二者生物量的增加趋势高于加N组,但差异并不显着(P>0.05),加N&P组二者生物量的增加趋势显着高于加N组和加P组(P<0.001).在加N组和加N&P组,卵孢金孢藻相对丰度随营养盐添加量的增加呈显着的下降趋势(P<0.05),而在加P组其相对丰度随着P浓度的增加略有上升,但不显着(P>0.05).实验结束时,所有处理组中卵孢金孢藻的生物量不占优势,而小粒径藻类[色球藻属(Chroococcus spp.)、空星藻属(Coelastrum spp.)、小球藻属(Chlorella spp.)、四角藻属(Tetraedron spp.)、栅藻属(Scenedesmus spp.)]的生物量随营养盐浓度升高的增加趋势显着高于卵孢金孢藻(P<0.05),小型绿藻占据绝对优势,表明在高温和相对静止的条件下,随着水体中营养盐浓度的持续增加,小粒径藻类易替代卵孢金孢藻而占据竞争优势;这与小粒径藻类在高营养条件下代谢速率较高有关,也与绿藻喜静止、高光强的生物学特性有关.小型绿藻占据优势可能成为小型超富营养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在高温季节的演替方向之一.(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周玉萍[3](2015)在《营养盐对东海赤潮优势藻竞争演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富营养化对我国近海海区生态影响日益严重,东海赤潮藻演替是海洋赤潮藻演替的典型代表。赤潮优势藻演替是一个复杂过程,受各种环境因子的影响。营养盐是藻类生长的重要条件,也是影响优势藻演替的重要因素。本文系统的探究了氮磷硅叁种营养要素对两种东海赤潮藻(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竞争演替的影响,以期更好的了解赤潮演替的营养盐机理。本文通过共培养实验分别探究了中肋骨条藻消亡的决定性因素、中肋骨条藻爆发前后营养盐对两种藻演替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为探究东海赤潮优势藻演替过程中中肋骨条藻的消亡,文中通过一次性共培养体系探究了DIN充足的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对Si、P的响应,实验发现DIN充足的条件下,高Si、高P环境都会促进中肋骨条藻的爆发规模,高Si/P特别是低P环境会显着缩短中肋骨条藻生长周期,即高Si/P特别低P环境更易促进中肋骨条藻的消亡。(2)为探究东海赤潮优势藻爆发前营养盐含量及结构对两种藻演替的影响,文中通过室内间隔培养实验探究了N/Si、Si/P对东海赤潮优势藻演替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中肋骨条藻爆发初Si浓度相同的条件下,DIN及PO4-P浓度会影响Si的吸收量从而影响中肋骨条藻的爆发规模。中肋骨条藻爆发初高DIN/Si及高Si/P环境有利于东海原甲藻演替成为优势藻种,且DIN/Si比值越高东海原甲藻爆发的最大藻密度越大。(3)为探究中肋骨条藻消亡后营养盐的含量及结构对两种藻演替的影响,文中通过户外模拟实验更好的探究了共培养体系中培养初期高DIN/Si及培养后期DIN及P的添加对两种藻演替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即中肋骨条藻消亡时过量的DIN促进东海原甲藻的生长,同时低P04-P环境抑制中肋骨条藻的生长,促使耐低营养能力较高的东海原甲藻竞争优势超过中肋骨条藻成为优势藻种。(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5-05-25)

梁英,孙明辉,刘春强,田传远[4](2014)在《营养盐输入方式对3种微藻生长及种间竞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不同的营养盐输入方式下(一次性输入、每2d输入、每5d输入)对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叁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进行单种培养和混合培养,研究不同的营养盐输入方式对这3种海洋微藻生长及种间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种培养时,盐藻在一次性输入方式下的最终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速率均显着大于其它2种输入方式;叁角褐指藻和米氏凯伦藻在每5d输入方式下的最终细胞密度显着大于其它2种输入方式。混合培养时,盐藻在一次性输入方式下的最终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速率均显着大于其它2种输入方式,最终细胞密度占总细胞密度的47.3%;叁角褐指藻在一次性输入方式下的最终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速率均显着小于每2d输入和每5d输入方式,后2个处理组的最终细胞密度分别占总细胞密度的90.3%和79.9%;在3种输入方式下米氏凯伦藻的最终细胞密度及占总细胞密度的百分比、平均比生长速率均显着小于其它2种微藻。研究表明,无论单种培养还是混合培养,营养盐一次性输入方式均能促进盐藻的生长,而脉冲输入方式能促进叁角褐指藻的生长。脉冲输入方式下混合培养时,叁角褐指藻在种群中占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12期)

杜锦[5](2014)在《浒苔对营养盐吸收特性及与赤潮藻竞争关系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工农业、养殖业以及生活污水排放入海,导致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逐渐升高,全球范围内绿潮频发。我国黄海海域2007~2013年连续多年暴发浒苔绿潮,此生态灾害对海域的水质、生态系统及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均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本文选取我国绿潮的主要“肇事”藻种浒苔(Ulva Prolifera)为实验对象,利用实验室内可控实验,考察其对营养盐的吸收特性,研究浒苔生长、繁殖过程中的营养需求及营养盐吸收动力学特征;并针对水生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竞争作用,对浒苔与两种赤潮藻在共培养条件下的竞争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以上实验,了解了浒苔对营养盐的吸收特性及影响因素,初步探讨了浒苔生长的营养需求及其营养动力学机制,为浒苔绿潮暴发的预测及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了浒苔与两种赤潮藻之间的竞争关系,为了解浒苔和微藻共存的条件下浒苔可以大规模暴发的原因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和理论支持。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研究了不同氮磷比条件下浒苔对营养盐的吸收特性。结果表明,浒苔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吸收并储备大量的营养物质;浒苔生长的最适氮磷比(N/P)为16~24;实验中浒苔在第3d和第6d出现两次阶段性增重,分别对应于第1~2d和4~5d两次营养盐的快速吸收;各实验组浒苔的生长情况不同,是因为其对营养盐的吸收不同;实验后期,N/P为12~24的实验组浒苔的生长主要受硝酸盐的限制,N/P为28~40的实验组主要受磷酸盐的限制。2、研究了浒苔对硝酸盐与尿素两种不同氮源吸收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浒苔具有同时利用水体中硝酸盐和尿素的能力,当水体中硝酸盐和尿素的浓度相同时,浒苔会优先吸收硝酸盐;硝酸盐对浒苔吸收尿素具有抑制作用,同时尿素对浒苔吸收硝酸盐也具有抑制作用,但尿素对硝酸盐吸收的抑制作用较弱。3、探讨了Cu(II)、Zn(II)和Pb(II)叁种重金属对浒苔吸收硝酸盐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Cu(II)(<0.03mg/L)和Zn(II)(<0.10mg/L)对浒苔吸收硝酸盐具有促进作用,达到一定浓度(Cu(II)>0.10mg/L和Zn(II)>0.20mg/L)时具有抑制作用,而且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Pb(II)在>0.03mg/L时,对浒苔吸收硝酸盐具有抑制作用,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当添加重金属的浓度为0.20mg/L、0.50mg/L时,重金属对浒苔吸收硝酸盐的抑制作用Cu(II)最强,其次是Pb(II),Zn(II)最小;当添加重金属的浓度为1.00mg/L时,重金属对浒苔吸收硝酸盐的抑制作用Cu(II)最强,其次是Zn(II),Pb(II)最小。4.研究了浒苔与强壮前沟藻(Amphidinium carterae)、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两种赤潮藻的竞争作用。将浒苔与中国近海港口水域常见的优势赤潮甲藻强壮前沟藻进行共培养时,浒苔会对强壮前沟藻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且浒苔生物量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同时浒苔的生长也会受到抑制;两者之间存在营养竞争的影响。浒苔与赤潮优势藻种具齿原甲藻进行共培养时,浒苔会对具齿原甲藻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且浒苔生物量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当浒苔的初始生物量达到1.5g时,浒苔会对具齿原甲藻的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共培养体系中浒苔生长所受到的抑制作用并不明显;具齿原甲藻和浒苔之间营养盐竞争作用较小。浒苔作为一种绿潮藻,在共培养条件下可以抑制赤潮微藻的生长和繁殖,因此即使与赤潮藻共存时,浒苔仍可以快速生长而导致大面积浒苔绿潮暴发。(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4-06-03)

赵联芳,丁小燕,陆琳,李明[6](2014)在《营养盐及Ca~(2+)对微囊藻和栅藻生长及竞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营养盐及Ca2+浓度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生长及竞争关系的影响,以M11培养基为基础,设置了不同的营养盐水平和Ca2+浓度组,进行了2种藻的单独培养试验和混合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在单独培养试验中,2种藻在试验Ca2+浓度范围内的生长规律均为:超富营养条件>富营养条件>贫营养条件,其中铜绿微囊藻的生物量总体表现为随Ca2+浓度的升高而减少,而斜生栅藻的生物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在混合培养试验中,贫营养水平条件下,在试验Ca2+浓度范围内斜生栅藻的竞争生长能力一直强于铜绿微囊藻,而在富营养和超富营养水平条件下,低Ca2+浓度组(≤20 mg/L)铜绿微囊藻的竞争生长能力强于斜生栅藻,高Ca2+浓度组(100 mg/L)其竞争生长能力不如斜生栅藻。(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4年01期)

马龙,王培刚,朱葆华,潘克厚[7](2013)在《米氏凯伦藻与亚心形扁藻在不同营养盐水平下的种间竞争》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在不同营养盐水平下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与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的生长竞争关系。结果表明:(1)单种培养体系中,米氏凯伦藻与亚心形扁藻的K值和r值均随环境中N、P营养盐浓度增加而增大。米氏凯伦藻的生长受P限制作用较为明显,且较高或较低的N/P均不适宜米氏凯伦藻生长,N/P为24.4是该藻生长的最佳值。(2)共培养体系中,在各种营养盐水平下米氏凯伦藻均受到亚心形扁藻显着的抑制作用(P<0.5)。在营养盐较为充分的组分中,米氏凯伦藻在实验进行至7~9 d几乎全部死亡;而在营养盐极度限制的组分,虽然至实验结束米氏凯伦藻没有完全死亡,但其密度仅为初始接种密度的0.8~3倍。(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3年02期)

由希华,丁君,宋毅倩,谷树茂,潘齐[8](2012)在《营养盐限制下东海原甲藻与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种间竞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我国东海两种重要赤潮肇事生物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进行了磷限制下种间竞争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单种培养时,磷限制对不同起始细胞密度的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在混合培养中,细胞起始接种密度不会影响种间竞争结果,在叁种不同起始细胞密度下都是东海原甲藻为优势种,而塔玛亚历山大藻在竞争中完全消失。(本文来源于《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期刊2012-06-01)

赵晓东,潘江,李金页,陶晓磊,庞坤[9](2011)在《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非稳态营养盐限制条件下的生长竞争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脉冲"添加方法进行了非稳态条件下铜绿微囊藻(M.)和斜生栅藻(S.)分别在氮磷单营养盐和双营养盐限制时的共培养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当添加频率为1d时,无论何种营养盐限制,M.均成为优势藻种。氮限制条件下,氮时均浓度范围在0.3—2.4 mg/L时,M.始终具有竞争优势。磷限制条件下,磷浓度范围在0.018—0.035 mg/L时,S.只在生长初期阶段占优。氮磷双营养盐限制条件下,添加液的氮磷质量比为35:1(设定为最优比),添加频率为8 d时,两种藻表现出共生特征;而偏离最优比时(N∶P=70∶1,17∶1),在不同的添加频率下均未出现共生现象,且氮的时均浓度为0.6—4.8 mg/L时(70∶1),M.具有竞争优势,而降低为0.15—0.3 mg/L时(17∶1),S.占优。随着添加频率的变化,两种藻的细胞大小也会随之改变,S.随着营养盐浓度的降低而增大,且在双营养盐限制条件下变化更显着。上述试验结果分析表明:两种藻竞争能力与添加频率相关,在藻种浓度的变化上,按照‘拾遗-机会’交替竞争理论,M.表现出机会主义者特征,而S.则表现出拾遗者的特征,两者的共生特征也符合‘中度干扰’假说。藻细胞大小变化表明,两种藻均可以改变大小实现最大限度争夺受限营养盐。在低浓度时,S.细胞大小的变化同样也体现出了"拾遗者"的特征。(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1年13期)

朱伟,万蕾,赵联芳[10](2008)在《不同温度和营养盐质量浓度条件下藻类的种间竞争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淡水浮游植物的季节性周期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但营养负荷也会影响浮游植物种群的组成和演替。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和营养盐质量浓度条件下微囊藻和栅藻生长和种间竞争规律,结果表明:无论单独生长还是存在竞争,微囊藻在35℃下生长最好,栅藻在25℃时生长最好;存在竞争时,15℃和25℃条件下,微囊藻的最大现存量的最大值出现在磷的质量浓度为0.5mg·L-1时;35℃条件下,微囊藻的最大现存量随营养盐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各温度下,栅藻的最大现存量基本随营养盐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大。浮游植物的种群组成受营养盐质量浓度的影响,营养盐质量浓度偏高的水体绿藻易成为优势种,营养盐质量浓度偏低的水体蓝藻易成为优势种;重富营养化的水体中,虽然高温时蓝藻数量增多,但由于绿藻的抑制作用,全年以绿藻为主。(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期刊2008年01期)

营养盐竞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在水体营养盐浓度持续增加的条件下,卵孢金孢藻(Chrysosporum ovalisporum)的生长趋势和其它藻类的生长响应,在上海滴水湖畔采用39个大桶(100 L)进行不同浓度N、P添加的原位中型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高浓度营养盐添加可促进卵孢金孢藻和绿藻生物量的增加,加P组二者生物量的增加趋势高于加N组,但差异并不显着(P>0.05),加N&P组二者生物量的增加趋势显着高于加N组和加P组(P<0.001).在加N组和加N&P组,卵孢金孢藻相对丰度随营养盐添加量的增加呈显着的下降趋势(P<0.05),而在加P组其相对丰度随着P浓度的增加略有上升,但不显着(P>0.05).实验结束时,所有处理组中卵孢金孢藻的生物量不占优势,而小粒径藻类[色球藻属(Chroococcus spp.)、空星藻属(Coelastrum spp.)、小球藻属(Chlorella spp.)、四角藻属(Tetraedron spp.)、栅藻属(Scenedesmus spp.)]的生物量随营养盐浓度升高的增加趋势显着高于卵孢金孢藻(P<0.05),小型绿藻占据绝对优势,表明在高温和相对静止的条件下,随着水体中营养盐浓度的持续增加,小粒径藻类易替代卵孢金孢藻而占据竞争优势;这与小粒径藻类在高营养条件下代谢速率较高有关,也与绿藻喜静止、高光强的生物学特性有关.小型绿藻占据优势可能成为小型超富营养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在高温季节的演替方向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营养盐竞争论文参考文献

[1].吴文莉.氮磷营养盐对汉江四种藻类种间竞争的影响[D].西安理工大学.2019

[2].王梦梦,张玮,张军毅,尚光霞,杜彩丽.营养盐添加对水华蓝藻——卵孢金孢藻生长和竞争影响的原位实验[J].环境科学.2018

[3].周玉萍.营养盐对东海赤潮优势藻竞争演替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5

[4].梁英,孙明辉,刘春强,田传远.营养盐输入方式对3种微藻生长及种间竞争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杜锦.浒苔对营养盐吸收特性及与赤潮藻竞争关系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6].赵联芳,丁小燕,陆琳,李明.营养盐及Ca~(2+)对微囊藻和栅藻生长及竞争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

[7].马龙,王培刚,朱葆华,潘克厚.米氏凯伦藻与亚心形扁藻在不同营养盐水平下的种间竞争[J].海洋环境科学.2013

[8].由希华,丁君,宋毅倩,谷树茂,潘齐.营养盐限制下东海原甲藻与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种间竞争[C].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2012

[9].赵晓东,潘江,李金页,陶晓磊,庞坤.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非稳态营养盐限制条件下的生长竞争特性[J].生态学报.2011

[10].朱伟,万蕾,赵联芳.不同温度和营养盐质量浓度条件下藻类的种间竞争规律[J].生态环境.2008

标签:;  ;  ;  ;  

营养盐竞争论文-吴文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