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近十几年来,证候源流角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局方》体现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思路,代表了证候学说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课题运用文献、理论研究方法,结合计量,从证候名称和症状表现角度,系统研究《局方》中脾、肾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肾相关证候比较的特点,并简要探讨其产生原因、分析其对现代证候学说的意义。以从一个角度反映《局方》作为中医证候学说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的意义。1《局方》脾、肾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肾相关证候比较的特点1.1从证候名称角度,《局方》脾、肾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肾相关证候有明显差异(1)《局方》中,“脾胃”、“脾胃气”证候与“脾”、“脾气”证候种类的比值(11/16)明显大于现代(10/24)。《局方》中,“脾胃”、“脾胃气”证候与“脾”、“脾气”证候出现频数的比值(99/39)明显大于现代。(2)《局方》单纯“脾”、“脾气”证候中,实证比例较大(3)《局方》“脾胃”、“脾胃气”证候中,“脾胃不和”、“脾胃气不和”出现频数较多。(4)《局方》中,“脾”、“脾胃”实证中,“湿(包括痰、水)”性证候比例较小,特别是无湿热证。(5)现代虚证多有气、血、阴、阳、精之分,而《局方》“脾胃”虚证多直指“脾胃”。(6)《局方》单纯“肾”、“肾气”的证候中,实证/虚证的种类比例(8/3)和频数比例(16/16)均明显大于现代。(7)《局方》单纯“肾”的实证以及“肾”与其它脏的实证类兼证(频数共21)中,“风”、“风毒”或/和“攻”、“注”的证候(频数20)十分突出。(8)《局方》单纯“肾”的虚证中,均是肾气虚(包括虚损、虚弱、虚败、虚惫、虚乏、亏乏、不足、伤败、不成、不固)证(频数16),没有肾阴、阳、精虚证。(9)现代虚证多有气、血、阴、阳、精之分,而《局方》肾与它脏的虚证类兼证多直指“肾(肾元)”、“肝肾”、“脾肾”、“心肾”。(10)《局方》中,心与肾兼证无阴、阳虚证。2.1从证候名称角度,《局方》的证候(虚证)尚未充分分化(1)《局方》“脾胃”、“脾胃气”证候中,“脾胃不和”、“脾胃气不和”出现频数较多。“不和”的含义较为笼统。(2)现代虚证多有气、血、阴、阳、精之分,而《局方》“脾胃”虚证多直指“脾胃”。(3)《局方》单纯“肾”的虚证中,均是肾气虚(包括虚损、虚弱、虚败、虚惫、虚乏、亏乏、不足、伤败、不成、不固)证(频数16),没有肾阴、阳、精虚证。(4)现代虚证多有气、血、阴、阳、精之分,而《局方》肾与它脏的虚证类兼证多直指“肾(肾元)”、“肝肾”、“脾肾”、“心肾”。(5)《局方》中,心与肾兼证无阴、阳虚证。3.1从症状表现角度,《局方》脾脏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脏相关证候有明显差异3.1.1与现代脾胃不和证症状表现比较(1)《局方》脾胃不和证有全身性症状。(2)《局方》脾胃不和证“吐、泻”症状明显。(3)《局方》脾胃不和证有较多的胸膈、胁肋、呼吸道局部症状。(4)《局方》脾胃不和证局部“痛”的症状较明显。(5)《局方》脾胃不和证有较明显“虚”的表现。3.1.2与现代脾胃气虚证症状表现比较(1)《局方》脾胃虚弱证的全身气虚症状频数比例明显少。(2)《局方》脾胃虚弱证无舌脉表现。(3)《局方》脾胃虚弱证“吐、泻”症状明显。(4)《局方》脾胃虚弱证有较多的胸膈、胁肋、“心”、呼吸道局部症状。3.1.3与现代脾胃不和证、脾胃气虚证症状表现比较《局方》脾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急性症状(“吐、泻”,“痛”)多。4.1《局方》对脾脏相关证候的主观性认识(证候名称)与客观性认识(症状表现)存在分离现象《局方》名称有明显差别的脾胃不和证与脾胃虚弱证间,症状表现的差别不是很明显。5.1从证候名称角度,总结的《局方》脾、肾相关证候特点,反映的是《局方》对疾病病理机制主观性认识的特点。从症状表现角度,总结的《局方》脾脏相关证候特点,反映的是《局方》对疾病病理机制的客观性认识的特点2《局方》脾、肾相关证候的上述特点,应是源于宋代证候学说的发展仍具有初步性由于宋代证候学说发展的初步性:(1)从证候名称角度,《局方》脾、肾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肾相关证候有明显差异(2)从证候名称角度,《局方》的证候(虚证)尚未充分分化。(3)从症状表现角度,《局方》脾脏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脏相关证候有明显差异。(4)《局方》对脾脏相关证候的主观性认识(证候名称)与客观性认识(症状表现)存在分离现象。证候的主观性认识与客观性认识的分离,显示对证候的认识尚不成熟。3《局方》脾、肾相关证候特点对现代证候学说的意义脾、肾相关证候的上述特点和产生原因,提示现代研究中医证候学说:(1)应有发展的观点,不可把数干年的资料等同视之。(2)应有全面的观点,对古代的证候不可简单地按字面意义理解,而应根据其在当时整个证候体系中的位置以及所代表的临床信息(病因、症状表现、治疗方药等)准确了解其内涵。4还应考虑《局方》是医方典、成药典,且在方书角度具有由博返约的特点的影响5未见过用辛香燥热这一特点在《局方》证候学说上有反映6本研究的创新点《局方》代表了证候学说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局方》中证候特点的系统研究,有助于弥补目前对该书证候学说方面研究的不足,完善对中医证候学说发展历史的认识,为现代证候学说提供借鉴。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药考[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10)
- [2].浅论《局方》消风散对治“疹”方剂组方思路的影响[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5)
- [3].浅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散”的运用[J]. 辽宁中医杂志 2015(02)
- [4].《局方》逍遥散方证特征分析[J]. 中成药 2010(06)
- [5].《局方》大沉香丸组方特点及其对后世影响[J]. 中医药学报 2015(05)
- [6].《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地黄分布情况的研究[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2(03)
- [7].《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服药饮品探析[J]. 中医文献杂志 2011(05)
- [8].试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盛行的原因及其影响[J]. 甘肃中医 2009(01)
- [9].《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酒的应用[J]. 中医临床研究 2019(33)
- [10].宋代方剂名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浅析[J]. 时珍国医国药 2012(12)
- [1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脾、肾相关证候特点的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03)
- [12].丹溪与《局方》之争的建构、书写与评价[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20(04)
- [13].《局方》酸枣仁药证发微[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06)
- [14].丹溪与《局方》之争的明代书写:以儒士与医者为视角的考察[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6)
- [15].浅谈《局方》治诸风脚气卷中防风的配伍应用[J]. 现代中医药 2012(02)
- [16].《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牛黄清心丸考异[J]. 中医文献杂志 2020(04)
- [17].《局方发挥》辨证论治精神之管见[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12)
- [18].淡薄为常,寿百岁[J]. 家庭医学 2011(01)
- [19].《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丸剂的赋形剂的应用规律[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27)
- [20].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头痛方药配伍特点[J]. 中成药 2015(07)
- [2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伤寒及中暑的用药特点研究[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04)
- [22].经典名方当归建中汤的古代文献分析研究[J].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0(03)
- [23].《格致余论·养老论》析读[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04)
- [24].利用属性距离矩阵研究《局方》方剂功效倾向性[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22)
- [25].张锡纯治疗痰饮特色初探[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16)
- [26].中国第一部成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