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早期诗歌论文-凌孟华

戴望舒早期诗歌论文-凌孟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戴望舒早期诗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戴望舒,版本问题,初版本,起句

戴望舒早期诗歌论文文献综述

凌孟华[1](2016)在《戴望舒早期诗歌的版本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徐迟文集》(作家出版社2014年版)中有一段作者回忆编辑《纯文艺》旬刊的文字,“第一期上发表了陈江帆两首诗作为头条……还发表有戴望舒的《烦忧》一诗,陈歌辛作曲,五线谱排印”,有助于解决此前关注已久的这首戴望舒诗歌经典的版本问题。笔者之前翻阅《(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6-09-12)

高博涵[2](2014)在《复杂的人生地带——戴望舒早期经历及其诗歌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半个多世纪以来,学界对戴望舒的评价可谓大落大起、向度不一,但其焦点价值从来毋庸置疑。~①多样化的评判尺度与评判角度除了与研究框架的导向有关,更与戴望舒诗歌的思想与艺术的复杂性有关。戴望舒绝非象牙塔里的诗人,"国民革命"及抗日战争时期都曾有具体的政治活动,但他又算不上真正的革命者;文艺上虽与左翼文人过从甚密,但他的诗歌主题多样,整体的基调更偏重绮丽哀怨,不可一概而论。故而,讨论戴(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2014年02期)

林汉顺[3](2007)在《低怨的格调 虚无的意境——评戴望舒早期的诗歌》一文中研究指出戴望舒的诗歌在向中国古典诗词借鉴时,只是采用现代诗歌的一些技巧,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进行"稀释",把古典诗词意境一咏叁叹的意境外化成较具象的叙事成分,用现代语言使之浅白,使之符合现代人的阅读趣味,却未能使古典诗词的意境得到升华和拓展。戴望舒的诗歌对古典诗词意境的借鉴只得形象,未见神韵。(本文来源于《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吴正一[4](2004)在《忧郁:戴望舒与艾青早期诗歌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忧郁是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在戴望舒和艾青诗歌中尤为突出。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也与他们的气质、性格以及所受的文化的影响紧密相联。本文拟就从这两位着名诗人早期作品中忧郁产生的背景、性质和释放形式等方面加以分析和比较,从而发现他们忧郁的相同和相异之处,加深对这两位诗人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04-05-01)

贺春健[5](2002)在《西方现代派对戴望舒早期诗歌创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新诗从"五四"以来就受到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文坛出现了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创作广泛而深刻地受到西方现代派(主要是象征派、意象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02期)

胡光付[6](2000)在《戴望舒早期诗歌的情感自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派大师戴望舒的诗歌中,女性意象繁多。正是这些女性意象传达了他对生活、理想、爱情及生命的看法和价值观念,使他在诗的审美中得以超俗与超越,得以卓立于现代诗坛。(本文来源于《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00年02期)

戴望舒早期诗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界对戴望舒的评价可谓大落大起、向度不一,但其焦点价值从来毋庸置疑。~①多样化的评判尺度与评判角度除了与研究框架的导向有关,更与戴望舒诗歌的思想与艺术的复杂性有关。戴望舒绝非象牙塔里的诗人,"国民革命"及抗日战争时期都曾有具体的政治活动,但他又算不上真正的革命者;文艺上虽与左翼文人过从甚密,但他的诗歌主题多样,整体的基调更偏重绮丽哀怨,不可一概而论。故而,讨论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戴望舒早期诗歌论文参考文献

[1].凌孟华.戴望舒早期诗歌的版本演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

[2].高博涵.复杂的人生地带——戴望舒早期经历及其诗歌创作[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4

[3].林汉顺.低怨的格调虚无的意境——评戴望舒早期的诗歌[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4].吴正一.忧郁:戴望舒与艾青早期诗歌之比较[D].安徽大学.2004

[5].贺春健.西方现代派对戴望舒早期诗歌创作的影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2

[6].胡光付.戴望舒早期诗歌的情感自喻[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

标签:;  ;  ;  ;  

戴望舒早期诗歌论文-凌孟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