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旧住宅区的更新改造一直是城市规划领域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关于旧住宅区更新改造的研究与所处的社会发展背景紧密相关。进入21世纪,一方面我国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背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治上提出“创建和谐社会”、经济上提出“实现全面小康”、法律上提出“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措施,这些变化体现了对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关怀以及注重社会均衡发展的未来趋势;另一方面,在旧住宅区的更新改造方面,出现了以上海市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为代表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旧住宅区更新改造活动。可以说,这种更新改造活动是社会发展背景以及政策方向变化在方式、手段上的一种体现,也体现了对城市中居住在旧住宅区当中广大居民的一种关怀。 既然是对人的关怀,那么居民对改造的评价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居民是旧住宅区的使用者,是旧住宅区更新改造的受益者,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着眼于三点:首先检验上海市正在进行的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居民的意愿;其次找出影响旧住宅区更新改造当中影响居民意愿实现的因素;最后探讨如何改进当前的综合改造方式使得居民的意愿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表达。 论文首先对上海市旧住宅区更新改造的历史进行了简要的总结,指出上海市旧住宅区的改造规模在逐年加大、改造的内容已经开始从粗放型向细致型转变、改造方式从主要以大拆大建模式向综合的改造方式发展、政府的角色因为社会发展背景的变化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居民的角色向着受益者的角色回归。当前正在进行的上海市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是上海市旧住宅区更新改造的转型的标志。 其次,论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初步检验了居民对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的评价。论文在上海市2004年完成的38个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试点小区当中选取6个作为研究对象,委托上海社科院社会调查队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直接入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经过初步的统计分析发现旧住区居民的想法和需求与改造规划解决的问题产生一定偏差。 再次,论文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找出影响居民意愿的因素。一方面论文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发现有三方面因素影响居民意愿。第一,更新改造的过程影响居民意愿的实现,居民对综合改造的有限了解、无法介入到过程中去、缺乏实质性的参与影响了居民对改造方式的认同、居住满意度的提高并影响居民的出资积极性,概括的说而当前更新改造活动还不能够有效的将居民融入到过程当中,在客观上影响了居民意愿的实现。第二,当前制度、政策的缺位影响居民意愿的实现。规范的缺失、标准的模糊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的缺失在客观上阻碍了更新改造的进一步拓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手段的发挥,而且技术手段方面本身出现的不够细致的问题以及体现出的偏向美观的倾向同样阻碍了居民意愿的实现。第三,基层管理机构不够完善影响居民意愿的实现。传统的基层管理组织(如居委会)所处的困境、新兴的居民自治组织(如业主委员会)所表现出的萌芽状态使得它们无法有效的组织居民进行参与、代表居民进行意愿表达,使得居民意愿传达的途径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的缘起和背景1.1.1 住宅建设的一般规律1.1.2 上海旧住宅区改造现状1.1.3 当前国内的社会背景1.1.4 当前国内制度环境的新动向1.1.5 问题的本质1.2 研究的问题1.2.1 研究的主要问题1.2.2 对问题的进一步分解1.3 研究的目的1.4 技术路线1.4.1 选用的实证案例1.4.2 研究方法1.4.2.1 文献研究1.4.2.2 实证研究1.4.2.3 资料的收集1.4.2.4 社会调查方法的设计及基本状况1.4.3 数据来源1.4.3.1 第一手资料:问卷、访谈、实地观察1.4.3.2 第二手资料1.4.4 分析方法1.5 研究的合理性1.5.1 创新1.5.2 指导意义1.6 研究概念框架1.7 研究结构安排1.8 研究范围和概念界定1.8.1 旧住宅区1.8.1.1 一般意义1.8.1.2 特指1.8.2 更新改造1.8.2.1 更新1.8.2.2 改造1.8.2.3 更新改造1.8.3 居民1.8.4 意愿1.8.5 “平改坡”综合改造1.8.5.1 “平改坡”1.8.5.2 “平改坡”综合改造第二章 国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综述2.1 发达国家旧住宅区更新改造的经验2.1.1 改造的方式2.1.1.1 改造的类型2.1.1.2 改造的阶段2.1.1.3 关于改造方式的研究和述评2.1.1.4 对本研究的启示2.1.2 政府更新改造的阶段性目标2.1.2.1 相关法案的变化2.1.2.2 对本研究的启示2.1.3 西方城市更新理念及管治模式的转变2.1.3.1 西方城市更新理念及管治模式的发展历程2.1.3.2 对本研究的启示2.2 更新改造规划指导理论2.2.1 城市规划理论2.2.1.1 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2.2.1.2 对本研究的启示2.2.2 社区发展理论2.2.2.1 社区发展的各类学说2.2.2.2 人类社会的变化趋势2.2.2.3 对本研究的启示2.2.3 西方社区建设的实践2.2.3.1 西方社区建设的历史阶段2.2.3.2 对本研究的启示2.2.4 邻里理论2.2.4.1 邻里理论发展的六个阶段2.2.4.2 对本研究的启示2.2.5 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2.2.5.1 居住空间分异2.2.5.2 混合居住2.2.5.3 对本研究的启示2.3 关于居民的相关研究2.3.1 需求理论2.3.1.1 马斯洛需求理论2.3.1.2 双因素理论2.3.1.3 对本研究的启示2.3.2 关于社会网络的研究2.3.2.1 社会网络2.3.2.2 对本研究的启示2.3.3 居住满意度的研究2.3.3.1 居住满意度2.3.3.2 生活质量研究2.3.3.3 城市商业空间研究2.3.3.4 对本研究的启示2.3.4 社会资本的研究2.3.4.1 社会资本2.3.4.2 对本研究的启示2.4 公众参与研究2.4.1 公众参与的概念2.4.2 公众参与的发展2.4.3 公众参与的类型和特点2.4.4 对本研究的启示第三章 国内相关理论和实践综述3.1 国内旧城更新改造研究3.1.1 研究的阶段特点3.1.2 解放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期3.1.3 改革开放之20世纪80年代末期3.1.4 20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末期3.1.5 21世纪初期3.2 社区研究3.2.1 社区规划研究3.2.2 社会转型研究3.3 居住空间研究3.3.1 居住空间结构及其分异研究3.3.2 危旧房改造、经济适用房与住房政策研究3.4 居住区公建设施研究3.5 关于居民的相关研究3.5.1 弱势群体研究3.5.2 老年人研究3.5.3 居住满意度研究3.5.4 生活质量研究3.6 居住区管理机构研究3.7 公众参与研究3.8 对国内研究的总结第四章 上海旧住宅区改造的历史回顾4.1 上海市旧住宅区更新改造的历史阶段划分4.2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上海旧住区改造的主要方式与特征4.2.1 主要方式4.2.1.1 20世纪50年代:针对棚户的“居住改善”和“自建公助”方式4.2.1.2 20世纪60年代:以“蕃瓜弄”为典型的对棚户简屋的成组改造方式4.2.1.3 20世纪70年代:以漕溪北路沿线等为代表的规划成组改造方式4.2.2 解放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上海旧住区改造的简要总结4.2.2.1 改造规模4.2.2.2 改造方式4.2.2.3 资金筹措4.3 改革开放至80年代末期上海旧住区改造的主要方式与特征4.3.1 主要方式4.3.1.1 集资组建4.3.1.2 联建公助4.3.1.3 民建公助4.3.1.4 商品房经营4.3.2 改革开放至80年代末期上海旧住区改造的简要总结4.3.2.1 改造规模4.3.2.2 改造方式4.3.2.3 资金筹措4.3.2.4 居民安置4.4 20世纪九十年代上海旧住宅区更新改造主要方式及特征概述4.4.1 主要方式4.4.1.1 房地产开发型——土地批租4.4.1.2 政府推动型——“365危棚简”改造4.4.1.3 市政建设型——市政动迁改造4.4.1.4 自我完善型——旧住房成套率4.4.2 20世纪90年代旧区改造的简要总结4.4.2.1 20世纪90年代旧区改造的特点4.4.2.2 20世纪90年代旧区改造的教训4.5 20世纪末期“新一轮旧区改造”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征4.5.1 背景:老工房“平改坡”工程4.5.2 “新一轮旧区改造”政策的几个主要特征4.5.3 “新一轮旧区改造”的具体运作方式与实践情况4.5.3.1 “新一轮旧区改造地块”的认定4.5.3.2 “新一轮旧区改造地块”的实施情况4.5.4 “新一轮旧区改造”的简要总结与反思4.6 上海市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介绍4.6.1 基本情况4.6.2 主要内容4.6.3 实施情况4.7 对上海市旧住宅区改造历史的总结4.7.1 对上海市旧住宅区改造历史的总结4.7.2 假设证明第五章 实例的选择及居民意见的采集5.1 对上海市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小区的选择5.1.1 小区选择的原则5.1.1.1 体现区位差别的原则5.1.1.2 体现人群差别原则5.1.1.3 规模适宜原则5.1.2 选择的小区5.1.3 选择小区的概况5.1.3.1 区位条件5.1.3.2 人口概况5.1.3.3 改造情况综述5.2 问卷的设计及发放5.2.1 问卷的设计5.2.2 调查员的培训及问卷的发放5.3 受访者总体状况描述5.3.1 受访者概况5.3.1.1 年龄结构5.3.1.2 性别比例5.3.1.3 学历5.3.1.4 就业情况5.3.1.5 从事行业状况5.3.1.6 收入状况5.3.1.7 家庭人口5.3.1.8 住房状况5.3.2 受访者人群特征5.4 居民对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的总体看法5.4.1 居民对当前改造重点的看法5.4.2 居民对改造方式的看法5.4.2.1 对“平改坡”综合改造的看法5.4.2.2 对综合改造中分项改造方式的看法5.4.3 居民对改造内容的总体看法5.4.3.1 对内容的了解程度5.4.3.2 对整体内容的看法5.4.3.3 对住宅改造内容的看法5.4.3.4 对绿化活动场地改造的看法5.4.3.5 对道路交通改造的看法5.4.3.6 对公共服务设施改造的看法5.4.4 居民对改造效果的评价5.4.4.1 满意度提升的统计5.4.4.2 对生活质量的改善5.4.4.3 住宅“平顶”改成“坡顶”后对居住生活的改善5.4.4.4 对施工质量的评价5.4.5 参与意愿5.4.6 出资意愿5.5 小结第六章 影响居民意愿的因素分析6.1 分析的结构6.1.1 分析的结构6.1.2 数据的处理方式6.2 实证分析之一: 改造内容体现出的问题6.2.1 居民对改造内容的要求分析6.2.1.1 住宅改造的首要性要求6.2.1.2 全面改造的必要性要求6.2.1.3 改造内容的多样性要求6.2.1.4 改造内容的兼顾性要求6.2.2 当前改造内容存在的问题6.2.2.1 住宅改造内容不能充分体现改善“基本居住需求”的重点6.2.2.2 居民的有些需求还不能通过当前的改造得到满足6.2.2.3 住宅改造内容不能充分体现居民多样性的要求6.2.2.4 改造中出现的美观与实用之间的矛盾6.2.3 改造规划体现出的问题6.2.4 小结6.3 实证分析之二: 影响居民对改造方式评价的因素分析6.3.1 考察影响居民评价改造方式的着眼点6.3.2 客观影响因素6.3.2.1 居民知情状况对评价的影响6.3.2.2 具体改造方式本身存在的问题6.3.2.3 不同地区对改造方式评价的影响6.3.2.4 基于不同改造出发点的认同对改造方式评价的影响6.3.2.5 基于现状评价对评价的影响6.3.3 主观影响因素6.3.3.1 年龄的影响6.3.3.2 居住年限的影响6.3.4 小结6.4 实证分析之三: 影响居民公众参与的因素分析6.4.1 公众参与的现实情况6.4.2 居民期望的参与途径分析6.4.3 客观因素:小区管理机构和组织存在的问题6.4.3.1 基层管理机构的组成6.4.3.2 管理机构的相互关系现状与问题6.4.3.3 基层管理机构的现状对居民参与的影响6.4.4 主观原因:居民参与意愿分析6.4.4.1 参与意愿的动因分析6.4.4.2 参与意愿的成因分析6.4.5 小结6.5 实证分析之四:影响居民评价结果的因素分析6.5.1 考察影响居民评价改造结果的着眼点6.5.2 客观影响因素6.5.2.1 居民知情状况对居民满意度提升的影响6.5.2.2 居民对具体改造方式认同对居民满意度提升的影响6.5.2.3 公众参与对居民满意度提升的影响6.5.2.4 不同地区的差异6.5.2.5 基于不同改造出发点的认同对居民满意度提升的影响6.5.2.6 基于现状评价对居民满意度提升的影响6.5.2.7 施工质量的评价满意度的提升影响6.5.3 主观影响因素6.5.4 小结6.6 实证分析之五:影响居民出资意愿的因素分析6.6.1 影响居民出资意愿客观因素6.6.2 影响居民出资的主观因素6.6.3 小结6.7 专业领域的影响:当前更新改造规划对居民意愿的影响6.7.1 当前城市规划发展阶段产生的问题6.7.1.1 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的要求6.7.1.2 当前城市规划的实际作用6.7.1.3 对居民意愿的影响6.7.2 规划理论自身发展的问题6.7.2.1 当前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滞后性6.7.2.2 设计方法的问题6.7.2.3 对居民意愿的影响6.7.3 更新改造规划决策过程存在的问题6.7.3.1 传统决策过程存在的问题6.7.3.2 评价体系的问题6.7.3.3 对居民意愿的影响6.8 内部发展压力的影响:当前中国社会转型对居民意愿的影响6.8.1 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相互关系变化产生的问题6.8.1.1 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强国家—弱社会”的模式6.8.1.2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由“强国家——弱社会”向“强国家——强社会”的模式转变6.8.1.3 当前的情况:转型过程凸现出中介组织不够完善6.8.1.4 对居民意愿的影响6.8.2 社会转型中弱势群体权利失衡的问题6.8.2.1 权利失衡的形成原因、概念和特征6.8.2.2 权利失衡与社会断裂模式图6.8.2.3 权利失衡与政策导向模型6.8.2.4 对居民意愿的影响6.9 外部发展压力的影响:城市发展压力对居民意愿的影响6.9.1 城市竞争力影响下出现的问题6.9.1.1 城市竞争力的缘起6.9.1.2 城市竞争力的指标6.9.1.3 城市形象也是城市竞争力6.9.1.4 城市形象的组成要素6.9.1.5 对居民意愿的影响6.9.2 现阶段城市发展政策导向出现的问题6.9.2.1 地段提升(Place promotion)的背景6.9.2.2 上海地段提升(Place promotion)的发展6.9.2.3 上海地段提升(Place promotion)的主要内容6.9.2.4 上海地段提升(Place promotion)的政策导向6.9.2.5 对居民意愿的影响6.10 总结6.10.1 实证研究体现出的影响居民意愿的表面因素6.10.2 理论和背景研究体现出的影响居民意愿的根本因素6.10.3 从居民角度对影响居民意愿因素的解释第七章 影响旧住宅区的发展趋势分析7.1 城市发展的宏观影响因素7.1.1 竞争力体现出来的问题7.1.2 国内政策走向分析7.1.3 小结7.2 城市居住空间发展趋势分析7.2.1 国外大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7.2.2 国内大城市居住空间变化状况7.2.3 混合居住的启示7.2.4 小结7.3 旧住宅区更新改造指导理论的变化趋势7.3.1 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趋势7.3.2 小结7.4 旧住宅区改造方式的变化趋势7.4.1 国外旧住宅区改造的趋势7.4.2 国内的现实情况7.4.3 小结7.5 旧住宅区的潜力及居民需求趋势7.5.1 旧住宅区的潜在资源7.5.1.1 区位资源7.5.1.2 历史文化资源7.5.2 旧住宅区居民拥有的资源层次及满足需求状况7.5.2.1 满足旧住宅区居民“生理”需求层次的资源7.5.2.2 满足弱势群体“安全”需求层次的资源7.5.2.3 满足弱势群体“社交”需求层次的资源7.5.2.4 满足弱势群体更高需求层次的资源7.5.3 旧住宅区居民需求表达的不同迫切程度是重新分配资源的动力7.5.3.1 不同需求层次表现的迫切程度不同7.5.3.2 旧住宅区居民居住需求状况与需求满足现实情况的矛盾7.5.3.3 需求结构优化和资源层次的重新分配7.5.3.4 利用满足高层次居住需求的资源满足基本居住需求7.5.4 小结7.6 旧住宅区居民需求的具体内容7.6.1 旧住宅区居民居住需求的综合分析7.6.2 关于住宅改造的需求7.6.2.1 面积需求7.6.2.2 户型需求7.6.2.3 住宅形式的需求7.6.2.4 住宅改造的导向7.6.3 关于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7.6.3.1 影响公共服务设施发展趋势的因素分析7.6.3.2 旧住宅区居民的需求7.6.3.3 公共服务设施改造的导向7.7 公众参与的趋势7.7.1 公众参与的层次7.7.2 影响公众参与的因素7.7.3 公众参与中应该注意的问题7.7.4 小结7.8 社区建设的趋势分析7.8.1 公民社区、市民社会的发展趋势7.8.1.1 当前社区建设的二元动力机制分析7.8.1.2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面临的困境和走向分析7.8.2 小结第八章 对策研究8.1 宏观对策8.1.1 规划领域:制定公平导向的空间规划对策8.1.1.1 必要性8.1.1.2 对策研究8.1.2 政府层面:制定增加就业导向的社区发展对策8.1.2.1 必要性8.1.2.2 对策8.1.3 组织机构:制定健全管理机构、培育中介组织的组织发展对策8.1.3.1 必要性8.1.3.2 对策8.1.4 完善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8.1.4.1 必要性8.1.4.2 对策8.2 关于旧住宅区规划体系8.2.1 开展旧住宅区的普查工作8.2.2 制定多样性的标准8.2.3 制定新的旧住宅区更新改造规范8.2.4 制定系统的全市范围的旧住宅区更新改造规划8.3 关于改造的内容8.3.1 加强对旧住房改造的研究和应用8.3.1.1 原则8.3.1.2 推动房屋整修向房屋改造转变8.3.1.3 拓展旧住宅改造的思路8.3.1.4 加强旧宅住区空间利用研究8.3.2 推动旧住宅改造的产业化8.4 关于改造的方式8.4.1 强化宣传8.4.2 各方的角色8.4.2.1 协调政府改造方向与居民需求和意愿8.4.2.2 协调专业人员与民众的认识8.4.3 提倡小规模的改造8.4.3.1 进行有机更新8.4.3.2 保持住区的历史延续性8.4.3.3 旧住区开发与自建的启迪8.4.3.4 渐进式小规模改造的提倡8.4.4 旧住区物质环境规划与社区发展规划相结合8.4.4.1 必要性8.4.4.2 城市规划角度的完整社区规划8.5 关于改造的公众参与8.5.1 将居民参与的工作内容纳入到旧住宅区更新改造的工作程序中去8.5.1.1 必要性8.5.1.2 对策8.5.2 规划中居民的参与必须保证讨论者之间的平等地位8.5.3 实施具有居民参与内容的规划工作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8.5.4 需要建立一个长期为住区工作服务的、训练有素的技术支持组织8.5.4.1 专业领域:尝试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8.5.4.2 公众领域:成立社区发展社团(CDCs)8.6 关于改造的资金来源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9.1 结论9.1.1 关于上海市旧住宅区更新改造的历史9.1.2 关于上海市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9.1.3 关于旧住宅区更新改造当中影响居民意愿的因素9.1.4 关于旧住宅区更新改造过程中居民意愿的主观表现9.2 建议9.3 不足9.4 展望附录一: “平改坡”和“平改坡”综合改造相关内容介绍附录二: 2004年上海市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竣工项目汇总附录三: 上海市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调查问卷附录四: 调查问卷相关性表格参考文献个人简历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 [1].“小桥人家”——下沉式道路模式在低层高密度住宅区规划中的应用初探[J]. 建筑技艺 2020(05)
- [2].城市设计中大型配套住宅区的设计策略[J]. 住宅与房地产 2019(18)
- [3].城市旧住宅区整治改造与规划探析[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7(01)
- [4].住宅区规划因素对室外微环境影响的数值分析[J]. 建筑节能 2017(03)
- [5].流动的围墙——城市大型住宅区规划新探讨[J]. 住宅与房地产 2017(15)
- [6].高密度住宅区建筑形态与公共空间的关系研究[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7(04)
- [7].南京近代清凉山公园住宅区规划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16(09)
- [8].影响旧住宅区社会治安管理水平的因素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14(34)
- [9].城市旧住宅区改造的实践方法及现实意义探寻——以《台州市区旧住宅区改造专项规划》为例[J]. 住宅与房地产 2015(22)
- [10].住宅区水景设计[J]. 中国校外教育 2009(09)
- [11].大力推进沈阳市旧住宅区生态建设的对策[J]. 考试周刊 2015(12)
- [12].“旧住宅区”的社区安全防范[J].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04)
- [13].住宅区生态规划设计的理念和方法[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0(11)
- [14].德国住宅区犯罪防御对我国建设平安社区的启示[J]. 考试周刊 2011(13)
- [15].一流与三流[J]. 学习博览 2008(08)
- [16].住宅区的环境艺术设计策略[J]. 建筑经济 2020(11)
- [17].浅谈针对老年人住宅区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J]. 西部皮革 2020(02)
- [18].沪东住宅区边界空间演变研究[J]. 住宅科技 2020(04)
- [19].浅谈住宅区的植物配置——以福州市江南水都为例[J]. 福建建材 2019(02)
- [20].老旧住宅区现状分析与更新提升对策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17(11)
- [21].论我国封闭住宅区的开放[J]. 时代法学 2018(02)
- [22].住宅区现状再讨论——场地测试[J]. 住区 2016(06)
- [23].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的相关探讨[J]. 现代园艺 2017(02)
- [24].上海既有住宅区适老化改造意愿和需求分析[J]. 上海城市规划 2014(05)
- [25].面向老年人需求的旧住宅区环境改造方法——以杭州胜月苑为例[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 [26].老住宅区改造研究——以扬州东关街住宅区改造为例[J]. 现代装饰(理论) 2015(11)
- [27].德国人为什么爱“绊脚石”[J]. 小读者之友 2020(06)
- [28].住宅区光纤到户如何实现平等接入的建设探讨[J]. 科技致富向导 2015(18)
- [29].富翁的秘密[J]. 文苑 2008(05)
- [30].住宅区户外健身空间现存的问题和规划建议[J]. 中华建设 2014(04)
标签:旧住宅区论文; 更新改造论文; 居民论文; 意愿论文;
旧住宅区更新改造中居民意愿研究 ——以上海市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为例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