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孔介质燃烧技术的超绝热发动机的基础研究

基于多孔介质燃烧技术的超绝热发动机的基础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及环境成为当今世界首要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而作为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的汽车发动机已得到了全世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如何实现高效和清洁燃烧已成为国际发动机界的一个最紧迫的课题。在众多的关于发动机的技术革新中,多孔介质发动机作为一种基于全新理念的新型发动机,以其独特的燃烧方式、低排放、低噪音等优越性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多孔介质发动机工作循环及燃烧特性进行研究,在机理实验的基础上考察液体燃料在多孔介质内的燃烧特性。旨在通过理论与实验的研究,深入地了解多孔介质发动机的工作特性,以期推动多孔介质发动机的实用化。首先,将已有多孔介质燃烧器中得到的结论应用于多孔介质发动机,建立多孔介质发动机热力学模型,对多孔介质发动机理想循环和不可逆循环中的功效特性及可用能损失等加以分析。(1)以经典热力学理论为指导,分别对开式、闭式两种多孔介质发动机的工作循环进行系统的热力学分析。从理论上分析多孔介质发动机的工作过程,讨论理想循环的性能参数如压缩比、极限温度等对发动机效率、循环功的影响,分析循环可用能损失,并将多孔介质回热循环与传统发动机的Otto循环、Diesel循环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多孔介质发动机的整体性能水平优于传统发动机,具有效率高、循环功大的特点。(2)用有限时间热力学方法分析了闭式多孔介质发动机内多孔介质回热循环的功效特性。在分别考虑热损失和活塞摩擦损失的条件下,推导出循环功与效率的关系及最大功输出时的效率界限等性能关系,并给出了较详尽的数值计算结果,讨论了与燃烧、摩擦相关的参数对功效特性的影响,使得热力学循环分析更为接近实际过程。这对实际多孔介质发动机性能的评估和改进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基于目前国际流行并已得到验证的HCCI燃烧模型中单区、多区模型,针对多孔介质发动机的特性,建立适用于多孔介质发动机模拟的单区模型和双区模型。(1)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基础,应用CHEMKIN化学动力学软件包中的SENKIN模块结合发动机燃烧的零维单区模型,模拟了正庚烷在多孔介质发动机中的燃烧过程。通过修改SENKIN程序,加入Woschni传热模型、多孔介质换热模型和燃烧放热率模型,建立了多孔介质发动机的能量方程。燃烧放热率模型中分别采用代用燃烧规律和正庚烷详细氧化机理两种方式,在正庚烷详细氧化机理中加入了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计算了多种工况参数下多孔介质发动机缸内温度、压力变化规律,分别讨论了压缩比、多孔介质温度、体换热系数和过量空气系数等参数对多孔介质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通过比较多孔介质发动机与传统发动机温度、压力的变化规律,证明多孔介质使缸内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趋于平缓。(2)在考虑各区间质量分布和交换、壁面传热、区间质量交换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多孔介质换热模型,建立了开式、闭式多孔介质发动机的准维双区模型,对其燃烧过程进行模拟。程序中耦合了化学反应动力学计算软件包CHEMKINⅢ,两区之间的质量交换基于Komninos等人的多区模型并加以简化,壁面传热模型为针对HCCI发动机而设计的改进的Woschni模型,以异辛烷为燃料,采用为HCCI发动机定制的骨架反应机理模拟燃烧过程。着重讨论进气温度和压力、压缩比、过量空气系数及多孔介质初始温度等运行参数对多孔介质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多孔介质的高温及其对混合气的预热作用,促进了液体燃料汽化和燃烧反应发生,多孔介质初始温度和压缩比是决定发动机的压燃着火的重要因素。开式PM发动机,燃油的供油方式及汽化过程对缸内燃料的质量分布有较大的影响;闭式PM发动机,液体燃料的汽化过程完全在多孔介质室内进行,不受喷油时刻、载荷等运行参数的影响,阀门开启的时间决定蒸汽与空气的混合,是决定多孔介质中能否着火的重要因素。最后,通过机理实验研究液体燃料在多孔介质内的燃烧特性。鉴于发动机高速瞬态工况不适合用于原理性研究的观察和测量,本文设计了使用液体燃料的多孔介质燃烧器,对多孔介质中的“渗孔液雾自均匀化”和超绝热燃烧进行原理性实验研究。自行设计和制作的实验台包括燃烧器(石英玻璃管)、气体供给系统、燃油供给系统以及测量系统等。该实验台具有研究多孔介质中气体燃烧波传播规律及液体燃烧特性的双重功能。通过气体燃料在多孔介质内的燃烧对多孔介质进行预热,然后将液体燃料喷入多孔介质燃烧器,汽化后燃烧。通过热电偶测量燃烧区的温度分布,讨论混合气流量和当量比对填充床内燃烧波的传播速度和最高温度的影响。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多孔介质燃烧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1 多孔介质中预混合气燃烧技术
  • 1.2.2 液体燃料在多孔介质中燃烧技术
  • 1.3 多孔介质发动机概念
  • 1.4 发动机有限时间热力学与HCCI发动机的数学模型
  • 1.4.1 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
  • 1.4.2 HCCI燃烧数值模拟中的几种计算模型
  • 1.5 多孔介质发动机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 1.6 多孔介质发动机待于解决的问题
  • 1.7 本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 2 多孔介质发动机理想循环热力学分析
  • 2.1 热力学模型假设
  • 2.2 闭式PM发动机的理想循环热力学分析
  • 2.2.1 闭式PM发动机的热力学模型
  • 2.2.2 闭式PM回热循环的极限分析
  • 2.2.3 闭式PM回热循环的可用能损失
  • 2.2.4 闭式PM回热循环的数值算例
  • 2.3 开式PM发动机的理想循环热力学分析
  • 2.3.1 开式PM发动机的热力学模型
  • 2.3.2 开式PM回热循环的可用能损失
  • 2.3.3 多孔介质发动机两种理想循环的比较
  • 2.3.4 开式PM回热循环数值算例
  • 2.4 本章小结
  • 3 闭式多孔介质发动机有限时间热力学分析
  • 3.1 考虑PM内换热时间的循环分析
  • 3.2 考虑热损失的有限时间热力学循环分析
  • 3.3 考虑壁面摩擦损失的有限时间热力学分析
  • 3.4 数值算例
  • 3.5 本章小结
  • 4 开式PM发动机单区模型
  • 4.1 计算模型
  • 4.1.1 模型假设与控制方程
  • 4.1.2 单区简化模型
  • 4.1.3 单区详细反应模型
  • 4.1.4 传热模型
  • 4.1.5 多孔介质换热模型
  • 4.2 单区简化模型计算结果和讨论
  • 4.3 单区详细反应模型的计算结果和讨论
  • 4.3.1 进气温度的影响
  • 4.3.2 进气压力的影响
  • 4.3.3 压缩比的影响
  • 4.3.4 过量空气系数的影响
  • 4.3.5 转速的影响
  • 4.3.6 燃料起喷时刻的影响
  • 4.3.7 多孔介质初始温度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多孔介质发动机双区模型模拟
  • 5.1 开式多孔介质发动机双区模型
  • 5.1.1 计算模型
  • 5.1.2 缸壁传热模型
  • 5.1.3 燃油喷射模型
  • 5.1.4 多孔介质换热模型
  • 5.1.5 质量交换计算
  • 5.2 开式PM发动机计算结果和讨论
  • 5.2.1 进气温度的影响
  • 5.2.2 进气压力的影响
  • 5.2.3 压缩比的影响
  • 5.2.4 过量空气系数的影响
  • 5.2.5 转速的影响
  • 5.2.6 多孔介质平衡温度的影响
  • 5.2.7 喷油方式的影响
  • 5.3 闭式多孔介质发动机双区模型
  • 5.4 闭式PM发动机计算结果和讨论
  • 5.4.1 多孔介质温度的影响
  • 5.4.2 阀门开启时刻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多孔介质中预混合气体及液雾燃烧的实验研究
  • 6.1 多孔介质燃烧实验系统
  • 6.1.1 燃烧系统总体结构
  • 6.1.2 供气系统
  • 6.1.3 供油系统
  • 6.1.4 多孔介质燃烧室
  • 6.1.5 测量系统
  • 6.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3.1 预混合气低速过滤燃烧特性
  • 6.3.2 液体燃料喷油量的修正
  • 6.3.3 液体燃料的燃烧现象
  • 6.3.4 多孔介质预热温度对燃烧的影响
  • 6.3.5 空气流量的影响
  • 6.3.6 喷油量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创新点摘要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基于多孔介质燃烧技术的超绝热发动机的基础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