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多糖是天然存在的生物大分子,由于其广泛的生理活性特别是药理活性而倍受关注。鼠尾草属植物是传统的中药材,在中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关鼠尾草的研究很多,但关于鼠尾草中多糖的研究才刚起步。本文在前人对多糖的研究基础上,开展了鼠尾草多糖的提取、硫酸酯化、结构测定和构效关系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鼠尾草多糖的提取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和二次旋转正交组合实验设计分析,讨论了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及水料比对多糖得率的影响,利用统计软件进行了数据处理。确立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即提取时间106.37min,水料比148.68:1,提取次数3次。(2)对比了化学法和冻融法两种除蛋白工艺。结果表明:冻融法除蛋白效果好,且多糖损失较少,是用于粗多糖除蛋白的首选方法。(3)通过凝胶层析,将粗多糖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一个主要组分SP1。(4)研究了SP1的硫酸酯化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和二次旋转正交组合实验设计分析,讨论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磺化试剂的比例对产物硫含量的影响,利用统计软件进行了数据处理。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为优化提取工艺提供了依据。(5)建立了新的测定硫酸酯化多糖硫含量的方法,与目前常用的几种方法对比,认为新方法用于硫酸酯化多糖中硫含量的测定是可行的。(6)用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方法研究了SP1及其硫酸酯化产物的结构信息,结果表明:SP1的分子量为234kd,单糖组成为:鼠李糖:阿拉伯糖:葡萄糖=2:3:18,此外,还含有少量木糖和半乳糖。糖苷键的类型及比例为:1,4(2)-糖苷键:1,3-糖苷键:1,6-糖苷键(或非还原末端)=2:12:3。SP1经硫酸酯化修饰后,分子量增大,单糖的种类不变,但葡萄糖的含量明显减少,1,4(2)-糖苷键的比例也降低。SP1及SPS均不具有三股螺旋的空间结构。(7)SP1及SPS均能使BSA的荧光猝灭,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其与BSA的结合位点分别为1.45和1.47,作用距离分别为3.65nm和3.33nm。SP1和SPS与BSA的作用均为以疏水作用力为主的自发过程。同步荧光研究发现,样品并不能使BSA的构象发生明显改变。(8)用细胞培养体外实验的方法研究了SP1及其硫酸酯化产物的抗HIV活性。通过分析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系,研究了SP1及其硫酸酯化产物抗HIV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为磺化后活性增强,磺化度适中的样品,活性较高,而磺化度过高活性反而降低;分子中1,2(4)-糖苷键比例较高,也即侧链较多的样品,活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