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郭沫若英诗翻译看译者的移情

从郭沫若英诗翻译看译者的移情

论文摘要

“移情”本是美国心理学家Edward Titchnner提出的心理学命题,后在德国心理学和美学家Theodore Lipps等人的发展下,成为20世纪上半期很有影响的心理学理论。“移情”的核心意义是处于交际中的一方能设身处地体验对方的经历和心理状况,理解对方的感受和思维方式。在翻译领域中,译者的移情是指译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即译者在充分理解作者的性格、志趣、创作背景和写作风格等的基础上,达到与作者和作品的契合,用情感去感受原文的美,充分理解其意蕴,从而能忠实完整地传达原作的精神内涵,使译文和原文更加接近,达到“神似”的效果。作为著名诗人、学者和考古学家,郭沫若同样是一位多产的优秀翻译家。在半个多世纪的翻译生涯中,他倾注了大量心血译介了众多诗歌、戏剧、小说和科学著作。其翻译独具风格,自成一体,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郭沫若对诗歌翻译理论的最大贡献,莫过于提出了“风韵译”的观点。他认为诗之所以为诗,在于它的风韵,而诗歌翻译的目的不仅仅是传递原诗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重现诗歌的风格。因而他主张译者要对原作的时代背景及其作者的性格,经历和思想进行彻底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理解诗中蕴含的思想,在译文中保留原作的韵味。“风韵译”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译者的移情。郭沫若认为,译者的思想感情和所译作品的思想感情要有某种共同之处。如果译者对于原作有着深刻的理解,那么在感情上便会和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把作品译好。郭沫若在翻译过程中充分重视移情的运用,因此本文以郭沫若的英诗翻译为例,探讨译者的移情对翻译的重要性。论文的第一章介绍了移情理论及郭沫若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活动。第二、三、四章分别从语音、词汇和句法这三个语言学的具体层面分析了郭沫若成功保留原诗风韵的翻译技巧及译者的移情在郭沫若英诗翻译中的具体体现。第五章对郭沫若的翻译策略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本论文的局限性。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郭沫若的许多成功译作和他在翻译过程中的移情是分不开的:在对原作及作者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郭沫若将自身经历和情感融入原作,做到了充分的移情。因此,他的译作能在很大程度上再现原作风格,保留原作韵味。作者认为,翻译不仅涉及到两种语言和文化间的互换,也涉及到译者和原作者之间的感情交流——移情。译者的移情是联系原作者和译者及原作和译作的桥梁,在传达和保留原作精髓和风韵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应该得到译者的充分重视。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Empathy
  • 1.1.1 Empathy in the Field of Aesthetics
  • 1.1.2 Empathy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Translator's Empathy
  • 1.2 An Introduction to Guo Moruo
  • 1.2.1 Guo Moruo's Translati on Activities
  • 1.2.2 Guo Moruo's Notions of Poetry Translation
  • 1.3 Purposes and Significances of the Study
  •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Translator's Empathy Reflected on the Phonological Level
  • 2.1 Rhymes in Guo Moruo's Translation of English Poems
  • 2.1.1 End Rhyme
  • 2.1.2 Alliteration
  • 2.2 Rhythms in Guo Moruo's Translation of English Poems
  • 2.3 Onomatopoeia in Guo Moruo's Translation of English Poems
  • 2.4 Summary
  • Chapter Three Translator's Empathy Reflected on the Lexical Level
  • 3.1 Content Words in Guo Moruo's Translation of English Poems
  • 3.1.1 Nouns
  • 3.1.2 Verbs
  • 3.1.3 Adjectives
  • 3.2 Words with Contextual Meanings in Guo Moruo's Translation of English Poems
  • 3.2.1 Words Concerning Culture Background
  • 3.2.2 Words Concerning Poet's Emotion
  • 3.2.3 Words Concerning Degree of Formality
  • 3.3 Summary
  • Chapter Four Translator's Empathy Reflected on the Syntactic Level
  • 4.1 Syntactic Deviations in Guo Moruo's Poetry Translation
  • 4.1.1 Elliptical Sentence
  • 4.1.2 Inverted Sentence
  • 4.1.3 Parallelism Sentence
  • 4.2 Special Forms of Stanzas in Guo Moruo's Translation of English Poems
  • 4.2.1 The Form of Seven-Character Poems
  • 4.2.2 The Form of Lisao
  • 4.3 Summary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Summary of the Study
  • 5.2 Limitations of the Thesis and Prospect for Further Study
  • Acknowledgement
  • Bibliography
  • Publications
  • 相关论文文献

    • [1].当代英诗中的丝路形象与想象[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2].郭沫若英诗汉译的译者主体性研究[J]. 文学教育(上) 2020(09)
    • [3].英诗汉译的原则、策略及其他——诗人翻译家屠岸先生访谈录[J]. 中国翻译 2017(03)
    • [4].徐志摩英诗汉译中的“陌生化”倾向研究[J]. 才智 2017(18)
    • [5].刘美英诗欣赏[J]. 经济 2016(16)
    • [6].许俊英诗七首[J]. 参花(中) 2020(08)
    • [7].张英诗七首[J]. 中华辞赋 2018(05)
    • [8].张英诗三首[J]. 中华辞赋 2018(09)
    • [9].初赏英诗格律美[J]. 时代教育 2017(12)
    • [10].英诗宋词颜色美浅析[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 2017(03)
    • [11].熊振英诗两首[J]. 东坡赤壁诗词 2015(03)
    • [12].白爱英诗选[J]. 五台山 2009(01)
    • [13].视听觉参与及不同视野中的批评——高校专业英诗教学的出路[J]. 北方作家 2010(05)
    • [14].怎样译诗——兼评《英诗汉译学》[J]. 东方翻译 2011(01)
    • [15].济慈诗歌在中国早期的译介研究与评述(1912-1949)[J]. 东方翻译 2013(06)
    • [16].《中国英诗汉译史论:1937年以前部分》出版[J]. 东方翻译 2013(05)
    • [17].“以顿代步”——似是而非的英诗汉译格律移植策略[J]. 宜春学院学报 2017(04)
    • [18].英诗汉译中“以顿代步”翻译策略的局限性[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6(05)
    • [19].形式对等视角下英诗汉译的发展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07)
    • [20].英诗的隐喻认知与隐喻翻译[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10)
    • [21].英诗两首[J]. 初中生必读 2018(06)
    • [22].英诗中国形象的中式批评范式与反观[J]. 山花 2013(14)
    • [23].浅议英诗的欣赏及内涵[J]. 山花 2009(24)
    • [24].李国英诗七首[J]. 牡丹 2008(10)
    • [25].英诗汉译的外部视域与内在视域研究[J].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13(02)
    • [26].翻译对“异”的考验与英诗汉译的发展[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 [27].郭沫若英诗汉译体裁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05)
    • [28].编辑的功底:也谈英诗汉译百年演进——黄杲炘译诗学及编辑思想评析[J]. 出版广角 2016(12)
    • [29].英诗汉译中“以顿代步”策略的运用研究[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 [30].读出英诗的“声音”[J]. 英语知识 2008(10)

    标签:;  ;  ;  ;  

    从郭沫若英诗翻译看译者的移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