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试论文学翻译中艺术形象的再塑——谨以甲乙木汉译本《一层楼》为范例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作者: 同力嘎
导师: 杨才铭
关键词: 文学翻译,艺术形象,再塑
文献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在于译者对原作艺术形象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及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学语言将其以活生生的姿态重新塑造出来,并使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永恒的艺术价值。论文从宏观角度出发,以甲乙木汉译本《一层楼》为范例,试图通过对文学翻译中艺术形象再塑的基本指导原则和要求、基本过程、基本方法做一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分析和探讨,论述了艺术形象再塑这一文学翻译中普遍性问题的重要性,论证了只有从思想交流的实际出发、以读者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着眼于艺术再现的翻译,才能够造就既具社会价值、又具美学价值的译作珍品,从而达到为各民族文学与文化交流做贡献的最终目的。论文正文由题解、文学翻译的基本指导原则和要求、文学翻译中艺术形象再塑的基本过程、文学翻译中艺术形象再塑的基本方法等四个部分组成。题解部分中主要论述了论文把艺术形象的再塑作为研讨的中心论题,并把甲乙木汉译本《一层楼》作为范例的原因。第一章中引证了古今中外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家们关于等效论和以形象译形象的要求的观点和思想,论述了其在整个文学翻译实践中的指导意义和价值。第二章中主要论述了艺术形象再塑的三个基本过程——形象解读、形象再现、形象雕琢及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第三章中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论证了所遵循的原则和要求以及甲乙木汉译本《一层楼》在蒙汉文学翻译领域中的卓越成绩和重要地位。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材料来源
四、论文新颖点
五、论文结构
题解
第一章 文学翻译的基本指导原则和要求
第一节 等效翻译的原则
一 关于等效论
二 等效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节 以形象译形象的要求
一 生动、鲜明、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的文学语言的运用,能使人物形象得到活灵活现、淋漓尽致的再现
二 内容为主、形式为辅,忠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能成功地再现出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人物形象
三 民族特色的保留与再现
第二章 文学翻译中艺术形象再塑的基本过程
第一节 形象解读—客观、深入、透彻的理解过程
第二节 形象再现—准确、鲜明、形象的表达过程
第三节 形象雕琢—严格的客观制约下的修饰、美化过程
第三章 文学翻译中艺术形象再塑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肖像描写的再现
一 静态肖像描写的再现
二 动态肖像描写的再现
三 人物烘托
四 人物反衬
第二节 语言描写的再现
一 方言口语色彩
二 人物身份
三 人物性格
四 人物情绪
第三节 行动描写的再现
第四节 心理描写的再现
第五节 细节描写的再现
第六节 景物描写的再现
第七节 故事情节的真实再现
结语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8-06-13
参考文献
- [1].生态翻译学视阈下The Secret Garden李文俊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研究[D]. 李秋荣.西华大学2018
- [2].接受美学视阈下的《死魂灵》汉译本比较研究[D]. 何云清.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 [3].《朗萨雯蚌》两种汉译本之比较研究[D]. 泽旦卓玛.西藏大学2018
- [4].后殖民翻译理论视阈下《中国佬》两个汉译本的对比研究[D]. 张冉.北京交通大学2018
- [5].《喜福会》汉译本中国形象的重新建构[D]. 王翔燕.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 [6].从目的论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两种汉译本[D]. 张娜.安徽大学2014
- [7].《江格尔》汉译本比较研究[D]. 巴音布鲁.华东师范大学2016
- [8].目的论视角下《格列佛游记》两个汉译本的对比研究[D]. 谷磊.湖北大学2013
- [9].美国小说《教父》汉译本研究[D]. 赵冉.首都师范大学2012
- [10].语料库辅助的无名的裘德汉译本翻译腔对比研究[D]. 吴茵.大连海事大学2014
相关论文
- [1].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D]. 郝晶晶.山东师范大学2008
- [2].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D]. 姜燕.西北师范大学2007
- [3].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澈力木格.西北民族大学2007
- [4].翻译及其文化适应[D]. 陈霞.浙江大学2008
- [5].从目的论角度讨论英语电影片名翻译[D]. 郭丽.太原理工大学2008
- [6].电影字幕翻译的语用研究[D]. 师康芸.太原理工大学2008
- [7].关联理论与幽默言语翻译[D]. 刘霞.太原理工大学2008
- [8].政论文的特点及翻译策略的选择[D]. 孙艳.太原理工大学2008
- [9].美学视角下翻译主客体的研究[D]. 刘建斐.太原理工大学2008
- [10].试论电影观众的接受之维[D]. 曹海峰.曲阜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