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建中心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中心区,新建居住区,绿地率
新建中心区论文文献综述
周怡舟,王静[1](2017)在《对新建城市中心区绿地率指标计算方法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规划管理部门对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审批情况和施工验收情况的统计结果显示,住宅项目和教育设施项目绿地率落实较为困难,突出体现在城市中心区的新建居住区及配套的中小学项目。本文结合滨海新区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参考国内外城市规划实践与规划管理相关案例,针对天津滨海新区城市中心区新建居住区及配套设施绿地率指标规划与管理出现的问题提出"一分摊一调整一利用"的绿地率计算调整办法,以期能作为推动落实滨海新区城市中心区发展与城市空间要素对接的参考策略。(本文来源于《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规划实施与管理)》期刊2017-11-18)
刘佳[2](2017)在《城市中心区新建住宅实行全装修》一文中研究指出住宅装修与土建安装实行一体化设计与施工,房屋出售交钥匙前,所有功能空间的固定面全部铺装或粉刷完毕,厨房与卫生间的基本设备全部安装完成,并通过质量验收。这是9月1日,省住建厅出台的《关于推进新建住宅全装修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总体要求。这也意味着今(本文来源于《辽宁日报》期刊2017-09-05)
张西陆[3](2016)在《未来5年教育资源将“井喷”》一文中研究指出刚过去的10月,最热的教育新闻,莫过于天河区力争五年内建设5所以上优质中学,增加优质学位供给。纵观广州已发布的10区政府工作报告,民生板块中,教育的分量颇重。根据广州教育全局规划及各区实际情况,广州的中心城区名校改扩建初中、高中等举措频出,也显(本文来源于《南方日报》期刊2016-11-02)
陈科,徐雷[4](2016)在《基于城市记忆复兴的小城镇新建中心区城市设计——由温州瑞安城北组团中心区城市设计引发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城镇建设在城市化飞速进程中得不到冷却与自我反省而问题频发。城镇中心区作为城镇发展的"敏感"地带受到各种设计要素的影响与制约。而"新建中心"由于现代都市生活与传统城镇模式的对抗无疑强化了各要素间的矛盾与冲突。该文基于瑞安城北组团中心区城市设计实践,由"城市记忆"要素这一独特的角度切入,探讨了小城镇发展问题中城市特色丧失的成因,并尝试将"城市记忆复兴"作为适宜小城镇中心区城市设计的一种方法与策略。(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6年02期)
陈科[5](2016)在《小城镇新建中心区城市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如火如荼将小城镇的建设发展推到了历史舞台的最前沿,不同于大中城市在经历长期粗放型发展而导致的城市规模的失控,小城镇作为城乡沟通的枢纽已成为城镇化运动新的生力军。城市中心区是城市结构的核心区域,也是带动城市整体发展的“引擎”,作为城市对外的形象窗口与对内的服务中心,城市中心区的建设历来受到重视。脱胎于自然经历漫长演化形成的我国传统小城镇一直保持着其独有的发展规律,然而急剧的城镇化浪潮使得这种规律已无法适应建设规模的扩大与城市功能的升级。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问题便由此引发。城镇中心因为其包罗万象的设计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使得问题的暴露尤为明显。城市设计作为应对城市问题的有效手段,一直扮演着引导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角色。因为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城市设计方法的指导,小城镇中心区的发展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而随着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张,新中心的建立已经成为必然。如何通过对城镇中心建设发展问题的梳理与总结,并以经典的城市设计理论为借鉴,形成一套适合小城镇发展规律的,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城市设计方法与策略,以指导小城镇新建中心区的建设,从而避免一系列城市问题的重演,正是本文研究的内容。本文主体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内容,意义,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在对本文相关研究对象做了界定与概念解析的同时提出了作者对小城镇中心区城市问题根源的基本认识;叁四两章是论文的重点,第叁章中作者依据城市设计研究对象的分类分别从“空间形态”,“功能活力”,“城市特色”叁个层面论述了小城镇中心区建设发展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而第四章则是结合具体的项目实践,对于每个问题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设计方法与策略。最后一章基于对论文的总结之上提出了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1-01)
何斌杰,张文标[6](2014)在《一种适用于城市中心区新建隧道的交通预测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城市交通拥堵愈演愈烈,尤其是城市中心区。为了提高路网通行能力和通行效率,采用地下隧道或下穿通道进行道路扩容改造的工程越来越多,如何确定新建隧道的规模是工程研究设计的关键因素。本文针对城市中心区路网特征和新建隧道功能,结合工程设计实例,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和节点交通流平衡原理,提出了一种较为适用的交通预测分析方法,并对交通预测流量和主要预测模型进行了研究,为城市中心区新建隧道交通预测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信息系统工程》期刊2014年11期)
刘挺[7](2014)在《全市新房成交量环比增长35%》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刘 挺)金秋10月,在“9·30房贷新政”、公积金异地互认等各种楼市新政的助力下,我市新建商品房成交量稳步上升。据市房管局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全市新建商品房成交94.89万平方米,环比增长35%。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我市宜居环境的不断优化和(本文来源于《惠州日报》期刊2014-11-05)
张飞[8](2013)在《城市新建商务中心区公共空间与建筑密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了建设商务中心区的设想,在这个人口密集、资本集中、高楼林立的城市“极地”,其公共空间塑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建筑密度作为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的重要指标与公共空间塑造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如何平衡建筑密度与公共空间之间关系,也是城市新建商务中心区实践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并借鉴国内外建筑密度研究的相关理论与公共空间塑造的实践案例,试图探讨公共空间与建筑密度之间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建筑密度控制模式以及适宜指标值,对未来我国城市新建商务中心区公共空间塑造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研究首先研究了国内外新建商务中心区建筑密度的研究概况,然后对我国新建商务中心区发展历程、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叁个典型新建商务中心区案例的研究,得出目前我国新建商务中心区高层低密度的开发建设现状,并对高层低密度开发模式的成因以及该模式下公共空间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本文研究新建商务中心区公共空间内人的活动、人的需求以及良好公共空间塑造的影响因素,然后研究了公共空间与建筑密度之间的关系,在传统小尺度公共空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集中平衡的建筑密度控制模式。论文首先分析了应用区域集中平衡模式的优点;其次分析了区域集中平衡模式在国家政策、经济效益、实践等方面的可行性;最后提出区域集中平衡建筑密度控制模式的目标与原则,包括集约利用土地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区域集中平衡模式下良好公共空间塑造的措施,包括交通组织、空间尺度以及沿街界面控制等方面,以此为依据研究良好公共空间塑造下建筑布局方式,并依据良好公共空间塑造,分析不同建筑布局方式下建筑密度指标的适宜范围,最后通过验证得到良好公共空间塑造下建筑密度指标的适宜值。本研究是对我国城市新建商务中心区建筑密度指标控制的探讨,仅仅是对问题进行的研究性讨论,并不是一种决策性或者行动性的研究,对我国城市新建商务中心区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3-06-01)
房文娟[9](2013)在《低碳生态导向下的城市新建中心区规划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低碳生态”已成为国内外讨论的热点,作为规划师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一理念在城市规划上有何作为。从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的角度来看,城市规划应着重在土地使用、道路交通、绿地系统和建筑群体的规划布局四个方面进行改进,从而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加速,特别是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济南西客站片区已成为外来投资和建设的热点地区,若在建设之初就对相关问题有所重视,将会大大利于城市的低碳生态发展。本文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以低碳生态的视角为导向重新审视城市新建中心区规划,将低碳生态理念融入到城市新建中心区的规划建设中,从土地使用、道路交通、绿地系统和建筑群体规划布局四个方面构建了低碳生态的城市新建中心区评价标准。选取济南西客站片区中心区为实例,分析其规划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西客站片区及其他城市新建中心区建设提供一定借鉴。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从土地使用、道路交通、绿地系统和建筑群体规划布局四个方面构建低碳生态的城市新建中心区建设评价标准。其次,分析了济南西客站中心区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土地使用方面的主要问题有:街区层面体现在用地布局未能很好的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商业设施分布不符合居民步行出行距离、中小学布局不满足服务半径,街坊层面体现在街坊尺度过大、街坊混合功能配置不全。道路交通方面的主要问题有:公共交通主导地位不突出、慢行系统不完善、机动车停车设施控制不够。绿地系统方面的主要问题有:绿地总量与规模不足、绿地系统布局难以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建筑群体规划布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建筑朝向未充分考虑太阳辐射量的影响、建筑群体组合关系未充分考虑主导风向的影响。再次,分析了济南西客站中心区规划建设问题的原因。首先是政府部门对低碳生态价值观的认同度不够,其次是规划控制方法有待完善,最后是缺乏相关政策支持。最后,提出改进建议。土地使用方面,在街区层面应沿主要公交走廊进行土地混合使用开发、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在街坊层面构建小尺度街坊、合理配置街坊内的混合功能;道路交通方面,应通过加强公交轴向供给和增加公交线网密度来强化公交的主导地位,通过加强步行交通系统的连续性、完善自行车交通系统和塑造良好的慢行交通环境来构建完善的慢行交通体系,合理控制机动车停车设施的建设类型、布局和泊位数;绿地系统方面应增加绿地总量和保证绿地规模,加强绿地系统的联通性、加大公园绿地的覆盖率来充分发挥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建筑群体规划布局方面,应改善建筑朝向和优化建筑群体组合关系。(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3-06-01)
黄虎波[10](2012)在《东莞列入VOCs污染防治试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即日起,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等五市率先开展VOCs(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试点工作,并从2013年开始在珠江叁角洲地区全面开展VOCs污染防治工作。”省环保厅日前下发《关于珠江叁角洲地区严格控制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意见》((本文来源于《东莞日报》期刊2012-03-30)
新建中心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住宅装修与土建安装实行一体化设计与施工,房屋出售交钥匙前,所有功能空间的固定面全部铺装或粉刷完毕,厨房与卫生间的基本设备全部安装完成,并通过质量验收。这是9月1日,省住建厅出台的《关于推进新建住宅全装修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总体要求。这也意味着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建中心区论文参考文献
[1].周怡舟,王静.对新建城市中心区绿地率指标计算方法的思考[C].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规划实施与管理).2017
[2].刘佳.城市中心区新建住宅实行全装修[N].辽宁日报.2017
[3].张西陆.未来5年教育资源将“井喷”[N].南方日报.2016
[4].陈科,徐雷.基于城市记忆复兴的小城镇新建中心区城市设计——由温州瑞安城北组团中心区城市设计引发的思考[J].华中建筑.2016
[5].陈科.小城镇新建中心区城市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16
[6].何斌杰,张文标.一种适用于城市中心区新建隧道的交通预测分析方法[J].信息系统工程.2014
[7].刘挺.全市新房成交量环比增长35%[N].惠州日报.2014
[8].张飞.城市新建商务中心区公共空间与建筑密度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3
[9].房文娟.低碳生态导向下的城市新建中心区规划改进[D].山东建筑大学.2013
[10].黄虎波.东莞列入VOCs污染防治试点[N].东莞日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