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游移与负性情绪关系的实证研究

心智游移与负性情绪关系的实证研究

论文摘要

情绪与认知一直是心理学研究密切关注的方向,日常生活中情绪与认知的密切联系则反应在心智游移现象上(Smallwood, Fitzgerald et al.,2009)。心智游移(mind wandering)是个体在清醒时,意识内容不受个体主观意愿决定地被内源性的心理表征所占据的意识状态。心智游移与情绪的关系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情绪是如何影响个体这种自发组织的意识体验而且也助于为情绪障碍和认知功能损伤的干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切入角度。目前对两者的关系仍然缺乏确定的结论,问题集中在负性情绪是否能够导致更为频繁的心智游移,以及心智游移是否可以影响个体情绪两方面。我们的研究围绕上述两个问题,分别从负性情绪影响心智游移以及心智游移调节情绪两个角度,在自然情境和实验室情境下通过三个研究对负性情绪和心智游移的关系进行系统探索。包括以下三个研究:研究一采用更具生态效度的ESM(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法研究了自然情境下个体的负性情绪、人格和心智游移频率以及具体特征的关系;研究二关注真实的压力情境和情绪诱导对心智游移频率以及其他特征的影响;研究三关注心智游移对诱发的负性情绪的调节作用,并采用客观的生理指标来测量情绪。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在自然情境下个体的情绪越焦虑,心智游移发生的频率更高。个体的情绪越抑郁,心智游移发生的频率也越高。个体的神经质得分与个体心智游移频率正相关。2)压力情境对心智游移比例影响显著,复试群体比一般群体的心智游移频率更高。压力情境和情绪诱导对过去时间指向的情景性心智游移比例有显著的交互影响,中性情绪诱导下,复试群体比一般群体有更低的过去时间指向的情景性心智游移比例,但是在积极情绪诱导下,没有发现两组群体的差异。3)个体的心智游移特质越高,在任务中心智游移发生的频率越高,个体在任务结束后诱发的负性情绪降低程度更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心智游移概述
  • 2.2 情绪概述
  • 2.3 心智游移与情绪
  • 2.3.1 情绪对心智游移的影响
  • 2.3.2 情绪障碍与心智游移
  • 2.3.3 心智游移对情绪的影响作用
  • 2.3.4 情绪与心智游移研究方法
  • 3 问题提出
  • 3.1 已有研究的局限
  • 3.2 问题的提出
  • 3.2.1 研究思路
  • 3.2.2 研究目标和内容
  • 3.2.3 研究假设
  • 3.3 研究的意义
  • 3.3.1 理论意义
  • 3.3.2 实践意义
  •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 1 自然情境下的心智游移与情绪、人格的关系研究
  • 1.1 实验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2.1 被试
  • 1.2.2 程序
  • 1.2.3 工具
  • 1.2.4 计分方式
  • 1.3 数据结果
  • 1.3.1 日常生活中心智游移的一般特征
  • 1.3.2 负性情绪和人格对心智游移的影响
  • 1.4 讨论
  • 1.4.1 心智游移的一般特征
  • 1.4.2 心智游移频率的影响因素
  • 1.4.3 负性情绪、人格与心智游移的可能原因
  • 1.4.4 负性情绪、人格与情景性心智游移
  • 1.5 实验一小结
  • 2 压力情境、诱导情绪对心智游移的影响
  • 2.1 实验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2.1 实验设计与变量
  • 2.2.2 被试
  • 2.2.3 程序
  • 2.2.4 材料
  • 2.2.5 计分方式
  • 2.3 数据结果
  • 2.3.1 情绪诱导是否成功?
  • 2.3.2 压力情境、情绪诱导对心智游移的影响
  • 2.3.3 压力情境、情绪诱导对SART前后状态焦虑变化率P(3-2)/2影响
  • 2.3.4 SART任务中的心智游移一般特征
  • 2.4 讨论
  • 2.4.1 情绪诱导效果
  • 2.4.2 SART任务与自然情境中心智游移一般特征的差异
  • 2.4.3 压力情境、情绪诱导对心智游移的影响
  • 2.4.4 压力情境、情绪诱导对SART任务错误率、反应时的影响
  • 2.4.5 MW对SART任务前后状态焦虑变化率P(3-2)/2的影响
  • 2.5 实验二小结
  • 3 心智游移对负性情绪影响的生理实验研究
  • 3.1 实验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实验设计和变量
  • 3.2.2 被试
  • 3.2.3 实验材料
  • 3.2.4 实验设备
  • 3.2.5 实验程序
  • 3.2.6 计分方法
  • 3.3 数据结果
  • 3.3.1 情绪诱导效果
  • 3.3.2 三个组别的MW频率差异
  • 3.3.3 MW特质频率分、IPI问卷得分与任务中MW频率的相关分析
  • 3.3.4 心智游移状态和特质对负性情绪变化的影响
  • 3.3.5 任务表现对负性情绪变化的影响
  • 3.3.6 任务中MW的内容
  • 3.4 讨论
  • 3.4.1 视频诱发情绪的有效性和时间进程
  • 3.4.2 情绪指标的可靠性
  • 3.4.3 情绪诱发的效果
  • 3.4.4 三个任务组的MW频率差异
  • 3.4.5 是否给予MW机会、MW特质对诱发情绪的作用
  • 3.5 实验三小结
  • 第三部分 总结
  • 1 综合讨论
  • 2 总体结论
  • 3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3.1 创新点
  • 3.2 不足之处
  • 3.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附录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情景性角度看鲁迅《祝福》中当时的社会现实[J]. 青年文学家 2017(23)
    • [2].中职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 课外语文 2017(12)
    • [3].浅谈情景性学习及其课堂实施策略[J]. 物理教师 2009(09)
    • [4].浅析“情景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时空 2009(03)
    • [5].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中生产性和情景性相结合的研究[J]. 大众科技 2012(09)
    • [6].浅议新课程改革下的情景性教学[J]. 技术与市场 2011(07)
    • [7].小学英语情景性作业设计之我见[J]. 文理导航(下旬) 2016(11)
    • [8].护理干预情景性因素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影响[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4(01)
    • [9].大班数学教育中的情景性学习[J]. 幼儿教育 2009(Z1)
    • [10].中班系列活动 你好,小线[J].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0(04)
    • [11].小学科学情境性试题教学探析[J]. 学苑教育 2015(01)
    • [12].立体化情景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究[J]. 考试周刊 2010(43)
    • [13].中考分式创新题赏析[J]. 数理化学习(初中版) 2008(02)
    • [14].中考“情景造句”类试题分类解析[J]. 第二课堂(初中) 2014(05)
    • [15].课改形势下教师如何转变生物教学模式[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19)
    • [16].民间舞授课方式的探索[J]. 大舞台 2012(04)
    • [17].透析情境创设中的几个问题[J]. 网络科技时代 2008(07)
    • [18].论建构主义下的情景学习[J]. 现代交际 2010(11)
    • [19].综合性大学有效艺术教育模式的时代创构[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 [20].高职高专学生记忆障碍与考试障碍的分析及对策[J]. 考试周刊 2013(46)
    • [21].情景性体育游戏中亟待解决的三大问题[J]. 儿童与健康 2019(01)
    • [22].教师运用情景语言进行绘画指导的策略[J]. 华夏教师 2013(11)
    • [23].“心情树”上亮出心情[J]. 学生之友(初中版) 2010(02)
    • [24].老年教育课程具身化设计初探——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视角[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02)
    • [25].实在:数学教学的召唤[J]. 小学教学研究 2009(09)
    • [26].精心设计提问 激活学生思维[J]. 江西教育 2016(24)
    • [27].抓住绘本阅读主问题设计的有效点[J].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5(Z1)
    • [28].论戏剧表演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 戏剧之家 2014(07)
    • [29].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J]. 早期教育(教师版) 2008(06)
    • [30].微课在泌尿外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标签:;  ;  ;  ;  

    心智游移与负性情绪关系的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