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渗流论文-彭娇,曲冠政,卫海涛,刘安邦,贺沛

流体渗流论文-彭娇,曲冠政,卫海涛,刘安邦,贺沛

导读:本文包含了流体渗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渗流特征,迂曲度,裂缝结构,数值模拟

流体渗流论文文献综述

彭娇,曲冠政,卫海涛,刘安邦,贺沛[1](2019)在《基于裂缝中流体渗流特征的迂曲度计算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从流体渗流的本质出发,推导了采用渗流速度表征的迂曲度计算公式;根据随机选取的裂缝剖面线在不同精度下的表现,将其拆分为V形、曲率弧线和凹槽结构;将存在接触面积的剪切滑移裂缝结构简化为被随机分布的圆柱体、球形体和方形体充填的平行板模型;采用剖面线基本组成单元体、随机充填的平行板模型,结合Kozeny-Carmann方程考察推导的迂曲度公式的准确性,并拟合迂曲度与孔隙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渗流迂曲度可用沿渗流方向的速度与渗流总速度的比值表示;所推导的迂曲度计算公式能满足计算精度要求;圆柱体、方形体和球形体接触面积等效体的孔隙度与迂曲度关系曲线拟合度均较高。(本文来源于《断块油气田》期刊2019年04期)

侯兆云[2](2019)在《基于流体渗流-化学(同位素)耦合模拟的共和-贵德地热储层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2017年课题组连续叁年对青海共和-贵德盆地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在对地表热显示的现场采样中发现贵德地热田出露热泉有间歇喷涌现象(间歇泉)且在地表出露大量带有烘烤痕迹的方解石岩脉,共和地热田的热泉采样温度和电导率值显示出明显的热储分层特征。这些地热地质现象是深部地热活动在地表的直接表现,那么能否根据出露的流体、气体和蚀变矿物的化学及同位素分析来推测深部的地热储层特征成为本文的研究目标。以往对地热储层特征的研究多集中在钻探、物化探和室内实验研究,这些研究获取了热储的大量关键参数及定性和定量认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改进深部流体的浅层响应方法,并利用流体渗流-化学(同位素)耦合模拟方法对地热储层的温度、矿物自封闭区域及补给过程等特征进行定量化研究。本次研究的成果在多种类型热储温度预测方面可降低地热勘探成本,水-热-化学(同位素)场地级数值模拟方法可为经济地确定热储层特征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和环境危机日益加重,寻找环境友好的新能源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地热能由于其资源量大、可再生、开采稳定和清洁环保等优势已经成为一种大规模推广的新能源。我国进入“十叁五”以来(2016-2020年),在治理雾霾和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下,地热能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地热资源有效开发的前提是充分了解地热储层特征,包括热储层的温度及其分布规律、地热流体的来源及其流动过程、储层中的水-岩相互作用等。然而,对地热储层特征的分析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钻探方法直接有效但经济投入高;地球物理勘探存在多解性问题;实验室研究难以直接仿真场地级地热流体运动过程。而基于野外地质调查中对出露热泉和岩石的水化学、同位素、岩石物性等参数的获取,建立流体渗流-化学(同位素)耦合模型将是认识地热储层特征有效且经济的方法。本文将以我国典型地热田为例(青海共和-贵德盆地,云南腾冲地热田),对地热储层特征进行以下叁个方面的研究:(1)基于野外采集的浅表水化学数据,改进地热温度计以确定地温场分布;(2)建立水-热-化学场地级数值模型,研究地热流体在热储中的循环过程及水化学演化规律,确定矿物自封闭区域;(3)建立稳定同位素天然模型以分析D和18O同位素在地热系统中的运移规律,并研究在深部流体补给存在的条件下储层温度场和稳定同位素场的变化关系。在改进地热温度计方面以火山型、沉积盆地型和断裂带型等叁种类型的地热系统做实例,来阐述集成的矿物组合地温计方法在预测热储温度方面的应用,以及在处理不同类型地热水的地表化学响应的新思路和修复策略。在火山型地热系统-腾冲热海地热田的热储温度预测中,为了增加预测的准确性本文重建了深部流体水化学组分,引入集成的矿物组合地温计(Integrated Multicomponent Geothermometry,IMG)并将其与传统地温计进行了比较。应用IMG方法预测了腾冲热海地热田的储层温度。结果显示使用石英温度计计算的储层温度最接近于使用IMG方法估算的储层温度。Al和Mg浓度以及所选化学平衡矿物是成功应用IMG方法的关键。将IMG方法与传统地温计结合使用可以显着提高热储温度估算的可信度,该方法对其它火山型地热田的热储温度估算有借鉴意义。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共和盆地被认为是干热岩(Hot Dry Rock,HDR)资源的潜在靶区。作为沉积盆地的共和盆地发育了典型的层状地热储层,地温梯度超过55℃/km,位于不同层位的地热系统通过隐伏断层相连。为了研究层状热储的温度分布,首次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处理深、浅水混合问题,该方法基于Al(和Mg)浓度在深、浅热储中的显着差异,利用同一个水样中Al(和Mg)浓度的优化值和实测值分别代表深、浅热储水化学特征重建了深、浅热储水化学组分,并分别给出了深、浅热储的预测温度。该研究成功预测了在共和地热田存在叁个不同深度的地热储层,并且准确地估算了各个储层的温度。该方法可用于具有相似地质和地热条件的其它地热田,对地热储层特征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贵德扎仓地热田属于断裂带型地热系统,对其热储温度的研究综合利用了腾冲和共和工作中总结的方法。结果显示贵德扎仓地热田的热储温度范围为144~161℃,平均温度和标准差为153.6±7.4℃。得到的结果与研究区ZR1钻孔底部的实测温度(151.34℃)相近,从而判定钻孔ZR1的深度(3050.7 m)即是该热田深部流体的最大循环深度,该结论为后文中对贵德扎仓地热田水-热-化学(同位素)模型的建立提供了边界条件。温度场的确定为研究地热系统中的化学变化创造了可能。地热系统中的水-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导水通道的封闭,这会降低储层的渗透性并影响地热井的产热效率。然而,基于有限数量的地热钻孔很难揭示深埋地下的地热储层的自封闭范围。本文通过反应溶质运移模型重建了断裂带型地热系统(贵德盆地扎仓地热田)的自封闭过程。基于MINC(multiple interacting continua)方法对模型域进行离散化,以解决断裂裂隙中基质与裂隙之间的非平衡热传输过程。通过对比快速上升通道(ZR1)中温度曲线的计算值和实测值验证了水-热场,通过对比排泄水主要离子组分浓度的计算值和实测值验证了化学场,之后使用验证模型来确定储层中水-热-化学的耦合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自封闭范围。结果表明,在补给水中含有较高浓度Ca2+和Mg2+的条件下,溶解的钠长石和钾长石导致了断层F2中部和底部的钙蒙脱石和伊利石沉淀。排泄区地表出露的大量方解石水热蚀变岩脉是由于地表附近的水平流携带了大量的Ca2+和HCO-3而生成的。这些水热蚀变活动导致了地热系统排泄区的渗透率与初始值(100 mD)相比下降了15%。此外,在补给区、流体深循环上游区、流体深循环下游区的快速上升通道形成了另外叁个矿物自封闭区域。自封闭效应阻碍了地热流体的深循环和吸热,这将使断裂带型地热系统逐渐闭合。稳定同位素2~H和18~O能有效确定地下水补给的水源、速率和温度。为了研究地热储层补给过程,本文基于贵德扎仓地热田建立了水-热-同位素(D、18O)天然模型,对天然模型的分析理清了稳定同位素在地热系统中的运移规律。然后,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当有深部流体补给条件下稳定同位素的变化,并得到了同位素在排泄区的变化规律对预测深部水热特征的地表响应问题的一些认识。综上所述,本次研究所建立的热储温度预测方法、水热化学(同位素)耦合模拟技术为根据浅部水化学数据分析深部高温热储层温度、孔渗、水源和热源提供了新的途径,可为地热资源评价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孙志刚,马炳杰,李奋[3](2019)在《低渗透储层流体非线性渗流机理及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微尺度渗流效应,分析了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机理,根据力学平衡方程和压汞实验数据,建立了低渗透储层流体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分析了非线性渗流特征,并引入动态阻力梯度概念,实现对低渗储层非线性渗流的动态表征。结果表明,边界层、流体屈服应力、边界流体-体相流体间的表面力对低渗透渗流形成的附加阻力,是非线性渗流的主要原因;非线性渗流特征在不同的驱替压力梯度下一直存在,在低驱替压力梯度下明显,高驱替压力梯度下弱化;采用动态阻力梯度代替启动压力梯度对非线性渗流进行表征更加合理;随着驱替压力梯度的增加,动态驱替梯度曲线特征为先从一个比较高初始值瞬间降落,之后逐渐增大;动态阻力梯度与驱替压力梯度的比值先增大后减小。(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韩进,孙卫,白云云,张茜,樊秀江[4](2018)在《基于真实砂岩微观水驱油实验的低渗透储层流体渗流特征及驱油效率影响因素研究:以姬塬油田王盘山长6储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鄂尔多斯盆地王盘山长6油层组低渗透储层的微观渗流特征及驱油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室内模拟油田储层注水开发过程开展了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渗流实验,结合薄片鉴定、物性分析、扫描电镜、恒速压汞等测试资料研究了储层微观水驱油特征,探讨了储层物性、微观孔隙结构、润湿性、驱替压力、注水倍数等参数与水驱油效率的关系。研究表明:王盘山区块长6储层微观渗流特征以均匀驱替、网状驱替为主,指状-网状驱替次之,少见指状驱替,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不同驱替类型对应不同的驱油效率,均匀驱替类型驱油效率最高,平均值为63.08%,指状驱替类型驱油效率最低,平均值为27.72%;残余油80%以簇状、膜状形式存在,角隅状、孤立状分布较少;储层物性中渗透率的变化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较大,孔隙度次之;注水倍数增大,驱油效率亦增大,注水倍数增大至3PV时,驱油效率增大幅度减弱,趋于平缓、稳定;喉道半径<0.49μm时,驱油效率呈指数倍数趋势增加,喉道半径>0.49μm时,驱油效率呈线性倍数趋势增大。(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8年06期)

杨春红,菅永军[5](2018)在《平行微管道内叁级流体的电磁电渗流及传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讨论平行微管道内的叁级流体的流动和传热性质,我们在已有研究(叁级流体在垂直磁场和水平外加电场共同作用下)的基础上又考虑给叁级流体施加一个侧向的外加电场,使叁级流体不仅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还受到电渗力的作用,进而产生单向的一维流动。本文中我们还假设了弱的非牛顿行为参数A。通过摄动法和数值计算方法分别获得了速度和温度的近似解,并进一步获得了努赛尔数Nu的分布。我们通过图像详细分析了相关的无量纲参数,如哈特曼数Ha (磁场力与粘性力之比),非牛顿参数A (非牛顿行为参数),布林克曼数Br(粘性耗散所产生的热量和经由分子传导热量之比)和参数S(侧向电场强度)对叁级流体电磁电渗流速度和温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25)

邵宝力,王淑彦,田瑞超,王旭,钟会影[6](2018)在《孔隙介质内流体渗流的叁维格子Boltzmann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对流体在孔隙介质内的渗流进行叁维模拟研究。以球形颗粒作为孔隙介质骨架,用LBM格子来描述球形颗粒的大小和形状,颗粒边界用格线中点表示。流体和颗粒的相互作用通过格线反弹格式(Link Bounce-Back)实现。分析了孔隙介质内流体在Darcy区、弱惯性区和Forchheimer区的渗流规律,将模拟结果与渗流基本公式进行了对比,吻合较好,与文献中的实验结果、MRT模拟结果相符;分析了不同区域内流线随雷诺数的变化,随着惯性力的增加,流线形式随之改变,出现湍流涡,并逐渐长大、增多,最终覆盖整个孔隙空间;分析了惯性力和孔隙介质结构对雷诺应力的影响,雷诺应力随惯性力的增加而增加,并随着惯性力的增大,孔隙介质结构对雷诺应力的影响减小。(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丛林林,吴丰,姚聪,王超,闻竹[7](2018)在《基于玻璃刻蚀驱替实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的岩石中两相流体微观渗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中两相流体的微观渗流特征研究对于油气资源的开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别采用玻璃刻蚀驱替实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岩石中气-水两相流体的微观渗流特征进行研究。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采用与玻璃刻蚀驱替实验相同的微观孔隙模型,采用水平集方法确定动态驱替过程中气-水两相流体的界面特征,基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建立气-水两相微观渗流模型,并通过有限元方法进行求解,最后将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与玻璃刻蚀驱替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微观物理模型实验结果基本一致;(2)在气驱的过程中,由于气体前缘推进的速度不一致,会出现明显的指进现象;大喉道及大喉道连接的大孔隙中的水率先被气体驱替出来,而残余水主要分布在小喉道及被小喉道控制的大孔隙和孔隙盲端中;流体在孔道中心流速最大,越靠近孔隙壁流速越小;孔径越小,压力梯度越大。(3)数值模拟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实验可重复性高等优点。(本文来源于《2018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 2018)论文集》期刊2018-09-18)

王世芳,吴涛,曹秀英[8](2018)在《Bingham流体在双重多孔介质中径向渗流的分形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分形理论提出了Bingham流体在双孔隙率双重多孔介质中径向渗流的分形模型,得到了Bingham流体在双重多孔介质中启动压力梯度梯度及渗透率的分形解析表达式,它们可以表示成多孔介质的微结构参数和类树状分形分叉网络的结构参数、井筒半径及屈服应力的函数。研究结果表明Bingham流体在双孔隙率双重介质中的启动压力梯度随基质孔隙率及渗透率的增大而减小,随井筒半径的增加而增大。该理论模型与已有的理论解析结果吻合较好,证实了本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张世铭,王建功,张小军,张婷静,曹志强[9](2018)在《酒西盆地间泉子段储层流体赋存及渗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储层结构及其孔隙空间中流体的渗流特征是影响油气勘探与开发最关键的科学问题。以酒西盆地间泉子段的低—中孔中—高渗储层为研究对象,应用薄片观察、毛管压力测试、油—水和油—氮气两相流体的相对渗流实验研究了储层中流体的赋存和渗流特征。研究表明,储层按孔隙结构分为3类,其中Ⅰ类储层物性最好,毛管曲线有明显平台,偏粗歪度;结合流体饱和度测试结果认为油饱和度高的样品对应最大孔喉半径和中值半径均较大、歪度偏粗、排驱压力低;对比了高渗样品与低渗样品油水相渗曲线,发现高渗样品水相相对渗透率变化快,驱替效率高,低渗样品氮气—油相渗曲线相对油—水相渗曲线其残余油饱和度更低、两相共渗区更宽;储层的润湿性、孔隙结构和黏土矿物的含量为影响储层渗流特征的3个关键因素,较粗孔喉所占比例高及黏土矿物含量较低的样品储层原油的渗流条件较好,符合达西定律。研究成果表明研究区储层总体为水湿性,氮气驱油效率相对水驱油效率更高,特别对低渗储层氮气驱油效率提升明显,从而为本区低渗样品中油的开采动用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金毅,李辉,平瑞,牛永斌,张翔宇[10](2018)在《自仿射割理网络表征及流体渗流LBM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储层中割理网络主宰着煤层气的运移,查明其渗透性能对储层产能的定量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相对试验测试而言,数值方法不受环境、测试精度以及人为因素影响且重复性高,现已成为储层微观结构精细描述以及流体运移规律探讨的有效手段。为此,结合自然裂隙端面几何自仿射属性和煤储层割理空间构型及分布,提出了一种基于Weierstrass-Mandelbrot(WM)函数的割理网络构建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格子波尔兹曼方法(LBM),于孔隙尺度再现了割理网络中流体运移过程并定量分析了其渗透性能。结果表明:无端割理情况下储层渗透率满足叁重效应分形裂-渗关系;引入端割理后,Hurst指数、面割理和端割理开度共同影响储层渗透性能,具体表现为渗透率随Hurst指数及割理开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当端割理开度小于面割理开度时,煤储层渗透率主要受控于面割理的空间构型及其复合几何形貌。(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流体渗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5-2017年课题组连续叁年对青海共和-贵德盆地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在对地表热显示的现场采样中发现贵德地热田出露热泉有间歇喷涌现象(间歇泉)且在地表出露大量带有烘烤痕迹的方解石岩脉,共和地热田的热泉采样温度和电导率值显示出明显的热储分层特征。这些地热地质现象是深部地热活动在地表的直接表现,那么能否根据出露的流体、气体和蚀变矿物的化学及同位素分析来推测深部的地热储层特征成为本文的研究目标。以往对地热储层特征的研究多集中在钻探、物化探和室内实验研究,这些研究获取了热储的大量关键参数及定性和定量认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改进深部流体的浅层响应方法,并利用流体渗流-化学(同位素)耦合模拟方法对地热储层的温度、矿物自封闭区域及补给过程等特征进行定量化研究。本次研究的成果在多种类型热储温度预测方面可降低地热勘探成本,水-热-化学(同位素)场地级数值模拟方法可为经济地确定热储层特征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和环境危机日益加重,寻找环境友好的新能源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地热能由于其资源量大、可再生、开采稳定和清洁环保等优势已经成为一种大规模推广的新能源。我国进入“十叁五”以来(2016-2020年),在治理雾霾和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下,地热能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地热资源有效开发的前提是充分了解地热储层特征,包括热储层的温度及其分布规律、地热流体的来源及其流动过程、储层中的水-岩相互作用等。然而,对地热储层特征的分析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钻探方法直接有效但经济投入高;地球物理勘探存在多解性问题;实验室研究难以直接仿真场地级地热流体运动过程。而基于野外地质调查中对出露热泉和岩石的水化学、同位素、岩石物性等参数的获取,建立流体渗流-化学(同位素)耦合模型将是认识地热储层特征有效且经济的方法。本文将以我国典型地热田为例(青海共和-贵德盆地,云南腾冲地热田),对地热储层特征进行以下叁个方面的研究:(1)基于野外采集的浅表水化学数据,改进地热温度计以确定地温场分布;(2)建立水-热-化学场地级数值模型,研究地热流体在热储中的循环过程及水化学演化规律,确定矿物自封闭区域;(3)建立稳定同位素天然模型以分析D和18O同位素在地热系统中的运移规律,并研究在深部流体补给存在的条件下储层温度场和稳定同位素场的变化关系。在改进地热温度计方面以火山型、沉积盆地型和断裂带型等叁种类型的地热系统做实例,来阐述集成的矿物组合地温计方法在预测热储温度方面的应用,以及在处理不同类型地热水的地表化学响应的新思路和修复策略。在火山型地热系统-腾冲热海地热田的热储温度预测中,为了增加预测的准确性本文重建了深部流体水化学组分,引入集成的矿物组合地温计(Integrated Multicomponent Geothermometry,IMG)并将其与传统地温计进行了比较。应用IMG方法预测了腾冲热海地热田的储层温度。结果显示使用石英温度计计算的储层温度最接近于使用IMG方法估算的储层温度。Al和Mg浓度以及所选化学平衡矿物是成功应用IMG方法的关键。将IMG方法与传统地温计结合使用可以显着提高热储温度估算的可信度,该方法对其它火山型地热田的热储温度估算有借鉴意义。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共和盆地被认为是干热岩(Hot Dry Rock,HDR)资源的潜在靶区。作为沉积盆地的共和盆地发育了典型的层状地热储层,地温梯度超过55℃/km,位于不同层位的地热系统通过隐伏断层相连。为了研究层状热储的温度分布,首次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处理深、浅水混合问题,该方法基于Al(和Mg)浓度在深、浅热储中的显着差异,利用同一个水样中Al(和Mg)浓度的优化值和实测值分别代表深、浅热储水化学特征重建了深、浅热储水化学组分,并分别给出了深、浅热储的预测温度。该研究成功预测了在共和地热田存在叁个不同深度的地热储层,并且准确地估算了各个储层的温度。该方法可用于具有相似地质和地热条件的其它地热田,对地热储层特征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贵德扎仓地热田属于断裂带型地热系统,对其热储温度的研究综合利用了腾冲和共和工作中总结的方法。结果显示贵德扎仓地热田的热储温度范围为144~161℃,平均温度和标准差为153.6±7.4℃。得到的结果与研究区ZR1钻孔底部的实测温度(151.34℃)相近,从而判定钻孔ZR1的深度(3050.7 m)即是该热田深部流体的最大循环深度,该结论为后文中对贵德扎仓地热田水-热-化学(同位素)模型的建立提供了边界条件。温度场的确定为研究地热系统中的化学变化创造了可能。地热系统中的水-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导水通道的封闭,这会降低储层的渗透性并影响地热井的产热效率。然而,基于有限数量的地热钻孔很难揭示深埋地下的地热储层的自封闭范围。本文通过反应溶质运移模型重建了断裂带型地热系统(贵德盆地扎仓地热田)的自封闭过程。基于MINC(multiple interacting continua)方法对模型域进行离散化,以解决断裂裂隙中基质与裂隙之间的非平衡热传输过程。通过对比快速上升通道(ZR1)中温度曲线的计算值和实测值验证了水-热场,通过对比排泄水主要离子组分浓度的计算值和实测值验证了化学场,之后使用验证模型来确定储层中水-热-化学的耦合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自封闭范围。结果表明,在补给水中含有较高浓度Ca2+和Mg2+的条件下,溶解的钠长石和钾长石导致了断层F2中部和底部的钙蒙脱石和伊利石沉淀。排泄区地表出露的大量方解石水热蚀变岩脉是由于地表附近的水平流携带了大量的Ca2+和HCO-3而生成的。这些水热蚀变活动导致了地热系统排泄区的渗透率与初始值(100 mD)相比下降了15%。此外,在补给区、流体深循环上游区、流体深循环下游区的快速上升通道形成了另外叁个矿物自封闭区域。自封闭效应阻碍了地热流体的深循环和吸热,这将使断裂带型地热系统逐渐闭合。稳定同位素2~H和18~O能有效确定地下水补给的水源、速率和温度。为了研究地热储层补给过程,本文基于贵德扎仓地热田建立了水-热-同位素(D、18O)天然模型,对天然模型的分析理清了稳定同位素在地热系统中的运移规律。然后,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当有深部流体补给条件下稳定同位素的变化,并得到了同位素在排泄区的变化规律对预测深部水热特征的地表响应问题的一些认识。综上所述,本次研究所建立的热储温度预测方法、水热化学(同位素)耦合模拟技术为根据浅部水化学数据分析深部高温热储层温度、孔渗、水源和热源提供了新的途径,可为地热资源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体渗流论文参考文献

[1].彭娇,曲冠政,卫海涛,刘安邦,贺沛.基于裂缝中流体渗流特征的迂曲度计算新方法[J].断块油气田.2019

[2].侯兆云.基于流体渗流-化学(同位素)耦合模拟的共和-贵德地热储层特征分析[D].吉林大学.2019

[3].孙志刚,马炳杰,李奋.低渗透储层流体非线性渗流机理及特征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韩进,孙卫,白云云,张茜,樊秀江.基于真实砂岩微观水驱油实验的低渗透储层流体渗流特征及驱油效率影响因素研究:以姬塬油田王盘山长6储层为例[J].地质科技情报.2018

[5].杨春红,菅永军.平行微管道内叁级流体的电磁电渗流及传热研究[C].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6].邵宝力,王淑彦,田瑞超,王旭,钟会影.孔隙介质内流体渗流的叁维格子Boltzmann模拟[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8

[7].丛林林,吴丰,姚聪,王超,闻竹.基于玻璃刻蚀驱替实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的岩石中两相流体微观渗流研究[C].2018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2018)论文集.2018

[8].王世芳,吴涛,曹秀英.Bingham流体在双重多孔介质中径向渗流的分形模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

[9].张世铭,王建功,张小军,张婷静,曹志强.酒西盆地间泉子段储层流体赋存及渗流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8

[10].金毅,李辉,平瑞,牛永斌,张翔宇.自仿射割理网络表征及流体渗流LBM模拟[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标签:;  ;  ;  ;  

流体渗流论文-彭娇,曲冠政,卫海涛,刘安邦,贺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