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兰凤
(遂宁市白马中学校遂宁629000)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然而要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阅读。新课标又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
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远远是不够的,课外阅读显得举足轻重。然而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却是令人堪忧的!本人对参加学校“阅读会”成员学生情况作了一下调查,发现参加的学生人数占全校学生的比例仅百分之二十;低年级学生人数比高年级学生少,男生人数比女生少。去问学生为什么不参加?得到的答案是:要么是父母不允许,认为读好课本就行;要么是认为学习压力太大,作业多,没时间;要么是自己没兴趣。而其中没兴趣的学生占大多数!本来,青少年阶段应该是最爱读书的黄金时期,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显然还没有培养起应有的阅读兴趣,更别论阅读习惯的养成了。笔者认为,造成目前这种阅读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缺少宽松的阅读空间;二是没有充分选择读物的自由;三是缺乏必要的读书方法的指导。由此,为了培养本班这一届新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力求在初中阶段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首先,提供宽松的阅读氛围。由于农村学生条件有限,获取书籍数量更存在局限,所以我带头将家里的好书借出来,发动孩子们自己捐书,把他们家里的好书带到班里统一管理,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同时班上统一办理在学校借书的借书卡(一本书可以借1个月),这样就把前面的难题哥解决了。孩子们看着自己和老师的书特别高兴,许多学生还主动向同学推荐他捐的书。
同时注意:在起始阶段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教师不能再有题山的压迫,不必让学生正襟危坐,学生可以暂时将学习的一切烦恼和失意统统抛开,尽情徜徉于书香之中。只有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可能真正走进书的世界,才可能真正领略到阅读的迷人魅力。当学生觉得,阅读原来是那么快乐,培养阅读兴趣就有了可能,当兴趣变为一种志趣,当阅读成为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阅读习惯就形成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是广大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语文教师如果能让自己的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在自主阅读中有感触,有收获,那么,还担心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不了吗?
其次,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学生之所以缺少应有的阅读兴趣,原因还在于我们的读书氛围太过功利,多数教师提倡学生读书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他们根本不重视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不重视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点。初中阶段是一个人阅读的黄金时期,错过了再要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就会相当艰难。因此,本人认为,我们必须有广阔的胸襟和战略家的眼光,摒弃功利心,打造纯粹的阅读,让学生有充分选择读物的自由,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让他们去接触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书籍、报刊,哪怕是动漫、故事会之类的,只要学生喜读爱读都可以。“读自己喜欢的书。若自己不喜欢,别人说得再好我也不会往下读。阅读是一种对话,一种你和书之间的理解。若你不能和一本书产生共鸣,你就是在浪费青春了,即使它确是一本好书,你读了没有自己的感受也是白读。”(巴丹主编的《阅读改变人生》)!因为学生只有读他自己喜欢的书,他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才会欲罢不能,才会视苦差为赏心乐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想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首先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当然,新课标说:“要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一般都理解为应让学生阅读中外名著。诚然,阅读名著可以丰富性灵,熏陶人格,提升品位,因此语文教师非常推崇阅读这些经典也在情理之中。但是部分教师规定学生非名著不读就显然不妥。易中天教授也在他的博客中说:终生只读一种书是不妥的,哪怕这些书的品味确实高雅,山涧小溪固然清纯,却何如泥沙俱下的江河、广纳百川的大海?等学生对阅读有了一定的兴趣,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再向学生推荐经典,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
再次,给予必要的读书方法的指导。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仅仅给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是不够的,语文教师还必须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方法的指导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果,如果学生在阅读中没有任何收获,阅读的热情就会很快衰减直至丧失殆尽;如果方法得当,学生在阅读中就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阅读的热情就会空前高涨,阅读就会成为个体的一种内在需求,阅读习惯自然就养成了。
那么,该怎样阅读呢?阅读是读者自身的行为,不同个性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喜好,有的喜欢一目十行,有的则喜欢细嚼慢咽,这都无关紧要,教师不必强求一律,但是有一点必须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这不仅仅是古今中外许多学问家行之有效的阅读经验,更应成为中学生熟练掌握的阅读方法。读书笔记益处多多。首先,强化记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勤做笔记就是读、想、写结合,就是手、脑并用,这远比光读不写印象深刻得多。其次,活化积累。做笔记就好象建立资料的“储存库”,一旦需要相关资料,就可以方便快捷提取。再次,深化理解。通过做笔记,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问题的重点和实质,还可以培养概括和表达的能力。老舍说:“不管自己的了解正确与否,意见成熟与否,反正写过笔记必得到较深印象。及至日子长了,读书多了,再翻翻旧笔记,看一看就能发现昔非今是,看法不同,有了进步。”初一学生重在兴趣与习惯的培养,读书笔记没有固定的形式,从内容来讲,无非是两类:一类以记书的内容为主,如美文佳句的摘抄;一类以记自己的感受为主,内容也可多可少,哪怕只有一句话也可。前者多为了吸收,后者多为了思考,到底做哪种笔记对学生更有帮助,要根据所读书的内容、阅读的意图和个人的习惯来决定。这里要说明一点,教师必须定期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评价,有评价才有促进,才能不断巩固阅读成果,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慢慢让课外阅读内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从而变成更自觉地读书行为。
作为一位初中语文教师,不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去实施各种强硬的教学手段,逼着孩子们去学习、去阅读,而应该有责任培养好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读书能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阅读,真正地爱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