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血分证瘀血的特点及治法研究

温病血分证瘀血的特点及治法研究

论文题目: 温病血分证瘀血的特点及治法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医临床基础

作者: 唐元瑜

导师: 杨进,龚婕宁

关键词: 温病,血分证,瘀血,病因病机,治疗

文献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瘀血是温病发展到血分证阶段时的病理产物,同时它也是一种重要的致病因素,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就血分证瘀血的特点及治疗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探讨。 理论方面,首先阐述了血分证阶段瘀血的病因特点,强调血热炽盛,耗血动血是瘀血产生的根本原因。在血分证的多种相关致瘀因素中,血分热毒、阴伤、出血是瘀血形成的主要原因,而气虚、气滞等则属于次要因素。同时还指出,宿疾、年龄、性别、体质等也可影响血分证瘀血的形成。其次,强调了血热炽盛,热瘀交结,热盛迫血对人体脏腑、脉络、气血津液的实质性损害是瘀血产生的主要病理变化特点。最后,在治疗上,针对血分证瘀血形成的病因病机特点,抓主要矛盾,重视对血分热毒、瘀血和阴伤的直接治疗作用,确立了凉血散血养阴为血分证瘀血治疗的基本大法。同时,按照瘀阻的部位不同,可选择适当的配伍方法,对闭窍滞络、蓄于下焦少腹肠、血室的瘀血的治疗,宜分别配伍涤痰开窍法、攻下法、和解少阳法等。在文章的结尾还进一步指出,鉴于气虚、气滞不是血分证瘀血形成的主要原因,因而补气法和行气法在血分证阶段瘀血的治疗中不作为主要治法。 讨论部分,首先讨论了对温病卫气营血阶段瘀血治疗的认识问题,强调虽然瘀血在卫气营血的四个阶段都普遍存在,但不一定都须对瘀血进行治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讨论了清肺活血法在老年人肺部感染治疗中的应用问题,指出清肺活血法是老年人肺部感染治疗的重要大法,可与开窍法、益气养阴法相配伍使用,它与血分证阶段瘀血的治疗相比,虽然都强调清热养阴活血,但在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方药选择上,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最后,讨论了活血化瘀药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指出活血化瘀药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具有促进和抑制的双向调节性,这种特点主要与药物作用的大小有关。 实验研究方面,观察了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对ECV304细胞株凋亡的影响和含丹参药物血清对过氧氢造化成ECV304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浓度过氧化氢能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株的凋亡,高、中浓度的含丹参药物血清能使其凋亡率明显下降,对过氧化氢造成的细胞损害有明显保护作用。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 温病血分证瘀血的病因特点

1 血热炽盛是瘀血产生的根本原因

2 多种致瘀因素有主次轻重之分

3 脏腑受损也可致瘀血的产生

4 宿疾、年龄、性别、体质可影响瘀血的形成

二 温病血分证瘀血的病理变化特点

2.1 瘀血可影响血分证的其他病理因素

2.2 瘀血可致脏腑脉络受损

2.3 瘀血可导致多种重证、变证

三 温病血分证瘀血治疗的基本方法及其配伍

1 凉血散血养阴是血分证瘀血治疗的基本大法

2 随证配伍是血分证阶段瘀血治疗的必要环节

2.1 配涤痰开窍法

2.2 配攻下法

2.3 配和解少阳法

四 问题讨论

1 对温病卫气营血分阶段瘀血治疗的认识

2 清肺活血法在老年人肺部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3 活血化瘀药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结束语

附篇

实验一 不同浓度过氧化氢对ECV304细胞株凋亡的影响

实验二 含丹参药物血清对过氧化氢造成的ECV304细胞株凋亡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12-05

参考文献

  • [1].以方测证探《伤寒论》方在温病中的临床运用[D]. 邓杨春.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 [2].利尿法在温热类温病中运用的探讨[D]. 文生.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
  • [3].透邪法在温病中的应用[D]. 周志兴.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 [4].基于温病古籍数据挖掘的四时温病辨治规律研究[D]. 佟琳.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
  • [5].温病“透法”理论在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的运用[D]. 王重.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
  • [6].温病痰证用药规律初步探讨[D]. 周叔英.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 [7].岭南风温病风热犯肺证及风热夹湿证回顾性研究[D]. 皮立宏.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 [8].百年岭南常见温病诊治规律研究[D]. 文达良.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 [9].温病气分证、营分证客观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邢可.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
  • [10].基于新安医家叶天士医案数据挖掘的温热类温病辨治规律研究[D]. 陈庆伟.安徽中医药大学2016

相关论文

  • [1].运用温病学理论辨治鼻渊的研究[D]. 孙加煜.南京中医药大学2006
  • [2].明清温病学派研究[D]. 李军胜.兰州大学2007
  • [3].温热类温病的综合病理变化及其治疗方法研究[D]. 邵华.天津中医学院2005
  • [4].吴鞠通《温病条辨》湿邪治法及方药研究[D]. 胡浩.新疆医科大学2005
  • [5].《伤寒论》对《温病条辨》温病学说形成的影响[D]. 郭上龄.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
  • [6].温热类温病辨治法则研究——附:抗瘟合剂治疗家兔温病营血分证的实验研究[D]. 葛莉.福建中医学院2000
  • [7].温病卫分证血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吴范武.福建中医学院2000
  • [8].温病气分证热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姜莉莉.福建中医学院2002
  • [9].温病肺热证辨治规律研究[D]. 马卫国.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
  • [10].卫气营血理论在热痹中运用的研究[D]. 陈丽容.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

标签:;  ;  ;  ;  ;  

温病血分证瘀血的特点及治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