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乡村建设伦理思想与实践研究

梁漱溟乡村建设伦理思想与实践研究

论文摘要

梁漱溟是一个思想家,同时是一个行动家,他一生致力于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并融西方文化于传统文化之中,他从功利主义转入佛学,再由佛入儒,最终成为新儒家开山人物,思想上的坚持与人格上的坚守成就了他的新儒学事业,也构建了他的新儒学体系。但梁漱溟的理想并不止于此,他尝试着、并不遗余力地推行他的乡村建设运动,以实现他救亡兴国的道德理想。在梁漱溟看来,乡村建设运动正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场运动,目的在于挽救日益破败的中国,这正是他返本开新、内圣开出新外王道德主张的现实践履。他认为乡村建设运动是一场综合性运动,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等各个方面,乡村建设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场道德实践运动。梁漱溟充分展现了他的伦理道德思想,在道德结构的序列上,政治伦理具有首要性,经济伦理具有主体性,文化伦理具有根本性,而教育伦理则是实现道理理想的动力与根本途径。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梁漱溟突显经济伦理建设的主体地位,认为国家的强大与繁荣必须依靠发达的经济实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功利性的气质,以致没有形成产业化与规模化的经济形态,梁漱溟倡导经济生产的合作化,以营造团体的经济生产模式,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在政治伦理层面,梁漱溟认为政治是国家稳定与发展的直接保障,中国传统社会由于缺乏分立的阶级与统一的意识,以致政治松散而分离,必须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要求政府管理者的高尚人格与健全的政治规范结合起来,同时提高民众在政治中的参与度,实现政治的公开化与管理的民主化。在社会道德层面,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是一个以职业分立为特征的伦理本位型社会,传统文化理性有余,而理智不够,并且缺乏公共道德,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任务就是复兴中国的传统伦理文化,以中国的老道理为指导思想,发扬以对方为重的伦理情谊与改过迁善的人生向上精神,同时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权利、民主、公德思想,实现中西伦理精神的互融。在教育伦理层面,梁漱溟认为教育是复兴文化的根本途径,中国传统教育过分强调个人道德的塑造,忽略团体性道德的培养。在知识传授的结构上,偏重人文知识,轻科学技术,梁漱溟认为应当矫正这样的教育理念,实行民众教育,将教育普及化,在内容上将人文与科学结合起来,倡导知识分子下乡,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最终失败了,源于战争与政治的影响,也源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单纯与孤立无依,这是梁漱溟道德理想的破灭,他的新儒学伦理主张没有获得最终实现。尽管如此,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及实践仍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经验,一方面拓展了传统儒家伦理的实践性品格,使儒学不再是纯粹的书斋理论;另一方面,乡村建设运动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有所启发,包括提倡知识分子下乡、提升农民的民主、权利素质等。梁漱溟通过乡村建设运动表现了一个新儒家人物的态度与执著,他一生坚持着复兴中国文化的宏愿,并施展自己救亡兴国的道理理想,虽然乡村建设运动失败了,但这种拓展儒家伦理文化的尝试并不会终止乡村实践伦理必将是一项未完成的事业。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梁漱溟生平概观
  • 1.2 梁漱溟伦理思想研究述评
  • 1.2.1 国外关于梁漱溟伦理思想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关于梁漱溟伦理思想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动因
  • 1.4 本文的结构与逻辑
  • 第2章 梁漱溟乡村建设伦理的背景与目的
  • 2.1 三次伦理思想的转变:梁漱溟乡村实践伦理思想的理论背景
  • 2.1.1 重事功轻学问:梁漱溟的功利主义思想
  • 2.1.2 从功利主义到出世间义:梁漱溟的佛家伦理思想
  • 2.1.3 从尚情无我到以对方为重:梁漱溟的儒家伦理思想
  • 2.2 社会动荡:梁漱溟乡村伦理思想的时代背景
  • 2.2.1 社会动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崩溃
  • 2.2.2 政治参与与梁漱溟新儒家思想的形成
  • 2.3 救世济民:梁漱溟乡村建设伦理的价值目的
  • 2.3.1 救济乡村与乡村自救
  • 2.3.2 创造新文化
  • 2.3.3 建立和谐的人类文明
  • 2.4 小结:梁漱溟:一个即佛即儒的儒者
  • 第3章 梁漱溟乡村建设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实践
  • 3.1 中国乡村经济建设的伦理动因
  • 3.1.1 传统经济伦理文化的缺失
  • 3.1.2 中国经济遭到巨大破坏
  • 3.1.3 西方功利主义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3.2 梁漱溟乡村经济实践的道德理想图景
  • 3.2.1 复兴中国农业文明
  • 3.2.2 以农业文明引发工业文明
  • 3.2.3 实现经济强国
  • 3.3 梁漱溟乡村经济伦理的具体形式
  • 3.3.1 建立经济生产的主体协作模式
  • 3.3.2 实现产业间的协同互补
  • 3.3.3 建立科技伦理与经济伦理的互动
  • 3.4 小结:梁漱溟乡村建设伦理的路径及序列
  • 第4章 梁漱溟乡村社会的政治伦理及路径选择
  • 4.1 梁漱溟乡村社会政治伦理建设的缘起
  • 4.1.1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崩溃
  • 4.1.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局限性
  • 4.1.3 西方政治文化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 4.2 中国政治伦理建设的困境
  • 4.2.1 消极无力的政治
  • 4.2.2 无统一的思想形态
  • 4.2.3 缺少分立的阶级
  • 4.2.4 中西政治伦理精神存在差异
  • 4.3 梁漱溟乡村社会政治伦理建设的路径选择
  • 4.3.1 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治伦理观
  • 4.3.2 建立知识分子与乡农的结合
  • 4.4 小结:内圣开出新外王:梁漱溟的新儒家政治伦理观
  • 第5章 梁漱溟乡村生活的社会道德实践
  • 5.1 梁漱溟对中国旧社会伦理特征的概括
  • 5.1.1 伦理本位
  • 5.1.2 职业分立
  • 5.2 中国乡村社会伦理建设的必要性
  • 5.2.1 传统伦理文化遭到破坏
  • 5.2.2 中国传统文化理性有余、理智不够
  • 5.2.3 缺乏公共道德
  • 5.3 梁漱溟乡村社会道德实践的模式设计
  • 5.3.1 以中国的老道理为指导
  • 5.3.2 建立乡村团体生活模式
  • 5.3.3 融合中西伦理精神
  • 5.4 小结:以伦理文化为根:梁漱溟乡村建设的思想之本
  • 第6章 梁漱溟乡村教育的实践伦理思想
  • 6.1 梁漱溟对中国教育的伦理反思
  • 6.1.1 偏重个人道德的塑造
  • 6.1.2 缺乏团体精神的培育
  • 6.1.3 缺乏科学知识的传授
  • 6.2 梁漱溟乡村教育伦理实践的内容
  • 6.2.1 兴办学校
  • 6.2.2 普及文化
  • 6.2.3 人格培养
  • 6.3 梁漱溟乡村教育伦理实践的形式
  • 6.3.1 建立乡农学校
  • 6.3.2 知识分子下乡
  • 6.4 小结:教育救国:梁漱溟教育伦理思想的旨趣
  • 第7章 梁漱溟乡村建设伦理思想的命运与当代价值
  • 7.1 理想的破灭:梁漱溟乡村实践伦理的必然命运
  • 7.1.1 去政治化:梁漱溟道德理想破灭的直接原因
  • 7.1.2 思想保守:梁漱溟道德理想破灭的根本原因
  • 7.2 梁漱溟乡村实践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 7.2.1 梁漱溟对儒家伦理的开拓与发展
  • 7.2.2 梁漱溟乡村实践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 7.3 乡村实践伦理:并未"终结"的事业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梁漱溟乡村建设伦理思想与实践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