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高频彩超检查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门翠伟[1](2022)在《颈动脉彩超在2型糖尿病颈动脉病变检测中的临床价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在2型糖尿病颈动脉病变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2型糖尿病组,同期100例行颈动脉检查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组。两组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血管壁内-中膜厚度、颈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2型糖尿病组患者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颈总动脉(CCA)血管壁内-中膜厚度分别为(1.29±0.25)、(0.94±0.17)、(1.41±0.22)mm,均明显高于健康组的(0.85±0.09)、(0.73±0.15)、(0.96±0.11)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组患者颈总动脉阻力指数(RI)(0.79±0.10)、颈内动脉RI(0.74±0.09)高于健康组的(0.68±0.08)、(0.63±0.08),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SPV)(66.74±12.34)、(34.87±13.22)cm/s低于健康组的(95.44±16.15)、(69.44±15.14)c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颈动脉彩超检查,可帮助临床医生明确颈动脉是否狭窄及狭窄程度,准确反映患者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有助于脑血管意外的早期诊断,为临床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
黄族贵[2](2021)在《动脉硬化对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动脉硬化对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影响,旨在为临床治疗糖尿病患者提供相应的经验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1 462例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是否合并冠心病及是否合并脑梗死分为四组,分别为冠心病组、无冠心病组、脑梗死组、无脑梗死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并根据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1~4级。观察比较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数据及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与动脉硬化分级数据,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动脉硬化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值比。结果:冠心病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无冠心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无脑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项目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的患者及脑梗死组的患者多分布于3级、4级,高于同组内无冠心病组的患者及无脑梗死组的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分级、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的3级、4级患者的比例更高(P<0.05);以是否有冠心病为因变量,调整患者的年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等数据,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颈动脉粥样硬化(1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分级(1级)相比较,3级、4级的冠心病、脑梗死患者的患病风险均有所增加;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分级的不断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逐渐增加(P趋势<0.01)。结论:采用动脉彩超检测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或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具有相应的简便性;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不断加深,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逐渐增加。
铁涛[3](2021)在《脑白质高信号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究WMH的发病机制,为预防WMH的发生和延缓其进展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就诊,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中存在WMH,完善颈部血管彩超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441例。按照是否合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或腔隙性梗死,依次分为单纯WMH组、腔隙性梗死伴WMH组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伴WMH组。依据Fazekas分级标准对WMH严重程度分为1、2和3级。按照分成的三个组将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研究WMH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他临床危险因素的关系。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2.0软件,做图使用Microsoft Word和SPSS22.0软件。结果:第一部分:1.共纳入单纯WMH患者53例,不同严重程度的WMH在年龄和高血压史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WMH严重程度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CIMT)、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窄等指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中,WMH严重程度仅与右侧CIMT分类呈正相关(P<0.05)。第二部分:1.纳入腔隙性梗死伴WMH患者137例,不同程度WMH在年龄、高血压史、平均血小板体积、高密度脂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WMH严重程度在双侧颈动脉混合回声斑块总数、颈动脉狭窄个数、颈动脉狭窄程度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史、平均血小板体积、高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对WMH严重程度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OR=1.056,95%CI 1.010-1.105,P<0.05;OR=2.700,95%CI 1.090-6.689,P<0.05;OR=1.479,95%CI 1.086-2.014,P<0.05;OR=0.080,95%CI 0.025-0.257,P=0.000;OR=1.051,95%CI 1.021-1.082,P=0.001),与无颈动脉狭窄相比,存在1个颈动脉狭窄时,其对WMH严重程度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OR=3.701,95%CI 1.027-13.333,P<0.05);4.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中,WMH严重程度与双侧颈动脉混合回声斑块总数、颈动脉狭窄个数和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01,P=0.000,P=0.000)。第三部分:1.纳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伴WMH患者251例,三组间在年龄、高血压史、脑卒中史、平均血小板体积、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WMH严重程度在左侧CIMT分类、双侧颈动脉混合回声斑块总数、颈动脉狭窄个数、颈动脉狭窄程度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史、缺血性脑卒中史、平均血小板体积、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对WMH严重程度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OR=1.057,95%CI1.027-1.088,P=0.000;OR=2.020,95%CI 1.046-3.901,P<0.05;OR=2.259,95%CI1.233-4.140,P<0.05;OR=1.448,95%CI 1.189-1.763,P=0.000;OR=0.025,95%CI0.008-0.079,P=0.000;OR=1.425,95%CI 1.051-1.934,P<0.05;OR=0.627,95%CI0.437-0.898,P<0.05),与双侧颈动脉无混合回声斑块相比,双侧颈动脉有1个混合回声斑块时,其对WMH严重程度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OR=3.709,95%CI1.738-7.913,P=0.001);4.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中,WMH严重程度与左侧CIMT数值、左侧CIMT分类、双侧颈动脉混合回声斑块总数、颈动脉狭窄个数和颈动脉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P<0.05,P=0.000,P=0.000,P=0.000)。结论:年龄与高血压为WMH的重要危险因素。WMH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部分指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腔隙性梗死伴WMH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伴WMH患者中,可分别发现颈动脉狭窄个数与颈动脉混合回声斑块总数对WMH严重程度有影响,但未来仍需更多研究去证明。
蒋俊兰[4](2021)在《糖化血红蛋白变异指数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风险的评估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其糖化血红蛋白变异指数(Hemoglobin Glycation Index,HGI)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2017年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合肥市滨湖医院两个院区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病例,收集其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尿病家族史、吸烟及饮酒史,高血压病史、脂肪肝病史、冠心病史、脑血管病史、足溃疡病史,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lc,HbA1c)、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空腹C肽(fasting C peptide,FCP)、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血肌酐(serum creatmne,SCr)、尿酸(uric acid,UA)、血红蛋白(hemoglobin,Hb),颈动脉及双下肢动脉彩超、头颅CT/MRI、冠状动脉CTA、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结果,并将上述信息经由Epidata软件录入后,导出至Excel表格,剔除信息不完整的病例,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1747例病例,计算HGI值,按HGI值得高低分为低HGI、中HGI、高HGI三组(三分法),使用SPSS 26.0软件分析三组间动脉血管病变发生率的差异,并评估HGI水平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的关系。结果:1、三组间研究对象临床特征比较:(1)三组患者的年龄,病程,BMI,SBP,DBP,FPG,HbA1c,UA,TG和LDL-C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低HGI组相比,中HGI组的病程,SBP,FPG,HbA1c和LDL-C高于低HGI组,而TG和UA均低于低HGI组;高HGI组的年龄,FPG,HbA1c和LDL-C高于低HGI组,而BMI低于低HGI组。上述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3)与中HGI组相比,高HGI组的年龄和HbA1c高于中HGI组,而病程,BMI,TG,UA,SBP,DBP低于前者,该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血管病变检出情况:(1)随着HGI组别的增加,颈动脉病变,下肢血管病变和总大血管病变的检出率也显着增加,这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高HGI组的颈动脉病变,下肢血管病变和总大血管病变的检出率均高于低HGI组;颈动脉病变和总大血管病变的检出率,高HGI组高于中HGI组,这种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3)三组间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检出率,在3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别(P>0.05)。3、以是否发生T2DM大血管病变为因变量,以HGI、性别(男性为1,女性为0)、年龄、病程、BMI、SBP、DBP、HbA1c、UA、TG、TC、LDL-C、HDL-C、脂肪肝为自变量,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1)年龄(OR=1.047,P=0.002),BMI(OR=1.109,P=0.036),病程(OR=1.006,P=0.001)是T2DM患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2)年龄(OR=1.072,P﹤0.001),尿酸(OR=1.003,P=0.045)是T2DM患者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HDL-C(OR=0.400,P=0.022)是保护性因素。(3)HGI(OR=1.130,P=0.035),女性(OR=0.546,P﹤0.001),年龄(OR=1.089,P﹤0.001),病程(OR=1.003,P=0.001)是T2DM患者颈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4)HGI(OR=1.133,P=0.039),女性(OR=0.352,P﹤0.001),年龄(OR=1.091,P﹤0.001),病程(OR=1.002,P=0.015),DBP(OR=1.014,P=0.017),TG(OR=1.206,P=0.037)是T2DM患者LEAD的危险因素,而BMI(OR=0.950,P=0.008)是保护性因素。(5)HGI(OR=1.339,P﹤0.001),女性(OR=0.326,P﹤0.001),年龄(OR=1.107,P﹤0.001),病程(OR=1.004,P=0.002)是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而BMI(OR=0.953,P=0.026)是保护性因素。4、以HGI三分位组别的形式与大血管病变情况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低HGI组为参考组,调整了性别、年龄、病程、BMI的影响后,结果显示中HGI组、高HGI组的风险分别是低HGI组的1.54倍(OR=1.540,P=0.004)、2.036倍(OR=2.036,P﹤0.001)。结论:HGI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病变、下肢动脉病变及大血管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HGI可能对于大血管病变的发生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刘晓洁[5](2020)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变异与颈动脉易损斑块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探寻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变异对比长期高血糖与颈动脉易损斑块以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研究方法1.第一部分研究纳入了 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安徽省立医院老年科住院及门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538例。患者在入组前的一年内每个季度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至少每个月检测一次空腹血糖(FPG)、一次早餐后2小时血糖(2hPPG),共获取12次以上FPG、2hPPG值及4次HbA1c值。长期血糖水平用空腹血糖的平均值(M-FPG)、餐后2小时血糖的平均值(M-2hPPG)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平均值(M-HbA1c)来评估。长期血糖变异采用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V-FPG)、餐后2小时血糖变异系数(CV-2hPPG)、糖化血红蛋白变异系数(CV-HbA1c)来评估。变异系数(CV):=标准差/均数×100%。应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斑块,计算斑块易损分值并分组,易损分值>4分为易损斑块组(149例),易损分值≤4分为稳定斑块组(389例)。实验室检测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胆固醇(TC)、尿酸(UA)等值,测量身高、体重及血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史等临床资料。所有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探讨血糖参数及其他临床参数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2.第一部分研究的全部患者,每3个月电话随访一次,随访时长最短1年,最长5年。记录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将最终患者分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组和未发病组。将发病组与未发病组各参数进行比较分析,探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均经我院头颅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明确。结果1.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组的血糖参数:M-FPG、M-2hPPG、M-HbA1c、CV-FPG、CV-2hPPG、CV-HbA1c,均显着高于稳定斑块组(p 值<0.05)。其他参数:胰岛素应用比例、年龄、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病程、收缩压、LDL-C及UA也显着高于稳定斑块组(p值<0.05)。2.Pearson’s相关分析显示血糖参数:总体研究对象的M-FPG(r=0.206)、M-HbA1c(r=0.231)、M-2hPPG(r=0.236)、CV-FPG(r=0.054)、CV-2hPPG(r=0.067)、CV-HbA1c(r=0.298)与斑块易损分值呈正相关(p值<0.05),其中CV-HbA1c相关性最强,CV-FPG、CV-2hPPG相关性较弱。其他参数:UA(r=0.201)、LDL-C(r=0.194)、TC(r=0.097)、年龄(r=0.091)、.糖尿病病程(r=0.077)、收缩压(r=0.071)、HDL-C(r=0.059)与斑块易损分值均有相关性(p 值<0.05)。BMI(r=0.029)、TG(r=0.013)、DBP(r=-0.009)与斑块易损分值无相关性(p值>0.05)。3.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校正血脂、年龄、吸烟、尿酸、高血压等其他临床因素,CV-HbA1c(β=0.219,t=13.009,p=0.000)、M-2hPPG(β=0.178,t=7.438,p=0.000)>M-FPG(β=0.169,t=4.856,p=0.000)>M-HbA1c(β=0.200,t=5.766,p=0.000)是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CV-HbA1c相关性依旧最强。CV-FPG(β=0.029,t=1.001,p=0.192)和 CV-2hPPG(β=0.073,t=1.105,p=0.072)不是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还显示LDH(β=0.187,t=6.007,p=0.000)、年龄(β=0.096,t=2.009,p=0.013)、高血压(β=0.141,t=5.698,p=0.001)、UA(β=0.112,t=2.799,p=0.015)也是易损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4.将总体研究对象按照CV-HbA1c水平进行三分位数分组(T1组、T2组和T3组),易损斑块的发病率从T1组(19.7%)、T2组(28.1%)至T3组(35.2%)逐渐增加。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三组易损斑块的发病风险,逐步校正其他临床因素,以T1组为参照进行对比,T2组发病风险OR:1.39(95%CI:1.18-1.66);T3 组发病风险 OR:1.70(95%CI:1.27-2.38),发病风险逐渐升高(p fortrend<0.001)。5.第二部分研究最终失访69例,死亡8例,461例患者被纳入最后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31例,其中后循环梗死11例,前循环梗死20例。发病组 M-FPG、M-HbA1c、M-2hPPG、CV-FPG、CV-HbA1c显着高于未发病组(p<0.05)。将461例患者按照CV-HBA1c值进行三分位数分组(T1组,T2组和T3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从T1组(5.4%)、T2组(6.6%)至T3组(8.8%)逐渐增加。结论1.长期糖化血红蛋白变异系数CV-HbA1c、长期空腹高血糖M-FPG、长期餐后高血糖M-2hPPG、长期高糖化血红蛋白M-HbA1c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2.低密度脂蛋白LDL、年龄、高血压、尿酸UA也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3.长期糖化血红蛋白变异系数CV-HbA1c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相关性高于长期高血糖(M-FPG、M-2hPPG、M-HbA1c)。4.长期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V-FPG、长期餐后血糖变异系数CV-2hPPG与颈动脉斑块易损分值存在线性相关,但不是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5.长期糖化血红蛋白变异系数CV-HbA1c可预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发病风险。意义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老年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达20%以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会导致身体致残、认知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学者发现糖尿病患者随着血糖达标率上升,并发症发病率未同步下降。研究显示血糖变异与并发症密切相关。短期血糖变异造成2型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升高已得到多个研究证实。血糖变异长期存在,相关研究所得结论并不完全一致。长期血糖变异尚无确定的评估指标,长期血糖变异和长期高血糖对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尚不得知。相对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易损斑块被认为更易导致心脑血管终点事件,颈动脉病变已成为研究大血管病变的窗口。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衰老、多种慢病共存、药物应用繁杂等因素易致血糖变异幅度增大,而老年人群对血糖变异感知能力也较弱。过于强调控制血糖变异,可能会导致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应用过度,低血糖风险增高。深入了解长期血糖变异与老年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有助于此类特殊人群获得更为合理、精准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最终减少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产生和进展。
沈婷婷[6](2020)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诊断老年人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技术诊断老年人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老年人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40例为观察组, 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 分别经彩超检查, 比较两组彩超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闭塞、狭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胫后动脉内径[(1.85±0.11)mm]、足背动脉的内径[(1.70±0.15)mm], 均小于对照组的(2.22±0.13)mm、(1.94±0.15)mm(t=13.741、7.155, 均P<0.05);观察组胫后动、足背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别为(0.56±0.24)mm、(0.36±0.11)mm, 均厚于对照组的(0.36±0.13)mm、(0.22±0.17)mm(t=55.337、4.373, 均P<0.05);两组股动脉与腘动脉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内膜-中层厚度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以及足背动脉阻力指数分别为(0.84±0.15)、(0.88±0.11)、(0.93±0.17)、(1.01±0.22), 均大于对照组的(0.65±0.10)、(0.65±0.10)、(0.70±0.13)、(0.74±0.15)(t=6.666、9.785、5.300、6.413, 均P<0.05)。观察组下肢动脉明显狭窄(27.50%)、闭塞(10.0%)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的7.50%、0.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4、4.21, 均P<0.05)。结论老年人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经彩超检查可明确病变, 诊断价值显着, 值得应用推广。
冷玉琳[7](2020)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的文献及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降维升阶”的证候学研究思想指导下,探索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归纳总结疾病发生发展病机转化的关键证候要素,为临床辨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采用数据挖掘研究方法,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文献进行检索,提取中医四诊资料、证候要素、证候要素靶位等信息,进行数据规范化及统计分析,总结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2、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在5个研究中心纳入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325例,及糖尿病本病期患者120例,采集其一般资料、四诊资料、颈动脉及下肢血管彩超、实验室检查(TC、TG、LDL-C、HDL-C、Cys-C、Hcy)等信息,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辨证,运用描述性分析、Spearman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探索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不同病程阶段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结果:1、文献研究:(1)纳入2型糖尿病本病期文献287篇,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文献48篇,2型糖尿病本病期高频症状前十位依次是:口渴、乏力、多饮、多尿、尿频、大便秘结、多食易饥、腰膝酸软、咽干、少气懒言;大血管病变期高频症状前十位依次是:肢体疼痛、乏力、口渴、心悸、头晕、肢体麻木、大便秘结、小便短黄、畏寒肢冷、咽干。(2)2型糖尿病本病期高频证候要素前四位依次是:阴虚、气虚、实热、痰湿;大血管病变期高频证候要素前四位依次是:阴虚、血瘀、气虚、痰湿。(3)2型糖尿病本病期高频证候要素靶位前三位依次是:肾、脾、胃;大血管病变期高频证候要素靶位前三位依次是:脉、脾、肾。2、临床研究:(1)一般资料:2型糖尿病本病组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组间性别、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血管病变组平均年龄、糖尿病病程高于本病组(p<0.01)。对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分级后比较,随着年龄、病程增加,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严重程度逐渐增加(p<0.05)。(2)中医症状分析:本病组患者高频症状前十位依次是:口渴、尿频、多饮、多尿、腰膝酸软、体重减轻、乏力、健忘、多梦、多食易饥;大血管病变组患者高频症状前十位依次是:乏力、健忘、腰膝酸软、尿频、多梦、多饮、小便短黄、尿浊、失眠、口渴。(3)中医证候要素分析:(1)BMI、病程在各证候要素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平均年龄最高(p<0.05);实热证与阴虚证的性别分布差异有(p<0.05);(2)两组高频证候要素前两位均为气虚证、阴虚证,出现频率大于50%;痰湿证、血瘀证在大血管病变组的分布明显高于本病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3)进一步比较不同血管病变程度分级的证候要素分布,气虚证、阴虚证、痰湿证、血瘀证、实热证在各级间分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阳虚证、血虚证、气滞证、实寒证在各级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证、阴虚证在0级~Ⅲ级中均为高频证候要素,痰湿证随疾病进展从0级~Ⅳ级频率依次增加,血瘀证频率整体呈上升趋势。(4)临床指标分析:(1)TC、HDL-C在不同血管病变程度分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L-C、TG、Cys-C、Hcy在不同分级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ys-C、Hcy随病情加重逐渐升高。(2)将证候要素与一般资料、临床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痰湿证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病、分级及Hcy水平具有相关性,血瘀证与患者年龄、病程及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病、病情分级具有相关性,实热证与男性性别具有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管损伤程度风险证候要素,痰湿证、血瘀证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的中医证候要素风险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进展并发大血管病变的过程中,气虚、阴虚是贯穿疾病始终的主要病机;疾病早期痰湿、血瘀之象已伏匿孳生,随着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邪势鸱张,症状繁复,进行性损伤血管,痰湿、瘀血是大血管病变进程中的关键病理要素。临证应根据疾病进程中正邪强盛、邪气性质准确辨识、动态防治,进行扶正、驱邪序贯治疗,达到保护大血管的作用。
白晓路[8](2020)在《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使用便利抽样,将临床客观检查指标与主观量表相结合,评估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明确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为TIA患者个体化的二级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和证据支持。方法本研究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在2018年11月-2019年10月期间,通过对河南省某市2所综合三级甲等医院以TIA为入院诊断且住院>1周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和问卷调查的收集,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相关危险因素、ABCD2评分和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II,通过临床客观资料与主观量表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影响因素。通过使用Epidata3.1来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描述性分析使用均数?标准差(???s)和构成比(%)体现;组间相比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2检验及秩和检验等单因素分析方法,多因素分析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现状本研究共纳入231例以TIA为入院诊断的研究对象,年龄处于30-8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0?10.9岁,男性137例(59.3%),女性94例(40.7%),大多数研究对象已婚(71.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41.1%),家庭人均收入>3000元(57.6%)。研究对象的疾病相关特征显示: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家族史的比例分别为55.0%、57.6%、65.8%和51.9%;且不吸烟和不喝酒的患者所占比例为70.6%和75.3%;TIA的临床表现多为不伴无力的言语障碍(43.7%)、1个小时内缓解(43.7%)的概率相对较高。2.研究对象的ABCD2评分现况将年龄、血压、TIA临床表现、TIA持续时间和糖尿病5个因素进行综合评分后,近二分之一的研究对象(48.1%)处于ABCD2评分量表的低危评分范围。3.研究对象的健康行为水平研究对象的健康行为得分为93.01±11.41分,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对照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每个条目评分标准,研究对象日常健康行为的频率处在“从不”和“有时”之间。健康行为的6个维度中单个条目显示:得分较高的维度是营养(1.89±0.48)和健康责任(1.80±0.50);运动锻炼、压力应对和自我实现维度得分相对较低,分别是(1.79±0.46、1.77±0.39、1.68±0.43)。4.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在本研究中,以1周为观察结点,根据影像学MRI检查有无责任梗死灶发现:168例研究对象没有进展为脑梗死,63例研究对象进展为脑梗死,231例研究对象在首次发病1周后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是27.2%。5.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单因素分析TIA组和脑梗死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文化程度、家庭收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TIA临床表现、TIA持续时间、颈动脉斑块、LDL-C、TC、ABCD2评分、人际关系、健康责任、压力应对、运动锻炼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统计学差异(P<0.05)。6.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入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家族史、ABCD2评分、BMI、文化程度、人际关系、健康责任和运动锻炼是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1.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发生率为27.2%,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评估和防治工作在临床上需要被高度重视。2.有家族史、肥胖和ABCD2中的高危组评分是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3.大专及以上的文化程度、有较好的人际关系、较高的健康责任以及较好的运动锻炼是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保护性因素。
蔡爱华[9](2020)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栓弹力图(TEG)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m,TEG)参数中的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R)、血凝块形成时间(Kinetics,K)、最大振幅(Maximum amplitude,MA)、血凝块形成速率(Blood clot formation rate,Angle)、凝血指数(Coagulation index,CI)之间的相关性。探索中医证型的规律,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辨证积累经验,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防治提供更多临床依据。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40例,由2名副主任或以上级别中医师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其中,心肾阴虚证、阴寒凝滞证、阳气虚衰证收集到的例数较少,不纳入统计分析,故最终统计人数236例。分别行生化全套、颈动脉血管彩超检查、血栓弹力图检测,制作统一的调查表并记录颈动脉IMT、TEG各参数以及各项血脂指标。结果1.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气虚血瘀证(27.9%)>心血瘀阻证(22.9%)>痰阻心脉证(20.8%)>气阴两虚证(15.3%)>气滞血瘀证(13.1%);中医证型在性别分布上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男性患者居多,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女性患者居多。2.在年龄分布上,气滞血瘀证、痰阻心脉证分别与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40-50岁以气滞血瘀证多见,50-60岁以痰阻心脉证多见,随着年龄的增加,中医证型趋向于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及气阴两虚证。3.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常伴吸烟史、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各中医证型在这些病史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4.痰阻心脉证BMI水平显着高于其它中医证型(P<0.01),BMI从高到低依次为:痰阻心脉证>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5.TC、TG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的分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LDL-C、HDL-C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痰阻心脉证TC、TG、LDL-C水平高于其它中医证型,气阴两虚证TC、TG水平最低。6.23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颈动脉IMT正常者41例,占17.4%,增厚及斑块形成者195例,占82.6%;心血瘀阻证颈动脉IMT水平显着高于其它中医证型(P<0.01),气阴两虚证颈动脉IMT水平最低。7.TEG中的R值、K值、MA值、Angle值、CI值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中的分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心血瘀阻证的R值、K值最低,MA值、Angle值、CI值水平最高,痰阻心脉证Angle值、CI值最低。8.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颈动脉IMT与TEG中的R值、K值呈负相关(r=-0.46,P<0.01,r=-0.782,P<0.01);颈动脉IMT与TEG中的MA值、Angle值、CI值呈正相关(r=0.631,P<0.01,r=0.668,P<0.01,r=0.269,P<0.01)。9.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GRACE评分以中危阻和高危组多见,气滞血瘀证GRACE评分最低,随着GRACE评分的升高,中医证型向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演化。结论1.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以气虚血瘀证为首。2.心血瘀阻证颈动脉IMT水平最高,R值、K值最低,颈动脉IMT增厚,R值、K值降低可以作为心血瘀阻证中医辨证的参考指标之一。3.痰阻心脉证BMI水平最高,TC、TG、LDL-C水平显着高于其它中医证型,BMI、TC、TG、LDL-C水平升高可以作为痰阻心脉证中医辨证的参考指标之一。4.气阴两虚证颈动脉IMT、BMI、TC、TG水平最低,颈动脉IMT、BMI、TC、TG水平降低可作为气阴两虚证中医辨证的参考指标之一。5.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颈动脉IMT与TEG中的R值、K值呈负相关,与MA值、Angle值、CI值呈正相关。6.心血瘀阻证GRACE危险评分最高,是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最危险的中医证型,在临床中应予重视。
陈彦伊[10](2020)在《高分辨磁共振MATCH序列与常规序列诊断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比较高分辨磁共振MATCH序列与常规序列诊断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负荷、成分及易损性的差异,研究高分辨磁共振MATCH序列对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2.通过探讨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易损性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预防和治疗颈动脉易损斑块提供参考依据。3.通过高分辨磁共振常规序列分析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斑块负荷、成分及易损性的规律,为颈动脉斑块中医证型客观化提供科学依据。4.通过高分辨磁共振常规序列观察不同干预条件下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患者斑块负荷、成分、易损性及Crouse积分变化,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1.搜集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及体检中心经颈动脉血管彩超证实存在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患者64例。采用西门子Prisma3.0T磁共振和颈动脉专用8通道线圈对患者进行扫描。扫描序列包括高分辨磁共振MATCH序列及常规序列T1WI、T2WI、PDWI、3D-TOF以及T1WI增强。扫描范围以颈动脉分叉为中心上下3cm,且各序列均以轴位扫描为主。用VesselMass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和测量。对比磁共振MATCH序列与常规序列所检测的颈动脉斑块负荷指标(斑块体积、最大管壁厚度、管壁面积、管腔面积、标准化管壁指数)、斑块成分(出血、钙化、脂质坏死核心)以及斑块易损性。2.根据64例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患者斑块是否易损划分为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同时,搜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重、BMI指数)、个人史(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史(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史)以及血液生化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以及空腹血糖)。先采用单变量分析法比较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临床指标的差异,然后将单变量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临床指标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颈动脉易损斑块有关的临床指标。3.64例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患者的图像用VesselMass软件进行后处理和测量。同时,采集所有患者中医临床信息,根据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诊断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包括痰瘀互结证、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以及气虚血瘀证四种中医证型。分析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斑块负荷指标(斑块体积、最大管壁厚度、管壁面积、管腔面积、标准化管壁指数)、斑块成分(出血、钙化、脂质坏死核心)、斑块强化情况及斑块易损性的差异。4.搜集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及体检中心经颈动脉血管彩超证实存在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患者34例。随访患者半年,根据患者是否服用降脂药物阿托伐他汀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天,对照组患者未服用任何降脂药物,干预时间半年。分别于干预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高分辨磁共振常规序列(T1WI、T2WI、PDWI、3D-TOF、T1WI+C)扫描。用VesselMass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和测量。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负荷(斑块体积、最大管壁厚度、管壁面积、管腔面积、标准化管壁指数)、斑块成分(出血、钙化、脂质坏死核心)、斑块易损性及斑块Crouse积分的变化。结果:1.MATCH序列与常规T1WI+C序列检测的斑块体积、最大管壁厚度、管壁面积及标准化管壁指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检测的管腔面积有显着性差异(P<0.05)。MATCH序列与常规序列检测斑块成分及易损性结果一致,在斑块内出血和钙化方面具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1,P<0.01;Kappa=0.97,P<0.01),在斑块内脂质坏死核心和斑块易损性方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705,P<0.01;Kappa=0.714,P<0.01)。2.易损斑块组有56个斑块,稳定斑块组有73个斑块。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脑卒中、吸烟、饮酒这五个临床指标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进一步做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易损斑块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吸烟有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颈动脉易损斑块呈正相关(B=1.238>0,OR=3.449>1),其中LDL-C>3.10mmol/L人群发生颈动脉易损斑块的风险是LDL-C<2.70mmol/L人群发生颈动脉易损斑块风险的3.449倍。吸烟与颈动脉易损斑块呈正相关(B=1.317>0,OR=3.731>1),其中吸烟人群发生颈动脉易损斑块的风险是不吸烟人群发生颈动脉易损斑块风险的3.731倍。3.64例颈动脉斑块患者中痰瘀互结证22例(34.4%,男19/女3),气滞血瘀证15例(23.4%,男9/女6),气阴两虚证15例(23.4%,男6/女9),气虚血瘀证12例(18.8%,男6/女6)。颈动脉斑块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构成比、年龄、BMI指数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性别比例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男性比例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患者(P<0.05)。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颈动脉斑块体积、最大管壁厚度、管壁面积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管腔面积和标准化管壁指数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患者颈动脉斑块体积、最大管壁厚度以及管壁面积均明显大于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及气虚血瘀证患者的斑块体积、最大管壁厚度及管壁面积(P<0.05),气滞血瘀证患者颈动脉斑块体积明显大于气虚血瘀证患者的斑块体积(P<0.05)。不同中医证型患者颈动脉斑块钙化发生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气滞血瘀证患者斑块内钙化发生率明显高于痰瘀互结证和气虚血瘀证患者斑块钙化发生率(P<0.05)。不同中医证型患者颈动脉斑块脂质坏死核心发生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患者斑块内脂质坏死核心发生率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患者斑块脂质坏死核心发生率(P<0.05)。不同中医证型患者颈动脉斑块强化发生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患者颈动脉斑块强化发生率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和气虚血瘀证患者斑块强化发生率(P<0.05),气滞血瘀证患者颈动脉斑块强化发生率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和气虚血瘀证患者斑块强化发生率(P<0.05)。不同中医证型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和气虚血瘀证患者的易损斑块发生率(P<0.05),气滞血瘀证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和气虚血瘀证患者的易损斑块发生率(P<0.05)。4.治疗组患者16例,对照组患者18例。干预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斑块负荷各指标、斑块成分各指标、斑块易损性及Crouse积分方面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治疗组斑块体积和标准化管壁指数均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最大管壁厚度、管壁面积、管腔面积及斑块Crouse积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在干预前后自身斑块体积差值、最大管壁厚度差值、管壁面积差值、管腔面积差值、标准化管壁指数差值及斑块Crouse积分差值的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中治疗组干预前后的斑块体积差值、最大管壁厚度差值、管壁面积差值、管腔面积差值、标准化管壁指数差值及Crouse积分差值均小于对照组的相应指标(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斑块内出血构成比、钙化构成比、脂质坏死核心构成比及易损斑块构成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干预前比较,治疗组干预后颈动脉斑块内出血构成比、钙化构成比、脂质坏死核心构成比及易损斑块构成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干预后颈动脉斑块脂质坏死核心构成比和易损斑块构成比明显增大,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1.MATCH序列与常规序列检测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负荷、成分及易损性结果高度一致,且MATCH序列具有扫描时间短、诊断便捷的优势,是一种高效的临床影像学诊断方法。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吸烟是影响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随着吸烟的发生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的风险越高。3.痰瘀互结证患者颈动脉斑块负荷大、斑块内脂质坏死核心发生率高、新生血管和炎症反应明显且斑块稳定性差,气滞血瘀证患者颈动脉斑块体积大、斑块内钙化发生率高、新生血管和炎症反应明显且斑块稳定性差,而气阴两虚证和气虚血瘀证患者颈动脉斑块负荷小、斑块内出血、钙化、脂质坏死核心及强化发生率低且斑块稳定。因此,临床上应高度重视对痰瘀互结证和气滞血瘀证患者颈动脉斑块的防治。4.阿托伐他汀能够减轻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患者的斑块负荷,稳定斑块成分及控制斑块易损性。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患者无论有无脑卒中病史都应较早开始降脂治疗,防止颈动脉斑块的进一步发展。
二、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高频彩超检查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高频彩超检查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颈动脉彩超在2型糖尿病颈动脉病变检测中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颈动脉血管壁内-中膜厚度比较 |
2.2 两组颈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
3 讨论 |
(2)动脉硬化对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 |
1.2.2 颈动脉彩超检查及下肢动脉彩超检测: |
1.2.3 根据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1~4级[9]: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的比较: |
2.2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与动脉硬化分级比较: |
2.3 Logistic 回归分析动脉硬化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值比: |
3 讨论 |
(3)脑白质高信号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单纯WMH组中WMH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等临床特点的研究 |
2.1.1 资料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统计学方法 |
2.2 腔隙性梗死伴WMH组中WMH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等临床特点的研究 |
2.2.1 资料 |
2.2.2 研究方法 |
2.2.3 统计学方法 |
2.3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伴WMH组中WMH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等临床特点的研究 |
2.3.1 资料 |
2.3.2 研究方法 |
2.3.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单纯WMH患者中WMH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等临床特点关系的统计学分析 |
3.1.1 不同级别WMH的分布部位情况 |
3.1.2 不同级别WMH的一般资料情况 |
3.1.3 不同级别WMH的血清学指标情况 |
3.1.4 不同级别WMH的颈部血管彩超情况 |
3.1.5 组间两两比较 |
3.1.6 WMH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 |
3.2 腔隙性梗死伴WMH患者中WMH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等临床特点关系的统计学分析 |
3.2.1 不同级别WMH的分布部位情况 |
3.2.2 不同级别WMH的一般资料情况 |
3.2.3 不同级别WMH的血清学指标情况 |
3.2.4 不同级别WMH的颈部血管彩超情况 |
3.2.5 组间两两比较 |
3.2.6 WMH严重程度相关的危险因素分析 |
3.2.7 WMH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 |
3.3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伴WMH患者中WMH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等临床特点关系的统计学分析 |
3.3.1 不同级别WMH的分布部位情况 |
3.3.2 不同级别WMH的一般资料情况 |
3.3.3 不同级别WMH的血清学指标情况 |
3.3.4 不同级别WMH的颈部血管彩超情况 |
3.3.5 组间两两比较 |
3.3.6 WMH严重程度相关的危险因素分析 |
3.3.7 WMH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图 |
附表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糖化血红蛋白变异指数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风险的评估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糖化血红蛋白异常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5)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变异与颈动脉易损斑块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变异对比长期高血糖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长期血糖变异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综述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异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1 |
英文论文2 |
(7)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的文献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病率高,危害巨大 |
1.2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防控形势严峻,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疗效确切 |
1.3 证候要素研究是明确疾病证候特征规律、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要基础 |
1.4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证候研究面临的问题 |
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2.1 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的文献研究 |
2.2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
第一部分 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的文献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建立数据库 |
1.5 数据预处理 |
1.6 统计方法 |
1.7 研究流程图 |
2 研究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文献出版年计量分析 |
2.3 基于文献的中医症状分布情况分析 |
2.4 基于文献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分析 |
2.5 基于文献的中医证候要素靶位分布情况分析 |
第二部分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制定中医证候要素调查表 |
3.2 观察指标 |
3.3 样本量 |
3.4 建立数据库 |
3.5 数据预处理 |
3.6 统计方法 |
3.7 质量控制 |
3.8 伦理审查 |
3.9 技术路线图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
4.2 中医症状分布情况 |
4.3 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 |
4.4 中医证候要素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 |
4.5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疾病进展风险因子分析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识 |
2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识 |
3 证候要素研究是探讨疾病证候特征规律的清晰有效研究方法 |
3.1 证候是中医药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
3.2 证候要素方法体系在临床辨证和证候研究中的优势 |
4 本研究中临床研究的方案设计 |
4.1 多中心、横断面研究是明确慢性疾病证候规律的优势方法 |
4.2 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评价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有效手段 |
5 研究结果及意义 |
5.1 一般资料分析 |
5.2 中医症状分析 |
5.3 证候要素分布特征分析 |
5.4 临床指标分析 |
6 从证候要素分布特征探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证治规律 |
结论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证候临床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 中医证候要素调查表 |
附件二 临床研究伦理审查批件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8)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 |
1.2.1 TIA |
1.2.2 脑梗死 |
1.2.3 健康行为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1.2 样本量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工具 |
2.2.2 调查方法 |
2.2.3 统计分析方法 |
2.2.4 质量控制 |
2.2.5 伦理原则 |
2.3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与疾病相关资料 |
3.2 研究对象的ABCD2评分情况 |
3.3 研究对象的健康行为现状 |
3.4 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情况 |
3.5 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单因素分析 |
3.5.1 一般人口学资料 |
3.5.2 疾病相关资料 |
3.5.3 ABCD2评分 |
3.5.4 健康行为 |
3.6 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现状分析 |
4.2 一般人口学资料在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中的作用 |
4.2.1 文化程度 |
4.2.2 BMI |
4.2.3 其它一般人口学资料 |
4.3 疾病相关资料在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中的作用 |
4.3.1 家族史 |
4.3.2 疾病相关特征 |
4.3.3 生化彩超检查 |
4.4 ABCD2 评分在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中的作用 |
4.5 健康行为在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中的作用 |
4.5.1 人际关系 |
4.5.2 健康责任 |
4.5.3 运动锻炼 |
4.5.4 其它健康行为 |
4.6 本研究的创新、局限与展望 |
4.6.1 创新 |
4.6.2 局限 |
4.6.3 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TIA 进展为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情况 |
(9)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栓弹力图(TEG)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一般资料、病史采集 |
2.2 临床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3 质量控制 |
3.1 医务人员质量控制 |
3.2 研究对象质量控制 |
4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冠心病UA中医证型、性别分布规律 |
2 冠心病UA中医证型年龄、年龄分层情况 |
3 冠心病UA中医证型病史分布情况 |
4 冠心病UA中医证型体重指数(BMI)对比 |
5 冠心病UA中医证型各项血脂情况 |
6 冠心病UA中医证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情况 |
6.1 冠心病UA各中医证型颈动脉IMT对比 |
6.2 冠心病UA中医证型颈动脉IMT超声分级的情况 |
7 冠心病UA中医证型与血栓弹力图(TEG)各参数的关系 |
7.1 冠心病UA各中医证型R值对比 |
7.2 冠心病UA各中医证型K值对比 |
7.3 冠心病UA各中医证型MA值对比 |
7.4 冠心病UA各中医证型Angle值对比 |
7.5 冠心病UA各中医证型CI值对比 |
8 冠心病UA颈动脉IMT与 TEG各参数的关系 |
9 冠心病UA中医证型GRACE危险评分情况 |
讨论 |
1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西医认识 |
1.1 定义 |
1.2 发病机制 |
1.3 危险因素分析 |
2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UA的关系及研究进展 |
3 血栓弹力图(TEG)与UA的关系及研究进展 |
4 颈动脉IMT与 TEG参数的关系 |
5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中医认识 |
6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特点 |
7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与BMI及血脂的关系 |
8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与颈动脉IMT的关系 |
9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与TEG参数的关系 |
10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高分辨磁共振MATCH序列与常规序列诊断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
1.1.1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名 |
1.1.2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因病机 |
1.1.3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证型 |
1.1.4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治疗 |
1.2 动脉粥样硬化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1.2.1 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 |
1.2.2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 |
1.2.3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分型 |
1.2.4 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法 |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
1.3.1 磁共振成像 |
1.3.2 MATCH序列成像 |
1.3.3 超声 |
1.3.4 CT血管成像 |
1.3.5 DSA |
1.3.6 小结与展望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高分辨磁共振MATCH序列对颈动脉斑块负荷、成分及易损性的初步研究 |
2.1.1 研究背景 |
2.1.2 资料与方法 |
2.1.3 结果 |
2.1.4 讨论 |
2.1.5 小结 |
2.2 颈动脉斑块易损性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2.2.1 研究背景 |
2.2.2 资料与方法 |
2.2.3 结果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2.3 高分辨磁共振常规序列对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斑块的影像特征分析 |
2.3.1 研究背景 |
2.3.2 资料与方法 |
2.3.3 结果 |
2.3.4 讨论 |
2.3.5 小结 |
2.4 高分辨磁共振常规序列对轻中度狭窄颈动脉斑块患者预后的队列研究 |
2.4.1 研究背景 |
2.4.2 资料与方法 |
2.4.3 结果 |
2.4.4 讨论 |
2.4.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详细摘要 |
四、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高频彩超检查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颈动脉彩超在2型糖尿病颈动脉病变检测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 门翠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03)
- [2]动脉硬化对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影响的研究[J]. 黄族贵. 吉林医学, 2021(04)
- [3]脑白质高信号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D]. 铁涛. 兰州大学, 2021(12)
- [4]糖化血红蛋白变异指数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风险的评估价值[D]. 蒋俊兰.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变异与颈动脉易损斑块关系的研究[D]. 刘晓洁. 山东大学, 2020(04)
- [6]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诊断老年人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应用效果[J]. 沈婷婷. 中国基层医药, 2020(19)
- [7]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的文献及临床研究[D]. 冷玉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 [8]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研究[D]. 白晓路. 河南大学, 2020(02)
- [9]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栓弹力图(TEG)的相关性研究[D]. 蔡爱华.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高分辨磁共振MATCH序列与常规序列诊断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研究[D]. 陈彦伊.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