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构建“新型产业结构”为基点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以构建“新型产业结构”为基点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沿袭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此,当前通过对产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来转变增长方式,已成为能否提升中国经济核心竞争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所以,研究和解决这一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不仅具有紧迫性,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等相关知识和理论,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通过构建“新型产业结构”评价体系,对中国产业结构的新型化程度进行剖析,并分析其成因,最后对如何调整中国产业结构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文章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四次产业结构调整的脉络,并分析了当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其次,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了一套评价产业结构的新体系,得出“新型产业结构”的新内涵,并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型产业结构内涵的动态变化。紧接着,文章运用这种新的产业结构评价体系,对我国三次产业的新型化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分别就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新型产业结构状况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本文从自然地理条件、生产要素资源、政策、体制、思想文化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当前我国新型产业结构的成因:并结合我国东中西部新型产业结构的现状,分别指出三大地区构建新型产业结构的制约因素。最后,文章依据前文对产业结构现状、成因、制约因素的分析,结合新型产业结构的内涵,提出在当前及以后一段时间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并分别就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以构建新型产业结构提出了一些建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1.3 本文的重点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 2 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综述
  • 2.1 国际上对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的概括评述
  • 2.1.1 马克思主义的结构理论
  • 2.1.2 欧美学者对产业结构及其调整的研究
  • 2.1.3 日本学者结合日本国情对产业结构及其调整的研究
  • 2.2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对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述评
  • 2.2.1 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
  • 2.2.2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
  • 2.2.3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本世纪初期
  • 2.2.4 中国加入 WTO到现在
  • 2.3 有待研究和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3 “新型产业结构”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
  • 3.1 “新型产业结构”的内涵
  • 3.1.1 新型产业结构的静态内涵
  • 3.1.2 新型产业结构的动态内涵
  • 3.2 新型产业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
  • 3.2.1 衡量产业经济创造能力的指标
  • 3.2.2 衡量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
  • 3.2.3 衡量产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能力的指标
  • 3.2.4 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
  • 3.2.5 综合衡量产业结构新型化程度的方法
  • 4 中国产业结构的总体评价:现状、特点与问题
  • 4.1 当前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 4.1.1 当前中国第一产业的“新型化”程度分析
  • 4.1.2 当前中国第二产业的“新型化”程度分析
  • 4.1.3 当前中国第三产业的“新型化”程度分析
  • 4.2 当前中国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 4.2.1 中国东部产业结构各自的特点和问题
  • 4.2.2 中国中部产业结构各自的特点和问题
  • 4.2.3 中国西部产业结构各自的特点和问题
  • 4.2.4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整体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 5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成因和构建新型产业结构的制约因素分析
  • 5.1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的成因分析
  • 5.1.1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形成的自然地理条件
  • 5.1.2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形成的政策因素
  • 5.1.3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形成的生产要素资源
  • 5.1.4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形成的体制因素
  • 5.1.5 中国区域产业结构形成的思想文化因素
  • 5.2 中国构建“新型产业结构”的制约因素分析
  • 5.2.1 东部地区构建“新型产业结构”的制约因素分析
  • 5.2.2 中部地区构建“新型产业结构”的制约因素分析
  • 5.3.3 西部地区构建“新型产业结构”的制约因素分析
  • 6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构建“新型产业结构”的战略举措
  • 6.1 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内涵
  • 6.2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差异战略
  • 6.2.1 中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
  • 6.2.2 中国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
  • 6.2.3 中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用经济手段来优化产业结构[J]. 南方论丛 2010(01)
    • [2].产业结构升级、教育与流动人口收入——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9(12)
    • [3].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 中国中小企业 2019(11)
    • [4].地方发债、债务投向与产业结构升级[J]. 工业技术经济 2020(01)
    • [5].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京津冀产业融合视角[J]. 商业经济研究 2020(09)
    • [6].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理论、方法与方向[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20(02)
    • [7].论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 科技经济导刊 2020(16)
    • [8].基于资本市场发展试析我国产业结构升级[J]. 产业科技创新 2019(31)
    • [9].智能制造转型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20(13)
    • [10].长江经济带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J]. 科技智囊 2020(07)
    • [11].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15)
    • [12].贫困县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贫困程度[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17)
    • [13].蚌埠市科技创新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 时代金融 2020(27)
    • [14].陕西省产业结构演变及现状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18(22)
    • [15].陕西省产业结构社会效益区域分异研究[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 [16].河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J]. 当代经济 2019(01)
    • [17].河北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分析[J]. 统计与管理 2019(03)
    • [18].刍议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研究[J]. 经济师 2019(10)
    • [19].官员激励、要素市场扭曲与产业结构升级[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0].教育层次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统计测度[J]. 科学学研究 2019(11)
    • [21].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中介效应的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19(22)
    • [22].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以36个中小城市为例[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10)
    • [23].要素成本、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J]. 证券市场导报 2019(11)
    • [24].关于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的思考[J]. 中国市场 2018(05)
    • [25].加快陕西服务业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 金融经济 2018(10)
    • [26].山东省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支持研究[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S1)
    • [27].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产业结构优化探微[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7(18)
    • [28].陕西省产业结构经济效益区域分异研究[J]. 环境保护科学 2018(05)
    • [29].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以邵阳市为例[J]. 金融发展评论 2018(07)
    • [30].河南省财税政策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8(30)

    标签:;  ;  ;  

    以构建“新型产业结构”为基点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