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气温事件论文-安彬,肖薇薇

极端气温事件论文-安彬,肖薇薇

导读:本文包含了极端气温事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极端气温,线性拟合,突变检验,汉中

极端气温事件论文文献综述

安彬,肖薇薇[1](2019)在《1955~2015年汉中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汉中1955~2015年逐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实测数据,利用RClimDex软件计算了11项极端气温指数,运用线性拟合、Mann-Kendall法分析了汉中极端气温事件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近60年汉中增温趋势明显,极端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以0.06℃/10 a、0.45℃/10 a趋势增加;(2)夏日日数、热夜日数、暖日日数、暖夜日数、作物生长期分别以2.91 d/10 a、3.31 d/10 a、0.67 d/10 a、2.66 d/10 a、3.89 d/10 a的趋势增加;(3)霜冻日数、冷日日数、冷夜日数和气温日较差分别以-4.41 d/10 a、-0.57 d/10 a、-1.93 d/10 a、-0.15℃/10 a的趋势减少;(4)汉中各极端气温指数突变年不一,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至70年代、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叶。(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吴菲菲[2](2019)在《东北地区极端气温事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气温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东北地区是我国气候变化的重要区域,因此,对该地区的极端气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利用1960—2014年东北地区99个气象站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极端气温指数(暖日、冷日、暖夜、冷夜)资料,基于极端气温指数、空间插值方法和趋势分析法,研究了东北地区极端气温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特征。(本文来源于《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期刊2019年06期)

李林超[3](2019)在《极端气温、降水和干旱事件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多模式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变暖导致极端气候水文事件频繁发生。据报导,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极端事件呈现上升的趋势。这将对人们的生活及生存环境造成重大影响。气候变暖也将导致极端气候事件、洪涝灾害和高温热浪等事件严重。十九大报告也指出,气候变化作为国家非传统安全,持续威胁着人类。而极端气候具有突发性强、造成的损失大等特点,研究极端气候的变化对气象灾害的预防以及决策有重要的作用。论文利用气象站数据及28个GCM的数据系统分析了中国七个气候分区的极端高温、低温、极端降水和极端干旱的趋势、频率、周期等时空演变规律。在RCP4.5和RCP8.5两个代表性浓度路径情景下,利用NWAⅠ-WG统计降尺度模型对28个大气环流模型(GCM)进行统计降尺度,并预测了2020-2100年间极端气温、降水和干旱的变化规律;玉米小麦物候期变化及其受极端温度的影响。论文获得的主要结论有:(1)极端温度指标变化规律表明,无论是历史还是未来,霜冻天数(FD0)和冷夜天数(TN10p)呈现下降趋势,而酷热天数(TD30)、最低温(TNn)、暖昼天数(TX90p)和最高温(TXx)呈现增长趋势。与1961-2000年相比,20世纪90年代,在RCP4.5和8.5情景下FD0分别减少23和58天,TN10p分别减少27.6和32.9天,TNn分别增加1.1℃和2.6℃,TD30分别增加55.0天和99天,TX90p分别增加46.7和85.6天,TXx分别增加1.9℃和4.7℃。在较冷的区域(Ⅰ,Ⅱ,Ⅲ和Ⅵ),极端高温事件的增加更显着,而在较暖的区域(ⅠV,V和VⅡ),极端低温事件的减少更显着。说明华北地区(区域Ⅰ、Ⅱ和Ⅲ)极端低温事件风险降低,华南地区(区域V和VⅡ)极端高温事件风险增加。此外,夏季和冬季FD0和TN10p呈下降趋势,TNn,TD30,TX90p和TXx呈增加趋势,该结果与年极端温度指数(ETⅠ)一致。在1961-2017年期间,中国的FD0、TN10p、TNn、TD30、TX90p和TXx的主周期分别为8年、8年、8年、3年、3年和10年。在RCP4.5情景下,从2021-2100时段存在较弱的周期,FD0、TN10p、TNn、TD30、TX90p和TXx的主周期分别为4年、4年、4年、2年、2年和3年。在RCP8.5情景下,TN10p和TNn的主周期分别为2年和4年,但其他指数没有明显的周期。修正Mann–Kendall(MMK)检验显示TNn、TD30、TX90p和TXx的呈现增加趋势;FD0和TN10p呈现下降趋势。(2)几乎所有区域的作物生育期都呈现下降趋势,不同区域生育期长短差异与各个气候分区的平均温度差异基本一致,即温度高、生育期短。与历史期间相比,到2090s,在RCP4.5和RCP8.5的排放情景下,春小麦生育期分别缩短9天和20天;冬小麦生育期分别缩短20天和60天;春玉米生育期分别缩短5天和14天;夏玉米生育期分别缩短5天和10天。春小麦和春玉米与极端高温事件相关性较高主要呈现负相关,与极端低温事件相关性较差。冬小麦则与极端低温事件相关性较高主要呈正相关,与极端高温事件相关性较差。夏玉米与极端高温事件呈负相关,与FD0和TNn相关性较差与TN10p呈正相关。(3)研究了10个极端降水指数(EPⅠ)包括最大1日降水(RX1day)、最大5日降水(RX5day)、日常降水指数(SDⅡ)、强降水天数(R10)、特强降水天数(R20)、持续湿润天数(CWD)、持续干旱天数(CDD)、非常湿润天(R95p)、极端湿润天(R99p)和全年湿润日降水总量(PRCPTOT)的时间变化。年际变化在干旱或半干旱区域(Ⅰ、Ⅱ、Ⅵ)大多稳定,但湿润地区(Ⅲ、ⅠV、V和VⅡ)变化范围比较大,突变年份分别在1963-1978和1990-2016之间发生了32次和40次。沿着从西北到中国东南的地带,RX1day、RX5day、SDⅡ、R10、R95p、R99p和PRCPTOT的大多数站点呈现显着增加趋势,特别是在中国西北地区(区域Ⅰ和Ⅵ)和东南部(区域V和VⅡ)。与中国东部相比,西部的R20显着的站点数量低于不显着的。东部的CWD和北方的CDD有下降趋势的站点多于上升趋势的站点。1998是仅次于2016年的极端湿润年份,但年内的降水量分布与2016年大不相同,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更严重的洪水灾害。1998年2月至8月的月降水量较大,形成了比2016年更早的洪峰。此外,降水与NDⅥ有密切关系。(4)广义极值(GEV)、皮尔逊叁型(P-Ⅲ)、两参数对数正态分布(LN2)和叁参数对数正态分布LN3是10个累积分布函数(CDF)中对极端降水模拟较好的。这四个CDF的最优分布共占RX1day,RX5day、SDⅡ、R10、R20、CWD、CDD、R99p和PRCPTOT552个站点的91.6%、88.4%、78.6%、59.1%、60.1%、83.2%、80.6%、76.8%和66%。然而,EV1,GPA和泊松分布的模拟能力很差。极端降水的值随着重现期的增加而增高。这在年平均降水量超过1300毫米的中国南部(区域ⅠV、V和VⅡ)尤其明显,这也意味着这里发生极端降水事件(洪水)的风险更高。EPⅠ重现期的空间分布清楚地反映了极端干旱和降水事件的区域特征。与历史期间相比,RX1day、R10、R20、R99p和PRCPTOT的增幅更为显着,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区域Ⅰ和Ⅵ)。SDⅡ在东北(区域Ⅲ)增加,在西部减少,在其他地区没有明显变化。RX5day和CWD在西部(分区Ⅰ和Ⅵ的一部分)出现下降。几乎在全国CDD都减少,而只有部分子区域V和VⅡ显示增加。(5)极端干旱空间差异较大,发生最多的区域为区域Ⅰ、Ⅱ和Ⅵ。最高累积发生29次,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与历史数据相比,在RCP4.5情景下,到2090s极端干旱事件从区域Ⅰ至VⅡ分别增长0.4、0.3、0.1、0.2、0.1、0.05和0次;在RCP8.5情景下,到2090s极端干旱事件从区域Ⅰ至VⅡ分别增长0.8、0.7、0.5、0.4、0.2、0.2和0.2次。极端干旱的次数增加,在RCP8.5的情景下更加明显。在干旱区上升的幅度明显高于湿润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在RCP4.5情景下,极端干旱在40s的变化范围为-6.8-11次,其中,区域VⅡ和Ⅲ的部分地区极端干旱有所下降,其他地区极端干旱都是增长。在区域Ⅰ、Ⅱ和Ⅵ增长的最明显。极端干旱在2080s的变化范围为-7.8-32次,增长幅度与2040s相比明显的增加。RCP8.5情景下,极端干旱变化的空间分布与RCP4.5大致类似。(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于凤硕,廉丽姝,李宝富,初翠翠[4](2019)在《城市化对山东省极端气温事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山东省气温观测资料,综合利用人口格网、土地利用和夜晚灯光数据划分了城市站和乡村站,采用基于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法研究山东省极端气温事件的城市化影响。结果表明:①除暖夜日数,暖(冷)事件在城市化的推动下会增加(减少);其中,暖指数的城市化影响贡献率分别是40.66%(高温)、19.32%(暖昼)、1.02%(暖夜),冷指数的城市化影响贡献率分别是2.31%(低温)、5.72%(冷昼)、5.55%(冷夜),可见暖事件(除暖夜日数)的城市化影响贡献率与冷事件相比更显着,且由最高气温计算得出的极端气温指数的城市化影响贡献率更大。②城市化会促使极端气温暖事件平均场的强度变大,同等强度暖事件的发生范围较之前更广,而冷事件受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在强度和范围的表现却与暖事件的表现刚好相反;相同的是城市化促使极端气温冷暖事件平均场分布的空间差异性较之前均变大。③极端气温冷暖事件的突变时间会受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使其突变时间提前1~3年。④冷暖事件的持续时间会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其中由最高气温计算得出的指数受影响更大。⑤极端气温冷暖指数之间的城市化非对称性影响具有复杂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吴利华,彭汐,马月伟,程希平,巩合德[5](2019)在《1951—2016年昆明极端气温和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系统了解昆明极端气温和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基于昆明气象站1951—2016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Morlet复小波方法对16个极端气温指数和11个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趋势、突变特性和周期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1)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极端气温指数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冷昼日数、冷日持续指数和月平均日较差呈明显下降趋势,月最低气温极大值、月最低气温极小值、夏季日数、热夜日数、暖夜日数、暖昼日数和热日持续指数则呈明显上升趋势,而月最高气温极大值、月最高气温极小值、冰封日数和作物生长期呈不显着上升趋势,并且月最低气温指数比月最高气温指数升温幅度快.极端降水指数强降水量、特强降水量、持续干期、持续湿期、1日最大降水量、5日最大降水量、降水强度均呈上升趋势,日降水≥1 mm的降水日数、中雨日数、大雨日数、年总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2)突变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极端气温和降水指数的突变点大部分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各指数发生突变的时间不同,极端冷事件指数在突变点后呈显着下降趋势,而极端暖事件指数在突变点后呈显着上升趋势.(3)周期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极端气温指数存在2~6个准周期,介于4~57 a之间,存在1~3个主周期,介于6~55 a之间.极端降水指数存在4~6个准周期,介于4~57 a之间,存在1~3个主周期,介于15~57 a之间.部分极端气温指数或降水指数有着相同或相近的主周期.(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赵国永,韩艳,刘明华,徐畅,许凤[6](2019)在《1961-2016年河南省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961-2016年河南省17个气象站逐日最高、最低和日平均气温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Sen’s倾向估计、Mann-Kendall检验、R/S分析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河南省16个极端气温指数(冷指数和暖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过去的56年,河南省极端气温冷指数和暖指数均呈暖化趋势.其中,霜冻日数、冷夜日数、暖夜日数和生物生长季暖化趋势最显着.空间上,河南省各地极端气温冷指数和暖指数均呈暖化趋势.其中,郑州、开封、新乡、叁门峡等地暖化趋势最显着.极端冷指数开始变暖、显着变暖和变暖突变时间均早于暖指数,且冷指数变暖幅度大于暖指数,说明冷指数对全球变暖更敏感.河南省极端气温冷指数和暖指数可持续性均较强,意味着河南省极端气温指数暖化趋势将持续.(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吴新星,吴进忠[7](2018)在《1961—2015年洪渡河流域极端气温事件变化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洪渡河流域务川县国家一般气象站1961—2015年逐日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利用RClimDex模型计算出了该流域12项极端气温指数,采用一元线性回归、10年滑动平均等方法对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月最低气温极大值、暖夜日数、暖昼日数、热夜日数和夏日日数分别以0.230、12.50、5.00、3.20、1.24 d/10年的趋势显着上升,其中暖夜日数、热夜日数、月最低气温极大值变化最显着;月最高气温极小值和极端最低气温均上升,冷昼日数、冷夜日数、结冰日数和霜冻日数均减少,其中冷夜日数的减少趋势最显着。这些充分表明了洪渡河流域气候变暖的趋势。(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23期)

陈锐杰,刘峰贵,陈琼,毛旭锋,周强[8](2018)在《近60年青藏高原东北缘极端气温事件与气温日较差分析——以西宁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1955-2015年西宁气象站逐日气温资料,通过线性倾向估计等分析方法,选取14个极端气温指数,分析西宁地区近60年极端气温事件与气温日较差的时间变化趋势及二者的相关性,并与全国其他区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近60年来,西宁地区的14个极端气温指数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热指数夏日日数、暖夜日数、暖昼日数、作物生长期和热持续指数等分别以2. 07,0. 72,1. 49,2. 57和0. 87 d·(10a)~(-1)的趋势增加,而冷指数冰冻日数、霜日日数、冷夜日数、冷昼日数和冷持续指数分别以-2. 42,-0. 29,-0. 33,-1. 3和-0. 31 d·(10a)~(-1)的趋势减小。极端气温极值指数中,日最高气温的极低值、日最低气温的极低值、日最高气温的极高值、日最低气温的极高值分别为0. 51,0. 17,0. 35和0. 15℃·(10a)~(-1)的趋势增加。(2)在变化趋势中,日最高气温的极低值、日最高气温的极高值、冰冻日数、夏日日数、冷昼日数、暖昼日数、作物生长期和热持续日数的变化趋势为达到0. 01或0. 05的显着性水平。(3)表征极端气温事件热指数与冷指数、昼指数与夜指数的变化幅度均显示出明显的非对称性。(4)过去60年西宁地区平均全年与春夏秋冬四季的气温日较差都呈现增加趋势,增长率分别为0. 25,0. 27,0. 21,0. 15和0. 36℃·(10a)~(-1),该地区的14个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均不同程度影响到平均全年与四季气温日较差,其中,极端气温绝对指数和相对指数与气温日较差的相关性最强,对气温日较差影响显着。(5)青藏高原东北缘极端气温事件与气温日较差具有特殊性,可能受多气候系统控制和特殊地形等因素影响。(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8年05期)

香薇,程志刚,周波涛,宾昕,冯冬蕾[9](2018)在《1975-2016年秦巴山区极端气温事件的空间差异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秦巴山区88个气象站1975—2016年的逐日气温数据,结合16个极端气温指数分析了秦巴山区极端气温阈值的空间分布及极端气温事件变化趋势的海拔依赖性。结果表明:极端气温阈值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表现为极端低温阈值与极端高温阈值由西北向东南均有增温趋势;总体来看,极端气温暖事件(SU25、TR20、TX90P、TN90P、WSDI)增加幅度大于冷事件(FD0、ID0、TX10P、TN10P、CSDI)减少幅度,且变化趋势较冷事件更显着;全区霜冻日数、夏日日数、冷夜日数、暖昼日数及高温极值(TXx、TXn)变化均比较显着;区域作物生长期西部增长趋势较东部显着,多数站点变化幅度在3~6 d/10a之间;海拔越高发生极端低温事件的气温越低,极端低温阈值变化趋势为-0.36℃/100m;海拔越低发生极端高温事件的气温越高,极端高温变化趋势达0.5℃/100m,且均通过99%的信度检验;区域极端气温极值指数的变化趋势与海拔呈显着正相关,具有明显的海拔依赖性,表现为海拔越高,极值指数增加趋势越明显。(本文来源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期刊2018年04期)

薛海丽,张钦,唐海萍[10](2018)在《近60 a内蒙古不同草原类型区极端气温和干旱事件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相对湿润度指数和非参数百分法,结合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累积距平检验法,分析了1955—2015年内蒙古4个草原类型区(多伦、锡林浩特、海拉尔和四子王旗)温度和降水,以及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4个区域年平均气温均显着升高,升高速率约为0.40~0.47℃·(10 a)~(-1),气温变化存在非对称性升温特征,多伦、锡林浩特、海拉尔和四子王旗最低气温上升速率分别为最高气温上升速率的1.61倍、1.86倍、2.73倍和1.65倍,春冬季气温增加速率高于夏秋季。(2)多伦、海拉尔、四子王旗和锡林浩特年降水量分别为381.6 mm、350.5 mm、318.6 mm和283.6 mm;降水天数显着增加,而降水量无显着变化,但多伦和锡林浩特降水量呈现略微降低的趋势,其它两个区域呈现略微增加的趋势。(3)4个区域极端高温事件频率显着增加,突变点均出现在1990 s,极端低温事件频率显着减少,突变点均出现在1970s末。(4)4个区域均呈现暖干化的趋势,锡林浩特干旱事件发生最为突出,四子王旗以中度干旱为主,海拉尔和多伦以无旱为主,2000年后,4个区域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均明显增加。降水量变化不显着,而气温和潜在蒸散量显着升高可能是导致4个区域不断干旱化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8年04期)

极端气温事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气温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东北地区是我国气候变化的重要区域,因此,对该地区的极端气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利用1960—2014年东北地区99个气象站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极端气温指数(暖日、冷日、暖夜、冷夜)资料,基于极端气温指数、空间插值方法和趋势分析法,研究了东北地区极端气温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极端气温事件论文参考文献

[1].安彬,肖薇薇.1955~2015年汉中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J].江西农业学报.2019

[2].吴菲菲.东北地区极端气温事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9

[3].李林超.极端气温、降水和干旱事件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多模式预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4].于凤硕,廉丽姝,李宝富,初翠翠.城市化对山东省极端气温事件的影响[J].气象科技.2019

[5].吴利华,彭汐,马月伟,程希平,巩合德.1951—2016年昆明极端气温和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赵国永,韩艳,刘明华,徐畅,许凤.1961-2016年河南省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吴新星,吴进忠.1961—2015年洪渡河流域极端气温事件变化趋势[J].现代农业科技.2018

[8].陈锐杰,刘峰贵,陈琼,毛旭锋,周强.近60年青藏高原东北缘极端气温事件与气温日较差分析——以西宁地区为例[J].高原气象.2018

[9].香薇,程志刚,周波涛,宾昕,冯冬蕾.1975-2016年秦巴山区极端气温事件的空间差异性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8

[10].薛海丽,张钦,唐海萍.近60a内蒙古不同草原类型区极端气温和干旱事件特征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8

标签:;  ;  ;  ;  

极端气温事件论文-安彬,肖薇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