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贵州因地理边远、文化封闭和经济落后而处于边缘状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曾有不少虽不显赫但也并不默默无闻的地域文学,贵州文学亦是如此。贵州最古老的世居民族仡佬族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他的作家文学创作并未如民族自身般历史悠久。面对沉疴,这一起步较晚的民族文学创作,以改革开放为契机,踏上了中国文坛的历史舞台。戴绍康关注“故乡的密林”,赵剑平看见了高原上的“困豹”,王华在“家园”“桥溪庄”的“天上种玉米”。仡佬族文学在发展历程中逐渐成熟,生态关注、人文关怀、典型描述呈现出向主流文坛努力的边缘活力。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一 选题缘由二 研究现状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四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二章 改革开放后的民族文学创作第一节 以改革开放为契机的民族文学第二节 边缘性文学创作在改革中发展第三章 边缘性文学创作的新生活力第一节 新背景下的“新”小说第二节 “标签式”关注与典型生活场景描述一 戴绍康:黔北山民典型生活场景的捕捉二 赵剑平:解读山里人对时代脚步的追求第四章 向主流文坛努力的边缘活力叙事第一节 新世纪文学创作背景下的文本一 民族文学创作机遇与挑战二 生态关注与动物叙事第二节 仡佬族作家的人文关怀一 《困豹》的反思与前瞻二 王华的生态忧患与社会关注第三节 新生代仡佬族作家文学第五章 边缘活力的发展与展望致谢参考文献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仡佬族论文; 文学论文; 新时期论文; 边缘活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