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目前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机制还没有定论,也缺乏有效治疗病理性瘢痕的方法,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巨噬细胞在创伤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巨噬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的异常与病理性瘢痕形成有关。本实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应用鼠抗人巨噬细胞单克隆抗体CD68检测正常皮肤、瘢痕疙瘩和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中的巨噬细胞,比较研究正常皮肤、瘢痕疙瘩和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中巨噬细胞分布位置和数量的差异。方法:收集临床病理性瘢痕切除手术后标本17例,分为A、B、C、D三组(分组依据见后文):A组瘢痕疙瘩,B组增生性瘢痕(增生时间小于6个月),C组增生性瘢痕(增生时间6~12个月),D组成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成熟期,增生时间大于8年)。另取正常皮肤标本3例作为对照(E组)。将所取标本于10%的中性福尔马林中固定12h后,常规梯度酒精脱水,浸蜡包埋切片,分别做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鼠抗人巨噬细胞单克隆抗体CD68染色后的巨噬细胞阳性信号为黄色或棕黄色颗粒。巨噬细胞图像分析方法:在400倍显微镜下分别观察各组呈棕黄色或黄色的巨噬细胞阳性颗粒个数,并进行计数。每张切片观察5个视野取其均数进行比较(同一人在同一台显微镜相同放大倍数下观察计数)。结果:一. HE染色光镜下组织形态:①正常皮肤组表皮透明层与角质层相对较厚;真皮乳头突出明显,乳突数目较多;网织层见成纤维细胞附着,核小,着色深,细胞质少,数目较少。②瘢痕疙瘩组织表皮萎缩,基底层、棘层细胞胞体大,层数增加,相对层数较多;颗粒层、透明层与角质层仅见较薄的嗜酸性染色层,无法区分;真皮乳头可见,乳突数目少,低平;网织层厚,致密,见粗大的胶原,染色深,排列紊乱,有玻璃样变性,并可见血管、淋巴管,毛细血管闭锁;成纤维细胞两层均见,数目多。③增生性瘢痕组表皮基底层和棘层细胞相对层数较多,其细胞间连接较正常皮肤显得松散;透明层与角质层变薄明显;真皮乳头突出度较正常皮肤低矮,较平,数目较正常皮肤减少;网织层较厚,较致密,并可见血管、淋巴管,毛细血管扩张;成纤维细胞两层均见,数目多。④成熟性瘢痕表皮矮柱状的基底层细胞和真皮相连接,附着于基底膜,其相对层数相对增生性瘢痕较少;其细胞间连接较正常皮肤显得松散。颗粒层细胞呈较扁的梭形,较正常皮肤明显变薄;透明层与角质层变薄明显。真皮乳头层较疏松,染色较淡,其下为网织层,较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薄,较致密,见粗大的胶原,染色深,较不规则,并可见毛细血管闭锁。二.巨噬细胞免疫组化图像分析:各病理性瘢痕组织中巨噬细胞阳性颗粒数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瘢痕疙瘩组与增生时间小于6个月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瘢痕疙瘩组与增生时间大于8年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期瘢痕与成熟期瘢痕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瘢痕疙瘩组与增生时间612个月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性瘢痕小于6个月组与612个月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正常皮肤相比,巨噬细胞在瘢痕疙瘩和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中存在着分布位置和数量的异常,巨噬细胞在瘢痕组织中异常浸润可能与瘢痕的形成有关。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人工点阵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剖宫产增生性瘢痕效果观察[J]. 现代实用医学 2020(07)
- [2].增生性瘢痕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9(01)
- [3].体外冲击波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研究进展及机制探讨[J].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9(02)
- [4].增生性瘢痕的预防与治疗进展[J].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9(04)
- [5].建立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8(02)
- [6].压力治疗对增生性瘢痕中肥大细胞的作用[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6(04)
- [7].吡非尼酮不同给药方式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J].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7(03)
- [8].增生性瘢痕防治的研究进展与方向[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7(04)
- [9].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表皮生长因子在成人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意义[J].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6(04)
- [10].花生四烯酸在增生性瘢痕中的研究现状[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5(02)
- [11].疤痕止痒软化乳膏治疗增生性瘢痕疗效观察[J]. 中国美容医学 2013(24)
- [12].妇产科腹部手术后增生性瘢痕形成情况和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 2020(23)
- [13].机械张力致小鼠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模型构建[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9(01)
- [14].增生性瘢痕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01)
- [15].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机制及丹参治疗的研究进展[J].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2019(05)
- [16].中医防治增生性瘢痕的基础研究进展[J]. 中国美容医学 2018(01)
- [17].压力治疗对烧伤患者增生性瘢痕的长期效果观察[J]. 皮肤病与性病 2018(04)
- [18].双波长激光治疗棕色文身及对增生性瘢痕产生的抑制[J]. 激光杂志 2017(03)
- [19].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评价[J]. 中外医学研究 2017(33)
- [20].增生性瘢痕形成的病理机制和当代治疗现状[J]. 解剖科学进展 2016(04)
- [21].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非手术治疗[J]. 北方药学 2015(03)
- [22].增生性瘢痕瘙痒与前列腺素关系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3(12)
- [23].医护一体化模式在红色增生性瘢痕激光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美容医学 2020(10)
- [24].中药在治疗增生性瘢痕瘙痒中的应用探讨[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03)
- [25].增生性瘢痕的发病机理和预防进展[J]. 中国美容医学 2013(05)
- [26].中药防治增生性瘢痕研究进展[J]. 新疆医学 2012(09)
- [27].烧伤康复及增生性瘢痕处理之科研发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0(01)
- [28].冷冻联合瘢痕内注射治疗儿童增生性瘢痕疗效观察[J]. 中国美容医学 2010(03)
- [29].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面部增生性瘢痕疗效观察[J]. 中国美容医学 2010(04)
- [30].增生性瘢痕治疗的研究进展[J].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