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娟(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盐城224001)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8-0237-01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9年8月至2010年10月期间收治的16例骨科手术患者,根据手术适应症,采用钢板、克氏针等进行了切复内固定。一旦确诊为下肢静脉血栓,给予生理盐水+低右+复方丹参进行滴液治疗。结果16例患者经有效的综合治疗后,临床生命体征及各项检查指标均恢复正常,无一例发生肺、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虽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但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对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下肢静脉血栓是可以预防及治愈的。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骨科手术预防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是骨科手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不能够及时进行防治,容易造成栓子与原发部位间的脱离,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急性肺栓塞,继而危及患者生命。可见,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至关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9年8月至2010年10月期间收治的16例骨科手术患者,对其在预防及护理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上的问题进行分析,旨在引起医患们对于本病的关注,强调其预防及护理的重要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6例患者均为骨科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其中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在35岁至76岁之间。其中,股骨颈骨折术患者有4例、股骨干骨折术患者有3例;胫腓骨骨折术患者有5例;髌骨骨折术患者有2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有2例。
1.2治疗方法
本组16例患者都根据手术适应症,采用钢板、克氏针等进行了切复内固定。一旦确诊为下肢静脉血栓,给予生理盐水+低右+复方丹参进行滴液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用药期间,医护人员监测IPTT、Fid以及PT等体征参数。如出现凝血障碍现象,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2结果
本组16例患者经有效的综合治疗后,临床生命体征及各项检查指标均恢复正常,无一例发生肺、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均痊愈出院。
3讨论
3.1下肢静脉血栓的防治
近几年,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给患者带来了病痛及经济负担。从本质上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是由于患者体内凝血与抗凝、纤溶与抗纤溶之间的不平衡,一般可以选择内科综合治疗法。本组16例骨科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经过休息、抬高患肢,并行溶栓、抗凝与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后,生命体征指标都恢复到正常的范围内,没有发生其他肺、脑栓塞等方面的并发症,最终都康复出院了。
为了有效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我们应该积极预防。首先,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医护人员可以帮助患者尽早进行一些下床的简单运动,进行功能性的锻炼。其次,患者应该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合理饮食、杜绝便秘,这样可以防止血管痉挛收缩,医护人员也可以给予患者适量的阿司匹林口服药,这也是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一个有效措施。对于吸烟患者,医护人员应该向他们解释吸烟的危害,因为烟中的尼古丁成份会对患者血管产生收缩作用,直接导致血小板黏附性增强,更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
此外,下肢静脉血栓一旦形成,就应该给予患者抗凝以及溶栓等药物。目前比较常用的是低分子右旋糖酐以及复方丹参,要注意低分子右旋糖酐在静滴过程中的过敏反应。而且在用药过程中,医护人员如果发现患者出现皮下瘀血、尿血以及大便变色等凝血障碍现象,应该立刻进行对症治疗。
3.2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首先,医护人员应该帮助患者抬高患肢,可以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足背的伸屈运动,但切忌不能剧烈运动,更不能进行用力按压患肢。同时,也要注意患肢的保暖,避免造成静脉的痉挛。要保证引流管的顺畅以及有效负压,避免由于引流管的堵塞而造成静脉血栓。医护人员尽量不给予患者止血药,并注意压疮以及感染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其次,医护人员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向他们讲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及后果,明确预防及护理的重要性,从而可以引导患者更好地去配合治疗及护理。并对患者的血常规、血小板以及凝血酶原时间进行监测,尤其是要注意一些部位的出血情况,如:皮肤及黏膜部位的出血;大便及咳嗽带血;穿刺时是否出现渗血等。
另外,应加强巡视,尤其是手术后和需长期卧床患者,如发现患者下肢沉重、胀痛等不适,感觉麻木,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
总之,下肢静脉血栓是骨科手术的危险并发症,但是只要通过积极的预防以及护理干预,就能够有效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从而提高骨科手术的疗效,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代莉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9,18(1):55.
[2]童玛玲.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10,13(12):63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