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建设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石家庄050031
摘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事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安全,因此必须要提升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边坡稳定的研究及采取适宜的边坡治理方法和措施,以便于有效保障地质灾害治理的效果。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边坡稳定;治理方法
?
引言
注重边坡地质灾害的诱因及治理措施分析,有利于满足工程安全生产计划的实施和要求,促使其边坡结构稳定性得以提高,有效应对实践中的边坡地质灾害。因此,需要在边坡地质灾害治理的过程中,对其产生的诱因更多地考虑,找出相关的治理方法和措施并加以使用,从而降低工程实践应用中的边坡地质灾害发生率。与此同时,应提升对边坡地质方面的认知水平,严格把控其边坡地质灾害治理过程,避免对边坡应用效果等造成不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促进边坡稳定研究及边坡治理的方法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得以不断提升,满足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1地质灾害治理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
1.1边坡结构对边坡稳定性影响
边坡稳定问题一般与自身岩体内部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实际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边坡稳定治理时,需要认识到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如果边坡结构为顺坡,则很有可能出现边坡问题。通常情况下,如果边坡层面倾角比地形坡脚小,将会致使滑动面产生,与此同时,该边坡面完整性也特别好。二是,对于边坡为反坡结构而言,滑动面一般不会轻易出现,但如果结构面形状比较不规则,并且对岩体内部结构造成一定的破坏,那么反坡结构也会出现滑动面。在岩石比较软弱位置,受岸坡重力因素影响,出现边坡的概率也非常大;三是,对于在岩体内部结构破碎岩面的情况,滑动面一般为圆弧形滑动面来。此种边坡工程中比较常见。在实际进行边坡治理时,应采用坡脚压重、坡顶减荷和截排水等措施,有效抑制圆弧形边坡形成。
1.2边坡稳定性计算
做好边坡稳定性计算对于边坡治理非常重要。在实际计算时,需要结合稳定系数进行。所谓抗滑稳定安全系数K指的是滑动面上的抗滑力和下滑力的比值。若K>1,说明边坡比较稳定,若K=1,说明边坡处于临界状态;若K<1,则边坡处于不稳状态。
对于不同的岩体,需要结合边坡实际情况进行计算,具体可参考以下公式:K=(N×tanφ+F×S)/T,其中N=G×cosωT=G×sinω。
式中:G是指岩体重量,岩体重量在滑动面上的垂直分力用N表示,T表示岩体重量在滑动面上的平行分力;S指的是滑动面面积;F指的是滑动面的凝聚力;tanφ是滑动面的摩擦系数,ω指的是滑动面的倾斜角。
2边坡地质灾害治理的常见治理方法
2.1浆砌石挡土墙
首先,施工前需要做好对施工现场情况的勘探,确定控制点、基准点以及开挖边线等位置,做好各方面准备工作,在缩短施工工期的同时节约不必要的浪费;其次,基槽开挖方面,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准确控制基槽开挖的宽度以及深度。如果基槽开挖过程中遇到地下岩土层时发生阻碍,或者对挡土墙基础承载力有影响时,需要及时采取挖除或换填土等处理措施,保证挡土墙底面稳固可靠承载力等满足工程设计要求;最后,在砌筑环节,需要做好对砌筑材料的勘察和检验,保证材料质量满足要求。针对水泥、砂石等原材料需要提前试验,保证原材料合格,且能满足工程施工需要。在具体砌筑过程中,还需要保证石块搭砌的平整性和稳固性,砂浆饱满,无瞎缝、假缝,选择内外搭砌等砌筑方式,同时预留排水与泄水孔等施工作业面。
2.2锚索
首先,在锚索材料选择方面需要保证所选择的材料满足施工需要,不仅有足够强度,同时还方便加工以及安装。如果材料长时间与地下水等接触,还需要对材料的腐蚀性有充分考虑,只有选择合格的施工材料,才能够最大限度降低各类施工质量问题发生率;其次,钻孔施工同样需要结合相关要求,钻孔深浅以及直径、角度等均需要进行校核。在固定钻孔脚手架时,必须要注意钻机的稳定性,避免因为失稳等情况出现偏差,对施工的顺利开展造成不利影响;再次,钻机的选择尽量选择螺旋式钻机、气动冲击钻等技术含量高的干成孔设备。此种设备能够减少钻孔误差,同时避免成孔时采用泥浆护壁向边坡体内灌入水而产生不利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地质灾害治理的效果;其次,进行锚索注浆施工。注浆浆液按照配合比搅拌均匀,随拌随用,采用孔底返浆方法,注浆压力0.5Mpa~1.5Mpa,直至孔口溢出新鲜浆液,可停止注浆;若发现孔口浆面回落应在30min内补浆2次~3次,确保孔口浆体充满。最后,锚索张拉锁定。锚索张拉宜在锚固体强度至少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进行。专用张拉设备且在张拉作业前应进行标定,锚具、夹片等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张拉力一般为锚索设计预应力值1.05倍~1.10倍,预应力保留值应满足设计要求。
2.3抗滑桩
抗滑桩施工同样能够降低边坡地质灾害发生率。抗滑桩施工质量的控制可以从桩位、桩孔开挖、混凝土灌注、工程验收等方面出发综合分析考虑。在桩位选择方面,保证其准确性,避免桩位出现偏差。开挖前,按照抗滑桩的开挖深度以及宽度的放样。在桩孔开挖方式,可以选择人工和机械开挖相结合的方式。先使用机械挖掘,开挖深度距离设计深度20cm~30cm时,做好保护措施改为人工开挖,直至开挖至指定标高位置。通过这种相结合的开挖方式,避免了机械开挖对槽底的影响和破坏,同时保证了抗滑桩桩底干净和土层的原有的力学性质。
成孔验收合格后,将绑扎好的钢筋笼吊放入孔内或者孔内进行绑扎,绑扎验收后,通过串筒,分层浇筑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边浇筑边振捣,分层厚度一般30~50cm,当混凝土面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气泡,表面返浆即可停止振捣,确保混凝土振捣到位,抗滑桩桩身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在工程验收方面,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减少各类隐患的出现,提高检测准确性,从而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率。
3边坡地质灾害治理的截排水措施
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结合山体滑坡后边坡稳定性程度,要及时做好易滑坡区域的截排水工作,并增设防护设施。截排水工作主要是对地质灾害发生区域内的水体进行及时的疏通、截流、降低和排放,也是节约投资的有效措施。从某种角度而言,水体是诱发山体再次滑动的重要因素。
一是,把滑坡区以上山坡来水截排不使其流入滑坡区,把滑坡区内的降水及地下水露头(湿地及其他水体)通过人工沟道尽快排出滑坡区,减少其对滑坡稳定的影响;此项措施比较容易实施且见效快,对于任何一个边坡治理的预防和治理都是不可缺少的;二是,对于边坡区域的地下水,则通过截断补给滑带的水源,通过截水盲沟、仰斜孔排水、井点降水等措施,降低滑坡区域内的地下水位,减少滑带上的孔隙水压力,提高其强度、增加滑坡的稳定性。
无论是对已经发生滑坡灾害的区域,还是尚未发生滑坡灾害的区域,都应提前做好截排水工作,通过对地表水的分流、改径等措施和对地下水的降水、抽排水等措施,来有效减少水对边坡区域岩土体的危害,降低反复滑坡的风险。
结束语
边坡治理,尤其是滑坡治理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进行边坡治理过程中,需要正确认识边坡,查找边坡失稳的诱因,明确边坡失稳的形式,充分了解工程实际地质特征,通过信息化分析和计算,合理选择适宜的边坡治理方法,本着“一次根治不留后患、分期治理的原则”实施,从而有效提升边坡治理效果,降低成本,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德良.基于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设计的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5(09):123-124.
[2]曹赢.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研究和分析[J].有色金属文摘,2015,30(02):23-24.
[3]王石腾,林明清.高边坡地质边坡灾害治理途径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4,33(26):153-154.
作者简介:
姓名:陈军红,职称:高级工程师,从事行业:一直致力于岩土和地质灾害等工程领域的施工、管理、设计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