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招贴艺术作为设计学科的一个重要门类,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一直参与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历史是鲜活的,生动而立体的。如果把招贴艺术作品连接起来,就是一部形象化的近现代中国文化与经济的历史。今天,对中国招贴设计艺术进行梳理研究,不仅具有过去时的意义,更具有未来时的意义。招贴艺术作为沟通思想,传达信息的重要媒介,常常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号召力,具有绝对的不可替代性。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传播媒介的极大丰富,招贴艺术正从传统的“一枝独秀”发展成为多种媒介形式的信息载体。在这个转型期,对招贴艺术的思想语言、表达方式、社会作用进行研究、梳理,显得尤为迫切。对中国招贴艺术的历史进行研究,从不同的社会背景出发,把概念、内容到形式的演变过程加以整理。将不同社会环境下招贴艺术的概念名称、内容特点、形式风格、存在空间等状态进行分析。总结出中国招贴艺术在创意的时间性、宣传的鼓动性、艺术的鲜明性、技巧的多样性、媒介的丰富性等特点。其中将招贴、宣传画、广告画、海报的隶属关系做出了准确定位,明确提出适合社会发展进程的“泛招贴艺术”新概念。不仅具有教学实践及社会应用的实际意义,而且对招贴艺术的未来发展有着前瞻性的指导作用。招贴艺术作为向西方借鉴来的概念,在一百多年的中国本土化进程中,完成了其文化双向交流的历史使命。文中通过对如何借鉴的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对招贴艺术形式的未来展望,提出了设计教育机制的创新和健全、政府支持的力度、国内国际展览评价的价值体系作用、设计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等问题。希望通过对中国招贴艺术的系统研究。括清中国招贴艺术发生发展的基本脉络,尤其是近百年来,它在中国设计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寻找提升中国设计文化品质,从而推进中国招贴艺术乃至网络图形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进而改善中国设计文化学术研究氛围,为设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繁荣设计艺术学科理论建设做出贡献。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解析抗日宣传画的特征与历史贡献[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9(11)
- [2].宣传画《武汉加油》[J]. 当代广西 2020(05)
- [3].《众志成城抗疫情》(宣传画)[J]. 影剧新作 2020(01)
- [4].《加油! 中国!》(宣传画)[J]. 影剧新作 2020(01)
- [5].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卫生署防疫总队宣传画[J]. 民国档案 2020(02)
- [6].《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宣传画[J]. 美术 2020(05)
- [7].抗疫宣传画[J].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20(02)
- [8].《保卫和平》宣传画[J]. 百年潮 2020(03)
- [9].社会意识的艺术呈现——宣传画在抗击疫情中的特征与作用[J]. 美术 2020(10)
- [10].《硕果》[J]. 美术 2018(02)
- [11].中国近现代艺术设计浅析——商标与宣传画设计[J]. 数码设计 2017(09)
- [12].中国宣传画的发展及艺术特征[J]. 大众文艺 2015(23)
- [13].宣传画:提升质量 追求卓越[J]. 中国质量 2016(09)
- [14].政治宣传画的美学价值与文化形象分析[J]. 中国包装工业 2014(22)
- [15].探析卫生宣传画的艺术和社会价值[J]. 大舞台 2015(03)
- [16].医院宣传画应用中的艺术设计研究[J]. 艺术科技 2015(09)
- [17].宣传画:创新驱动 提质增效[J]. 中国质量 2015(09)
- [18].宣传画[J]. 椰城 2020(02)
- [19].以美育人·以德树人——浅议校园手绘创意宣传画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界 2020(25)
- [20].以画述“情”,画中有“话”——大班幼儿宣传画教学初探[J]. 早期教育(美术版) 2014(05)
- [21].美国支持中国抗日的宣传画[J]. 晚晴 2014(08)
- [22].“文革”宣传画是如何炮制的——记我在广州市革委美术组的日子[J]. 读书文摘 2014(13)
- [23].淘金老宣传画 慧眼赚大钱[J]. 致富时代 2009(10)
- [24].宣传的艺术——新中国宣传画发展研究[J]. 中国美术馆 2009(08)
- [25].宣传画[J]. 神剑 2010(02)
- [26].“红黄亮”“高大全”的宣传画[J]. 新天地 2010(11)
- [27].影响一代人的宣传画(上)[J]. 党政论坛(干部文摘) 2011(05)
- [28].宣传画[J]. 军队党的生活 2011(07)
- [29].文化认同的审美差异:新中国宣传画演变中的波兰因素问题[J]. 关东学刊 2019(01)
- [30].1949—1966年新中国宣传画创作简述[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