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中细胞增殖与凋亡的相关性

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中细胞增殖与凋亡的相关性

一、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阮涌[1](2021)在《BLM-EZH2相互作用影响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Rec Q-BLM解旋酶在DNA的修复、复制、重组和转录等细胞代谢过程和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BLM基因的缺陷将引起人类Bloom综合症(Bloom syndrome,BS),且易患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等癌症。其中,2020年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在我国男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七位,死亡率居第十位,PCa已逐渐成为影响我国男性生命健康的常见肿瘤之一。有研究表明BLM在PCa细胞系中高表达,在干扰或过表达BLM后,PC3细胞恶性程度相应的降低或增强;EZH2蛋白是多梳抑制复合物2(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2,PRC2)的成员之一,也有研究表明EZH2蛋白与PCa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本论文深入研究了BLM、EZH2与PCa相互关联性,阐明了BLM/EZH2/MDM2/P53的信号调控轴途径,从分子、细胞、组织和动物水平探索了BLM与EZH2蛋白相互作用对PCa的影响及其机制。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BLM与EZH2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内,实验发现这两个蛋白其存在相互作用,预测它们在PCa组织的m RNA中表达水平呈极显着正相关应用Western Bloting实验检测发现BLM在PCa细胞系中高表达,以BLM为诱饵蛋白,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联合质谱分析发现与BLM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有541个,利用TCGA和STRING数据库分析可视化了BLM的相互作用蛋白网络及它们在细胞内的调控关系,其中EZH2蛋白是其相互作用的蛋白之一,且BLM与EZH2在PCa中的表达呈极显着正相关(P-Value=7.9e-74)。在此基础上,我们应用GST Pull down发现BLM与EZH2存在直接相互作用,进一步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发现BLM与EZH2主要定位于细胞核。2.BLM与EZH2蛋白在PCa组织中高表达,BLM与EZH2在PCa临床样本中的免疫组化得分呈极显着正相关分别应用BLM和EZH2抗体对50例PCa组织、20例增生组织和9例前列腺组织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发现BLM和EZH2蛋白在PCa组织中相比于正常前列腺高表达,且分别呈显着(P<0.05)和极显着(P<0.01)差异,BLM和EZH2的高表达均与患者的T分期(P=0.030,P=0.012)、临床分期(P=0.030,P=0.012)和Gleason分数(P=0.006,P=0.029)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但是与年龄、Gleason分级、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没有显着相关性,BLM与EZH2在PCa临床样本中的免疫组化得分呈极显着正相关(P<0.001)。3.干扰BLM和EZH2蛋白能够显着抑制PC3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可能存在BLM/EZH2/P53的信号调控轴利用BLM特异性抑制剂处理PC3细胞5天后,进行活细胞计数检测,发现ML216的药物浓度与细胞活性呈负相关,且药物处理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01),检测细胞周期发现其能够引起PC3细胞在G0/G1期细胞数量的增加。应用si RNA分别单独或同时干扰BLM和EZH2时,发现si BLM和si EZH2的联合干扰能够更加显着抑制PC3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且能够上调PC3细胞中P5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在PC3细胞中可能存在BLM/EZH2/P53的信号调控轴。4.体内外实验进一步阐明了在PC3细胞中存在BLM/EZH2/MDM2/P53的信号调控轴以EZH2为诱饵蛋白进行了ChIP-seq试验,发现EZH2蛋白并未能够直接结合P53启动子区,而是通过调控MDM2启动子区间接调控P53蛋白的表达。通过体外实验发现过表达EZH2,能促进PC3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但在同时干扰BLM时,能够部分削弱其增强效应,反之,在干扰EZH2时,则能减弱了PC3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而在同时过表达BLM时,能够部分抵消EZH2干扰时的减弱效应,体内裸鼠成瘤实验结果也与上述结果一致。表明在PC3细胞中存在BLM/EZH2/MDM2/P53的信号调控轴。综上,本研究发现BLM与EZH2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通过免疫共沉淀联合质谱分析和Pull down实验发现BLM与EZH2蛋白存在直接相互作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BLM与EZH2在PCa的发生中均高表达且呈显着相关性,并在PCa组织中进一步印证了BLM与EZH2的相关性。通过干扰BLM和EZH2蛋白能够显着抑制PC3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体内外实验揭示了在PC3细胞中存在BLM/EZH2/MDM2/P53的信号调控轴途径。弄清BLM-EZH2相互作用影响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分子机制,以Rec Q-BLM解旋酶为小分子抗癌药物的靶标,另辟和建立治疗前列腺癌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陈铭[2](2021)在《超声定量参数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及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文中认为目的:1.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定量参数应变力指数(Stain index,SI)对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的诊断效能及与肿瘤标志物Ki-67(Nuclear related antigen Ki-67,Ki-67)、P504s(α-methylacyl-Co A-racemase,P504s)表达情况的相关性;2.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定量参数对PCa的诊断效能及与肿瘤标志物Ki-67、P504s表达情况的相关性。方法:1.收集经直肠灰阶超声(Transrectal ultrasound,TRUS)检查或多参数磁共振(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 MRI)检查中发现前列腺中存在可疑结节的67例患者,其中PCa 31例,非PCa36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并于活检前接受应变力弹性成像(Stain elastography,SE)检查,通过定量分析中获得SI参数。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以评估SI参数对PCa的诊断效能,并于穿刺活检后病理学免疫组化检查中获得Ki-67及P504s的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评估SI参数与Ki-67、P504s阳性表达率之间的相关性。2.收集TRUS或mp MRI检查中发现前列腺中存在可疑结节的61例患者,其中PCa 28例,非PCa33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并于活检前接受CEUS检查,通过时间-强度曲线(Time intensity curve,TIC)分析中获得基础强度(Basic intensity,BI)、到达时间(Arriving time,A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intensity,TTP)、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造影上升斜率(Ascending slope,AS)、平均渡越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造影下降斜率(Descending slope,DS)、强度增幅(Amplitude,AMP)参数。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以评估各造影参数对PCa的诊断效能,并于穿刺活检后病理学免疫组化检查中获得Ki-67及P504s的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评估对PCa有诊断价值的造影参数与Ki-67、P504s阳性表达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PCa组患者的SI参数值显着高于非PCa组患者(4.70 vs.1.99,P=0.044),当SI>4.27时,SE诊断PC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70.97%、86.11%、79.10%,曲线下面积为0.774。2.SI参数与肿瘤标志物Ki-67(r=0.449,P<0.001)、P504s(r=0.409,P<0.001)的表达均呈中等正相关。3.CEUS的TIC参数中,TTP(P<0.001)、AMP(P=0.001)、MTT(P<0.001)、AS(P=0.044)数值在良恶性结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a组的TTP、MTT、AS参数高于非PCa组,AMP参数则低于非PCa组,其他参数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MTT参数对PCa的诊断效能最高,当MTT>71.01 s时,其对PCa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85.71%、75.76%、80.33%,曲线下面积为0.878。4.肿瘤标志物Ki-67的表达情况与造影参数AMP(r=0.500,P<0.001)呈中等正相关,与MTT(r=-0.537,P<0.001)呈中等负相关,与TTP、AS的相关性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P504s的表达情况与TTP(r=-0.343,P=0.007)、MTT(r=-0.650,P<0.001)的表达呈负相关,与AMP(r=0.359,P=0.004)的表达呈弱正相关,与AS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超声弹性成像定量参数SI对PCa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2.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对PCa诊断价值较好,其中MTT参数对PCa的诊断效能最高;3.超声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技术定量参数均与肿瘤标志物Ki-67、P504s的表达情况有相关性,其中弹性参数SI、造影参数AMP与Ki-67、P504s的表达程度均呈中等正相关,造影参数MTT与Ki-67、P504s表达程度呈中等程度负相关。

王洋[3](2021)在《乳腺癌电导率与生物标志物和关键调控蛋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电阻抗本质上反映了组织生理和病理相关的物理变化。人体内部的稳态是被严格调控的,病变组织环境遭到破坏,物理特性也随之改变。研究表明,生物电阻抗能够对乳腺癌不同病理时期的组织进行有效区分,并发展了以电阻抗成像为代表的无创检测方法,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本论文旨在研究乳腺癌电导率与目前熟知的几种生物标志物相关性的同时,探索乳腺癌电导率发生变化的调控机制。为了在细胞水平准确测量电导率,本文提出并建立具备肿瘤微环境的细胞悬浮液电导率测量方法。通过对细胞生长培养基、细胞和细胞悬浮液的电导率测量,发现乳腺癌转移性强的细胞MDA-MB-231的细胞悬浮液电导率受到细胞生长培养基电导率的影响比细胞电导率的影响更强。而具备肿瘤微环境的细胞悬浮液电导率变化与组织样本的电导率变化一致。该结果表明,建立具备肿瘤微环境的细胞悬浮液测量方法更适合在细胞层面进行乳腺癌电导率的研究。从肿瘤特性分析乳腺肿瘤细胞自身发生发展过程中影响离子浓度的生理活动生物标志物与电导率改变的相关性。通过检测不同时期乳腺癌组织和细胞的增殖(Ki67,cyclingD1)、迁移(MIIP,迁移率)、代谢异常(LDHA,乳酸)、酸性(NHE1,ΔpH)和缺氧微环境(HIF-1α)的标志物,分析标志物与不同时期乳腺癌组织和细胞电导率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乳腺癌组织和细胞的增殖、迁移、代谢异常、酸性和缺氧微环境生物标志物与乳腺癌组织和细胞悬浮液电导率显着相关,其中酸性微环境标志物NHE1与乳腺癌组织和细胞悬浮液电导率最相关。从电解质角度证明了乳腺癌电导率变化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显着相关。针对肿瘤的血管生成特性,分析其与乳腺癌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电导率变化的相关性。通过检测不同时期乳腺癌组织血管生成,分析乳腺癌组织电导率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通过检测不同时期乳腺癌细胞VEGFA介导的血管生成不同过程,分析与不同时期乳腺癌细胞电导率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乳腺癌组织血管生成与组织电导率显着相关,且VEGFA介导的血管生成不同过程与乳腺癌细胞悬浮液电导率也显着相关,其中VEGFA介导的HUVECs的细胞增殖与细胞悬浮液电导率相关性最显着。从水分角度,阐明了乳腺癌电导率变化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显着相关。为了探索调控电导率改变的关键蛋白和信号通路,本文得到NHE1与乳腺癌细胞悬浮液和组织电导率相关性最强,以此为突破口,利用不同抑制剂调节不同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AKT和ERK通路能够通过调控NHE1调节电导率的改变;NHE1通过控制离子运输改变细胞外pH进而改变电导率。上述结果表明NHE1在乳腺癌电导率改变过程中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综上,本文建立具备肿瘤微环境的细胞悬浮液电导率测量方法,分析了乳腺癌生理活动标志物与电导率的相关性。并以相关性最强的NHE1入手,获得了调控乳腺癌细胞电导率的相关通路。为电导率改变的生物机制研究奠定基础,进一步为促进以电导率为特征参数的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生物学依据。

杨晔[4](2021)在《多模态图像融合TRUS活检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与病灶病理组织学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前言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的诊断依赖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目前以超声引导下10-12针系统性穿刺活检应用最为广泛,然而系统性穿刺活检因缺乏目标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多模态图像在前列腺病灶的定位及定性中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因此本论文旨在研究多模态图像对PCa的诊断及检出价值,并从病理组织学方面探讨多模态图像的特征。第一部分:超声多模态图像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研究目的:探讨超声多模态图像对前列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怀疑PCa的患者,分析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超声造影及超声弹性成像等多模态超声图像特点,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判断超声造影及超声弹性成像诊断PCa的效能,确定超声造影参数与超声弹性成像诊断PCa的临界点,观察超声造影参数及超声弹性成像与PCa病理级别之间有无相关性。结果:恶性结节中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2级及3级者占94.67%(71/75),良性结节中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2级及3级者占57.58%(38/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结节与良性结节的造影参数PI、AUC、WIS及TT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结节的PI、AUC及WIS值大于良性结节,而TTP值小于良性结节。PI、AUC、WIS及TTP值在恶性结节与同深度对侧位置的良性组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结节的PI、AUC及WIS值大于对侧良性组织,而TTP值小于对侧良性组织。PI、MTT、AUC及TTP值在病理1级组PCa与2级组以上(含2级)PCa之间、1+2级组与3级组以上(含3级)PCa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MTT、AUC、HT及TTP与PCa的病理级别存在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854、0.407、0.572、0.477及-0.311,而RT及WIS与PCa的病理级别无明显相关性(P>0.05)。PI诊断PC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4,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65,敏感度为86.70%,特异度为78.30%,PI诊断PCa的最佳诊断点为16.47 d B。AUC诊断PC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4,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65,敏感度为98.30%,特异度为66.70%,超声造影参数AUC诊断PCa的最佳诊断点为1340.39d Bs。WIS诊断PC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7,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49,敏感度为95.00%,特异度为53.30%,WIS诊断PCa的最佳诊断点为1.15d B/s。恶性结节中弹性评分4分及5分者占77.03%(57/74),良性结节中弹性评分4分及5分者占7.58%(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理1级组与2级组以上PCa、1+2级组与3级组以上PCa的超声弹性评分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恶性结节的病理级别与弹性评分明显相关(P=0.0001)。超声弹性成像诊断前列腺结节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1,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684,诊断PCa的敏感度为76.00%,特异度为92.42%,弹性评分4分为PCa的最佳诊断点。结论:前列腺恶性结节较良性结节血流丰富。超声造影参数PI、AUC、WIS及TTP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结节有重要价值。造影参数PI、MTT、AUC及TTP可作为鉴别临床显着PCa与临床非显着PCa的指标。PI、MTT、AUC、HT及TTP与PCa的病理级别相关,PI可作为PCa病理级别判断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PI、AUC及WIS在PCa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效能,最佳诊断点分别为16.47 d B、1340.39d Bs及1.15d B/s。前列腺恶性结节的弹性评分高于良性结节,PCa的病理级别与弹性评分呈正相关性。弹性评分4分可作为PCa的最佳诊断点。第二部分:多模态图像融合TRUS活检对前列腺癌检出价值的研究目的:应用多模态图像融合经直肠超声指导前列腺穿刺活检,与12针系统性穿刺活检比较,探讨其在PCa检出率及病理分级准确性等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9年12月怀疑PCa于我院住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穿刺活检前对患者进行经直肠超声、前列腺超声造影、超声弹性成像及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生成前列腺多模态图像,确定PCa可疑病灶,在多模态图像的引导下对可疑病灶进行靶向穿刺活检。靶向穿刺结束后,进行前列腺12针系统性穿刺活检。若多模态图像未显示可疑PCa病灶,则仅进行系统性穿刺。比较两种穿刺方法的PCa检出率、PCa阳性针率、前列腺穿刺组织病理级别以及穿刺组织与根治术后组织病理级别的符合率等指标,分析多模态图像融合TRUS活检的应用价值。结果:231例疑似PCa患者,穿刺及根治性切除病理诊断恶性109例,其中靶向穿刺法检出恶性病例99例,系统性穿刺法检出恶性病例94例。恶性病例中109例均为前列腺腺癌。良性病例中肉芽肿性结核1例,前列腺上皮内瘤变4例,前列腺增生117例。系统性穿刺法的阳性检出率为40.69%(94/231),多模态图像融合TRUS靶向穿刺法的阳性检出率为42.86%(99/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2,P=0.637)。231例疑似PCa患者,系统穿刺法共穿刺2772针,阳性针数为528,系统穿刺法的阳性针率为19.05%(528/2772),靶向穿刺法共穿刺390针,阳性针数为197,靶向穿刺法的阳性针率为50.51%(197/390),两种方法的阳性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78,P<0.001)。靶向穿刺法对病理3级组及以上PCa的检出率为75.76%(75/99),系统性穿刺法对病理3级组及以上PCa的检出率为60.64%(57/94),两种方法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3,P=0.035)。靶向穿刺法检出3级组及以上针数占总阳性针数的比例为71.57%(141/197),系统性穿刺法检出3级组及以上针数占总阳性针数的比例为58.33%(308/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49,P=0.002)。以根治性术后组织病理为“金标准”,靶向穿刺法组织病理级别符合率为76.79%(43/56),系统性穿刺法组织病理级别符合率为57.14%(3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P=0.027),靶向穿刺法的符合率明显高于系统性穿刺法。结论:仅看PCa总体检出率,多模态图像靶向穿刺活检法与系统性穿刺活检法相比并没有优势。但是,靶向穿刺法的阳性针率明显高于系统性穿刺法。在检测3级组以上癌症的数量方面,不管是阳性病例数还是阳性针率,靶向穿刺法都明显高于系统性穿刺法,在检测临床有意义的PCa时,靶向穿刺法较系统性穿刺法更有优势。以根治性组织病理为金标准,靶向穿刺法的病理级别符合率明显高于系统性穿刺法,靶向穿刺法对肿瘤病理级别的评估更准确。然而,靶向穿刺法不能替代系统性穿刺法,二者互为补充,“靶向+系统”的活检模式既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漏诊,又可以对肿瘤级别进行准确的评估。第三部分:前列腺多模态超声图像特征与病灶病理组织学的关系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前列腺多模态超声图像特征与病灶组织成分之间的关系,探讨多模态超声成像的病理基础。方法:选取可疑PCa且多模态超声提示前列腺局灶性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病灶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获取组织条,进行免疫组织化学(CD34,VEGF及α-SMA)染色、Masson染色及天狼星红染色,观察组织内CD34、VFGF及α-SMA的表达,测定组织内胶原纤维及肌纤维含量,所测数据与病灶病理及多模态超声图像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前列腺病灶超声特征与病理组织成分之间的关系,探讨多模态超声成像的病理基础。结果:CD34、VEGF及α-SMA在前列腺良恶性组织中的表达均存在显着差异。VEGF表达与MVD存在较高的正相关性。VEGF表达及MVD计数与α-SMA存在正相关性。MVD及α-SMA表达与PCa病理级别呈正相关。胶原纤维含量、肌纤维含量及Col Ⅰ含量在前列腺良恶性病灶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ColⅢ含量在前列腺良恶性组织中的差异不显着。良性及恶性病灶内,Col Ⅰ含量均显着高于ColⅢ含量。α-SMA表达与胶原纤维含量、Col Ⅰ含量、胶原纤维/肌纤维比值存在较高的正相关性,与肌纤维含量有较高的负相关性。胶原纤维含量、Col Ⅰ含量与PCa病理级别呈正相关,肌纤维含量与PCa病理级别呈负相关。病灶血流等级与MVD及VEGF表达呈正相关。血流丰富的病灶MVD计数及VEGF表达较高。超声造影参数PI-MVD、AUC-MVD、HT-MVD呈正相关。PI-VEGF、AUC-VEGF、HT-VEGF、WIS-VEGF呈正相关。硬结节的胶原纤维及Col Ⅰ含量高于软结节,而肌纤维含量低于软结节,ColⅢ含量在软结节与硬结节之间无明显差异。超声弹性评分与病灶胶原纤维含量、Col Ⅰ含量、胶原纤维/肌纤维比值及Col Ⅰ/Col Ⅲ比值呈正相关。超声弹性评分与肌纤维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存在较高的相关性。超声弹性评分与Col Ⅲ含量无显着相关性。超声弹性成像所示软结节与硬结节内Col Ⅰ及Col Ⅲ的排列方式存在显着差异,软结节组以分层排列方式为主,硬结节组以交叉排列方式为主。病灶α-SMA表达与超声弹性评分、PI、AUC及血流等级呈正相关。结论:前列腺病灶的血流等级与MVD及VEGF表达相关,造影参数PI、AUC与组织MVD计数及VEGF表达相关,MVD计数及VEGF表达影响超声血流成像及超声造影特征,二者高表达与病灶内血流丰富密切相关。超声弹性评分与胶原纤维含量、Col Ⅰ含量、Col Ⅰ/Col Ⅲ比值、胶原纤维/肌纤维、肌纤维含量有关,胶原纤维含量高、Col Ⅰ含量高而肌纤维含量低的病灶较硬。Col Ⅰ及Col Ⅲ排列方式影响结节硬度,呈分层排列特点的病灶较软,呈交叉排列特点的病灶则较硬。α-SMA表达与超声弹性评分、血流等级、造影参数PI及AUC相关,α-SMA标记的CAFs可能是影响前列腺病灶超声弹性成像与血流成像特征的重要因素。

程晓蕾[5](2020)在《中药干预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研究的Meta分析及EMT标记物在乳腺良恶性组织中的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本课题拟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中药干预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的组织病理形态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2.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人乳腺良恶性组织学标本中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标记蛋白(上皮标记蛋白 E-cadherin、间质标记蛋白Vimentin)及信号通路分子JNK的表达,为中医药干预乳腺癌癌前病变提供新的作用机制和分子靶点。方法:1.第一部分:以中文为“中医药”“乳腺癌”“癌前病变”“病理”“动物模型”“DMBA”“大鼠”为检索词或关键词进行检索,英文以PubMed检索式进行检索,运用计算机系统全面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PubMed,以中药干预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的RCT为研究对象,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第二部分:本研究收集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经手术和病理均证实为乳腺导管上皮一般增生(UDH)、乳腺非典型增生(ADH)、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组织标本,分为4组,各20例,均为女性患者。详细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乳腺病史、病理类型。对病理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根据染色组织的染色强度评分。设计Excel模版并录入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各组实验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K-W秩和检验,数据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d(IQR))表示。对E-cadherin、Vimentin、JNK的表达水平与UDH、ADH、DCIS、IDC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第一部分:所纳入的9篇文献中,共包含327只实验大鼠,其中实验组166只,模型组161只。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Chi2=1.77,P=0.99,I2=0%,提示各研究之间没有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结果显示:RR=0.34,95%CI=[0.21,0.54],P<0.00001,说明实验组与模型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药有可以阻断经DMBA造模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发生的作用。2.第二部分:(1)经K-W检验对四组进行比较,E-cadherin评分、Vimentin评分和JNK评分的P值均<0.05,认为四个病理分级组之间至少存在两组在E-cadherin评分、Vimentin评分和JNK评分上存在显着差异。(2)在E-cadherin的表达上,UDH组与ADH组、UDH组与DCIS组、UDH组与IDC组均存在显着差异。ADH组与DCIS组和IDC组均存在显着差异。但DCIS组与IDC组差异不显着。中位数比较上,UDH组>ADH组>DCIS组,UDH组>ADH组>IDC组,DCIS组和IDC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在Vimentin的表达上,UDH组与ADH组、UDH组与DCIS组、UDH组与IDC组均存在显着差异。ADH组与DCIS组和IDC组均存在显着差异。但DCIS组与IDC组差异不显着。中位数比较上,UDH组<ADH组<DCIS组,UDH组<ADH组<IDC组,DCIS组和IDC组的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4)在JNK表达上,UDH组与DCIS组、UDH组与IDC组均存在显着差异。ADH组与DCIS组、ADH组与IDC组均存在显着差异。中位数比较上,将DCIS组与IDC组统称为恶性组,UDH组与ADH组统称为良性组,恶性组<良性组。而DCIS组和IDC组、UDH组与ADH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将四种病理组织按照UDH、ADH、DCIS、IDC的顺序排序(即疾病由轻到重的进展程度),统计各组织中的E-cadherin与Vimentin的蛋白表达程度,做Spearman相关性分析,P=0.000,表示E-cadherin与Vimentin有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rs=-0.434<0且绝对值大于0.4,表示二者存在显着强负相关。即在疾病由轻到重的过程中,E-cadherin与Vimentin二者的表达量呈负相关。结论:1.第一部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可以有效干预减少乳腺癌癌前病变发生癌变。但由于样本量小、文献质量较差,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RCT研究进一步证实。2.第二部分:从UDH-ADH再到恶性组织中,侵袭性逐渐增强,E-cadherin的表达量逐渐递减,Vimentin表达量逐渐递增。其中E-cadherin与Vimentin二者的表达量呈负相关,提示乳腺组织中E-cadherin表达逐渐下降和Vimentin表达逐渐上调与癌组织的发生发展及侵袭性演变有关。乳腺组织从良性到恶性的侵袭性演变中,JNK表达量逐渐下降。

杨关印[6](2020)在《经直肠超声弹性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比较经直肠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与直肠指诊、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磁共振平扫诊断前列腺癌的效能,分析经直肠超声弹性成像在指导前列腺穿刺活检及诊断前列腺癌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二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间疑诊为前列腺癌的307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病史、直肠指诊、血清PSA水平、影像学资料及前列腺穿刺病理的数据。比较超声弹性成像、直肠指诊、PSA指标及MRI平扫诊断前列腺癌的效能;分析超声弹性成像评分与前列腺癌患者活检阳性针数及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分析活检区域的弹性成像颜色与是否患前列腺癌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的307例患者,经病理诊断,共确诊119例前列腺癌病例(38.8%),分析显示,超声弹性成像诊断前列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858,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0.813-0.895,P<0.001。研究发现,当弹性成像评分>3作为分界值,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最佳,其敏感性为73.95%、95%CI 65.1-81.6,特异性为86.70%、95%CI 81.0-91.2,阳性似然比5.56,阴性似然比0.30,Youden指数为0.6065。弹性成像评分、PSA值、直肠指诊是否异常及MRI平扫诊断前列腺癌的ROC AUC分别为0.868、0.785、0.684及0.639。经过比较发现,弹性成像评分诊断前列腺癌价值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弹性成像评分与确诊前列腺患者的活检阳性针数存在显着正相关性(r=0.704,P<0.001),且弹性成像评分与前列腺癌病理Gleason评分亦存在显着正相关性(r=0.515,P<0.001)。纳入研究的病例共行穿刺活检3126针,其中活检位于蓝色区域的共1013针,位于非蓝色区域的共2113针。位于蓝色区域的1013针中,有662针确诊PCa(65.4%),有351针非癌(34.6%);位于非蓝色区域的2113针中,有113针确诊PCa(5.3%),有2000针非癌(94.7%)。配对样本的卡方检验发现,活检部位的现象颜色与是否患有前列腺癌存在显着相关性,蓝色区域穿刺患癌的组织比例较高,非蓝色区域穿刺未患癌的比例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经直肠超声弹性成像诊断前列腺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在诊断前列腺癌方面具有重要价值。(2)超声弹性成像评分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具有显着相关性。(3)超声弹性成像辅助下前列腺穿刺活检,可提高前列腺癌的阳性检出率。

解天[7](2020)在《前列腺癌经直肠超声造影参数与转化生长因子β1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不同主要级别(Gleason评分3+4与Gleason评分4+3)的中等风险前列腺癌患者预后存在明显差异,据此将患者分为预后较好和预后较差2种类型。探讨中度前列腺癌Gleason 3+4和Gleason 4+3患者超声造影模式、超声造影参数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的相关性。方法中度风险前列腺癌(Gleason=7)患者87例,均行经直肠超声造影检查和前列腺穿刺活检,根据组织病理学结果分为Gleason 3+4组42例和Gleason 4+3组45例;比较两组超声造影模式、超声造影参数及其TGF-β1表达情况,分析超声造影参数与TGF-β1的相关性、以及对区分Gleason 3+4与Gleason 4+3前列腺癌的效能。结果前列腺癌Gleason 4+3组(31/45)68.9%与Gleason 3+4组(20/42)47.6%的超声造影模式表现为高增强(P<0.05);Gleason 4+3组超声造影病灶峰值强度(9.60±2.81)、曲线下面积(606.93±284.55)大于Gleason 3+4组(7.24±2.19,412.53±164.3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Gleason 4+3组前列腺癌TGF-β1的高表达率(55.6%)高于Gleason 3+4组(31.0%),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与造影参数的峰值强度(r=0.537,P<0.001)、平均渡越时间(r=0.281,P=0.008)、曲线下面积(r=0.607,P<0.001)、强度降半时间(r=0.380,P<0.001)呈正相关,TGF-β1与造影参数的上升时间(r=0.124,P=0.254)、上升支斜率(r=0.126、P=0.243)、达峰时间(r=-0.076,P=0.485)无相关性;当病灶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和TGF-β1的最佳截断值分别>9.19、>582.84且TGF-β1高表达时,区分前列腺癌组织学评分Gleason 3+4与Gleason 4+3的AUC分别为0.753(95CI:0.649~0.839,P<0.001)、0.730(95CI:0.624~0.819,P<0.001)、0.612(95CI:0.501~0.75,P<0.001),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2.2%、85.71%,53.33%、92.86,53.33%、69.05%。结论超声造影模式及超声造影参数可反映前列腺癌血管灌注情况,TGF-β1在Gleason 4+3的前列腺癌中多呈高表达,超声造影参数PI及AUC结合TGF-β1对评估中等风险的前列腺癌进展及预后有一定价值。

毕长龙[8](2019)在《MiR-520a-3p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对PT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甲状腺癌(Thyroid cancer,THCA)是人类内分泌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居第一位,在所有内分泌肿瘤发病率中的占比为94.5%,在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率中的占比为2.6%。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是最为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分化型甲状腺癌病理类型的90%,多发于青少年及女性人群,绝大多数患者伴随有颈淋巴结转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cro RNAs(miRNAs)参与了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和发展。Micro RNA-520a-3p(miR-520a-3p)是miR-520家族的一员,该家族定位于人类第19号染色体上,是一个相对保守的miRNA家族。研究发现,miR-520a在乳腺癌、食管鳞癌、结肠癌及髓系白血病等多种癌症中发挥了重要的抑癌作用。然而,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临床意义和潜在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因而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探讨癌细胞转移的分子机制,是目前相关临床研究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探讨miR-520a-3p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具体的作用机制,首先收集21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对侧正常甲状腺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ha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细胞系中miR-520a-3p的相对表达量,并分析miR-520a-3p的相对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发现,miR-520a-3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细胞系中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并且与患者肿瘤有无淋巴结转移、侵袭程度及TNM分期显着相关。为了进一步探讨miR-520a-3p的具体作用机制,本研究使用生物信息学网站(micro RNA.org)预测miR-520a-3p的作用靶分子,发现JAK1基因的3’-UTR包含与miR-520a-3p高度匹配的碱基序列,并且通过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证实了miR-520a-3p能特异结合JAK1 3’-UTR并在转录后下调JAK1基因表达。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JAK1蛋白表达阳性率,结果表明,JAK1蛋白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并且与患者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侵袭程度及TNM分期显着相关。同时,q 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JAK1、JAK2和STAT3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该结果表明,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JAK/STAT通路被激活。进一步本研究对正常细胞和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进行培养并分为7组:Normal组、Blank组、NC组、miR-520a-3p mimic组、miR-520a-3p inhibitor组、siRNA-JAK1组和miR-520a-3p inhibitor+siRNA-JAK1组。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转染组细胞中JAK/STAT通路相关基因(JAK2、STAT3)的表达水平,证实了miR-520a-3p通过负调控JAK1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的激活。为了进一步明确miR-520a-3p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MTT法检测转染后细胞生长的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情况、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q 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中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E-cadherin和Vimentin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发现,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细胞侵袭、迁移及上皮间质转化能力明显下降,凋亡增加,提示miR-520a-3p通过负调控JAK1表达可以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的生长、迁移、侵袭及上皮间质转化能力,促进细胞凋亡。本文的研究表明,miR-520a-3p具有可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侵袭与迁移的能力,能显着降低细胞肿瘤的恶性程度,并且通过靶向下调JAK1,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阻止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转移及上皮间质转化。本文的研究揭示了miR-520a-3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恶性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为探寻早期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干预治疗及判断预后的靶点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进一步提高患者治愈率和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治疗寻找新的靶标。

马腾[9](2019)在《前列腺癌ADC值与分子标志物Ki-67、HIF-1α、VEGF相关性及临床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前言近年来前列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部分患者在我国失去手术机会,需要接受放疗、化疗等治疗,肿瘤细胞的乏氧、增殖等肿瘤微环境生物标志物能够预测预后,指导治疗。核相关抗原Ki-67与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有关,乏氧诱导因子HIF-1α是肿瘤乏氧反应的重要调控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能够促进肿瘤异生血管的生成,这些生物标志物能够反映肿瘤特定区域内肿瘤细胞的生物活性。而由于肿瘤的异质性,通过活检获取的标本组织不能代表肿瘤整体特征,且需动态监测肿瘤内特质变化时,多次活检会造成连续创伤,患者及家属不易接受。临床亟需一种无创手段预测肿瘤的病理特点。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是一种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MRI功能成像序列,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s,ADC)根据DWI信号强度变化进行计算,可以对不同组织中水的扩散运动进行定量分析。以往的研究将ADC值作为影像学生物标志物来预测前列腺癌的病理学分级,治疗反应和预后,而ADC值能否预测肿瘤的增殖、乏氧、血管生成等生物学信息尚不明确。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前列腺癌患者ADC值的特点与部分肿瘤生物标志物的表达,旨在研究ADC值与分子标志物Ki-67、HIF-1α和VEGF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ADC值是否可作为评估前列腺癌的肿瘤增殖、乏氧和血管生成情况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经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术后确诊为前列腺癌的病例资料。入组标准:1)前列腺癌的诊断经病理学证实;2)在任何抗癌治疗和活检前进行MRI检查;3)每个患者只有一个病变;4)磁共振成像和DWI影像数据完整;5)MRI检查后,2周内进行手术或活检;6)有足够的组织样本用于免疫组织化学分析;7)Ki-67、HIF-1α和VEGF 3种肿瘤标志物免疫组化肿瘤细胞染色效果均良好;8)在治疗前2周内进行血清PSA检查。共筛选66例,符合入组条件39例。MRI扫描方法:所有的MRI扫描均用3.0T MRI扫描仪,以仰卧位、头先进体位进行,采用8通道腹部相控阵线圈(Magnetom Verio,Siemens,Erlangen,Germany)接受信号,扫描范围包括前列腺和双侧精囊腺。行轴向、冠状和矢状T2加权像(T2WI)及压脂序列(FS-T2WI)成像,并在前列腺和精囊腺范围内进行自由呼吸的横轴位DWI扫描。所得图像及原始数据均自动上传至工作站或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保存。课题中前列腺癌病变的确定标准:FS-T2WI周围带低信号结节、肿块,DWI(b=800 s/mm2)扩散受限者;FS-T2WI中央腺体区低信号或等信号结节、肿块,DWI(b=800 s/mm2)显示扩散受限,表现为高信号者即判定为癌灶。表观扩散系数图(ADC图)由Syngo工作站(Syngo Multimodality Workplace,Siemens)自动计算生成;由两位在腹部磁共振专业有1 1年和13年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医生采用双盲法进行分析,结合FS-T2WI及DWI图像,在ADC图癌灶区共同绘制感兴趣区域(ROI)。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GS(Gleason Score,GS)由两位专门从事前列腺病理学的专家共同评估。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HC)的方法,由两位经验丰富的病理学家一致评估并计算前列腺癌标本中Ki-67、HIF-lαα和VEGF的表达。当细胞核染成黄褐色时,Ki-67表达视为阳性,根据SI(staining index,染色指数)比例分为低表达(SI<10%)和高表达(SI≥10%)两类。通过评估细胞质染色的肿瘤细胞百分比来确定HIF-1 α的表达:0,无染色;Ⅰ,在<10%的肿瘤细胞中染色;Ⅱ,在10-50%的肿瘤细胞中染色;Ⅲ,在>50%的肿瘤细胞中染色。根据细胞质染色的肿瘤细胞百分比,将VEGF表达分为4组:阴性(-),无阳性细胞;弱阳性(+),<10%阳性细胞;中度阳性(++),10-50%阳性细胞;强阳性(+++),>50%阳性细胞。数据分析:使用 SPSS v.24(IBM Corporation,Chicago,IL,USA)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价2名放射科医师测量癌灶区ADC值的一致性,ICC值大于0.80认为测量结果一致性较好。Pearson相关性检验用于检测ADC值、GS分别与Ki-67 SI、HIF-1α和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Spearman相关性检验用于分析ADC值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单向方差分析(ANOVA)用于分析ADC值在Ki-67、HIF-1α或VEGF表达水平之间的组间差异;Tukey-Krameror析因分析用于分析不同分级的HIF-1α或VEGF表达水平之间ADC值的差异。P<0.05被认为是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所有P值均是双侧。结果1 前列腺癌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39例前列腺癌患者年龄的中位数、平均年龄±标准差(SD)和年龄范围分别是71、71 ±7.44和51~83岁。术前血清PSA水平为3.23~100ng/mL,平均值±标准差:67.32±41.79ng/mL;2 例患者 PSA<5ng/mL,37 例患者 PSA≥5ng/mL。39个病变部最大径范围为1.1~8.4cm,平均大小为3.15±1.48cm。在39个病变部位中,22例Ki-67呈低表达,17例呈高表达。HIF-1α表达0级5例,Ⅰ级9例,Ⅱ级18例,Ⅲ级7例。另外,VEGF表达水平结果分别为:(-)1 例,(+)11 例,(++)20 例和(+++)7 例。2 ADC值与临床病理参数的联系2名放射科医生所测前列腺癌ADC值的ICC值为0.85(P<0.001);说明2名观察者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取两人测量结果的平均数作为最终数据。39例前列腺癌病灶ADC平均值±SD为(0.76±0.27)X 10-3 mm2/s。前列腺癌患者平均ADC值在Ki-67低、高表达中分别为(0.861±0.314)X 10-3 mm2/s 和(0.638±0.126)X 10-3mm2/s。HIF-1α表达的 0、Ⅰ、Ⅱ 和 Ⅲ 级,相对应的 ADC 平均值分别为(1.370±0.195)X 10-3 mm2/S、(0.823±0.16)X 10-3 mm2/s、(0.655±0.072)X 10-3 mm2/s 和(0.535±0.042)X 10-3 mm2/S。VEGF表达水平(-)、(+)、(++)与(+++),其对应的ADC平均值分别为1.118 X 10-3mm2/s、(1.063±0.315)×10-3 mm2/s、(0.659±0.082)X 10-3mm2/s 和(0.542±0.045)×10-3 mm2/S。ADC 值与血清 PSA(r=-0.519,p=0.001)、GS(r=-0.609,p<0.0005)均呈负相关。ADC值与年龄、病变部位大小之间没有相关性(所有P>0.05)。3 GS 与 Ki-67、HIF-1α、VEGF 的相关性GS 与 Ki-67 SI(染色指数)呈显着正相关(r=0.331,p=0.040);GS 与 HIF-1α表达呈显着正相关(r=0.462,p=0.003);GS与VEGF表达呈显着正相关(r=0.434,p=0.006)。4 ADC 值与 Ki-67、HIF-1α、VEGF 的相关性ADC 值与 Ki-67 SI 呈现负相关(r=-0.332,p=0.039);ADC 值在 Ki-67 低表达和高表达之间存在显着差异[Welch’s F(1,29.027)=9.164,p=0.005]。ADC值与HIF-1α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662,p<0.0005);ADC值在不同 HIF-1α级别之间存在显着差异[Welch’s F(3,12.116)=40.333,p<0.0005];析因分析显示,任何两个HIF-1α表达等级之间ADC值均存在显着差异(所有p<0.05)。ADC值与VEGF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714,p<0.0005);VEGF不同表达水平[Welch’s F(2,17.803)=22.048,p<0.0005]的 ADC 值具有显着差异;析因分析显示VEGF表达水平(+)和(++)、(+)和(+++)、(++)和(+++)的ADC值两两之间均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所有p<0.005)。结论1、ADC值与前列腺癌的血清PSA水平、GS具有相关性,可以用于评估前列腺癌的肿瘤侵袭性与机体的治疗反应。2、ADC值与Ki-67、HIF-1α VEGF表达水平具有相关性,可以作为评估前列腺癌的肿瘤细胞增殖、肿瘤乏氧和血管生成方面的非侵入性手段,这对于预测预后、指导治疗方式、动态检测肿瘤微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此外,ADC值可用于评估治疗期间由细胞增殖、乏氧和血管生成引起的肿瘤组织结构变化,从而帮助临床医生更加有效地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

张家伟[10](2019)在《前列腺癌3.0T MR成像特征与分子标记物Ki67、P504s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前列腺癌扩散加权成像、动态对比增强MRI参数与Ki67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参数与Ki67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纳入经病理证实的93例前列腺疾病(包括: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和/或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行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检查,获得前列腺癌组、非前列腺癌组时间-信号强度(SI-T)曲线、达峰时间(Tmax)、最大强化程度(SImax)、最快强化率(Rmax)和自动生成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免疫组化检测Ki67表达情况及与MRI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前列腺癌组与非前列腺癌组的ADC值、Tmax、SImax、Rmax分别为(0.76±0.16)x10-33 mm2/s、(18.61±4.33)s、(1.74±0.39)%、(21.03±14.72)%和(1.36±0.19)x10-33 mm2/s、(37.45±19.51)s、(1.32±0.45)%、(10.11±6.22)%,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Ki67阴性组患者的ADC值、Tmax、SImax、Rmax分别为(1.26±0.25)x10-33 mm2/s、(34.44±20.19)s、(1.37±0.47)%、(9.92±8.87)%,Ki67低表达组分别为(0.95±0.36)x10-33 mm2/s、(23.74±12.44)s、(1.62±0.40)%、(19.28±12.41)%,Ki67高表达组分别为(0.70±0.06)x10-33 mm2/s、(18.87±4.74)s、(1.85±0.45)%、(23.64±19.51)%,Ki67各表达组ADC值、Tmax(s)、SImax%、Rmax%比较,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2.588、18.719、10.867、18.595;P<0.05),再行组间两两比较,Ki67阴性组与Ki67低表达组、Ki67高表达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Ki67低表达组与Ki67高表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Tmax与Ki67呈负相关(r=-0.50、-0.37,P<0.01);SImax、Rmax与Ki67呈正相关(r=0.29、0.36,P<0.01)。结论:前列腺癌ADC值和DCE-MRI灌注指标与Ki67具有相关性,可无创性地评估前列腺癌的生物学特性,可作为预测肿瘤恶性程度的影像生物学指标。第二部分前列腺癌多模态MRI参数与P504s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目的:评估前列腺癌(PCa)组织中P504s、34β-E12、P63表达情况,并探讨PCa多模态MRI参数与P504s的相关性。方法:对43例PCa患者和64例非PCa患者(均经前列腺穿刺活检或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病理证实)的多模态MRI影像资料(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进行回顾性分析,获取时间-信号强度(SI-T)曲线,计算Tmax(s)、SImax%、Rmax%和自动生成ADC值;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前列腺组织中P504s、34β-E12、P63表达情况。结果:PCa组P504s、34β-E12、P6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7%、25.6%、25.6%,非PCa组分别为0%、91.0%、86.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组和非PCa组ADC值、Tmax(s)、SImax%、Rmax%分别为(0.83±0.22)x10-3mm2/s、(21.30±10.78)s、(1.75±0.39)%、(20.20±15.50)%和(1.34±0.28)x10-3mm2/s、(50.22±36.31)s、(1.24±0.41)%、(7.98±6.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Tmax(s)与P504s表达呈负相关(r=-0.60、-0.37;P<0.01);而SImax%、Rmax%与P504s表达呈正相关(r=0.50、0.45;P<0.01)。结论:PCa多模态MRI各参数与P504s表达有相关性,可作为预测肿瘤恶性程度的影像生物学标志物。

二、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BLM-EZH2相互作用影响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文献综述
    1 前列腺癌
        1.1 PCa发病现状
        1.2 PCa形成因素
        1.3 PCa发生发展分子机制
        1.4 PSA与PCa的关系
    2 肿瘤分子标志物与PCa
        2.1 肿瘤分子标志物与癌症
        2.2 PCa的肿瘤分子标志物
        2.3 肿瘤标志物在PCa药物靶向治疗中的应用
    3 BLM解旋酶
        3.1 BLM解旋酶的结构与功能
        3.2 BLM解旋酶的细胞生物学功能
        3.3 BLM解旋酶与肿瘤
    4 EZH2 蛋白
        4.1 EZH2蛋白的结构与分子功能
        4.2 EZH2蛋白与肿瘤
    5 BLM、EZH2与PCa
        5.1 BLM、EZH2在PCa的靶向研究
        5.2 BLM和EZH2与PCa的相关性分析
    6.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7.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7.1 研究内容
        7.2 技术路线
第一章 BLM相互作用蛋白筛选和MS鉴定及BLM/EZH2 的定位
    1 材料
        1.1 主要实验仪器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细胞系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蛋白提取
        2.3 蛋白含量测定(BCA微孔酶标仪法)
        2.4 免疫共沉淀(免疫磁珠法)
        2.5 SDS-PAGE电泳
        2.6 Western Blotting检测
        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2.8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和蛋白诱导表达
        2.9 原核蛋白提取
        2.10 GST-pull down
        2.11 间接免疫荧光
        2.12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
        2.1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BLM蛋白在RWPE-1、PC3、22RV-1、LNcap细胞中的表达
        3.2 免疫沉淀联合质谱分析,筛选与BLM具有互作的蛋白
        3.3 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互作蛋白
        3.4 Co-IP正反向验证BLM与EZH2存在相互作用
        3.5 BLM蛋白与EZH2蛋白体外相互作用验证
        3.6 前列腺癌细胞中BLM与EZH2的亚细胞定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BLM及EZH2蛋白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关联
    1 材料
        1.1 实验标本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实验试剂
    2 方法
        2.1 免疫组化实验
        2.2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BLM和EZH2在癌组织和对照组织中的差异性比较
        3.2 BLM和EZH2在癌组织和对照组织中的表达分布
        3.3 BLM和EZH2在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相关性分析
        3.4 生物信息学分析前列腺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蛋白表达情况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BLM和EZH2干扰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1.3 细胞系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细胞蛋白提取和浓度测定
        2.3 蛋白的WB检测
        2.4 siRNA干扰序列的合成
        2.5 细胞转染
        2.6 细胞存活率检测
        2.7 细胞周期检测
        2.8 细胞侵袭和迁移实验
        2.9 细胞划痕实验
        2.10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2.11 细胞增殖实验(MTS法)
        2.12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前列腺癌细胞系的侵袭、迁移和增殖能力检测
        3.2 BLM特异性抑制剂对PC3细胞活性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3.3 BLM、EZH2和P53蛋白干扰前后在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3.4 干扰BLM和EZH2后对PC3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划痕愈合和克隆形成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BLM和EZH2干扰或表达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
    1 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动物
        1.3 细胞系及载体
        1.4 实验试剂及配制方法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细胞蛋白提取和浓度测定
        2.3 蛋白的WB检测
        2.4 重组质粒的构建
        2.5 ChIP-seq实验
        2.6 双荧光素酶活性的检测
        2.7 裸鼠皮下成瘤实验
        2.8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ChIP-seq实验检测EZH2可能作用的启动子区
        3.2 利用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EZH2蛋白与MDM2启动子区的结合
        3.3 干扰或过表达BLM和EZH2对PC3细胞P53和MDM2蛋白的影响
        3.4 干扰或过表达BLM和EZH2对PC3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划痕愈合、克隆形成的影响
        3.5 BLM和EZH2相互作用对PC3细胞P53信号通路的影响
        3.6 裸鼠成瘤实验检测BLM和EZH2对PC3细胞成瘤能力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1.结论
    2.创新点
    3.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Ⅱ:论文涉及的试剂配方

(2)超声定量参数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及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Introduction)
第一部分 超声弹性成像参数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及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
    引言(Introduction)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材料
        1.2.1 超声诊断仪
        1.2.2 前列腺穿刺活检材料
        1.3 超声诊断仪预设值
        1.3.1 灰阶超声检查
        1.3.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1.3.3 弹性成像检查
        1.4 研究方法
        1.4.1 超声检查
        1.4.2 SE图像定量参数分析
        1.4.4 前列腺穿刺活检
        1.4.5 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表达判定
        1.5 统计分析
    结果(Results)
        2.1 一般信息
        2.2 弹性参数对前列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效能
        2.3 前列腺良恶性结节肿瘤标志物表达结果
        2.4 超声弹性成像参数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
    讨论(Discussion)
        3.1 超声弹性成像对PCa的诊断
        3.2 超声弹性成像参数与Ki-67、P504s的相关性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不足
    结论(Conclusions)
第二部分 超声造影参数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及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
    引言(Introduction)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材料
        1.2.1 超声仪器
        1.2.2 超声造影剂
        1.2.3 前列腺穿刺活检材料
        1.3 超声诊断仪预设值
        1.3.1 灰阶超声检查
        1.3.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1.3.3 CEUS检查
        1.4 研究方法及图像定量分析
        1.4.1 超声检查
        1.4.2 CEUS动态图像定量分析
        1.4.3 前列腺穿刺活检
        1.4.4 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表达判定
        1.5 统计分析
    结果(Results)
        2.1 一般信息
        2.2 造影定量参数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效能
        2.3 造影定量参数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结节的曲线下面积比较
        2.4 前列腺良恶性结节肿瘤标志物表达结果
        2.5 超声造影参数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
    讨论(Discussion)
        3.1 超声造影技术定量参数对PCa的诊断
        3.2 超声造影参数与Ki-67、P504s的相关性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不足
    结论(Conclusions)
参考文献(Reference)
综述 超声技术对前列腺癌诊断现状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Acknowledgements)
作者简介(Author Biography)
导师评阅表

(3)乳腺癌电导率与生物标志物和关键调控蛋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以电导率为特征值的测量方法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1.3 电导率与生物标志物相关性研究进展
        1.3.1 肿瘤特征概述
        1.3.2 电导率与生物标志物相关性研究进展
    1.4 电导率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1.4.1 肿瘤中离子通道研究进展
        1.4.2 电导率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1.5 当前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目的
        1.5.1 当前存在的问题
        1.5.2 研究目的
    1.6 论文内容安排与创新点
        1.6.1 论文内容安排
        1.6.2 创新点
第二章、乳腺癌电导率测量与分析
    2.1 研究目的
    2.2 生物组织的电阻抗理论基础
    2.3 材料与方法
        2.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3.2 细胞复苏、传代、冻存
        2.3.3 乳腺癌细胞密度检测
        2.3.4 乳腺癌细胞电特性检测前培养
        2.3.5 乳腺癌细胞电特性检测收集方法与分组
        2.3.6 乳腺癌细胞电特性检测步骤
        2.3.7 乳腺癌细胞存活率
        2.3.8 乳腺癌移植瘤裸鼠模型建立
        2.3.9 组织样本电特性检测系统
        2.3.10 数据分析
    2.4 结果
        2.4.1 乳腺癌组织电导率检量的电极改进
        2.4.2 乳腺癌组织电导率结果分析
        2.4.3 乳腺癌细胞电导率测量实验条件控制
        2.4.4 乳腺癌细胞电导率结果分析
    2.5 讨论
        2.5.1 电极材料改进-氧化铝(Al_2O_3)
        2.5.2 电导率相关性分析频率点选择
        2.5.3 建立以乳腺癌细胞悬浮液(生长培养基为溶剂)为研究对象的测量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乳腺癌生物标志物与电导率相关性分析
    3.1 研究目的
    技术路线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细胞划痕实验
        3.2.3 细胞增殖实验
        3.2.4 细胞蛋白质提取
        3.2.5 Western blot
        3.2.6 pH检测
        3.2.7 乳酸检测
        3.2.8 免疫组化
        3.2.9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乳腺癌组织生物标志物
        3.3.2 乳腺癌组织生物标志物与电导率相关性
        3.3.3 乳腺癌细胞生物标志物
        3.3.4 乳腺癌细胞生物标志物与电导率相关性
    3.4 讨论
        3.4.1 乳腺癌细胞层面电导率与生物标志物相关性
        3.4.2 NHE1与乳腺癌组织和细胞悬浮液电导率差异相关性最显着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VEGFA介导的乳腺癌血管生成与电特性差异的相关性分析
    4.1 研究目的
    技术路线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酶联免疫反应检测胞外VEGFA蛋白
        4.2.3 RNA提取
        4.2.4 qRT-PCR检测
        4.2.5 肿瘤条件培养液(Tumor conditioned medium,TCM)的制备和收集
        4.2.6 HUVCEs细胞在TCM中的增殖
        4.2.7 HUVCEs细胞在TCM中的迁移
        4.2.8 HUVCEs细胞在TCM中的侵袭
        4.2.9 HUVCEs细胞体外成管实验
        4.2.10 HE染色
        4.2.11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乳腺癌组织电导率与血管生成特性相关性分析
        4.3.2 乳腺癌细胞VEGFA表达与分泌
        4.3.3 HUVECs细胞在TCM中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的特性
        4.3.4 HUVECs细胞在TCM中的成管性
        4.3.5 乳腺癌细胞血管生成特性与电特性相关性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在MDA-MB-231细胞中AKT和ERK通路通过调节NHE1的表达调控电导率的改变
    5.1 研究目的
    技术路线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2 TCGA数据分析
        5.2.3 生长曲线
        5.2.4 显微细胞形态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通过抑制NHE1的表达抑制pH降低和电导率增加
        5.3.2 激活AKT通路抑制NHE1的表达抑制电导率的增加
        5.3.3 抑制ERK通路抑制NHE1的表达抑制电导率的增加
    5.4 讨论
        5.4.1 NHE1抑制剂的选择
        5.4.2 NHE1通过调控MDA-MB-231细胞外pH调节电导率的改变
        5.4.3 AKT和ERK通路通过调控NHE1可以调节电导率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专业术语
发表的论文
会议报告
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4)多模态图像融合TRUS活检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与病灶病理组织学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超声多模态图像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与方法
        2.2.1 仪器与设备
        2.2.2 经直肠超声检查
        2.2.3 超声弹性成像检查
        2.2.4 超声造影检查
        2.2.5 前列腺穿刺活检
        2.2.6 病理检查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临床资料结果
        3.2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前列腺结节例数
        3.3 前列腺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超声造影参数的比较
        3.4 前列腺恶性结节与同深度对侧位置组织超声造影参数的比较
        3.5 不同病理级别的前列腺癌超声造影参数的比较
        3.5.1 病理1级组与2级组以上前列腺癌超声造影参数的比较
        3.5.2 病理1+2级组与3级组以上前列腺癌超声造影参数的比较
        3.6 前列腺癌病理级别与超声造影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3.7 超声造影参数对前列腺结节的诊断效能
        3.8 超声弹性成像诊断前列腺结节例数
        3.9 前列腺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弹性评分的比较
        3.10 不同病理级别的前列腺癌超声弹性评分的比较
        3.11 前列腺癌病理级别与超声弹性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3.12 超声弹性评分对前列腺结节的诊断效能
    4 讨论
        4.1 超声造影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4.2 超声弹性成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4.3 问题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多模态图像融合TRUS活检对前列腺癌检出价值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与方法
        2.2.1 仪器与设备
        2.2.2 经直肠超声检查
        2.2.3 超声弹性成像检查
        2.2.4 超声造影检查
        2.2.5 MRI检查及MRI-TRUS融合成像
        2.2.6 前列腺穿刺活检
        2.2.7 病理检查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临床资料结果
        3.2 病理结果
        3.3 穿刺结果
        3.3.1 靶向穿刺法与系统穿刺法PCa检出率的比较
        3.3.2 靶向穿刺法与系统穿刺法阳性针率的比较
        3.3.3 靶向穿刺法与系统穿刺法对不同级别前列腺癌的检出例数
        3.3.4 靶向穿刺法与系统穿刺法检出不同病理级别的阳性针数
        3.3.5 多模态图像中各种成像方法对病灶的检出价值
        3.3.6 穿刺组织与根治性切除术后组织病理符合程度的比较
    4 讨论
        4.1 靶向穿刺法与系统性穿刺法前列腺癌检出率及阳性针率的比较
        4.2 靶向穿刺法与系统穿刺法检出不同级别前列腺癌的比较
        4.3 多模态图像中各种成像方法对病灶的检出价值
        4.4 穿刺活检组织与根治性切除术后组织病理符合程度的比较
        4.5 问题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前列腺多模态超声图像特征与病灶病理组织学的关系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超声图像获取及分析
        2.2.1 仪器
        2.2.2 超声检查
        2.2.3 弹性图像评估
        2.2.4 超声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评估
        2.3 组织病理学检查
        2.3.1 诊断金标准
        2.3.2 标本留取与保存
        2.3.3 仪器与试剂
        2.3.4 HE染色步骤
        2.3.5 Masson染色步骤
        2.3.6 天狼星红染色步骤
        2.3.7 免疫组化SP法染色步骤
        2.4 显微镜摄像及图像分析
        2.4.1 仪器
        2.4.2 显微镜摄像
        2.4.3 实验图像分析软件及使用方法
        2.4.4 实验结果判读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病理结果
        3.2 超声声像图结果
        3.3 前列腺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3.3.1 MVD计数
        3.3.2 MVD在各组PCa中的表达
        3.3.3 MVD表达与PCa病理级别的相关性
        3.3.4 VEGF表达
        3.3.5 VEGF在各组PCa中的表达
        3.3.6 VEGF表达与PCa病理级别的相关性
        3.3.7 组织中VEGF与MVD表达的相关性
        3.3.8 α-SMA表达
        3.3.9 α-SMA在各级别PCa中的表达
        3.3.10 α-SMA表达与PCa病理级别的相关性
        3.3.11 α-SMA表达与VEGF及MVD的相关性
        3.4 前列腺组织胶原纤维、肌纤维含量
        3.4.1 前列腺组织胶原纤维及肌纤维含量
        3.4.2 胶原纤维及肌纤维在各级别PCa中的含量
        3.4.3 胶原纤维及肌纤维含量与PCa病理级别的相关性
        3.4.4 前列腺组织Ⅰ型胶原纤维与Ⅲ型胶原纤维含量
        3.4.5 ColⅠ在各级别PCa中的含量
        3.4.6 ColⅠ含量与PCa病理级别的相关性
        3.4.7 α-SMA表达与胶原纤维及肌纤维的关系
        3.5 前列腺病灶超声指标与病理指标比较
        3.5.1 前列腺病灶血流与MVD及VEGF表达
        3.5.2 前列腺病灶血流等级与MVD及VEGF表达的相关性
        3.5.3 超声造影参数与MVD及VEGF表达的相关性
        3.5.4 超声软硬组病灶间病理指标差异
        3.5.5 超声弹性评分与病理指标的相关性
        3.5.6 Col Ⅰ、Col Ⅲ排列方式与结节硬度的关系
        3.6 α-SMA表达与超声弹性评分及造影参数的关系
    4 讨论
        4.1 前列腺病灶超声多模态检查结果
        4.2 MVD、VEGF的表达及其与多模态超声特点的关系
        4.3 胶原纤维含量及其与多模态超声特点的关系
        4.4 肌纤维含量及其与多模态超声特点的关系
        4.5 α-SMA的表达及其与多模态超声特点的关系
        4.6 问题与展望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靶向穿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中药干预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研究的Meta分析及EMT标记物在乳腺良恶性组织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药干预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研究的Meta分析
    1 材料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文献排除标准
    2 方法
        2.1 文献检索
        2.2 文献筛选
        2.3 文献资料提取
        2.4 文献质量评价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数据提取及文献质量评价
        3.3 统计学分析结果
    讨论
        1 乳腺癌前病变的中西医治疗
        2 研究结果及安全性分析
        2.1 研究结果分析
        2.2 安全性分析
        3 文献方法质量评价分析
        4 研究局限性
第二部分 E-cadherin、Vimentin、JNK在乳腺良恶性组织中表达的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主要仪器设备
        2.2 主要试剂
        2.3 检测步骤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4种组织中3种蛋白表达量的比较
        3.2 Vinmentin和E-cadherin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EMT机制研究进展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乳腺癌癌前病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6)经直肠超声弹性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直肠指诊(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DRE)
    2.2 生物学标志物
        2.2.1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
        2.2.2 早期前列腺癌抗原-2(early prostate cancer antigen-2,EPCA-2)
        2.2.3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 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
        2.2.4 前列腺癌抗原 3(prostate cancer antigen 3,PCA3)
        2.2.5 前2肽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e2peptide prostate specificantigen,[-2]pro PSA)
        2.2.6 尿路上皮癌胚抗原 1(urothelial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1,UCA1)
        2.2.7 微小RNA(mi RNA)
        2.2.8 锌指蛋白 154(zin finger protein 154,ZNF154)
        2.2.9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
        2.2.10 融合基因TMPRSS2-ERG
        2.2.11 致癌基因
        2.2.12 抑癌基因
        2.2.13 甲基化生物标志物
        2.2.14 前列腺癌组织异常表达蛋白
    2.3 影像学检查
        2.3.1 超声检查
        2.3.2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
        2.3.3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2.4 前列腺穿刺活检
    2.5 展望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查体、实验室检查及MRI检查
    3.3 超声实时弹性成像检查
    3.4 超声实时弹性成像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
        3.4.1 前列腺穿刺活检前准备
        3.4.2 活检方法
    3.5 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
    3.6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超声弹性成像评分诊断前列腺癌的效能
        4.1.1 曲线下面积(AUC)
        4.1.2 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
    4.2 超声弹性成像评分、PSA、直肠指诊及MRI平扫诊断前列腺癌的效能比较
    4.3 诊断为前列腺癌的患者中,弹性成像评分与每例患者活检阳性针数及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4.4 活检区域的弹性成像颜色与是否患前列腺癌的相关性
第5章 讨论
    5.1 超声弹性成像诊断前列腺癌的效能
    5.2 弹性成像评分、血清PSA检测、直肠指诊及MRI平扫诊断前列腺癌的效能比较
    5.3 弹性成像评分与前列腺患者活检阳性针数及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
    5.4 活检区域的弹性成像颜色与是否患前列腺癌的相关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前列腺癌经直肠超声造影参数与转化生长因子β1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前列腺癌的超声诊断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8)MiR-520a-3p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对PT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甲状腺乳头状癌
        1.2.1 甲状腺乳头状癌流行病学
        1.2.2 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治疗
        1.2.3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易感因素
        1.2.4 甲状腺乳头状癌分子生物学进展
        1.2.5 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影响因素
    1.3 MICRORNA与肿瘤
        1.3.1 Micro RNA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1.3.2 MiR-520a-3p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1.4 JAK/STAT信号通路与肿瘤
        1.4.1 JAK/STAT通路的作用机制
        1.4.2 JAK/STAT通路的研究进展
    1.5 肿瘤生物学行为
        1.5.1 EMT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
        1.5.2 侵袭转移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研究
        1.5.3 细胞骨架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研究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2 本文的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溶液配制
        2.1.4 临床样本
    2.2 实验方法
        2.2.1 RNA提取及逆转录
        2.2.2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3 细胞培养
        2.2.4 细胞转染
        2.2.5 MTT法
        2.2.6 流式细胞术
        2.2.7 细胞划痕
        2.2.8 Transwell实验
        2.2.9 HE染色
        2.2.10 免疫组化
        2.2.11 Western blotting法
        2.2.12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2.2.13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MIR-520A-3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
    3.1 引言
    3.2 甲状腺乳头状癌与正常组织样本
    3.3 甲状腺乳头状癌与正常组织结构
    3.4 组织中MIR-520A-3P的检测
        3.4.1 组织中miR-520a-3p的表达
        3.4.2 临床病理与miR-520a-3p关系
    3.5 细胞系MIR-520A-3P的表达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MIR-520A-3P抑制JAK/STAT通路
    4.1 引言
    4.2 MIR-520A-3P和 JAK1 基因靶向验证
    4.3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JAK1 的检测
        4.3.1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JAK1 的表达
        4.3.2 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与JAK1 关系
    4.4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JAK/STAT通路激活
    4.5 MIR-520A-3P下调JAK1 抑制JAK/STAT通路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MIR-520A-3P通过JAK/STAT通路调控甲状腺乳头状癌
    5.1 引言
    5.2 MIR-520A-3P通过JAK/STAT通路影响细胞增殖
    5.3 MIR-520A-3P通过JAK/STAT通路影响细胞周期分布
    5.4 MIR-520A-3P通过JAK/STAT通路影响细胞凋亡
    5.5 MIR-520A-3P通过JAK/STAT通路影响细胞迁移
    5.6 MIR-520A-3P通过JAK/STAT通路影响细胞侵袭能力
    5.7 MIR-520A-3P通过JAK/STAT通路影响上皮间质转化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前列腺癌ADC值与分子标志物Ki-67、HIF-1α、VEGF相关性及临床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和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Paper in English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10)前列腺癌3.0T MR成像特征与分子标记物Ki67、P504s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前列腺癌扩散加权成像、动态对比增强MRI参数与Ki67 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前列腺癌多模态MRI参数与P504s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四、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BLM-EZH2相互作用影响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D]. 阮涌. 贵州大学, 2021(01)
  • [2]超声定量参数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及与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D]. 陈铭.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3]乳腺癌电导率与生物标志物和关键调控蛋白的相关性研究[D]. 王洋.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4]多模态图像融合TRUS活检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与病灶病理组织学的关系研究[D]. 杨晔.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中药干预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研究的Meta分析及EMT标记物在乳腺良恶性组织中的表达[D]. 程晓蕾.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经直肠超声弹性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杨关印. 吉林大学, 2020(08)
  • [7]前列腺癌经直肠超声造影参数与转化生长因子β1相关性分析[D]. 解天.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8]MiR-520a-3p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对PT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 毕长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9]前列腺癌ADC值与分子标志物Ki-67、HIF-1α、VEGF相关性及临床价值的研究[D]. 马腾. 山东大学, 2019(02)
  • [10]前列腺癌3.0T MR成像特征与分子标记物Ki67、P504s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 张家伟. 宁夏医科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中细胞增殖与凋亡的相关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