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经变画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极为特殊的绘画种类,因为它是紧紧依附于佛典(包括经文及其注、疏等)来创制的。历史文献当中记载的经变画种类很多,但西方变的创作尤其引人注目,特别是在唐代,西方变的造作不仅有高僧、画圣的亲自参与,而且数量相当可观,惜均未传世。幸运的是,敦煌地处偏远,能够侥幸逃脱历代兵燹的侵害,保存了中古时代大量的西方变图像,能够形成完整的谱系。本文即是在这样一个有利的研究前提之下,以净土空间的表达作为文章的首脑与主干,以“怎么画”又“如何看”做为写作的两条基本动线,以中古时代中国人对极乐天国概念的理解、生成与转换作为落脚点,最终实现对图像寓意的合理解释。全文总分五章,前三章在历史的纵轴上,谈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域西方净土图像的基本面貌、发展规律及其背后潜在的弥陀净土义学影响。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西方变净土空间的历史演变及规律;二、附带序分与正宗分的观经变中,未生怨以及十六观画面构成方式的演化及规律。为达成这两项研究目标,首先对学术史上无量寿经变、阿弥陀经变、观经变的题材划分争论,通过经典与画面的仔细对读,重新予以分判。第四章以中唐晚期成熟的西方变作为历史纵轴上的切片样本,利用中国古代画论当中体现出的视学理论分析西方变净土空间的构成模型,纵深空间的表达方式,提出“视阶”这样一个概念来观察解读中古时代中国画师是怎样处理不断延伸的纵深空间的。在此基础上,对画面的各个设计细节以及整体壁面的空间划分逻辑予以阐释。第五章以上述讨论为基础,观察到西方变一经生成就成为一种“母型”,对同属“净土”经变的弥勒变、药师变产生了强烈的辐射影响,本章将受到西方变辐射影响的经变与西方变进行比较研究,观察一种异质图像是怎样接受影响又是怎样确立自我身份的,并最终归纳出弥勒变、药师变以及其他相关经变画发展变化的时代旨归。净土空间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由自然世界到人间寺院的发展历程,这种画面空间的变化反映了伴随着弥陀净土义学的研究,中国人极乐世界的概念由虚幻化土转成真实报土并逐渐清晰、完善和丰富,至中唐时基本上完成了对天国的建构,并隐喻出佛教寺院即娑婆净土,依法修行才可往生极乐的终极理想。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足宝顶18龛《观无量寿经变》图像研究[J]. 中华文化论坛 2017(04)
- [2].四川唐、五代观无量寿经变光明转与宝船因素分析[J].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7(04)
- [3].未生怨与十六观——敦煌唐代观无量寿经变形式发展的逻辑理路[J]. 故宫学刊 2014(01)
- [4].莫高窟148窟观无量寿经变壁画中的建筑形象解析[J]. 建筑与文化 2019(11)
- [5].莫高窟第431窟初唐观无量寿经变与善导之法门在敦煌的流传[J]. 敦煌研究 2010(04)
- [6].四川唐五代西方净土经变之宝鸟图像分析[J]. 普陀学刊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