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组播代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约束QoS组播路由,群代理,蚁群算法,粒子群算法
组播代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睿,余勇[1](2015)在《基于群代理的QoS-AP算法优化QoS组播路由》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互联网组播应用中多约束服务质量(QoS)组播路由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群代理的融合蚁群(ACO)算法与粒子群优化(PSO)算法的QoS-AP算法。首先根据QoS约束,产生多个组播模型。然后利用ACO算法对每个模型和模型中的属性进行评估并放置信息素。再根据信息素值,利用PSO算法调整粒子代理的运动方式来重组组播树。经过多次迭代,最后形成一个满足QoS的最优组播树。通过仿真实验,与现有的PSOTREE、TGBACA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找出更好的组播树模型,不仅能够满足QoS约束,而且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树的成本。(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期刊2015年09期)
王蕊[2](2013)在《基于MLD代理的组播源移动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种移动终端的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即使在移动环境中也能够享受到固定网络所提供的一系列服务。但新兴的视频电话会议、大型在线3D游戏等各种多媒体网络应用在给用户带来更好的应用体验之余,也在带宽增加、网络拥塞等方面提出了挑战。移动组播技术的出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思路。组播技术允许IP数据流从一个或多个源向多个目标进行转发,可以提高带宽利用率,降低网络拥塞的可能性。近年来,随着组播接收者移动方案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对组播源移动方案的研究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本文在研究大量互联网协议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MLD代理的组播源移动方案,并针对该方案产生的路由冗余问题,进而提出一种直接路由方案。本文首先介绍对组播源移动进行研究的重要意义,详细叙述了IETFMULTIMOB工作组关于移动组播的标准和草案,着重介绍了PMIPv6移动性管理协议,MLD协议、PIM-SM协议及MLD代理协议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其次,本文给出了基于MLD代理组播源移动方案和直接路由优化方案的设计思想,分别对两个方案的功能模块进行研究和分析。这两种组播源移动方案包括叁个部分:移动管理协议部分、组播协议部分和移动组播交互部分。再次,本文基于上述设计思想,详细设计了基于MLD代理的组播源移动方案和直接路由方案。在Linux2.6.35的内核平台上,实现了多实体MLD代理功能、基于PIM-SM的边界路由器功能和移动组播交互功能。其中多实体MLD代理功能由代理模块、代理实体模块、接收模块、发送模块、路由模块和定时器模块共同实现;边界路由器功能由配置模块、内部控制消息模块和PIM模块实现;移动组播交互功能通过在PIM-SM进程和PMIPv6进程间添加隧道查询消息队列和查询结果返回消息队列实现。最后,本文搭建实验环境,对实现的两个组播源方案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详细分析。从而验证了基于MLD代理的组播源移动方案以及直接路由方案的可行性,同时还证明了直接路由方案可以解决路由冗余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3-02-22)
王蕊,郜帅,秦雅娟,王利利,冯博昊[3](2012)在《基于多上游接口MLD代理的移动组播》一文中研究指出RFC6224是在PMIPv6域中支持组播接收者移动的部署方案。此方案中移动接入网关(MAG)上部署的多实体组播侦听发现(MLD)代理会造成冗余的组播数据到达MAG,产生"隧道汇聚"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多上游接口MLD代理的解决方法。该方法对传统的MLD代理进行改进,把单一的上游接口改造成多上游接口,并使用"显式追踪"功能记录下游接口的组成员状态信息,从根本上解决"隧道汇聚"问题。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提出的移动组播方案与MULTIMOB工作组中的组播树移动锚点移动组播、直接路由移动组播和PMIPv6扩展移动组播方案相比更具优势。(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子技术》期刊2012年23期)
梁国辉,冯祖洪,黄岩[4](2012)在《基于分层移动组播代理的可靠移动组播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IP组播技术是移动IP技术和组播技术的结合,有广泛的发展空间。该文对MMA(移动组播代理)算法进行适当的改进后,给出了一种在移动IPv6环境下的移动组播算法。该算法把MMA算法的思想引入到移动IPv6环境中,同时采用基于区域的分层结构,并且在节点移动时采用在移动代理间建立隧道的方法补充数据包,减少了组播树的频繁重构,提高了组播可靠性。对比移动IPv6环境下的双向隧道和远程签署两种移动组播算法,该算法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本文来源于《电脑知识与技术》期刊2012年29期)
曹大杏[5](2011)在《基于代理移动IPv6的组播源移动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人们希望可以在移动环境下畅享互联网应用。IP组播能够很好地支持各种新型互联网应用,因此如何在移动过程中提供和获取组播服务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特别地,诸如视频会议、智能交通系统等新型应用不仅需要传统的组播接收者移动支持,还需要完整的组播源移动解决方案。本论文基于IETF MULTIMOB工作组当前的研究重点,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PMIPv6的组播源移动机制。本文首先介绍了IPv6组播以及移动性支持技术产生的背景、优势及研究现状。然后分析了当前移动组播技术中对组播源移动的支持,可以看到在当前的研究中对于组播源移动的问题并没有明确的定论,而且现存的解决方案中也存在种种问题和不足。之后论文在深入分析移动性支持协议及组播路由协议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PMIPv6的组播源移动支持协议总体设计思想,并针对各个部分的功能进行分析及设计。最后,本文在Linux2.6.29.5平台上实现PMIPv6中的组播源移动性支持机制并给出详细的功能测试结果。不仅验证了本论文设计的基于PMIPv6的组播源移动方案的可实施性,而且对移动互联网的组播源移动研究提供了深入的探索。(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1-12-01)
林海涛,高俊,周学军[6](2010)在《基于代理的分层组播实现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IP组播和应用层组播的特点,将两者组合使用,提出一种基于分层组播的业务实现方案。在局域范围内形成若干IP组播域,在每个IP组播域内设置组播代理,数据源通过IP组播代理完成数据的转发,可有效地降低组播树的更新频率,减少组播造成的网络开销,同时提高组播业务流的可控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数字工程》期刊2010年09期)
王建生,曹叶文[7](2010)在《移动组播的多家乡代理实现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移动组播中存在的家乡代理单点失效问题,提出一种多家乡代理实现机制,解决多家乡代理中移动节点的家乡注册问题,引入新的应用层任播算法,可以从多个家乡代理中为移动组播接收者选择"最近"的家乡代理。分析结果表明,该任播算法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家乡代理单点失效问题,还能为移动节点提供高质量的任播解析服务。(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10年09期)
蔡雪莲[8](2010)在《一种基于外地代理的移动IP组播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继承ABMoM方案优点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个组合远程预订、双向隧道技术的基于外地代理的移动IP组播方案。与ABMoM相比,由外地代理来支持组播,兼任本地组播路由器的职责。移动主机直接向外地代理登记,外地代理通过改进的组管理协议来管理本地组成员,并使用任何路由机制和其它组播路由器进行交流。很好地解决了组播代理和外地代理之间的通信开销问题,同时通过改进组管理协议和引入外地代理的缓冲技术,能减小切换所造成的影响,保证子网的平滑切换。(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现代化》期刊2010年04期)
王建生,曹叶文[9](2010)在《基于动态组播代理的移动组播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动态组播代理的移动组播算法原理,提出一种移动组播协议,采用新的快速组播切换机制,以时间量度和距离量度为依据,动态选择组播代理。仿真结果表明,该协议避免组播转发树的频繁重构,降低组播切换延迟,具有次优的组播传输路径,可以与现有网络协议相融合。(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10年01期)
曹继军,苏金树[10](2009)在《代理型应用层组播体系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组通信技术是未来互联网应用的关键支撑技术。目前,应用层组播是组通信技术研究中的热点,而代理型应用层组播体系结构已成为组播体系结构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首先概述和比较了IP组播、主机型应用层组播和代理型应用层组播3种组播体系结构,接着重点研究和分析了代理型应用层组播体系结构的研究现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总结了代理型应用层组播体系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并针对现有体系结构的不足,探讨了设计新的代理型应用层组播体系结构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最后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期刊2009年05期)
组播代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种移动终端的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即使在移动环境中也能够享受到固定网络所提供的一系列服务。但新兴的视频电话会议、大型在线3D游戏等各种多媒体网络应用在给用户带来更好的应用体验之余,也在带宽增加、网络拥塞等方面提出了挑战。移动组播技术的出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思路。组播技术允许IP数据流从一个或多个源向多个目标进行转发,可以提高带宽利用率,降低网络拥塞的可能性。近年来,随着组播接收者移动方案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对组播源移动方案的研究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本文在研究大量互联网协议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MLD代理的组播源移动方案,并针对该方案产生的路由冗余问题,进而提出一种直接路由方案。本文首先介绍对组播源移动进行研究的重要意义,详细叙述了IETFMULTIMOB工作组关于移动组播的标准和草案,着重介绍了PMIPv6移动性管理协议,MLD协议、PIM-SM协议及MLD代理协议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其次,本文给出了基于MLD代理组播源移动方案和直接路由优化方案的设计思想,分别对两个方案的功能模块进行研究和分析。这两种组播源移动方案包括叁个部分:移动管理协议部分、组播协议部分和移动组播交互部分。再次,本文基于上述设计思想,详细设计了基于MLD代理的组播源移动方案和直接路由方案。在Linux2.6.35的内核平台上,实现了多实体MLD代理功能、基于PIM-SM的边界路由器功能和移动组播交互功能。其中多实体MLD代理功能由代理模块、代理实体模块、接收模块、发送模块、路由模块和定时器模块共同实现;边界路由器功能由配置模块、内部控制消息模块和PIM模块实现;移动组播交互功能通过在PIM-SM进程和PMIPv6进程间添加隧道查询消息队列和查询结果返回消息队列实现。最后,本文搭建实验环境,对实现的两个组播源方案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详细分析。从而验证了基于MLD代理的组播源移动方案以及直接路由方案的可行性,同时还证明了直接路由方案可以解决路由冗余的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播代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李睿,余勇.基于群代理的QoS-AP算法优化QoS组播路由[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5
[2].王蕊.基于MLD代理的组播源移动研究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13
[3].王蕊,郜帅,秦雅娟,王利利,冯博昊.基于多上游接口MLD代理的移动组播[J].现代电子技术.2012
[4].梁国辉,冯祖洪,黄岩.基于分层移动组播代理的可靠移动组播算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
[5].曹大杏.基于代理移动IPv6的组播源移动设计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11
[6].林海涛,高俊,周学军.基于代理的分层组播实现方案[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0
[7].王建生,曹叶文.移动组播的多家乡代理实现机制[J].计算机工程.2010
[8].蔡雪莲.一种基于外地代理的移动IP组播机制的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0
[9].王建生,曹叶文.基于动态组播代理的移动组播协议[J].计算机工程.2010
[10].曹继军,苏金树.代理型应用层组播体系结构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9
标签:多约束QoS组播路由; 群代理; 蚁群算法; 粒子群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