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父母教养方式与农村儿童青少年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作者: 石艳玲
导师: 王美芳
关键词: 农村儿童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学校适应,关系
文献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学校适应有着重要影响。由于我国目前城市和农村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教育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而本领域中大多数研究者将其研究对象定位于城市儿童青少年。为此,本研究选取德州市三所农村小学和一所农村中学共907人为研究对象,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农村儿童青少年的情绪适应、行为适应、同伴关系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探讨。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农村儿童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年龄段、独生/非独生差异。具体表现在:父亲对于男孩比对女孩有更多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母亲对于男孩比对女孩有更多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偏爱被试。母亲对于小学男孩比对小学女孩有更多的惩罚严厉,对于非独生子比对非独生女有更多的拒绝否认。母亲对于青少年比对儿童有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对于非独生青少年比对非独生儿童有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对于独生儿童比对独生青少年有更多的过度保护。父亲对于独生儿童比对非独生儿童有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和过度保护,母亲对于独生子比对非独生子有更少的拒绝否认。2农村儿童青少年学校适应存在着显著的性别、独生/非独生差异。具体表现在:男孩的社交—领导行为、害羞—敏感行为和学业成绩的得分显著低于女孩,而攻击—破坏行为和同伴拒绝的得分显著高于女孩。独生子女的孤独总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女孩的害羞—敏感行为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女孩。3父母教养方式与农村儿童青少年的情绪适应、行为适应、同伴关系和学业成绩均有密切的关系。具体表现在: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与子女的孤独总分有极显著的负相关,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母亲偏爱被试、父亲过度保护与子女的孤独总分、焦虑总分有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与子女的焦虑总分有显著的正相关。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2 关于学校适应的研究
3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学校适应关系的研究
4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被试
2 测量工具
3 程序
4 数据处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农村儿童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结果分析
1.1 农村儿童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总体情况
1.2 农村儿童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
2 农村儿童青少年学校适应的结果分析
2.1 农村儿童青少年学校适应的均值及标准差
2.2 农村儿童青少年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
3 父母教养方式与农村儿童青少年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
3.1 父母教养方式与农村儿童青少年情绪适应的相关分析
3.2 父母教养方式与农村儿童青少年行为适应的相关分析
3.3 父母教养方式与农村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相关分析
3.4 父母教养方式与农村儿童青少年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
4 父母教养方式与农村儿童青少年学校适应的回归分析
4.1 父母教养方式与农村儿童青少年情绪适应的回归分析
4.2 父母教养方式与农村儿童青少年行为适应的回归分析
4.3 父母教养方式与农村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回归分析
4.4 父母教养方式与农村儿童青少年学业成绩的回归分析
第四部分 分析讨论
1 农村儿童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
1.1 农村儿童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比较
1.2 农村儿童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年龄段比较
1.3 农村儿童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独生/非独生子女比较
2 农村儿童青少年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
2.1 农村儿童青少年学校适应的性别比较
2.2 农村儿童青少年学校适应的独生/非独生子女比较
3 父母教养方式与农村儿童青少年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
3.1 父母教养方式与农村儿童青少年情绪适应的相关分析
3.2 父母教养方式与农村儿童青少年行为适应的相关分析
3.3 父母教养方式与农村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相关分析
3.4 父母教养方式与农村儿童青少年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
4 父母教养方式与农村儿童青少年学校适应的回归分析
5 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研究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一般情况问卷
附录2 儿童焦虑问卷
附录3 儿童孤独问卷
附录4 同伴提名
附录5 班级戏剧
附录6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 2006-08-08
参考文献
- [1].农村儿童厌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 闵炜.华中师范大学2018
- [2].农村儿童进城就学问题研究[D]. 苏浩.南京师范大学2014
- [3].农村儿童家庭教育中祖辈与父辈冲突的个案研究[D]. 王影.湖南师范大学2011
- [4].农村儿童、青少年社会化与其家庭教育的相关性研究[D]. 刘勋昌.贵州师范大学2005
- [5].留守农村儿童教育与管理探索性研究[D]. 李一奇.山西农业大学2014
- [6].农村儿童自我概念与班级环境、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 杜富裕.江西师范大学2008
- [7].农村儿童的家庭功能、缺陷感与心理健康:留守与否的比较[D]. 柴守芬.温州大学2017
- [8].福州地区流动初中生孤独感状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D]. 李小凤.福建师范大学2010
- [9].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特点及与同伴关系、家庭功能的关系[D]. 吴明珍.苏州大学2008
相关论文
- [1].中小学生家庭环境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 汪清华.南京师范大学2007
- [2].学生学校适应评定量表的修订[D]. 唐浪.华中师范大学2004
- [3].父母教养方式与城乡青少年学校适应的关系比较[D]. 黄玉梅.山东师范大学2006
- [4].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价值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 芦朝霞.山西大学2005
- [5].青少年依恋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D]. 陈丽君.福建师范大学2005
- [6].农村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D]. 刘天凤.山东师范大学2005
- [7].贫困民族地区学生学校适应与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D]. 格茸拉姆.云南师范大学2006
- [8].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D]. 李改.河北大学2000
- [9].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 王丽萍.山东师范大学2002
- [10].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 安伯欣.陕西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