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约翰·多恩是英国17世纪玄学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思辩诡异,意象奇特,如同白色背景下的黑色记忆,令人情感跌宕起伏。多恩的作品引领了玄学派思潮,进入了巴洛克艺术的范畴。研究多恩诗歌可以发现,多恩对传统的叛逆、对“恶”的体现张显出超前性。在某种意义上,此种超前性可以被看做现代性的表现。不论是在多恩所处的时代,还是在现代,多恩艺术如同时代艺术之弦上不可忽视的一股潜流,不断地提示着人们对自身的解构和建构,时代对自身的看视与反思,其间所呈现出来的现代性特征也正是多恩艺术中不易察觉的特色。本文从审美的角度论述多恩及其诗歌的间性、空间化、张力、间离效果和镜像五个现代性特征,旨在说明古典主义思潮盛行的17世纪隐藏着现代性的暗流。这不仅丰富了多恩研究,而且以一种个案研究的形式实践了17世纪的现代性研究,从而推动了现代性研究的发展。不仅如此,论文尝试了科学与诗歌的结合,呈现出诗歌语言符号的分子运动状态。比如,将隐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解读成物理学理论中的水珠表面张力、用自然科学中的自组织理论阐释现代性等。该文从上下两篇论述多恩的现代性特征。上篇着重指出多恩与现代性的关联。第一章首先论述了现代性概念的界定,然后,从詹姆逊解读现代性的四个基本原则出发,概括出现代性的本质特征,它们如同一条暗线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第二章指出多恩与现代性相关联的可行性。以语言为媒介,以“距离”为现代性因子,在诗性隐喻的表达空间内,多恩得以充分体现出其现代性特征。第三章论述间性、空间化、张力、间离效果和镜像五个现代性诗学概念以及它们的表征形式。下篇论述了多恩现代性的多副面孔,换言之,从多恩现代性的多个侧面来具体说明多恩及其诗歌的现代性特征。第四章重点论述了多恩的“间性”特征。由于多恩认知中“零距离”的混沌,导致了其主体的“间性”和文本的“间性”的出现,令多恩文本在横向组合轴上产生事物两极间的动态运动,从而产生多恩中间性的特征。与不同风格的作品相比,多恩文本所体现出来的落差大,使得“间性”较之更强些。第五章重点论述了多恩及其诗歌的“空间化”。显然,随着多恩距离意识的复活,他对社会的认识逐渐从混沌走向清醒。他将视野转向了宇宙,以“打破性别认同”、强调“虚幻”等手段进行写作,从而构建了与传统意义上不同的横向组合轴和纵向聚合轴相交叉的空间系统,此空间系统是无中心的,也无边界的。第六章重手笔地论述了多恩及其诗歌作品中的张力。张力是现代性表征的一个重要层面。因为语言能指与所指的“异质”与“远距”,诗歌给人带来一种落差引起的强大的心灵震动与视觉冲击,生发出一种不同寻常的美感。本章主要通过对隐喻的本体与喻体的变动过程的分析,在多恩及其诗歌文本的情感、主题以及时代张力等方面挖掘出多恩张力的不同层面的表现。第七章言及“间离”效果。多恩眼中的社会是乌托邦的梦想之国,在其中,能实现社会的政治、宗教、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大一统”。这一思想与当时的社会主流格格不入,但有助于建构“和谐”的理念。第八章主要从不同时代对多恩诗歌的不同反映反观多恩的颠覆性、表现性、魔幻性和后现代性等特征,正如照镜子所形成的镜像,映射出多恩现代性的不同面孔。多恩的现代性是有其发展渊源与衍生条件的。研究多恩现代性的意义首先在于多恩本身所呈现的意义。多恩这部历史作品有极强的隐喻性,对“恶”之美的启示正隐喻了时代的发展和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其次,多恩作品的思想的超前性可以在时代找到契合点,这为揭示文化的深层内在结构提供了参考。最后,作为一部历史作品的多恩诗歌作品的现代性对现代作品也是有指导意义的,其拼贴、互文等已经成为了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时期的文学作品高频率使用的写作手段。多恩是17世纪人,其作品只具有某些现代性特征,但对其现代性的研究推动了现代性研究的发展,使现代性进一步深入其美学意义上的动态描述之中。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诗中的奇喻——试析约翰·多恩诗歌的比喻[J].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 [2].爱与死——多恩《退可南花园》中的悖论分析[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 [3].约翰·多恩的奇幻诗歌[J]. 当代文坛 2017(02)
- [4].对约翰·多恩诗歌《早安》的四种美学解读[J].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7(02)
- [5].多恩的疑虑与彷徨——组诗《神学冥想》简析[J]. 名作欣赏 2016(29)
- [6].约翰·多恩《歌与短歌集》中的悖论[J]. 文教资料 2008(11)
- [7].论《圣十四行诗》与约翰·多恩的思想危机[J]. 报刊荟萃 2017(06)
- [8].乌拉多恩:一辈子做音乐不后悔[J]. 高中生 2014(28)
- [9].约翰·多恩的诗歌特色赏析[J]. 芒种 2013(06)
- [10].多恩诗歌中女性背叛主题根源析解[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26)
- [11].发现“遗珠”——约翰·多恩诗歌在中国的早期译介与影响(1917—1949)[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04)
- [12].忠贞与背叛的博弈——约翰·多恩爱情诗矛盾意象解读[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12)
- [13].生态视野下的约翰·多恩诗歌研究[J].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6(02)
- [14].约翰·多恩爱情诗中的继承和创新[J]. 文教资料 2009(34)
- [15].约翰·多恩诗歌《别离辞·莫悲伤》赏析[J]. 青年文学家 2012(07)
- [16].品评、颂扬与反思:17世纪的多恩研究[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05)
- [17].多恩散文《突变引起的诚念》中“疾病”的解析[J]. 云梦学刊 2012(03)
- [18].论多恩诗歌的魔幻性——以身体为载体[J]. 求索 2011(03)
- [19].论约翰·多恩诗歌中灵魂与肉体的张力[J].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2)
- [20].约翰·多恩诗歌的当代反思:感性与智性的诗学观[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02)
- [21].约翰·多恩诗歌的生态意识发展探析[J].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5(04)
- [22].约翰·多恩爱情诗的意象特征[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04)
- [23].浅谈约翰·多恩爱情诗中的生活化比喻[J]. 青年文学家 2015(29)
- [24].论多恩诗歌中蒙太奇手法的艺术特色[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4(20)
- [25].圣经背景下的约翰·多恩爱情诗解读[J]. 圣经文学研究 2009(00)
- [26].从多恩派到玄学派:18世纪的多恩研究[J]. 外国文学研究 2019(01)
- [27].约翰·多恩——狂欢时代的类像先行者[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7(04)
- [28].多恩爱情诗中的生死悖论[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 [29].约翰·多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 青岛文学 2011(10)
- [30].约翰·多恩诗歌意象分析[J]. 名作欣赏 20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