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穴方法论文-于本性,董宝强

配穴方法论文-于本性,董宝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配穴方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接经,配穴法,十二经脉,井穴

配穴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于本性,董宝强[1](2017)在《分论接经配穴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接经配穴法是针灸配穴方法的一种,它是根据“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理论,选取经脉之间脉气相通的经脉上的腧穴进行配伍应用,通过针刺腧穴,激发经气,使经脉畅通,气至病所,而达到平衡阴阳,协调脏腑功能的方法。“接经”是指“通经接气”或“接(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报》期刊2017-06-07)

石瑜,吴志明,廖映烨,单娥仙,王鲽[2](2016)在《论《针灸甲乙经》配穴方法对后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灸甲乙经》记载了大量的针灸治疗处方,其取穴的特点体现在辨证取穴、局部取穴、循经取穴以及单穴的应用和特定穴的应用等方面。在配穴上,有特定穴相配、前后配穴法、表里配穴法、上下配穴法、远近配穴法等特点。这些取穴和配穴的方法对针灸临床治疗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6年04期)

雎世聪[3](2015)在《远近、近部配穴方法针刺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刺对功能性腹泻患者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变,在对比远近配穴(募穴合穴配穴、募穴下合穴配穴)和近部配穴(募穴背俞穴配穴)方法的疗效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比远部配穴方法选用上肢远端穴(募穴合穴配穴)和下肢远端穴(募穴下合穴配穴)的疗效差异,以阐明穴位固有特性在影响和决定针刺疗效的作用及规律,为功能性腹泻的临床选穴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案,将符合实验标准的病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叁组,分别是募穴合穴组22例,募穴下合穴组20例,募穴背俞穴组22例,共计64例。募穴合穴组针刺双侧天枢穴、双侧曲池穴,募穴下合穴组针刺双侧天枢穴、双侧上巨虚穴,募穴背俞穴组针刺双侧天枢穴、双侧大肠俞穴。观察周期一共为9个周,其中基线期1周不做任何治疗,治疗期4周共治疗12次,随访期4周不做任何治疗。在基线期、治疗结束后观察疗效指标周排便次数、大便性状评分、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治疗结束4周后观察疗效指标周排便次数、大便性状评分。通过分析治疗前、后及远期患者临床症状、心理评估指标的差异,阐明针刺治疗功能性腹泻的取穴、用穴规律。结果:1.排便次数:募穴合穴组、募穴下合穴组、募穴背俞穴组患者的周排便次数均数在治疗期和随访期与基线期比较均有下降(P<0.01);在治疗期,募穴背俞穴组患者的周排便次数均数大于募穴合穴组和募穴下合穴组(P<0.05),募穴合穴组与募穴下合穴组比较周排便次数均数无差异(P>0.05);在随访期,募穴合穴组、募穴下合穴组、募穴背俞穴组叁组比较周排便次数均数无差异(P>0.05)。因此,募穴合穴组、募穴下合穴组、募穴背俞穴组叁组针刺配穴方式存在减少腹泻患者周排便次数的即时和远期疗效,募穴合穴组、募穴下合穴组的即时疗效强于募穴背俞穴组,叁组远期疗效相当。2.粪便性状:募穴合穴组、募穴下合穴组、募穴背俞穴组患者的周粪便性状分数均数在治疗期和随访期与基线期比较均有下降(P<0.01);在治疗期和随访期,募穴合穴组、募穴下合穴组、募穴背俞穴组叁组比较周粪便性状分数均数无差异(P>0.05)。因此,募穴合穴组、募穴下合穴组、募穴背俞穴组叁组针刺配穴方式存在减少腹泻患者周粪便性状分数的即时和远期疗效,叁组疗效相当。3.焦虑自评量表:募穴合穴组、募穴下合穴组、募穴背俞穴组患者的SAS分数均数在治疗期与基线期比较均有下降(P<0.01);在治疗期,募穴背俞穴组患者的SAS分数均数大于募穴合穴组和募穴下合穴组(P<0.05),募穴合穴组与募穴下合穴组比较SAS分数均数无差异(P>0.05)。因此,募穴合穴组、募穴下合穴组、募穴背俞穴组叁组针刺配穴方式存在改善腹泻患者焦虑状态的疗效,募穴合穴组、募穴下合穴组的疗效强于募穴背俞穴组。4.抑郁自评量表:募穴合穴组、募穴下合穴组、募穴背俞穴组患者的SDS分数均数在治疗期与基线期比较均有下降(P<0.01);在治疗期,募穴合穴组、募穴下合穴组、募穴背俞穴组叁组比较SDS分数均数无差异(P>0.05)。因此,募穴合穴组、募穴下合穴组、募穴背俞穴组叁组针刺配穴方式存在改善腹泻患者抑郁状态的疗效,叁组疗效相当。结论:1.临床疗效方面:针刺募穴背俞穴组、募穴合穴组、募穴下合穴组对腹泻状态均存在改善大便次数、性状、焦虑/抑郁状态的疗效。2.近部配穴与远部配穴的比较:近部配穴(募穴背俞穴组)和近部配穴配合远部穴(募穴合穴组、募穴下合穴组)相比较,近部取穴配合远部穴仅仅在改善周大便次数方面的即时疗效上要优于近部取穴,而在改善粪便性状及远期疗效上两者并无显着区别。3.上肢远端配穴和下肢远端配穴的比较:上肢远端配穴(募穴合穴组)和下肢远端配穴(募穴下合穴组)相比较,两者在疗效上无显着区别。(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5-06-01)

李洪亮,薛智慧,李铁浪[4](2014)在《浅析《玉龙歌》中应穴的配穴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内经》。《灵枢·终始》载:"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又《灵枢·周痹》载:"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后刺其下以脱之。"金元时期针刺手法盛行,如窦汉卿、王国瑞是手法派的代表医家。元·王国瑞所撰《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载穴120个,包括经穴108个,奇穴12个,选穴配穴规律与窦氏《流注指要赋》(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杂志》期刊2014年10期)

刘阳阳,郭义,王超[5](2014)在《配穴方法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配穴方法是在选穴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等,选取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加强腧穴之间的协同作用,相辅相成,提高治疗效果。配穴方法可概括为按部配穴和按经配穴两大类。前者包括远近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后者主要包括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等"。以上是《针灸学》教材中对于配穴方法的定义和分类[1]。在笔者看来,配穴方法的定义尚有不完善之处;配穴(本文来源于《新中医》期刊2014年07期)

赵海斌[6](2013)在《基于偏序原理的针灸临床配穴知识发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灸数据挖掘是从海量的针灸文献数据中获得有效、新颖、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信息的过程。涉及针灸文献,针灸临床,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智能数据库,知识获取,数据可视化等领域。科学运用针灸数据挖掘技术以提升针灸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使用价值。形式概念分析的理论是德国数学家Wille教授在1982年的论文中提出的,它以数学化的概念和概念层次为基础,可以用来解决关于知识发现的描述性问题。在针灸治疗的过程中产生的疾病名称和选择的穴位比较多,通过传统概念格来描述对象(疾病名称)和属性(穴位),依据形式背景生成的Hasse图中层与层之间存在着较多的交叉连线,无法直观的从杂乱无章的图中发现有用的针灸治疗知识。为了解决Hasse中层与层之间交叉数较多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偏序原理的偏序结构图生成方法,并将这种方法与基于行列变换的分层优化方法相结合,构造出的唯一的偏序结构图具有概念层次关系简练,无交叉连线,类别意义清楚,层次关系鲜明的特点。根据层次关系可视化表示,标注对象与属性注解,建立起的基于属性偏序关系的知识表示和发现方法。本文扼要介绍基于属性描述的偏序结构图的生成理论。以及在偏序图生成工具的支持下,以薛立功先生的医学专着《430种疾病针灸表解》为基础,从中整理了薛立功教授关于各种系统疾病的证型,症状的形式背景。对于不同证型、症状的选穴规律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并且应用偏序结构图生成工具做出了关于不同系统疾病临床针灸穴位的偏序结构图。(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3-05-01)

王源[7](2012)在《两种针刺配穴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两种针刺配穴方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该病患者48例,随机分为传统针刺疗法组(对照组)24例和"四天"穴针刺疗法组(实验组)24例。对照组以颈夹脊穴为主选穴,配合百会、风池、四神聪、外关等穴。实验组选穴以"四天"穴(天牖、天容、天窗、天鼎)为主。观察记录并发症及恢复情况,并随访半年。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别(P<0.05),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愈例数构成比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好。结论:针刺"四天"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12年11期)

黄文静,陈莹,王君南,王瑾,金荣疆[8](2011)在《针刺治疗痛证处方配穴方法的研究近况》一文中研究指出针灸处方配穴方法是针刺治疗痛证有效的关键,是体现针灸疗法整体作用的重要形式。作者综述了"十一五"期间针灸治疗痛证配穴方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以期为进一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期刊2011-08-19)

马祖彬[9](2011)在《单秋华教授常用针刺止痛配穴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单秋华,女,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耳穴诊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针灸学会常务理事,(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1年31期)

李丰军,衣华强[10](2010)在《不同配穴方法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远部、近部、远近结合3种配穴方法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2个疗程后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远部配穴组(30例)、近部配穴组(30例)和远近配穴组(30例)。采用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和VAS疼痛计分,考察不同配穴方法对颈型颈椎病的疗效。结果:从组内比较来看,3组配穴方法对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的计分改善、综合计分、综合疗效、镇痛改善4个方面均有非常好的疗效(P<0.01);从组间比较来看,3组配穴方法在各项指标的计分改善、综合计分、综合疗效、镇痛改善方面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配穴方法对于颈型颈椎病均有极好的疗效;远部配穴和近部配穴尽管取穴数比远近配穴少,但仍可取得与远近配穴一样的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医研究》期刊2010年02期)

配穴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灸甲乙经》记载了大量的针灸治疗处方,其取穴的特点体现在辨证取穴、局部取穴、循经取穴以及单穴的应用和特定穴的应用等方面。在配穴上,有特定穴相配、前后配穴法、表里配穴法、上下配穴法、远近配穴法等特点。这些取穴和配穴的方法对针灸临床治疗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配穴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1].于本性,董宝强.分论接经配穴法[N].中国中医药报.2017

[2].石瑜,吴志明,廖映烨,单娥仙,王鲽.论《针灸甲乙经》配穴方法对后世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

[3].雎世聪.远近、近部配穴方法针刺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4].李洪亮,薛智慧,李铁浪.浅析《玉龙歌》中应穴的配穴方法[J].湖南中医杂志.2014

[5].刘阳阳,郭义,王超.配穴方法刍议[J].新中医.2014

[6].赵海斌.基于偏序原理的针灸临床配穴知识发现方法[D].燕山大学.2013

[7].王源.两种针刺配穴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比较[J].针灸临床杂志.2012

[8].黄文静,陈莹,王君南,王瑾,金荣疆.针刺治疗痛证处方配穴方法的研究近况[C].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2011

[9].马祖彬.单秋华教授常用针刺止痛配穴方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

[10].李丰军,衣华强.不同配穴方法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J].中医研究.2010

标签:;  ;  ;  ;  

配穴方法论文-于本性,董宝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