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立坑幼虫繁殖情况观察

松立坑幼虫繁殖情况观察

一、松纵坑切梢小蠹妹代繁殖情况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金林[1](2019)在《川滇桤木气味活性物质对云南切梢小蠹卵巢及胚后发育的影响与评价》文中认为植物挥发物是植物与植食性昆虫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信号,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可影响或干扰昆虫的多种行为。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属鞘翅目(Coleoptera)、小蠹科(Scolytidae)、切梢小蠹属(Tomicus)昆虫,是我国西南地区以为害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为特征的一类蛀干害虫。目前,对该虫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农药,造成了“3R”效应加剧。为此,本研究以非寄主植物川滇桤木(Alnus ferdinandi-coburgii)为材料,采用顶空动态法、GC-MS、GC-EAD及行为学测试获取气味活性物质,再用气味活性物质干扰该虫的卵巢和胚后发育,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云南切梢小蠹卵巢发育及幼虫龄期划分云南切梢小蠹雌成虫卵巢位于第4腹节消化道侧下方,由1对卵巢、2根短侧输卵管、1根中输卵管、受精囊和附腺构成;卵巢包括四根管状的卵巢管,每个卵巢管前端延伸出端丝并集合成悬带,附着于体壁或脂肪体上。根据卵巢发育形态特征的变化,分为透明期(I级)、延伸期(Ⅱ级)、卵黄沉积前期(Ⅲ级)、卵黄沉积期(Ⅳ级)、产卵期(Ⅴ级)共5个等级,卵巢发育过程与蛀梢补充营养密切相关,每一级别可持续1-4月不等;I-Ⅳ级卵巢管长度增长较慢,Ⅴ级增长快速,而卵巢管宽度Ⅱ级和Ⅴ级增加快,卵巢面积呈幂指数级增长。同时以幼虫头壳宽为指标将云南切梢小蠹幼虫发育分为3个龄期,分别为初孵幼虫、二龄幼虫和三龄幼虫。(2)川滇桤木气味活性物质的筛选在川滇桤木中共收集到化合物45种,以萜烯类及酮类物质为主要成分。GC-EAD表明云南切梢小蠹对5种其为成分表现出触角电生理活性,分别为(Z)-Hex-4-en-1-ol、trans-2-Hexen-1-ol、4-Allylanisole、(1R)-(+)-alpha-pinene和4-Ethylacetophenone,其中4-Allylanisole的反应强度最大。行为学测试结果表明,(1R)-(+)-alpha-pinene和3-carene对云南切梢小蠹表现出引诱作用,其中(1R)-(+)-alpha-pinene的引诱效果强于3-carene;beta-Pinene,trans-2-Hexen-1-ol,(Z)-4-Hexen-1-ol,4-Ethylacetophenone,4-Allylanisole均表现出明显的驱避作用,以4-Ethylacetophenone的驱避效果最好;然而当beta-Pinene与3-carene、(1R)-(+)-alpha-pinene同时存在时beta-Pinene并未表现出明显的驱避作用。(3)气味活性物质对云南切梢小蠹卵巢及胚后发育的影响气味活性物质干扰后云南切梢小蠹雌成虫主坑道、幼虫子坑道长度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雌成虫产卵量未表现出明显变化,但当气味活性物质存在时云南切梢小蠹各龄幼虫体长及体重呈现增加趋势;同时,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可降低云南切梢小蠹雌成虫卵黄蛋白的合成。通过本研究,确定了该蠹虫卵巢发育动态和幼虫龄期,明确了川滇桤木气味挥发物中的活性成分及各成分对云南切梢小蠹的作用,为该害虫的综合治理和混交林的营造提供科学依据。

邓槿[2](2016)在《基于TVDI的石林县云南松切梢小蠹遥感监测研究》文中指出小蠹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广泛分布于世界范围内。我国也有一些省市受到其侵害,其中以云南省受害最为严重。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是包括云南在内的我国西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但大面积的云南松受到小蠹的危害,严重影响到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尤以切梢小蠹为主。目前在云南省,还没有对云南松林切梢小蠹虫害进行实时、有效的虫害监测方法,用遥感手段监测切梢小蠹的研究也尚未成熟,而切梢小蠹危害日益严重,已经成为控制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的劲敌。石林县地处云南省中部,云南松人工林面积较大且也受到切梢小蠹危害,本研究以位于云南省中部的石林县为典型区域,利用Landsat数据,通过反演NDVI和亮度温度建立的NDVI-Tb特征空间,进而得到可以反映土壤含水量的TVDI(温度植被干旱指数),结合石林县云南松林切梢小蠹危害现状调查数据,探索TVDI与云南松林切梢小蠹危害程度的相关性,主要成果及结论如下:(1)运用数学和统计的方法,综合2010年至2014年危害情况,研究TVDI与云南松林切梢小蠹危害程度的响应关系,结果显示TVDI与云南松林切梢小蠹危害程度呈线性负相关,平均拟合线性方程为y=-4.1514x+2.6427,R2=0.7296。(2)采用虫害发生前后的NDVI差值指标作为虫害危害程度的描述参数,并与受害前的TVDI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TVDI与危害程度有相关性。(3)构建TVDI与云南松林切梢小蠹灾害程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呈负相关性,即土壤湿度相对较高,云南松受切梢小蠹危害较严重,而土壤湿度相对较低,云南松受切梢小蠹危害较轻。

陈思思[3](2010)在《用于储粮害虫防治的植物源杀虫剂筛选》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研究了9种植物经两种溶剂(无水乙醇、无水乙醚)提取后得到的18个粗提物对主要储粮害虫玉米象、谷蠹、赤拟谷盗的驱避、触杀和熏蒸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8种提取物中,筛选到对主要储粮害虫具有良好驱避作用的植物大蒜和红辣椒,1.26mg/cm2的浓度下大蒜的乙醚提取物和红辣椒的乙醇提取物对玉米象、谷蠹和赤拟谷盗60h的驱避率都可达到Ⅳ级以上;筛选到对主要储粮害虫具有良好触杀作用的植物大蒜、红辣椒和花椒,在1.26mg/cm2的浓度下处理72h后,大蒜的乙醚提取物对玉米象和谷蠹的校正死亡率可分别达到94.21%、85.64%,红辣椒的乙醇提取物可分别达到91.37%、89.62%,花椒的乙醚提取物可分别达到85.73%、89.62%。筛选到对主要储粮害虫具有良好熏蒸作用的植物大蒜、芥末和红辣椒,其中80ppm熏蒸72h后,大蒜的乙醚提取物对玉米象和谷蠹的校正死亡率可分别达到100%、90.81%,芥末的乙醇提取物可分别达到98.36%、90.59%,红辣椒的乙醇提取物可分别达到89.23%、93.58%。提取于与芥末同属植物辣根的辣根素和芥末籽精油对两种主要储粮害虫玉米象和谷蠹都具有很好的熏蒸活性,表现为所需致死浓度低,起效迅速。辣根素2ppm的浓度下,熏蒸72h对玉米象和谷蠹的致死率就可达到100%,相同条件下芥末籽精油则可达到90%左右。辣根素72时对玉米象和谷蠹的毒力回归方程及LC50分别为1.8724+2.1573x,0.1226;2.1881+2.1573x,0.0968。芥末籽精油72h时对玉米象和谷蠹的毒力回归方程及LC50分别为0.2931+2.1570x,0.7313;0.1198+2.1764x,0.8810。相同条件下,辣根素的熏蒸效果要好于芥末籽精油。辣根素在模拟仓中对储粮害虫熏蒸效果的研究表明,辣根素对储粮害虫有显着的熏蒸效果,在自然熏蒸条件下,低剂量(3ppm)辣根素熏蒸72h,能100%杀死玉米、小麦及稻谷三种粮食表层的玉米象和谷蠹;24 ppm熏蒸72h后,处理玉米、小麦、稻谷底部的玉米象的死亡率分别为100%、100%、98%,谷蠹死亡率分别为100%、93%、86%;温度对辣根素的熏蒸效果没有显着影响;不同储粮种类对辣根素熏蒸效果有显着影响,在三种粮食中的熏蒸效果分别为:玉米>小麦>稻谷。

黄万斌,王海林[4](2009)在《纵坑切梢小蠹种群变动及危害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弥勒县的新哨和石林县的长湖受蠹害严重的林区的1 000株云南松为定期观察样树,分别不同树木长势级别和受害木等级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纵坑切梢小蠹在云南1年发生1代,且存在姐妹代现象,姐代种群占79.3%,妹代种群占18.6%.纵坑切梢小蠹对云南松的攻击有很强的选择性,优先攻击长势差的衰弱木.蠹害的危害从零星和簇状分布开始向大片状发展,待树木衰弱后进行蛀干危害.对蠹害木数量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树木受害越重,转化为枯死木的比例越高,当树木受害等级达4级以上时,树木很难再恢复生长.

杨光照[5](2007)在《石林县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及其综合治理措施》文中研究表明对石林县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危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从石林县森林资源特点、气候因子、立地条件以及林分自身状况等方面探讨松小蠹发生危害的原因,并根据松小蠹的生物学、生态学习性,从监测检疫、营林措施、生化防治等方面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戴兴祥,陈鹏,黄川,吴华[6](2006)在《砚山县纵坑切梢小蠹综合控制技术》文中提出通过试验研究,初步摸清了纵坑切梢小蠹在砚山县的发生规律,对其年生活史、扬飞时间、转梢危害习性、危害与林分条件关系等做了较详尽的阐述。在掌握纵坑切梢小蠹发生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基本符合砚山县实际的治理模式及相应的配套治理技术。

王海林,张云霞,李丽莎[7](2006)在《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种群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文章详细而系统地研究了纵坑切梢小蠹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种群生活史,蛀害及扩散习性,为全面综合治理蠹害提供了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

陈鹏,刘宏屏,李丽莎,李浩然[8](2004)在《云南松抚育间伐试验林昆虫捕获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个旧白沙冲南松抚育间伐试验林进行昆虫捕获量研究 ,共获得 11个目的昆虫 ,其中鳞翅目、同翅目、半翅目及双翅目类为优势类群 ,占昆虫类群全捕量的 74 5 9% ,是该林区昆虫类群的主体。昆虫数量与不同强度间伐后的林分类型和该林分松小蠹危害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间伐林分昆虫种群密度高 ,昆虫捕获量大 ,松小蠹危害很低。而不间伐林分 ,昆虫种群密度小 ,昆虫捕获量少 ,松小蠹危害明显高于间伐林地

李丽莎,刘宏屏,周楠,赵涛,陈鹏,李浩然,王海林,雪玲,王宏虬,张瑆,卢南[9](2004)在《松小蠹综合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为达到持续控制纵坑切梢小蠹(简称松小蠹)危害的目的,进行了松小蠹与云南松林分之间的关系、抚育间伐控制蠹害效果、蠹害木清理技术、聚集信息化合物引诱剂筛选及林间引诱技术、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系列松小蠹综合控制技术研究。通过研究,初步探明了云南松林分与松小蠹危害之间的关系及受害林分内害虫的演变情况;证实了松小蠹生活史中姐妹代的存在,摸清了姐妹代各虫态出现的时期、种群数量,为松小蠹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筛选出4种效果较好的引诱剂配方及两种可供推广的诱捕器,研究了引诱剂林间引诱、测报方法及应用粉拟青霉菌杀虫剂防治扬飞期成虫技术,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松小蠹综合控制措施。

凌泽红,陈小平,李涛,余力,鲜时军,唐和春[10](2003)在《川保Ⅲ号粉剂防治纵坑切梢小蠹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 0 3年 5月 ,在纵坑切梢小蠹姐代成虫转梢盛期 ,采用川保粉剂对该虫进行林间和室内防治试验。室内试验结果 :供试成虫裸露状态下 ,12小时内死亡率 10 0 % ;枝梢内成虫 15日后死亡率A、B、C依次为73 3%、93 3%和 86 7% ,校正死亡率依次为 19 8%、79 9%和 6 0 1%。林间试验结果 :7日后成虫死亡率A、B、C依次为 80 5 %、82 7%和 88% ,校正死亡率依次为 6 8 9%、72 1%和 80 6 %。对 2 0 0 2年林间防治试验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 :与对照区比较其受害株率、受害梢率、蠹害指数均有明显下降 ,C处理效果略优于A、B ,而A、B处理效果无显着差异

二、松纵坑切梢小蠹妹代繁殖情况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纵坑切梢小蠹妹代繁殖情况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川滇桤木气味活性物质对云南切梢小蠹卵巢及胚后发育的影响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植物挥发物
        1.1.1 植物挥发物的组成与生态适应
        1.1.2 植物挥发物与昆虫的关系
        1.1.3 植物挥发物与营养级联间的关系
    1.2 非寄主植物挥发物
        1.2.1 非寄主植物挥发物的生态功能
        1.2.2 非寄主挥发物对小蠹虫多种行为的影响
    1.3 云南切梢小蠹研究概况
        1.3.1 云南切梢小蠹的分布
        1.3.2 云南切梢小蠹生活史及危害
        1.3.3 云南切梢小蠹防治现状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仪器及试剂
        2.1.1 试验仪器
        2.1.2 试验试剂及试剂盒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样地概况
        2.2.2 云南切梢小蠹的采集与解剖
        2.2.3 川滇桤木气味活性物质的筛选与分析
        2.2.4 川滇桤木气味活性物质对云南切梢小蠹胚后发育的影响
    2.3 数据处理
        2.3.1 GC-MS数据分析
        2.3.2 GC-EAD数据处理
        2.3.3 行为学测试数据处理
        2.3.4 化合物干扰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云南切梢小蠹卵巢发育分级及幼虫龄期划分
        3.1.1 云南切梢小蠹卵巢的位置与形态
        3.1.2 云南切梢小蠹卵巢发育分级
        3.1.3 云南切梢小蠹卵巢小管长宽及体积的级别变化
        3.1.4 云南切梢小蠹幼虫龄期划分
    3.2 川滇桤木气味活性物质的筛选与分析
        3.2.1 川滇桤木气味挥发物的组成
        3.2.2 不同状态下川滇桤木气味挥发物变化分析
        3.2.3 气味成分的GC-EAD测定
        3.2.4 云南切梢小蠹行为学测试
    3.3 川滇桤木气味活性物质对云南切梢小蠹胚后发育的影响
        3.3.1 气味物质干扰后云南切梢小蠹卵巢特征比较
        3.3.2 气味活性物质对云南切梢小蠹胚后发育的影响
4.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云南切梢小蠹卵巢发育与分级
        4.2.2 川滇桤木气味挥发物收集与分析
        4.2.3 云南切梢小蠹行为学测试
        4.2.4 气味活性物质对云南切梢小蠹的影响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2)基于TVDI的石林县云南松切梢小蠹遥感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云南松林切梢小蠹生物学特性
        1.3.1 形态特征
        1.3.2 生活史
        1.3.3 生态学特性
        1.3.4 蛀梢习性
        1.3.5 蛀干习性
        1.3.6 成虫迁飞习性
    1.4 相关研究进展
        1.4.1 森林虫害的遥感监测
        1.4.2 遥感监测虫害常用参数
        1.4.3 干旱对云南松切梢小蠹发生的影响
        1.4.4 云南干旱的气候特征
        1.4.5 基于TVDI的干旱遥感监测研究
        1.4.6 云南省切梢小蠹危害遥感监测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6.1 技术路线
        1.6.2 研究方法
    1.7 项目支撑
2 研究区及研究数据
    2.1 研究区概况
    2.2 遥感数据
        2.2.1 Landsat陆地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介绍
        2.2.2 2010至2015年石林地区Landsat影像
        2.2.3 数据预处理
    2.3 实地数据
    2.4 受害区域地理数据
    2.5 降雨量数据
        2.5.1 数据来源
        2.5.2 2010年至2015年月降雨量数据
3 TVDI构建
    3.1 TVDI介绍
    3.2 NDVI计算
    3.3 亮度温度计算
    3.4 NDVI-T_b特征空间的建立
4 TVDI与虫害相关性分析
    4.1 TVDI与受害程度相关性方程
    4.2 TVDI与受害区域NDVI差值相关性分析
    4.3 相关性结果分析
5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3)用于储粮害虫防治的植物源杀虫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植物源农药的概述
    1.2 杀虫植物的活性成分研究
        1.2.1 生物碱类
        1.2.2 萜烯类
        1.2.3 黄酮类
        1.2.4 精油类
        1.2.5 光活化毒素类
    1.3 植物杀虫剂对害虫的主要作用方式
        1.3.1 引诱和驱避作用
        1.3.2 熏蒸作用
        1.3.3 触杀作用
        1.3.4 拒食和生长发育抑制作用
    1.4 植物杀虫剂对害虫作用机理的研究
        1.4.1 影响昆虫生长发育及消化系统功能
        1.4.2 影响昆虫呼吸系统
        1.4.3 影响昆虫神经系统
    1.5 植物性杀虫剂防治储粮害虫的应用现状
        1.5.1 直接应用植物防治储粮害虫
        1.5.2 应用植物粗提物中的活性成分单体防治储粮害虫
        1.5.3 应用植物精油防治储粮害虫
        1.5.4 药剂混配防治储粮害虫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杀虫植物粗提物对储粮害虫的生物活性研究
    2.1 材料
        2.1.1 供试昆虫
        2.1.2 供试植物
        2.1.3 试剂
        2.1.4 实验仪器
        2.1.5 植物粗提物的制备
    2.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杀虫植物提取物对玉米象成虫的生物活性
        2.3.2 杀虫植物提取物对谷蠹成虫的生物活性
        2.3.3 杀虫植物提取物对赤拟谷盗成虫的生物活性
        2.3.4 优选杀虫植物对几种主要储粮害虫生物活性的综合评定
    2.4 小结与讨论
        2.4.1 杀虫植物提取物对玉米象成虫的生物活性
        2.4.2 杀虫植物提取物对谷蠹成虫的生物活性
        2.4.3 杀虫植物提取物对赤拟谷盗成虫的生物活性
        2.4.4 优选杀虫植物对几种主要储粮害虫生物活性的综合评定
        2.4.5 讨论
第3章 辣根素和芥末籽精油的熏蒸毒力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芥末籽精油对玉米象成虫的空仓熏蒸毒力测定
    3.3 小结与讨论
        3.3.1 辣根素和芥末籽精油对两种试虫的毒力评价
        3.3.2 讨论
第4章 辣根素在模拟仓中对储粮害虫的熏蒸效果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昆虫
        4.1.2 供试药剂
        4.1.3 实验方法
        4.1.4 统计分析
    4.2 实验结果
        4.2.1 不同浓度下辣根素熏蒸72h 后试虫死亡率
        4.2.2 不同温度下辣根素熏蒸72h 后的害虫死亡率
    4.3 讨论与分析
        4.3.1 浓度对辣根素熏蒸效果的影响
        4.3.2 温度对辣根素熏蒸效果的影响
        4.3.3 不同的粮食种类对辣根素熏蒸效果的影响
第5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纵坑切梢小蠹种群变动及危害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生活史
    2.2 姐妹代种群生活史
    2.3 纵坑切梢小蠹对云南松攻击特性
    2.4 纵坑切梢小蠹聚梢蛀害习性
    2.5 纵坑切梢小蠹种群的扩散习性
    2.6 蠹害木数量变化规律
3 结论

(8)云南松抚育间伐试验林昆虫捕获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昆虫群落结构
    2.2 纵坑切梢小蠹危害与昆虫捕获量关系
3 结语

(9)松小蠹综合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点设置
    1.2 室内试验方法
    1.3 林间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云南松林分与松小蠹危害之间的关系
        2.1.1 林木生长势与为害
        2.1.2 松小蠹危害后林分的演变情况
        2.1.3 蠹害林分内松小蠹虫口演变情况
    2.2 抚育间伐持续控制效果
        2.2.1 抚育间伐能提高林分的转化能力
        2.2.2 抚育间伐能增强林分抵御能力
        2.2.3 各种抚育间伐措施控制蠹害效果比较
    2.3 蠹害木清理技术及其效果
        2.3.1 清理次数及时间
        2.3.2 清理强度
    2.4 聚集信息素引诱剂筛选及林间应用
        2.4.1 云南松及松小蠹虫体聚集化合物分析
        2.4.2 聚集化合物引诱效果测定
        2.4.2.1 室内活性测定
        2.4.2.2 林间引诱效果测定
        2.4.3 引诱剂在林间松小蠹种群动态监测上的应用
        2.4.3.1 监测方法
        2.4.3.2 林间测报时期
        2.4.3.3 引诱剂对林间松小蠹种群动态的监测效果
    2.5 粉拟青霉菌在松小蠹防治中的应用
        2.5.1 粉拟青霉菌采集、分离、纯化和菌种繁殖
        2.5.2 感病松小蠹致死症状
        2.5.3 粉拟青霉菌对松小蠹的防治效果
    2.6 松小蠹综合防治技术的持续控制效果
        2.6.1 玉溪刺桐关综合防治示范林
        2.6.2 武定狮子山综合防治示范林
3 结语

四、松纵坑切梢小蠹妹代繁殖情况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川滇桤木气味活性物质对云南切梢小蠹卵巢及胚后发育的影响与评价[D]. 刘金林. 西南林业大学, 2019(08)
  • [2]基于TVDI的石林县云南松切梢小蠹遥感监测研究[D]. 邓槿.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9)
  • [3]用于储粮害虫防治的植物源杀虫剂筛选[D]. 陈思思. 武汉工业学院, 2010(03)
  • [4]纵坑切梢小蠹种群变动及危害规律研究[J]. 黄万斌,王海林. 林业调查规划, 2009(03)
  • [5]石林县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及其综合治理措施[J]. 杨光照. 林业调查规划, 2007(03)
  • [6]砚山县纵坑切梢小蠹综合控制技术[J]. 戴兴祥,陈鹏,黄川,吴华. 中国森林病虫, 2006(06)
  • [7]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种群生物学特性研究[J]. 王海林,张云霞,李丽莎. 中国森林病虫, 2006(04)
  • [8]云南松抚育间伐试验林昆虫捕获量研究[J]. 陈鹏,刘宏屏,李丽莎,李浩然. 四川林业科技, 2004(04)
  • [9]松小蠹综合控制技术研究[J]. 李丽莎,刘宏屏,周楠,赵涛,陈鹏,李浩然,王海林,雪玲,王宏虬,张瑆,卢南. 西部林业科学, 2004(01)
  • [10]川保Ⅲ号粉剂防治纵坑切梢小蠹试验研究[J]. 凌泽红,陈小平,李涛,余力,鲜时军,唐和春. 四川林业科技, 2003(04)

标签:;  ;  ;  ;  

松立坑幼虫繁殖情况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