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虚拟人群

论虚拟人群

论文摘要

很多人聚在一起,仿佛存在着某种势能。本文研究的人群,特指这种存在某种势能的狭义人群。就像1895年,《乌合之众》的作者勒庞说的那样,人群“盲目、热诚、复杂多变”,但“未来的社会不管根据什么加以组织,都必须考虑到一股新的、至高无上的力量,即人群的力量”。而虚拟,无疑是新媒体的最显著的特性,这种特征正让越来越多的人在新环境中集结,他们聚集的力量绝非虚幻。新媒介的发展将使更多的人被纳入到这个尚未完全制度化的环境里来,本研究致力于探触这些人——虚拟人群。虚拟人群指的是在电子媒介环境中进行虚拟性信息互动,有相同关注点而集结的并存在某种势能的狭义人群。不过,人群研究在国内外并不是主流思路,虚拟人群的概念提出尚属首次。国内研究虚拟社区和网民心态及其传播特点的不少,但对特定虚拟人群的研究从来没有得到学术化、体系化的规范。和一些优秀的社会学研究不同,本文没有致力于研究网络空间是否具有社会的性质,也不在于分析网络互动和真实互动存在具体而微的关系。本研究关注的是在虚拟人群出现浩大的声势甚至惊人的力量(尤其是暴力性虚拟人群)之后,探讨这样一个问题——这力量到底是什么力量?虚拟人群是如何集结的,这种力量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会对社会有什么影响,目前有哪些办法可以引导、控制这种力量。本研究将虚拟人群的研究放在中国现当代文化的大背景下,有文化的沉淀,民族的历史,还有西方的融入——虚拟人群涉及的研究触点实际上无处不在,而且触及的可能是文明的深层问题。本文致力于探触传媒文化研究中的一个常被忽视的观念——社会人类学的社会和符号交换。事实上,当我们研究虚拟人群的形成时,也是在研究符号在不同形态媒体之间产生意义叠加,变换、偏重的结果。在研究虚拟人群时,一些内容或许可以作为我们对支配性文化模式和偏见提出质疑的素材。同时,我国仍应建立起一些大的管理准则,从传播的角度考量符号体系将给人、文化、社会带来的影响出发,制定出管理的方向。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虚拟人群"的概念提出
  • 第一节 "人群"概念研究
  • 一、人群之中:个人与个人并非简单叠加
  • 二、人群与团体:多人与多人不是同义的组合
  • 三、对人群研究的历史及可借鉴之处
  • 四、人群的象征——理解人群的一种特殊视角
  • 第二节 赛博空间——令人着迷的虚拟世界
  • 一、奏博空间诸定义
  • 二、奏博空间的传播特点
  • 三、奏博空间改变了人的交流
  • 第三节 "虚拟人群"概念的提出
  • 一、虚拟人群的定义、内涵和外延
  • 二、虚拟人群研究和虚拟社群研究的关系
  • 三、网络暴民——暴力性的虚拟人群形态
  • 四、虚拟人群与实体人群的联系与区别
  • 五、从传播、文化和审美的角度看虚拟人群
  • 第二章 虚拟人群的形成分析
  • 第一节 走进虚拟空间的虚拟人群
  • 一、新技术的出现为虚拟人群的形成奠定了环境基础
  • 二、新传媒时代的交往方式对虚拟个人的身份认同塑造
  • 第二节 虚拟人群与虚拟平台的关系
  • 一、虚拟人特点描述
  • 二、虚拟平台因传播特性不同而集结不同的虚拟人群
  • 第三节 媒介整合造就虚拟人群
  • 一、"史上最毒后妈"事件拷问众媒体居心
  • 二、媒介整合现实造就虚拟人群
  • 第三章 虚拟人群的特点分析
  • 第一节 虚拟人群动机特点分析——道德高于法律
  • 一、"铜须门"事件是虚拟人群的典型事件
  • 二、"铜须门"事件特点:道德高于法律、非理性裹挟一切
  • 三、镜像中的虚拟人群道德观
  • 第二节 虚拟人群行为特点分析——科技之力到人之力
  • 一、网络暴力:"人肉搜索"和"网络追杀令"
  • 二、网络暴力对隐私权和名誉权的伤害
  • 三、网络暴力"去匿名化"力图对现实产生影响
  • 第三节 虚拟人群传播特点分析
  • 一、新媒体传播特点对虚拟人群的影响
  • 二、虚拟人群中的"意见领袖"分析
  • 三、虚拟人群的从众分析
  • 第四章 虚拟人群的管理视角分析
  • 第一节 法律法规的完善为虚拟人群终极理性奠定基础
  • 一、制定网络管理政策将虚拟规则合法化
  • 二、注重对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著作权的保护
  • 三、"法不责众"怪圈要打破
  • 第二节 人性化行政手段为虚拟人群提供实际保障
  • 一、建立"网络实名制"分级管理制度
  • 二、加大执法力度,打击、举报不健康内容
  • 第三节 全面健康的舆论宣传防止虚拟人群走向极端
  • 一、树立和谐可持续的媒介发展观
  • 二、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加强网络媒介自律
  • 三、與论宣传要大力普法
  • 第四节 技术手段的加强有利于完善虚拟世界体系
  • 一、网络技术的改进对完善网络规范的促进作用
  • 二、技术手段的加强对信息污染的积极效果
  • 三、加强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的整合
  • 第五节 社会文化思考的加强反思虚拟人群
  • 一、呼唤教育的理性光辉
  • 二、呼唤公共知识分子的理性批判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论虚拟人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