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平县黄山中学256200
摘要:随着历史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根据新课改的理念,要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目标需要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本人以新课标为依据,根据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经验,在此提出了几点教学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建议
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推广和实施,作为老师,只有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本人对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认识:
一、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素材
新课标对于历史教学提出了三维目标,不但要注重知识和技能、过程与结论,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同的教师对这一目标的理解有所不同,在课堂上的设计也有所不同,有的教师仅仅是在预设中提出了这一目标,但是并没有真正实施。比如人文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自豪感等,即使教师在课堂上有所涉及,也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需要长期的影响与渗透。所以教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每一节课中挖掘情感因素,让学生在每节课上都能获得情感的触动,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历史名人的档案,以促使学生主动搜集素材,从而了解四位思想家的生平事迹与理论主张。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很多明清时期思想家与政治家的基本信息,以及当代知名学者对他们的评价与评论。通过以上信息的分享,可以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浓厚的儒家文化,了解到当时对儒家思想进行继承、发扬、批判的李贽、黄宗羲等人的不易,虽然他们并没有掀起类似于“启蒙运动”那样的文化波澜,但是对当时很多思想先进的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教师要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感受“经世致用”这一理论主张的重要意义。
二、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历史
历史和现实生活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的,为了让学生真切体验历史、感悟历史,我们需要创设教学情境,虚拟历史场景,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用证据来说话,用事实来讲历史。这样不但可以使历史更有说服力,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丰富情感体验。比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自己想象成历史人物,通过换位思考来体会古人的思想和观念,站在角色的角度来采取措施、颁布策略,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这节课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段开场白:“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总统,但是罗斯福之所以能够拯救美国经济,除了自身的能力之外还离不开身边的智囊团,其中包含了律师、教授、社会工作者、工人活动家、金融家等等。接下来,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角色为罗斯福总统献出自己的智慧吧!”话音刚落,同学们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分别选择自己的角色,想象自己就是智囊团中的一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联系当时的美国国情,积极出谋划策,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引导自行搜索素材,注重补充相关知识
在学习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时,可以安排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搜集太平天国运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青年主义五四运动等历史素材。学生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认知能力和自主判断能力。另外,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教师应为学生补充相应的历史概念,像是史料价值、真伪鉴别、历史精神等。高中历史教材,图文并茂,除了基本的文字表述和事例列举外,有大量的插图和历史地图,教师要把它们充分利用起来。所有这些都是宝贵的史料资源,教师要加以灵活运用,以更生动形象的方式填补单纯文字表述的枯燥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感知历史。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把地图中的隐性知识加以补充和讲解。历史地图和插图的选择,一定要考虑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不能在重要性方面超过教材文字。
四、运用好智能化理论,全面发展智力因素
美国著名心理学研究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研究指出:人类的智力活动主要包括语言、人际、空间、音乐、内省、肌体动觉、逻辑数学、自然观察这八种智能。所以,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要把那些对发展学生的多元化智能、提高综合能力起到促进作用的教学资源,如基础文本知识、各类图表、多媒体教学、课外知识等,结合不同学生各自的特点,有目的性和层次性地发展他们的多种智力。这其中既包括学生显性智力的发展,同时还要包括学生隐性智力的发展,也就是学生存在的比较薄弱的方面。比如说,让那些具有极高语言天赋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课文,或者讲述一下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与认识;安排空间智能较强的学生从各种图表中提取信息;让人际智能倾向较好的学生来组织课堂学习,并把它们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让机体动觉智能强的学生进行课本中历史人物的角色扮演;让那些非常爱好电脑的学生搜集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敏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3)。
[2]樊榴红论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