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近代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论文题目: 近代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文艺学

作者: 李雁南

导师: 饶芃子

关键词: 中国形象,日本文学,文本,真实,想象

文献来源: 暨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在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形象学理论的观照下解读“中国”这个日本近代文学中的他者形象,以典型文本为依据,以时间为线索,勾勒中国形象在日本近代文学中的衍变史。 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史和本论文的构思;第一章中分析明治年代日本作家笔下游移于经典文本和现实之间的中国形象;第二章提出大正年代的日本作家将中国看作日本的“东方”的观点,分析大正日本文学中的“支那趣味”,大正年代的日本作家在中国寻找怀旧情绪和异国情调,但是随着对中国现实了解的加深,他们对文本中国的美好想象逐渐破灭;第三章指出昭和初年日本作家对以“魔都”上海为代表的中国予以关注,尽管其中明显有所误读,但是近代中国形象在这一时期开始得到认真的建构;第四章分析了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中“革命的中国”形象;在第五章分析了“战争文学”中“‘空白’的中国”形象;结论部分以“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为关键词,对日本近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做了纵向线索梳理和理论的说明。 由于受到汉语经典文本既定叙述模式的影响和强大的意识形态框架的支配,中国在被日本作家想象、体验和构建的同时被误读和曲解。日本近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在经典文本和帝国文化意识共同作用下的语言幻象。

论文目录: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研究史

第二节 本文的构思

第一章 明治年代:从文本到现实

第一节 明治年代日本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

第二节 海上的遥望

第三节 诗意的言说

第四节 匆匆一瞥

第二章 大正年代:“支那趣味”

第一节 大正日本文学中的“东方主义”

第二节 “支那趣味”文学

第三节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中国

第三章 昭和年代:“魔都”上海

第一节 昭和年代日本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

第二节 “上海”对文本中国的解构

第三节 横光利一与《上海》

第四节 “魔都”形象的坍塌

第四章 昭和年代:革命的中国

第一节 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对中国的关注

第二节 质朴的友情

第三节 深切的祈望

第四节 高声的召唤

第五章 昭和年代:“空白”的中国

第一节 “战争文学”中“空白的中国”形象

第二节 火野苇平和他的“士兵三部曲”

第三节 帝国意识的崩溃

结论

第一节 古代中国

第二节 近代中国

第三节 余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10-27

参考文献

  • [1].唯美的选择与转换[D]. 孙德高.武汉大学2005
  • [2].战后日本文学的战争与和平观研究[D]. 刘炳范.吉林大学2008
  • [3].论近、现代日本文学中的“家庭”[D]. 谢志宇.浙江大学2010
  • [4].日本现当代纯文学的风向标[D]. 林进.吉林大学2012
  • [5].上海书写与“半殖民”现代性[D]. 李在喜(Lee Jae Hee).华东师范大学2017
  • [6].日本文学中的“长安”意象[D]. 泉佑二.陕西师范大学2015
  • [7].安冈章太郎文学研究[D]. 宋婷.吉林大学2016
  • [8].跨界的想象与无界的书写[D]. 陈云哲.吉林大学2010
  • [9].渡边淳一情爱文学论[D]. 于桂玲.吉林大学2008

标签:;  ;  ;  ;  ;  

近代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