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心理价值的传播哲学思考

选择性心理价值的传播哲学思考

论文摘要

选择性心理是受众普遍的心理现象,涵盖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环节,是20世纪初传播效果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发现。它对当前传播研究和传播实践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正是基于它的发现,才使传播效果研究从最初的“魔弹论”转向“有限效果论”,使得传播研究者从传者本位论逐步转入受众中心论。不仅如此,选择性心理对传播实践活动还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在传播活动中,如何灵活运用受众的选择性心理进行有效传播,迄今为止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如此,探讨选择性心理在传播理论与实践中的价值,是传播研究在哲学层次上的重要课题,当是不争之事实。本文从传播哲学角度对选择性心理的结构、本质和选择性心理在传播学中的价值及其运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力图从传播哲学角度对选择性心理及其价值进行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分析,以期对当前的传播实践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同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第二章介绍了选择性心理提出的背景,选择性心理的三个具体环节---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章阐释人们具有选择性心理的本质原因。一方面从生理角度解释了人们具有选择性心理的生理机制原因,另一方面分别运用需要层次理论与使用满足理论相结合,平衡论和认知失调理论相结合从认知心理学角度阐释选择性心理的心理原因;第四章系统阐述了选择性心理在传播中的价值;第五章主要运用贝洛的SMCR过程模式和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联系实例,从传者、信息、渠道和受众四个方面,阐述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传者应如何运用受众的选择性心理进行有效传播;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并提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本源与价值,本文侧重于价值。选择性心理的生理和心理解释即为对选择性心理本源的揭示,而选择性心理的价值及具体运用则是对价值的探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选择性心理研究
  • 1.2.2 国内选择性心理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选择性心理的结构
  • 2.1 选择性心理的提出和概念
  • 2.2 选择性心理的环节
  • 2.2.1 选择性注意
  • 2.2.2 选择性理解
  • 2.2.3 选择性记忆
  • 2.3 选择性心理各环节的相互关系
  • 2.4 小结
  • 第3章 选择性心理本质的理论阐释
  • 3.1 选择性心理的生理学阐释
  • 3.1.1 选择性注意的生理学基础
  • 3.1.2 选择性心理的生理学解释
  • 3.2 选择性心理的心理学阐释
  • 3.2.1 选择性心理的心理学基础
  • 3.2.2 选择性心理本质的心理学理论阐释
  • 3.3 小结
  • 第4章 选择性心理的传播价值分析
  • 4.1 哲学与传播哲学
  • 4.2 价值
  • 4.2.1 哲学中的价值
  • 4.2.2 传播哲学中的价值
  • 4.3 选择性心理的传播价值
  • 4.3.1 传播效果研究
  • 4.3.2 选择性心理的意义
  • 4.3.3 选择性心理的作用
  • 4.4 小结
  • 第5章 选择性心理在传播活动中的价值体现
  • 5.1 有效的传播模式
  • 5.1.1 贝洛的SMCR 传播模式
  • 5.1.2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传播模式
  • 5.2 选择性心理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运用
  • 5.2.1 案例
  • 5.2.2 如何运用受众的选择性心理进行有效传播
  • 5.3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城市宣传片的核心传播动力[J]. 青年记者 2020(01)
    • [2].新媒体时代新闻标题如何吸引受众的探讨[J]. 西部广播电视 2019(24)
    • [3].当代中国受众视频消费的变迁轨迹与内在规律[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01)
    • [4].基于“受众劳工”理论的网络直播反思[J]. 传媒 2020(02)
    • [5].从驻足到仪式感——论公共艺术受众参与性的层次[J]. 美术教育研究 2020(03)
    • [6].浅析科技类节目的受众群体[J]. 西部广播电视 2020(04)
    • [7].多元与复杂:融媒时代对受众的再认识[J]. 青年记者 2020(02)
    • [8].受众“构建”与政治话语外译研究——以习近平2014年至2018年新年致辞英译为例[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 [9].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生产中的受众参与探析[J]. 新闻文化建设 2020(05)
    • [10].“受众同质化”现象初探[J]. 新闻研究导刊 2020(10)
    • [11].上市公司媒介形象与受众眼中媒介形象的比较研究[J]. 文化产业 2020(14)
    • [12].基于“受众商品论”的微博抽奖活动解读[J]. 今传媒 2020(07)
    • [13].非遗短视频类别与受众兴趣的实证研究——以抖音“非遗合伙人”为例[J]. 新媒体研究 2020(15)
    • [14].新媒体传播与受众参与式文化的发展[J]. 城市党报研究 2020(10)
    • [15].受众体验视角下的高校档案文创研究[J]. 兰台世界 2020(10)
    • [16].试论我国“媒介审判”发展历程中的受众变化与特征[J]. 新闻论坛 2020(04)
    • [17].融媒背景下受众思维在法治报道中的运用[J]. 传媒论坛 2020(20)
    • [18].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有声读物对受众审美能力提升的相关研究[J]. 声屏世界 2020(15)
    • [19].从“受众”到“后受众”:媒介演进与受众变迁[J]. 新闻与写作 2019(03)
    • [20].电视媒体如何抓住年轻受众的心[J]. 传媒 2019(05)
    • [21].浅析受众效果研究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J]. 视听 2019(06)
    • [22].数字化背景下广告创意变革——以央视俄罗斯世界杯广告为例[J]. 传播力研究 2019(13)
    • [23].受众体验视角下电视旅游节目的创新——以《这里是宁夏》为例[J]. 传播力研究 2019(15)
    • [24].从受众分化角度分析传统媒体转型[J]. 传播力研究 2019(18)
    • [25].音乐受众的商业价值在音乐媒体间的流向[J]. 新闻传播 2018(03)
    • [26].由观众到参与者:新媒体环境下的电视剧受众特征[J]. 传媒 2018(05)
    • [27].起草领导讲话稿应以受众为本[J]. 秘书工作 2018(03)
    • [28].浅析泰国广告为受众构筑故事情境的主要特征[J]. 新闻研究导刊 2018(08)
    • [29].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受众”[J]. 传播力研究 2018(20)
    • [30].超越作为实体的受众与作为话语的受众——论基于技术视角的受众观的兴起[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标签:;  ;  ;  

    选择性心理价值的传播哲学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