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情结论文-侯敏敏,任强

边城情结论文-侯敏敏,任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边城情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沈从文,《边城》,自然风俗之美,情感之美

边城情结论文文献综述

侯敏敏,任强[1](2019)在《浅析《边城》的“桃源”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桃花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母题,在后世的文学书写中,它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各种文本中。中国现代文学30年代,以沈从文为代表,面对人性异化的现实状况,对"桃花源"这一母体进行了现代重塑。在小说《边城》中,通过平和自由的自然风俗、人与人之间淳朴的自然温情,谱写了一曲居于世俗之外的田园牧歌。(本文来源于《景德镇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周游[2](2017)在《爱,明天终将会回头——从恋父情结浅析《边城》中翠翠的情感归宿》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引发的"沈从文热"使人们对沈从文作品的文学价值与人文价值有了新的审视。随着对沈从文研究与《边城》研究的深入,过去几十年里关于《边城》中翠翠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出现了多种观点。其中,恋父情结说仍属于比较新颖的观点,尚未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众多研究成果中,集中研究翠翠恋父情结的只有段新权的《<边城>中的恋父情结与情爱悲剧》(2003),其从"恋父"与"弑父"(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7年29期)

张浩然[3](2017)在《从《边城》浅议沈从文的乡土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沈从文先生作为研究乡土文学领域的一大家,其文学创作所具有的独特的思想内涵与文学价值,散发着持久不衰且历久弥新的精神特性。其代表作小说《边城》以人性作为创作的起点和归宿,由此在乡土文学的创作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总的来说,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边城》为乡土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基础,也是作为后人探索其乡土情结的重要文字依据。(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7年15期)

姚静[4](2016)在《中国现代小说作家的地理原乡情结分析——以沈从文及其边城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每位作家都有其不同之文学风貌,也有不同的故乡体验,在迈向不可知的未来时,这些根深蒂固的原乡文化,各自在作家的笔下形成不同的文化意涵。本文从中国现代小说作家的地理原乡这一角度切入,以沈从文和边城为例,试图从各种文本史料中,从作家的地理原乡与作品之关联性中,整理归纳出沈从文与原乡故土间的关系,探讨地理原乡与作家的关系,解读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原乡意识。(本文来源于《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周琛[5](2016)在《《边城》中“水意象”与《熊》中“树意象”:生态视野下的原乡情结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态文学领域,我国的生态文学研究起步较西方国家晚近20年,且主要集中感悟自然的层面,中国生态文学研究远未成熟。在现实环境中,雾霾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尖锐。因此,本研究从原乡情结入手,以福克纳和沈从文的两篇小说为例来比较中西方生态文学差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生态文学是一种反映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文学。原乡情结作为生态文学创作的精神驱动力,能够从根本上反映作者回归自然的生态理念。基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以原乡情结为载体的中西方生态文学也存在差异。本研究针对此问题,依据生态文学批评和文化认同理论,以沈从文的《边城》中的“水意象”和福克纳的《熊》中的“树意象”为例,在从自然景、自然人和自然文化叁个维度的综合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其异同产生的原因,并最终得出两部作品及作者思想对生态学发展的理论推动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分析了现实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文学研究的现状,指出了我国生态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以及研究的意义。然后阐述了“水意象”和“树意象”中的自然景,自然人和自然文化。研究得出:(一)沈从文在《边城》中以水为载体,从人性,自然,社会文明等角度思考,深刻认识到回归精神原乡对于工业化社会的价值。(二)福克纳在《熊》中以树为意象,通过对猎人艾萨克成长的描写和森林中象征自然的“熊”的命运的叙述,表达出对人类破坏自然的愤怒与愧疚,以及回归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念。接着本研究对两种意象差异产生的原因,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一)客观原因包括作者生存环境和社会文化的不同,沈从文生活在湘西水乡,一切与水相关的事物皆是乡土情结的载体。而福克纳生活在森林边,以狩猎为生,树是自然神灵的代表;沈从文深受中国雅士情结的文化影响,而福克纳则受南方社区文化观念影响颇深。(二)主观原因包括作者性格和宗教信仰的差异,沈从文性格淡雅如水,福克纳性格坚毅如树;沈从文信仰道教,而福克纳信仰基督教。最后对两个意象的具体差异和产生根源做出总结,并反思西方生态观念对中国生态文学的借鉴意义。本研究以生态文学研究的视角,从具体两个意象的角度来分析两篇作品中的生态学思想和差异产生原因,具有创新性。但本研究仍有局限性,对生态文学整理主义的观点讨论,以及文化差异的比较还不够深入,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深入探究。(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6-06-03)

吴长青,周琛[6](2016)在《生态视野下《边城》“水意象”的乡土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沈从文的《边城》进行文本分析,旨在从生态视角阐述小说中的乡土情结,并分析其带给人们的生态启示。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沈从文在《边城》中以水为载体,从人性、自然、社会文明等角度思考,深刻认识到回归精神原乡对于工业化社会的价值,不应以人的实际利益作为价值的衡量尺度,而要尊崇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沈从文的思想蕴含着对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及以"人和自然相契合"为价值尺度的自然中心主义的观点。(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09期)

顾思思[7](2013)在《从《悲情城市》与《边城》看侯孝贤电影中的沈从文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沈从文以独特的方式抒写着对自然、生命的深刻感情,其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描述生死的方式,使电影人士侯孝贤深受启发,并最终拍成《悲情城市》。沈从文与侯孝贤的共通之处在于,他们采取非常简单的方式讲述故事,以深厚的故乡情和小人物的故事展开描述,将深刻的生命力和张力蕴藏其中,让人回味无穷。(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陈江茹,王远舟[8](2013)在《从情到理的乡土情结走向——比较沈从文《边城》与萧丽红《千江有水千江月》》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陆作家沈从文的《边城》与台湾作家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都是以描写各自乡土的风俗人情为背景,记叙一段凄美悲凉的爱情故事,构建各自心目中的精神原乡,表达对自身存在的一种广泛的追寻,体现主张对人性的回归。但是,由于时空的差距,从《边城》到《千江有水千江月》,在诗意地寻求自己的精神原乡与吐露自己的原乡情结里,是乡土情结从情到理的一种走向,也是乡土文学中从乡土自身的边缘到传统的一种走向。这一走向软化了田园牧歌式乡土文学与现代文明构成的冲突,减缓了乡土文学中现代性的焦虑。(本文来源于《文学界(理论版)》期刊2013年01期)

鲁建平[9](2009)在《诗意“香格里拉”的守望者——沈从文《边城》的家园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边城》是沈从文美丽而伤感的恋乡梦,是沈从文充满诗意的精神归宿—"香格里拉"。湘西的山水孕育了他的家园情结,人性眷恋中蕴藏着浓浓的家园情怀,使他成为诗意"香格里拉"的守望者。(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11期)

冉继辉[10](2008)在《沈从文《边城》中的乡土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沈从文《边城》的文学世界是特异的"湘西世界",湘西是中国的边地,因此相对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乡土中国的文化。在这个世界中,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往往和谐地融为一体,"湘西"所代表的是一种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从文(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08年07期)

边城情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80年代引发的"沈从文热"使人们对沈从文作品的文学价值与人文价值有了新的审视。随着对沈从文研究与《边城》研究的深入,过去几十年里关于《边城》中翠翠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出现了多种观点。其中,恋父情结说仍属于比较新颖的观点,尚未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众多研究成果中,集中研究翠翠恋父情结的只有段新权的《<边城>中的恋父情结与情爱悲剧》(2003),其从"恋父"与"弑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边城情结论文参考文献

[1].侯敏敏,任强.浅析《边城》的“桃源”情结[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9

[2].周游.爱,明天终将会回头——从恋父情结浅析《边城》中翠翠的情感归宿[J].牡丹.2017

[3].张浩然.从《边城》浅议沈从文的乡土情结[J].才智.2017

[4].姚静.中国现代小说作家的地理原乡情结分析——以沈从文及其边城为例[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5].周琛.《边城》中“水意象”与《熊》中“树意象”:生态视野下的原乡情结对比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

[6].吴长青,周琛.生态视野下《边城》“水意象”的乡土情结[J].名作欣赏.2016

[7].顾思思.从《悲情城市》与《边城》看侯孝贤电影中的沈从文情结[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3

[8].陈江茹,王远舟.从情到理的乡土情结走向——比较沈从文《边城》与萧丽红《千江有水千江月》[J].文学界(理论版).2013

[9].鲁建平.诗意“香格里拉”的守望者——沈从文《边城》的家园情结[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

[10].冉继辉.沈从文《边城》中的乡土情结[J].文学教育(下).2008

标签:;  ;  ;  ;  

边城情结论文-侯敏敏,任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