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油气两相流流型转换及其相界面特性的研究

水平油气两相流流型转换及其相界面特性的研究

论文摘要

油气混输技术以其高效率、低成本、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受到石油工业的广泛重视。工程上的油气混输系统,由于受流量、介质物性、管道形式以及倾斜角度等因素影响,截面含气率发生变化,导致管内出现各种流型。如何预测段塞流的出现,是油气混输工程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两相流科学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随着气液两相体积流量的变化,气液界面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和特性,特别是当流型发生转换时,气液界面特性对于预测流型转换的临界条件有较大的影响。一方面,液相表面的波动使得气液两相间出现粗糙的界面,另一方面,从管道轴向方向观察,液层不再是平整的表面,而是随着气相速度的增加发生弯曲变形。因此,本文对水平油气两相流流型转换及其相界面特性进行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1.自行搭建了管径25.4 mm油气两相流实验装置,对水平油气两相流流型及其转换特性,特别是层状流向段塞流的转换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观察到光滑分层流、波状分层流、泡状流、段塞流和环状流。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流型图,并确定了流型转换边界。2.在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应用一维波模型和段塞稳定性模型,对油气两相流出现段塞流时的各相临界表观速度和临界液层高度进行了理论预测。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流速区域,在较低的气相流速下,一维波模型的预测结果比较理想,但是不适用于较高的气相流速区域。利用段塞稳定性模型可以较好地获得高流速下分层流向段塞流的流型转换条件。因此,本文结合这两种模型对发生流型转换时的临界参数进行了分析。3.根据各种流型的相分布特征,使用简化的两流体模型预测流型转换以及相应的临界参数。计算结果突出了摩擦因子本构关系在两流体模型中的重要性,本构关系的准确性影响流型转换和理论模型的预测效果。根据实验结果,对气液界面剪切应力进行了不确定度分析,结果表明气壁剪切应力预测的不确定度在整个界面剪切应力不确定度中所占比重较小。以气壁摩擦因子为基准,通过动量平衡法间接得到界面剪切应力或界面摩擦因子。特别在流型转换的预测中,动量平衡法相对于一般经验关系式得到的结果更为准确。4.对圆管内充分发展气液波状分层流进行了数值模拟。使用两层湍流模型对稳态轴向动量方程进行了数值求解。在双极坐标系内,利用有限体积法对控制方程离散求解。借鉴单相管流的处理方法,将气液界面视为粗糙平面,并引入等效砂砾粗糙度的概念来考虑气液两相的相互作用。对比分析表明,该计算方法不仅相对于一般光滑界面模型提高了预测的准确度,而且证明了气液界面摩擦本构关系对于流型转换和理论分析的重要性。5.低持液率气液两相流常见于天然气输运工程。在气速较低区域,气液界面粗糙度不均匀分布,导致气相区域出现二次流。二次流的形成是气液界面下凹的主要原因;在较高的表观气速区域,界面形状、界面粗糙度和液滴的携带/沉积机理有关。据此,在两流体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有关界面曲度和界面摩擦因子的本构关系式。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进行的对比分析表明,应用新的关系式有效地改善了持液率和压力梯度的理论预测效果。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意义及工程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油气两相流流型及流型图研究概况
  • 1.2.2 理论预测气液两相流流型的转换
  • 1.2.3 油气两相流段塞流特性研究
  • 1.2.4 低持液率两相流及其界面形态的研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水平管内油气两相流流型及其转换特性的实验研究
  • 2.1 实验装置
  • 2.1.1 油气两相流压力(差)测试实验装置及流程
  • 2.1.2 油气两相流流型转换实验研究装置及流程
  • 2.1.3 实验介质的主要技术指标
  • 2.2 测量方法与数据采集
  • 2.2.1 压力和压差的测量
  • 2.2.2 持液率的测量
  • 2.3 实验过程
  • 2.3.1 实验前准备
  • 2.3.2 实验步骤
  • 2.3.3 工况安排
  • 2.4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 2.4.1 油气两相流流型图
  • 2.4.2 压力信号
  • 2.4.3 差压信号
  • 2.4.4 持液率
  • 2.4.5 相关法测量液塞速度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分析一维两流体模型的本构关系
  • 3.1 两流体模型及其本构方程
  • 3.1.1 Taitel-Dukler 一维两流体模型
  • 3.1.2 一维两流体模型的本构方程
  • 3.2 摩擦因子分析
  • 3.2.1 气壁摩擦因子
  • 3.2.2 气液界面摩擦因子
  • 3.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管内水平油气两相流向段塞流转换的预测
  • 4.1 一维波模型
  • 4.1.1 连续波
  • 4.1.2 动力波
  • 4.1.3 动力波和连续波之间的相互作用
  • 4.1.4 一维波模型的流型转换判据
  • 4.1.5 应用一维波模预测流型转换
  • 4.2 段塞稳定性
  • 4.2.1 伪段塞流现象
  • 4.2.2 段塞流和伪段塞流的辨识
  • 4.2.3 在较高表观气速下预测段塞流的形成
  • 4.3 本文实验结果和理论预测的比较
  • 4.4 界面摩擦因子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波状分层流的数值模拟
  • 5.1 简介
  • 5.2 模型的建立
  • 5.2.1 双极坐标系(bipolar coordinate system)
  • 5.2.2 基本控制方程
  • 5.2.3 波状界面边界条件的处理
  • 5.2.4 其他边界条件的确定
  • 5.2.5 网格细化
  • 5.3 求解过程
  • 5.3.1 计算界面粗糙度
  • 5.4 数值模拟的结果和实验数据的比较
  • 5.4.1 压力梯度和持液率
  • 5.4.2 剪切应力
  • 5.4.3 流场分布
  • 5.4.4 计算结果与测得的轴向速度分布的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低持液率气液两相流气液界面形态的研究
  • 6.1 低持液率两相流界面形态
  • 6.2 气液界面形状
  • 6.3 界面曲度关系
  • 6.3.1 气相二次流和界面曲度的关系
  • 6.3.2 和实验数据的对比
  • 6.4 气液界面剪切
  • 6.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今后的研究方向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水平油气两相流流型转换及其相界面特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