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彩霞(扬中市高级中学,江苏镇江212200)
一、文化教学的内涵
文化教学概念的提出,是源于人们对语言功能的新认识和语言与文化关系研究的新成果。国外对文化教学的研究要早于国内。19世纪80年代,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学者就指出文化教学作为语言教学不可分割的部分,必须通过课程的方法得到保证。霍尔在1959年出版《无声的语言》一书,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这门学科的开始。他认为讲授有关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情况绝不仅是实用语言课的附加成分,不是与教学总目的全然无关的事情,不能因时间有无或方便与否来决定取舍,它是语言学习各个阶段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我国,文化教学或文化移入的正式提法最早始于20世纪90年代,指在外语教学中将语言教学与所学语言国的国情文化知识及语言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融为一体的教学原则及方法。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教语音、语法规则和一定量的词汇之外,还应遵循相应的文化教学原则,依托教材,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介绍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等国家。
二、文化教学的原则
1.认知原则
文化教学中的认知原则就是使学生了解、理解和学习英语文化。文化教学课程不同于历史、地理、民间传说等课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文化教学不是一门独立的课,而是语言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更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际。
在现行的牛津教材中,有很多涉及到西方文化知识的内容,对于高中生来说要对其有所了解、有所认识、有所知晓。如牛津教材中介绍了颜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意义。在中国,红色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表示吉庆、幸福、丰收的颜色而为人们所喜爱;而在美国,红色代表危险、警告;在南非,红色是哀悼的颜色。在英语中也有许多与颜色有关的习语,如:inthered(亏损),intheblack(盈余),agreenfinger(善于园艺的人),等等。这样的内容我们只需让学生了解,而不需要去挖掘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
2.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教材的内容有关,文化教育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尽可能与语言教学同步,或者以教材为基础适当拓宽。应该依托教材,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介绍英美国家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等国家。
在牛津教材中有关于圣诞节的内容,依托教材,我向学生介绍了圣诞节的来源、传统风俗、圣诞节期间的相关活动以及圣诞老人的有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拓展,把英语国家的主要的传统节日如感恩节、万圣节、复活节等节日的历史来源、风俗习惯进行介绍。
3.对比性原则
文化既有不同性也有相似性。对比原则就是把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和不同性,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文化,更好的理解不同的文化行为,避免在交际过程中产生误会。
在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有一篇文章是关于圣经中的习语。在讲解这篇文章时,我给学生介绍了《圣经》,同时对比介绍了中国的《道德经》。学了这篇文章之后,学生对西方人很多很难理解的行为不再迷惑了。在汉语中“龙”是高贵、神圣、伟大、强壮的象征,中国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在英语中,“dragon”却表示邪恶,引申为“凶恶残忍的人”(tierceperson)、“狡诈、虚伪的人”(shyortreacherousperson),theolddragon已经成为恶魔的代名词。
4.适度性原则
文化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能力、心理状况和语言水平,文化内容的融入需要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逐渐理解、使用跨文化知识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牛津英语教材Module1中有关于如何介绍自己和他人的内容。在介绍自己或他人时,我们要分清楚场合,在正式场合的介绍要郑重并得体。如在会场介绍来访嘉宾时可以这样说:“It’swithgreatpleasurethatIintroducetoyouProfessorWang,presidentofBeijingUniversity.”在非正式场合介绍则随便多了。带朋友到家可以这样介绍:“Mum,thisisJoan,myclassmate.”“Joan,I’dlikeyoutomeetmyfamily.Thisismyfather.”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培养学生对目标语文化的敏感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原则和方法,激发学生这种对目标语文化的敏感性,帮助学生对外语的理解和运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