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前路减压融合论文-吴东荣,郭涛

颈前路减压融合论文-吴东荣,郭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颈前路减压融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脊柱融合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网

颈前路减压融合论文文献综述

吴东荣,郭涛[1](2019)在《颈前路减压术后植骨融合方式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已广泛应用于颈椎创伤、颈椎退变性疾病及颈椎肿瘤等多种伤病的治疗,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大多数颈椎疾病的首选手术方式。手术方式主要分为颈前路经间隙椎间盘切除减压术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术两种,减压后需选择较为合适的椎间融合方式来重建椎间高度及稳定性,该文就近年来在颈椎前路术后植骨融合方式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19年09期)

范会龙,吴华荣,连芳,徐伟坤,蔡金生[2](2019)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保守治疗对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颈椎功能、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保守治疗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法分为手术组(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82例)和保守组(采用保守治疗,68例),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脊髓功能评分、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脊柱神经功能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12个月脊椎功能和神经功能,评估患者治疗12个月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JOA评分、ASI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相对治疗前,两组患者JOA评分、ASIA评分均显着提高,手术组患者提高程度更显着(P<0.05)。治疗12个月,手术组患者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评分均高于保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保守治疗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均能取得满意疗效,但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相对保守治疗对患者颈椎功能、脊髓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方面有更高的改善价值。(本文来源于《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曾培洪[3](2019)在《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辅以电针疗法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辅以电针疗法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为电针疗法加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0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为2018年2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在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脊柱外科住院行颈前路手术,将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颈前路术后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颈前路术后常规治疗配合电针疗法,即在术后第3天采用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20分钟,连续治疗14天。记录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国际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标准评分(运动评分、针刺觉评分)、正中神经SEP(N9-N20)波间期。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确定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颈椎病变累及节段四个方面是否存在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的JOA评分、JOA改善率、国际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标准评分(运动评分、针刺觉评分)、正中神经SEP(N9-N20)波间期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颈椎病变累及节段四个方面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术前及术后3天JOA评分、国际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标准评分(运动评分、针刺觉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术后3天JOA改善率、正中神经SEP(N9-N20)波间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从JOA评分上看,组内比较:两组术后3天、2周、6周及3月JOA评分均较前一个观察点得到提升(P<0.05),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术后2周、6周、3个月时,观察组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3)从JOA改善率看,术后3月,观察组总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83.3%(P<0.05),有统计学差异。(4)从运动评分上看,组内比较:两组术后3天、2周、6周及3月运动评分均较前一个观察点得到提升(P<0.05),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术后2周、6周、3个月时,观察组运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从针刺觉评分上看,组内比较:两组术后3天、2周、6周及3月针刺觉评分均较前一个观察点得到提升(P<0.05),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术后2周两组针刺觉评分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周、3个月时,观察组针刺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5)从正中神经SEP(N9-N20)波间期上看,左侧比较:术后3月观察组N9-N20波间期正常率73.3%高于对照组46.7%(P<0.05),有统计学差异;右侧比较:术后3月观察组N9-N20波间期正常率76.7%高于对照组50.0%(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可以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功能;(2)辅以电针疗法可以更显着地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状态,是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神经功能康复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福建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洪伟,高飞,段洪凯,赵湘军,孙连星[4](2019)在《显微镜辅助颈前路减压自锁式颈椎融合器治疗颈椎病20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是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脊髓、神经根和(或)脊髓血供障碍引起的脊髓神经根功能障碍性疾病。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是治疗颈椎病的金标准~([1~4]),经典前路椎间植骨或Cage加前路钢板内固定已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螺钉松动、断裂、钢板移位以及钢板刺激食管导致术后吞(本文来源于《中国微创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寇德鹏,王祥善,苗红战[5](2019)在《颈前路减压cage植骨融合与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与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某院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单节段)9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接受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接受颈前路减压cage植骨融合治疗。观察2组术中指标、手术前后颈椎脊髓功能、椎间高度、植骨融合情况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31.47±2.92)mL、手术时间为(63.84±4.01)min,对照组分别为(56.29±3.37)mL,(87.98±5.63)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24%)低于对照组(34.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2组椎间高度、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椎间高度、JOA评分均比术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颈前路减压cage植骨融合术用于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损伤小且安全性较高,利于获得良好的植骨融合效果。(本文来源于《淮海医药》期刊2019年03期)

范会龙,吴华荣,连芳,刘阳,徐伟坤[6](2019)在《锁定钛板内固定联合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锁定钛板内固定联合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成人无骨折脱位颈椎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成人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166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联合组(96例)和对照组(70例),联合组给予锁定钛板内固定联合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随访6个月,根据患者症状改善、植骨融合情况进行疗效评估。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估量表对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脊髓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7. 92%,显着高于对照组的80. 00%(P<0. 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JOA评分均升高,且联合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锁定钛板内固定联合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成人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能有效维持患者颈椎稳定性,改善患者脊髓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袁恒[7](2019)在《脊柱内镜手术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脊柱内镜手术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46例脊髓型颈椎病病例,收集入选病例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将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脊柱内镜组和颈前路减压融合组(ACDF组)。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术前完善颈椎X线、CT和MRI检查;记录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进行比较;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的JOA评分,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简单效应检验比较组内和组间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的差异,并分别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的JOA改善率,再进一步对患者术后1年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脊柱内镜组22例,年龄(46.55±9.37)岁;ACDF组24例,年龄(42.41±9.82)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症状及体征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脊柱内镜组平均手术时间(70.23±10.91)min、平均住院时间(4.23±1.11)d,均短于ACDF组的平均手术时间(92.29±13.13)min、平均住院时间(8.21±1.50)d;内镜组平均术中出血量(30.00±7.30)ml少于ACDF组(132.38±14.33)ml,组间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3.脊柱内镜组和ACDF组术前JOA评分[(9.76±0.97)分和(9.63±1.06)分]、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13.47±0.71)分和13.54±0.63)分]和术后1年的评分[(14.25±0.61)分和(14.40±0.64)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的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提升,但组间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且两组间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的JOA改善率亦无显着差异(P>0.05)。4.脊柱内镜组术后1年临床疗效评定优良率为81.8%,ACDF组术后1年优良率为83.3%,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脊柱内镜组减压失败1例,行前路减压融合术后症状消失。ACDF组术后并发C5神经根麻痹1例,常规脱水治疗后肌力恢复;并发切口血肿1例,抗感染治疗并清创缝合后切口愈合。结论:脊柱内镜手术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短中期疗效相当。脊柱内镜手术在降低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日方面明显优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4-25)

武博,朱宏刚[8](2019)在《骨质疏松对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固定术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骨质疏松对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ACDF)术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辽宁健康产业集团阜新矿总医院行ACDF治疗的120例颈椎病患者,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年骨密度值及术后1年相邻节段异位骨化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术前骨质疏松分级、骨质疏松变化(术后1年与术前骨密度比较)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年无异位骨化(0级)65例,骨化1级35例,骨化2级20例;骨量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各组术后1年相邻节段异位骨化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术前骨质疏松分级(骨量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与患者预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270,P<0.05);结论:术前骨质疏松可能是导致ACDF患者术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发生的危险因素,抗骨质疏松干预,促骨质疏松缓解可能降低术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发生率。(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保洋[9](2019)在《伴有后纵韧带骨化的脊髓型颈椎病病人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融合器下沉的危险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终板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对融合的作用及其对融合器下沉的影响。此外,我们探索融合器下沉的危险因素及对术后恢复的影响从而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2013年到2015年共77例因后纵韧带骨化行单节段或双节段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融合内固定术。每例病人在术后即刻、术后6周、术后6个月及每年在门诊复查,同时影像学结果被评估。我们把末次随访两椎体的高度和术后即刻两椎体高度做对比,如果高度降低大于等于2mm则定义为融合器的下沉。我们将在X线上融合器和椎体之间出现骨小梁且融合点没有位移定义为骨性融合。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在研究中被用来探索融合器下沉的危险因素。结果:在术后6周随访时发现,终板去除组和终板保留组融合率分别是35.90%、10.50%,同时下沉的变化(P=0.011)也表现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高龄(OR=1.34,95%CI=1.04-1.24,P=0.004),终板的去除(OR=11.84,95%CI=2.91-48.28,P=0.001),术后6周的不融合(OR=22.67,95%CI=2.36-217.67,P=0.007)在融合器的下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结论:终板的去除导致了术后早期融合器的下沉,术后融合器下沉的危险因素是高龄、终板的去除、术后6周内的不融合。由于融合器的下沉可引起一些并发症,甚至手术的失败,更好地认识危险因素的重要性可以帮助外科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手术方案。(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赵顺吕[10](2019)在《骨质疏松对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固定术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骨质疏松对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fusion,ACDF)术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的影响。方法以本院2015-01-2017-03行ACDF治疗的120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年骨密度值及术后1年相邻节段异位骨化情况,分析术前骨质疏松分级、骨质疏松变化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年无异位骨化(0级)65例,骨化1级35例,骨化2级20例;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术前骨质疏松分级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程度正相关(P<0.05);术后骨质疏松变化越好,相邻节段异位骨化程度越低,即两者负相关(P<0.05);术前、术后1年患者骨密度均随异位骨化分级增大而显着降低(P<0.05)。结论术前骨质疏松可能是导致ACDF患者术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发生的危险因素,抗骨质疏松干预可能降低术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颈腰痛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颈前路减压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保守治疗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法分为手术组(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82例)和保守组(采用保守治疗,68例),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脊髓功能评分、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脊柱神经功能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12个月脊椎功能和神经功能,评估患者治疗12个月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JOA评分、ASI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相对治疗前,两组患者JOA评分、ASIA评分均显着提高,手术组患者提高程度更显着(P<0.05)。治疗12个月,手术组患者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评分均高于保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保守治疗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均能取得满意疗效,但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相对保守治疗对患者颈椎功能、脊髓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方面有更高的改善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颈前路减压融合论文参考文献

[1].吴东荣,郭涛.颈前路减压术后植骨融合方式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安徽医药.2019

[2].范会龙,吴华荣,连芳,徐伟坤,蔡金生.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保守治疗对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颈椎功能、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

[3].曾培洪.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辅以电针疗法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9

[4].王洪伟,高飞,段洪凯,赵湘军,孙连星.显微镜辅助颈前路减压自锁式颈椎融合器治疗颈椎病20例[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9

[5].寇德鹏,王祥善,苗红战.颈前路减压cage植骨融合与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比研究[J].淮海医药.2019

[6].范会龙,吴华荣,连芳,刘阳,徐伟坤.锁定钛板内固定联合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

[7].袁恒.脊柱内镜手术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对比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9

[8].武博,朱宏刚.骨质疏松对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固定术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9

[9].张保洋.伴有后纵韧带骨化的脊髓型颈椎病病人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融合器下沉的危险因素[D].河北医科大学.2019

[10].赵顺吕.骨质疏松对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固定术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的影响[J].颈腰痛杂志.2019

标签:;  ;  ;  ;  

颈前路减压融合论文-吴东荣,郭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