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耦合道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核势,耦合道效应,熔合反应,熔合截面
耦合道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席宇荣[1](2018)在《核势对耦合道效应影响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垒及垒下重离子熔合反应是研究原子核结构的一种有效探针,也是揭示多维量子遂穿问题的重要工具。当弹靶体系的相互作用时间与核子传输、核集体运动时间大致相当时,表征核结构性质的运动自由度将与相对运动自由度发生耦合,所以在描述近垒及垒下熔合反应时必须考虑耦合道效应的影响。由于近垒及垒下熔合反应经量子遂穿完成,因此为了准确地计算穿透系数,必须考虑核势的影响。利用能量相关Woods-Saxon(EDWSP)模型首先计算了叁个体系的熔合位垒,计算结果表明:(1)对称体系的熔合位垒随能量的变化更明显;(2)不对称体系的中子转移反应道在耦合道效应中的作用要比对称体系更显着。对熔合激发函数的计算结果表明:(1)不对称体系的弹核振动对熔合过程的影响可以忽略;(2)靶核的振动对熔合过程的影响要大于弹核振动的影响,这说明反应体系的熔合过程受靶核振动的影响要更加明显;(3)不同声子态的耦合方式仅能重现部分能区的反应截面。结合位垒分布的计算结果表明:不同对称性的两体系的位垒分布向相反能区推移,且只能较好地重现垒上区的实验结果。选择不同对称性的系统研究了绝热势对耦合道效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接触点前,由绝热势模型计算的系统势能与突发势非常相似;当越过接触点后,对称体系的突发势曲线存在一个较浅的波谷,而不对称性较强的体系相应的波谷要比对称系统的更深;没考虑阻尼效应的耦合道计算能较好地符合对称体系的近垒及垒上熔合截面,但却高估了垒下熔合截面,这显示了考虑阻尼效应在解释熔合反应耦合道效应的必要性。(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周柱[2](2017)在《奇特强子态衰变中的耦合道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子色动力学(QCD)被认为是描述强相互作用的理论。在高能区,耦合常数很小,微扰论仍然适用。然而在低能区,耦合常数变得很大,传统的微扰论不再适用,这使得微扰方法变得尤为重要。奇特强子态物理是粒子物理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奇特强子态的产生和衰变过程与微扰QCD和非微扰QCD动力学有密切关系,是研究和深入认识QCD的重要途径。最近几年,BES-III、Be11e、BABAR和LHCb等实验组陆续观测到许多新的强子共振态。本文中,我们利用中间介子圈模型对其中的一些奇特强子态的产生和衰变过程中的耦合道效应等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1.我们研究了同位旋守恒的隐底夸克偶素衰变X_b→γ(1S)ω切,其中X_b假设为X(3872)在底夸克偶素中的介子-介子分子候选者的对应者。由于X_b位于(?)B*阈值之下并且中性和带电底介子间质量差远远小于X_b的束缚能,同位旋破坏的衰变过程X_b→γ(nS)π+π-可能被严重压低。我们利用有效拉氏量方法研究X_b→γ(1S)ω的重散射机制并且计算衰变分宽度。我们的结果显示X_b→γ(1S)ω的分宽度约为几十个KeV。考虑到X_b的总宽度可能小于MeV量级的事实(类似于X(3872)),计算分支比可能达到10-2量级。这些隐底夸克偶素衰变模式对于实验中(特别是强子对撞机上)寻找X_b极其重要。同时,相关的隐底夸克偶素衰变的研究X_b → γ(nS)γ,γ(nS)ω,BBγ可能帮助我们加深理解X_b的结构。X_b的实验观测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奇特态谱并帮助研究重夸克对称有关的态的结构。2.为了证实实验上观测到的Z_b(10610)/Z_b(10650)和Z_c(3900)/Z_c(4025)的分子态描述,探究它们的副本(在本工作中标记为Z_(Qv)~((')))和相应的衰变模式是有意义的。我们利用味对称给出了Z_(Qv)~(('))的分析。利用基于重夸克对称的有效拉氏量研究了重散射机制并计算了同位旋守恒道Z_(Qv)~(('))→η_QV的分宽度。预测的Z_(Qv)→θ_(Qv)分宽度是MeV量级,其相应于10-2~10-1量级的分支比。对于Z'_(Qv)→η_QV,分宽度是几百个KeV并且分支比约为10-3。将来的实验能检验我们对其衰变分宽度的预测并检验类重夸克偶素奇特态的分子态描述。(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7-03-20)
吴琦[3](2017)在《类重夸克偶素衰变中的耦合道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实验上发现了大量的类重夸克偶素粒子,这类粒子的产生和衰变对于研究QCD的非微扰性质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中间介子圈模型和有效拉氏量方法等框架下,结合最新实验结果研究了几种类重夸克偶素的产生和衰变。本文首先简单介绍粒子物理的发展历史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以及描述它们的理论。在研究方法部分,首先介绍了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然后介绍目前处理低能物理和非微扰效应的有效场理论,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中间介子圈模型。在研究内容上,包括以下两个部分:首先,我们研究了 Zc(3900)和Zc(4025)的轻强子衰变过程。实验上已经测量了Zc(3900)的质量、宽度、量子数以及主要衰变道等。在分子态的假设下,我们计算了Zc(3900)/Zc(4025)→VP (V代表轻的矢量介子,P代表轻的赝标量介子)的分支比,这在将来的上实验有可能被测量到。对于类粲偶素的强衰变,通常有叁种主要的衰变方式:隐粲衰变、开粲衰变、c(?)湮灭。前两种衰变方式伴随阈值效应,第叁种是类粲偶素独特的特征。不论实验上没有观察到Zc(3900)→ωπ,还是理论上计算出较小的分支比,都显示Zc粒子的强衰变中c(?)湮灭是有一定程度压低的。其次,我们研究了γ(5S,6S)辐射衰变中Xb的产生,Xb是X(3872)在底偶素家族的伴随者。利用基于重夸克对称上的有效拉氏量研究再散射机制并计算了其产生率。我们的计算结果表明在合理的截断参数范围内α = 2~3过程γ(5S,6S)→γXb毛产生分支比的数量级是10-5。另外,我们也采用非相对论有效场理论计算了衰变分支比,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最后,给出本文工作的总结和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7-03-14)
邹静[4](2013)在《非奇异夸克偶素能谱的耦合道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子色动力学(QCD)是描述夸克和胶子之间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该理论具有渐近自由,长程禁闭和低能区手征对称性自发破缺叁个基本理论。在高能区,强相互作用可以用QCD微扰进行计算,但在中低能区,由于微扰论不再适用,再加上非微扰QCD的复杂性,很难完全用QCD第一性原理处理低能强子问题。具有QCD精神的夸克模型在描述核子-核子相互作用,重子和介子能谱等强子性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根据夸克模型,形成了介子最简单的物理图像是: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依靠短程部分的单胶子交换势和长程的禁闭势形成束缚态。本文刚开始的工作就是在手征组分夸克模型的基础上计算部分重,轻介子的能谱,与以前不同的是,本文运用了多高斯展开的计算方法,计算发现比以前的单高斯展开所得到的结果更为精确,也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了合适的波函数。传统的势模型是考虑了两个夸克的组成,认为介子是由两个夸克组成的,在传统的夸克模型中,用两夸克可以解释大多数的强子性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认为介子组分的高Fock态的贡献不能忽略,理论上,强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QCD并不排斥多夸克系统,真空中激发的正反轻夸克对分别与原来的两夸克形成强子就是所谓的高的Fock态,这些高Fock态会对介子谱产生影响,这个影响也称为耦合道效应。以粲夸克偶素为例,轻夸克对产生带来的量子效应表示为粲夸克偶素和双D介子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这样的耦合道效应会显着的改变介子的能量谱。我们组以前就计算过耦合道效应对粲夸克偶素的影响,基于组分夸克模型和3P0模型,我们的下一个工作就是计算了实验上的已知的一些非奇异介子的质量平移,发现四夸克成分对介子能谱的影响是不能忽略的。本论文工作的主要部分就是,以3P0模型为基础,考虑耦合道效应对非奇异介子能谱的修正。研究结果表明,耦合道效应对非奇异介子谱有很大影响,并且很难被模型参数吸收。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一方面表明发展考虑高Fock态的非淬火夸克模型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为发展非淬火夸克模型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3-04-15)
宋亚蒙[5](2013)在《奇异介子谱的计算及耦合道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的组份夸克模型中,介子被认为是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构成,而重子则由叁个夸克构成。考虑到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量子色动力学在低能区具有手征对称性自发破缺的特性,流夸克获得质量变成组份夸克,组份夸克间通过唯象的色囚禁势,单胶子交换势和Goldstone玻色子交换势发生相互作用。组份夸克模型在描述强子性质方面:强子谱,强子的各种衰变,强子-强子相互作用等,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无法解释重子N(1440),Λ(1405),介子f0(600),κ(800)的存在。特别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些新强子态,如Y(2170),X(3872),Y(4160)等“XYZ”粒子,难以在组份夸克模型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如何解释这些粒子的性质,成为了人们的研究热点。人们为此提出了众多解释,分子态,多夸克态,混杂态等[2]。实际上,从理论分析,重子和介子除了叁夸克、夸克-反夸克成分之外,还可以包含多夸克成分和胶子成分,即|Baryon>=C0|qqq)+C1|q3qq->+C2|q3g>+C3|q3(qq-)2>…|Meson)=C0|qq-)+C1|qqqq>+C1|qqq>+C3|qq(qq2>+…(0-1)在组份夸克模型中,假设了高Fock分量:多夸克成分,胶子成分可以被模型参数吸收。对于低激发谱,这是一个很好的近似,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实验数据。但是对于高激发谱,特别是当高激发态可以强衰变成两个强子时,这样的近似可能不再成立,需要考虑高Fock分量的贡献。近年来对于粲偶素的一些计算表明这一点。本工作就是在奇异夸克偶素能谱的计算中考虑四夸克分量的贡献,并通过重新调整参数来符合ss介子的能谱。检验高Fock成分能否被参数吸收。作为初步工作,这里的四夸克成分被约束为两个介子,即原来的两夸克态与真空中激发的一对正反轻夸克对重新结合成两个介子。隐色道的贡献暂不考虑。考虑四夸克成分对介子谱的影响也被称为耦合道效应。在非相对论的框架下,粒子数是守恒的,两夸克成分与四夸克成分不会发生混合,所以耦合道效应是一种相对论效应。在本文中,我们利用3P0模型来计算了四夸克成分对ss系统的影响,我们的计算结果表明四夸克成分对ss系统的能谱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激发态,多夸克成分的影响难以被模型参数吸收。对介子的成分分析表明,夸克-反夸克仍然是主要成分,但是有些态的四夸克成分接近于30%,更多夸克的成分有了一些影响。由于目前工作中,四夸克成分被约束为两个色单态介子并处于轨道基态,隐色道或介子的激发态的影响可能没有考虑,其贡献有多大,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另外,我们还比较了SU(2)真空和SU(3)真空的差别,即只在真空中激发出u,d夸克对或在真空中激发出u,d,s夸克对。发现在后者引起的质量平移要比在前者的小,我们认为可能是由于s夸克质量较大,从而采用较小的ss激发强度γs=√3/γ造成的。在本文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调整参数,使其计算的裸质量和计算出的质量平移之和与实验值一致。目前我们主要调整了夸克的质量,囚禁势的强度和夸克-胶子耦合常数,其他参数暂时未作调整,根据与实验结果的符合情况,最后我们再选择出最好的一组。考虑更多的四夸克成分并全面调整参数,希望能够给予介子谱更好的描述,这是我们组下一步的工作。(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3-04-15)
赵成伟[6](2013)在《重夸克偶素衰变中耦合道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子色动力学(Quantum chromodynamics,简称QCD)有两大性质:在高能区的渐进自由性质和在低能区的夸克色禁闭效应。其中前者可以让我们在高能区用微扰论处理物理过程,但在低能区由于夸克的色禁闭效应微扰论不再适用,而重夸克偶素的质量恰好介于高能区和低能区之间,因此通过对重夸克偶素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微扰QCD和非微扰QCD。本文首先介绍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包括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并且对粲夸克偶素和底夸克偶素家族谱做了介绍;接着引入在有效场理论框架下的中间介子圈模型(Intermediate Meson Loop,简称IML);然后我们利用中间介子圈模型对粲偶素之间的E1跃迁中的耦合道效应进行了研究,涉及到的粲偶素为主量子数n=1的{J/ψ,ηc}和{χc0,χc1,χc2,hc}以及n=2的{ψ',ηc'}和{χ'c0,χ'c1,χ'c2,h'c}。我们的研究表明,ψ'(2S)/ψ(3770)→γχJ和χcJ→γJ/ψ的衰变中的耦合道效应比NR模型和GI模型要小,并且ψ'(2S)/ψ(3770)→γχJ和χcJ→γJ/ψ的衰变分宽度随着截断参数α的变化相对平稳,这表明了中间介子圈模型在此类过程中的适用性。从结果中可以看出ψ(3770)衰变中的耦合道效应比ψ'(2S)的要大些,这是因为ψ(3770)的质量更接近DD介子对阈值,因此它与D介子的耦合要更强些,从而其耦合道效应更大。而结果显示2P态粲偶素的衰变要复杂的多,因为2P态粲偶素的质量都在DD介子对的阈值之上,主要衰变道为D介子对,因而与D介子对的耦合很强,所以IML效应比较的明显。目前,由于实验上还没有明确发现χ'c0,χ'c1,和hc',因此我们以χ'c0,χ'c1,和hc'的质量为参数,给出了各个衰变道的曲线。其中χ'c0,h'c随它们各自的质量变化时没有尖点,而χc1'的曲线在DD的阈值附近有一个尖点,这说明χc1'的质量离DD*的阈值更近,与DD*介子对的耦合更强,因此耦合道效应更加明显。接着我们研究了两个新强子态Zb(10610)和Zb'(10650)到γ(1S,2S,3S)π和hb(1P,2P)π的衰变。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将这两个粒子的量子数IG(JPC)设定为1+(1+),然后在中间B介子圈的模型下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随着截断参数α逐渐增大时,各个道的衰变宽度的变化很平稳。根据实验结果给出了适合于每一个衰变道的截断参数α的取值范围,并且在除去γ(3S)π的衰变道后我们对各个α值求平均,给出了α的平均值,用α平均值所给出的结果可以很好的解释Zb(10610)和Zb'(10650)的各个道的衰变,(但不包含Y(3S)π衰变道)。这可能是在Zb'→B*(?)*(?)→γ(3S)π衰变中介子圈效应特别的敏感。在Y(3S)π衰变道中,根据实验结果给出的α的值比别的要小很多,我们也试图给出了解释,由于重夸克近似,我们将B介子的质量分别设为MB=MB*=5219MeV(方案一),MB=MB*=5325MeV(方案二),然后得出的截断参数α就变得比较大了,这可能是因为在圈积分中由于B介子的质量的引入而引入了非物理顶点效应。在论文结尾部分,我给出了总结及下一步工作的展望。(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1)
胡志辉[7](2013)在《轻重子的耦合道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世界各大实验合作组积累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从2003年以来,BaBar、Belle、BES、CLEO、CDF等实验合作组相继报道了大量的新强子态,即所谓的“X,Y,Z”粒子,例如:X(1835), X(3872), Y(3940), Z(4160), Z(3930),Zb(10610)等。这些强子态都不能用传统的夸克模型来很好的解释,对此,理论家和实践家尝试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主要有:多夸克态,分子态,混杂态等。虽然到现在,我们实验中还没有看到多夸克强子态,但是,我们的理论,量子色动力学对与多夸克体系的存在并不排除。有一部分理论家认为这些新的强子态可能不是简单的两夸克或叁夸克系统,而可能是一些介子或重子的分子态、多夸克态等。对于重子部分,传统的夸克模型我们知道,重子是由叁个夸克组成的,而且对于大多数的重子的性质都可以用叁夸克系统做很好的描述,但是也有一些例外的,比如说近年来发现的N(1440),Λ(1405)等,宇称虽然是正的,但是我们用夸克模型的理论计算的质量明显大于实验中发现的值。可以看出,对于这些重子态的描述,我们的传统夸克理论是存在局限性的。由于受到在处理介子方面问题的启示,我们的研究者提出了,重子除了叁夸克之外是否也存在多夸克体系呢?或者说有可能是叁五夸克的耦合态?所以本论文的工作就是围绕这个话题展开,在我们的传统理论夸克模型下,利用3P0模型考虑稻合道效应,计算可能的五夸克成分造成的重子的质量平移及重新调参下,研究5夸克造成的影响是否被模型参数吸收。3P0模型[5-8]就是夸克对产生模型(QPC), Micu首先提出了这个模型,Le Yaouanc, Ackleh, Roberts等人对模型进行了改进和推广。3P0模型适用于OZI (Okubo, Zweg and Iizuka)规则里面所描述的两体影响。人们已经利用3P0模型对可能带着u, d, s, c, b夸克的重介子、重重子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计算,得出的影响振幅与分波宽度等与实验的数据吻合的较好。多高斯展开算法(GEM)[10]是Kamimura等人研究μ分子和u原子碰撞的非绝热叁体计算而提出的。该算法在核物理中已经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精确少体计算方法。近几年,Hiyama和我们已将该算法成功地推广应用到强子物理研究。GEM方法的思想是:先将体系的波函数用多个高斯波函数展开,通过变分法求解系统的本征能量和波函数。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当选择合适的高斯个数后,计算精度高,收敛速度快;可以方便地推广应用到含有多夸克的强子物理问题中。我们的工作就是在3P0的模型框架下,运用多高斯的收敛快和精确的效果,对基态轻重子的空间部分进行多高斯展开,考虑耦合道效应,计算五夸克成分引起的重子的质量平移。并进一步研究五夸克效应是否可以被模型参数所吸收。首先我们利用多高斯展开的方法计算了叁夸克集团的能量和波函数,然后利用3P0模型研究了由于考虑五夸克成分,非奇异重子的质量移动。作为初步工作,五夸克成分被约束为两个色单态集团:3夸克集团和两夸克集团,并且所有的色单态集团都处于基态,即所有的轨道角动量都为0。若采用拟合叁夸克重子的质量与实验数据,N和△的质量移动分别为:-315.04MeV和-523.1MeV,由此得到的△和N的质量差为130.3MeV,较多地偏离了实验数据。为了检验这个耦合道效应是否可以被模型参数吸收,我们重新调整了参数,是考虑五夸克成分以后的重子的质量符合实验值,对于非奇异基态重子,我们可以达到目的,但是对于处于激发态的重子和带奇异数的重子,我们目前没有计算,这是我们的下一步工作。(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3-03-27)
夏祖荣[8](2011)在《重介子系统中耦合道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Belle的B介子工厂和Babar等实验室报道了大量含重味夸克(c,b)的新强子态,这其中引起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广泛兴趣的是所谓XYZ粒子,这些粒子的共同特点是它们的衰变末态中都含有c和c夸克。在理论上,人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新强子态作出解释。量子色动力学(QCD)被公认为是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但在中低能区,由于微扰论不再适用,再加上非微扰QCD的复杂性,很难完全用QCD第一性原理处理低能强子问题。然而,具有QCD精神的夸克模型在描述核子-核子相互作用、重子谱、重夸克偶素能谱等强子性质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在运用组分夸克模型解释XYZ新强子态时,如果把它们当做传统的介子,虽然能够找到一些相应量子数的态,但是我们发现在阈值以上的各个态,符合得都不是很好。于是人们尝试把这些粒子解释为粲夸克偶素,四夸克态,分子态,混杂态等等,但迄今为止,没有一种解释是让人信服的。传统的势模型只考虑介子由两夸克组成,我们认为介子组分中的高Fock态的贡献不应该被忽略,亦即整个介子体系既含有两夸克态,同时还包括四夸克成分。其中四夸克成分由真空中激发的正反夸克对与原来的价夸克形成且可看作两个介子。以粲夸克偶素为例,轻夸克对的产生会导致cc与DD介子对之间的混合,这样一个耦合道体系会显着地改变介子的质量谱,我们把这种效应称之为耦合道效应。基于组分夸克模型和3P0模型,我们计算了实验上已知的一些重夸克介子的质量平移,发现四夸克成分对能谱的影响是不能忽略的,这为考虑耦合道效应后重新计算介子谱奠定了基础。在确定强子的量子态时,不仅需要能谱符合,强衰变、轻子衰变、辐射衰变等性质是更重要的判断标准。本文从质量谱和强衰变的角度讨论了实验上新发现的两个强子态X(4160)和X(3915)。从质量谱的角度分析,χ0(33P0),χ1(33P1),ηc2(21D2),ηc(41S0)四个态都与X(4160)实验值相符合,但我们的计算结果表明只有ηc2(21D2)的强衰变性质与X(4160)的实验结果符合较好,因此把X(4160)解释为粲夸克偶素ηc2(21D2)是合理的。虽然χ0(23P0)的质量与X(391.5)相符合,但强衰变宽度却与实验结果相差很大,所以两者不可能是同一个粒子。在考虑隐色道效应后,我们可以把X(3915)解释为I(JPG)=0(0++)的四夸克D*D*分子态。组分夸克模型在描述强子性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释更多的新强子态,模型需要发展。以3P0模型为基础,考虑耦合道效应对介子能谱的修正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同时,从强衰变的角度研究新强子态,比仅仅考虑能谱更加合理。这些工作的研究,会加深我们对强子物理的和QCD的理解。(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1-03-25)
耦合道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量子色动力学(QCD)被认为是描述强相互作用的理论。在高能区,耦合常数很小,微扰论仍然适用。然而在低能区,耦合常数变得很大,传统的微扰论不再适用,这使得微扰方法变得尤为重要。奇特强子态物理是粒子物理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奇特强子态的产生和衰变过程与微扰QCD和非微扰QCD动力学有密切关系,是研究和深入认识QCD的重要途径。最近几年,BES-III、Be11e、BABAR和LHCb等实验组陆续观测到许多新的强子共振态。本文中,我们利用中间介子圈模型对其中的一些奇特强子态的产生和衰变过程中的耦合道效应等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1.我们研究了同位旋守恒的隐底夸克偶素衰变X_b→γ(1S)ω切,其中X_b假设为X(3872)在底夸克偶素中的介子-介子分子候选者的对应者。由于X_b位于(?)B*阈值之下并且中性和带电底介子间质量差远远小于X_b的束缚能,同位旋破坏的衰变过程X_b→γ(nS)π+π-可能被严重压低。我们利用有效拉氏量方法研究X_b→γ(1S)ω的重散射机制并且计算衰变分宽度。我们的结果显示X_b→γ(1S)ω的分宽度约为几十个KeV。考虑到X_b的总宽度可能小于MeV量级的事实(类似于X(3872)),计算分支比可能达到10-2量级。这些隐底夸克偶素衰变模式对于实验中(特别是强子对撞机上)寻找X_b极其重要。同时,相关的隐底夸克偶素衰变的研究X_b → γ(nS)γ,γ(nS)ω,BBγ可能帮助我们加深理解X_b的结构。X_b的实验观测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奇特态谱并帮助研究重夸克对称有关的态的结构。2.为了证实实验上观测到的Z_b(10610)/Z_b(10650)和Z_c(3900)/Z_c(4025)的分子态描述,探究它们的副本(在本工作中标记为Z_(Qv)~((')))和相应的衰变模式是有意义的。我们利用味对称给出了Z_(Qv)~(('))的分析。利用基于重夸克对称的有效拉氏量研究了重散射机制并计算了同位旋守恒道Z_(Qv)~(('))→η_QV的分宽度。预测的Z_(Qv)→θ_(Qv)分宽度是MeV量级,其相应于10-2~10-1量级的分支比。对于Z'_(Qv)→η_QV,分宽度是几百个KeV并且分支比约为10-3。将来的实验能检验我们对其衰变分宽度的预测并检验类重夸克偶素奇特态的分子态描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耦合道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席宇荣.核势对耦合道效应影响的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2].周柱.奇特强子态衰变中的耦合道效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7
[3].吴琦.类重夸克偶素衰变中的耦合道效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7
[4].邹静.非奇异夸克偶素能谱的耦合道效应[D].南京师范大学.2013
[5].宋亚蒙.奇异介子谱的计算及耦合道效应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6].赵成伟.重夸克偶素衰变中耦合道效应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
[7].胡志辉.轻重子的耦合道效应[D].南京师范大学.2013
[8].夏祖荣.重介子系统中耦合道效应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