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漂族论文-程丹丹

校漂族论文-程丹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校漂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校漂族,发展困境,校园社会工作

校漂族论文文献综述

程丹丹[1](2019)在《校园社会工作介入“校漂族”困境之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就业不顺、考研、逃避现实压力等原因产生的"校漂族"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发展至今,在高校扩招、就业压力居高不下的状态下,校漂族的数量也是连年递增,由此而带来的高校管理压力、"校漂族"自身发展困境及附带而来的其他负面影响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但是作为主角的"校漂族"自身也经历着一系列的精神压力,如何舒缓各方面矛盾,使"校漂族"顺利升学或融入社会,继续成长,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校园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分支,服务于广大学生群体,拥有专业的知识与技术能力,能为"校漂族"顺利走出困境、健康成长提供更为合理而全面的支持与帮助。(本文来源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齐慧岩[2](2019)在《考研校漂族的抗逆力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抗逆力的过程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对考研校漂族所面对的风险压力、环境背景、个体抗逆特质以及抗逆结果的具体分析,探讨考研校漂族面对校漂逆境中的压力与挑战如何发展良好,自身和所处环境中有哪些资源可以开发和利用,以及考研校漂族的抗逆力如何运作。通过对6名正在校漂和2名有过考研校漂经历的毕业生的质性研究得出研究结果:现实的压力与挑战刺激了抗逆力的启动,家人等亲密关系的支持与学校的包容性对风险和压力应对提供了有效缓冲,精神和行动架构起考研校漂族抗逆力的运作过程,抗逆重组的结果则会强化抗逆过程和重塑抗逆特质;研究发现:一、考研校漂族个体与环境的积极互动是自身抗逆特质发挥免疫作用的过程。考研理想和信念是其抗逆力运作最重要的保护机制,主动应对的行为方式是其抗逆力运作的反应机制,自信乐观的认知风格是其抗逆力运作的调节机制,坚持自律的意志品质是其抗逆力运作的挑战机制,锻炼健康的身体体质是其抗逆力运作的保障机制。二、精神和行动能够激发主体意识,促使个体启动和协调内外部优势和资源,是考研校漂族成功适应和应对校漂的关键力量。叁、考研校漂族抗逆重组的结果重塑了个体的抗逆特质,成功适应校漂逆境的个体呈现了积极正向的抗逆特质重构。研究启示我们针对考研校漂族抗逆力的提升策略可以从提升精神和行动的力量两方面提出建议,一是对考研校漂族自我效能提升为核心的提升策略,重在提高考研校漂族自信、自我意识及自控力;二是对考研校漂族外部环境中保护资源的培育,可从家庭、学校、同伴类系统入手,强化学校功能及扩大教育的资源利用,塑造学校积极教育环境,并注重网络服务平台的构建。(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期刊2019-06-03)

张文台[3](2019)在《浅析当代“校漂族”思想现状和存在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2018年就业人数增加约820万,随着学校人数扩招校园"校漂族"的人数也急剧上升,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青年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大学生选择留在学校周边继续深造或者依附学校资源不想离开。如何解决好大学生这样的问题,如何让"校漂族"摆脱困境,是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也能使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对大学生校漂生存现状进行专题调研,通过本论文的调查研究,旨在找出在经济快速发展下校漂的大学生所面临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06期)

江立华,何毅[4](2018)在《群体转换与校漂族的社会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参照群体的理论视角,研究校漂族角色期望中参照群体的转换和在此影响下社会认同的变化和困扰,力图揭示出"校漂"行为选择背后的个体成因和认同危机中的能动策略。选择"校漂"是因为在与隶属群体成员跨阶层比较中,他们习得的公平正义价值观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陷入认同危机,他们以潜在的非隶属群体为参照取向,通过扮演学生角色实现预期社会化。"边际人"的身份在学校出现了认同的模糊化危机,此时他们转向寻求内群体的情感认同,并以理想认同来补偿情感认同的内卷化和疏离化困境。校漂族主体性的社会认同在校漂前后实质上经历了一个由断裂走向重构的过程,其中,参照群体的转换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中介机制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当代青年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闫文杰[5](2018)在《“校漂族”群体对高校稳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变革转型的过程既是发展的机遇,也是各种问题的多发期。教育居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地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接受教育的聚集地,其教育模式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的毕业就业政策也由“包分配”向“双向选择”调整。大众教育的普及导致高校应届毕业人数失业率骤然增加,促使校园周边产生了一类特殊群体——“校漂族”。目前,这个群体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同时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客观现实。本文通过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内容分析法,依据校漂族的类型和特点以及对高校稳定的影响和原因,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出发,社会、政府、高校、家庭和校漂族自身的角度给予支持力度,使他们尽早的结束“校漂”,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双重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6)

王俊飞[6](2018)在《河南地方高校“校漂族”社会融入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校漂族的存在是河南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毕业生选择毕业之后仍然留在高校,在一些高校看来形成了对高校教育资源的挤占,降低了在校学生对资源的使用效能,从而一部分高校采取的是排斥校漂族的措施。实际上校漂族的存在确实加大了高校教育管理的难度,如何引导校漂族顺利实现再次社会融入是摆在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要课题。(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8年02期)

郑倩文,刘文娟,李诗雨[7](2017)在《社会排斥与“校漂族”群体社会融入现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校漂族"群体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它的日益壮大与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不完善的教育机制以及自身的原因等息息相关,具体则可从生存根基、家庭支持、心理状态和社会支持等角度来呈现其艰难的社会融入现状与所遭受的社会排斥现象。据此,可从外部建设和内部改造两个方面着手加以解决。(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7年11期)

闫文杰,毛晓红[8](2016)在《“校漂族”对高校稳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逐年增长,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徘徊在社会与学校推拉之间的"校漂族"逐渐成为一种亚文化现象。"校漂族"作为一个流动性很大的群体,对高校管理和稳定带来严峻挑战。本文分析了校漂族的种类及其产生的原因,深入探讨了其对高校稳定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黄华锋,刘燕清[9](2016)在《“校漂族”对高校安全管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作为"校漂族"的直接培养主体和依附对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本文着重分析了"校漂族"的形成原因和类型,以及对高校安全管理的影响,进而提出了高校在解决"校漂族"问题方面相应的应对策略。(本文来源于《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王雪[10](2016)在《吉林市“校漂族”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的趋势,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及时就业俨然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当一些毕业生无法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就会"漂"在学校周围,成为"校漂族"。随着其人数的逐渐增多,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综合问题。基于对吉林市几所高校附近"校漂族"的调查研究,试了解分析其目前的生存现状,并结合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影响最终提出了有建设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吉林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校漂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以抗逆力的过程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对考研校漂族所面对的风险压力、环境背景、个体抗逆特质以及抗逆结果的具体分析,探讨考研校漂族面对校漂逆境中的压力与挑战如何发展良好,自身和所处环境中有哪些资源可以开发和利用,以及考研校漂族的抗逆力如何运作。通过对6名正在校漂和2名有过考研校漂经历的毕业生的质性研究得出研究结果:现实的压力与挑战刺激了抗逆力的启动,家人等亲密关系的支持与学校的包容性对风险和压力应对提供了有效缓冲,精神和行动架构起考研校漂族抗逆力的运作过程,抗逆重组的结果则会强化抗逆过程和重塑抗逆特质;研究发现:一、考研校漂族个体与环境的积极互动是自身抗逆特质发挥免疫作用的过程。考研理想和信念是其抗逆力运作最重要的保护机制,主动应对的行为方式是其抗逆力运作的反应机制,自信乐观的认知风格是其抗逆力运作的调节机制,坚持自律的意志品质是其抗逆力运作的挑战机制,锻炼健康的身体体质是其抗逆力运作的保障机制。二、精神和行动能够激发主体意识,促使个体启动和协调内外部优势和资源,是考研校漂族成功适应和应对校漂的关键力量。叁、考研校漂族抗逆重组的结果重塑了个体的抗逆特质,成功适应校漂逆境的个体呈现了积极正向的抗逆特质重构。研究启示我们针对考研校漂族抗逆力的提升策略可以从提升精神和行动的力量两方面提出建议,一是对考研校漂族自我效能提升为核心的提升策略,重在提高考研校漂族自信、自我意识及自控力;二是对考研校漂族外部环境中保护资源的培育,可从家庭、学校、同伴类系统入手,强化学校功能及扩大教育的资源利用,塑造学校积极教育环境,并注重网络服务平台的构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校漂族论文参考文献

[1].程丹丹.校园社会工作介入“校漂族”困境之思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2].齐慧岩.考研校漂族的抗逆力过程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9

[3].张文台.浅析当代“校漂族”思想现状和存在问题[J].山西青年.2019

[4].江立华,何毅.群体转换与校漂族的社会认同[J].当代青年研究.2018

[5].闫文杰.“校漂族”群体对高校稳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D].西南科技大学.2018

[6].王俊飞.河南地方高校“校漂族”社会融入实证研究[J].社科纵横.2018

[7].郑倩文,刘文娟,李诗雨.社会排斥与“校漂族”群体社会融入现状研究[J].山西青年.2017

[8].闫文杰,毛晓红.“校漂族”对高校稳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9].黄华锋,刘燕清.“校漂族”对高校安全管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10].王雪.吉林市“校漂族”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

标签:;  ;  ;  

校漂族论文-程丹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