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市大站镇中心小学广东英德513000
回顾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之路,我从课上不敢多说一句到讲到关键处侃侃而谈,从纯书本的语文之路走向生活化的语文道路,从反对学生读课外书到倡导、悉心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一切的一切,我品尝了语文人的酸甜苦辣,也与学生一道分享了成功的喜悦。老舍先生的《养花》中“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是最恰当的总结。作为一位平凡的小学语文教师,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令人称羡的待遇。然而,我却努力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寻找生命的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定义了四个方面:
1.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体会,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语文教育的喜:我给孩子们一个新的语文课堂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新的语文课程的追求。
1、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课堂上要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将其带入阅读活动时,他们的心智活动也是各不相同,在课堂中由此产生的独特的感受既无法预设也很难预知,全凭学生的自然生成。所以,我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地读、说,让学生自已诠释问题,将课堂真正还给他们。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2、给学生一个尊重“需要”,有“激趣”的课堂。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央视广告语是这样说的:“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是一种情怀,文化是一种影响,文化是一种温暖。”在世界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无数的人拥有的文化或者文化修养已全然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于是,就出现了很多素质不高的现状。我就觉得,从我们的课堂如果能渗入一些有文化的东西,会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素质,从而达到全面地升华他们素养的目的。我觉得我们小学语文老师懂得这个道理,但是在教学中却没有把握好,让孩子“怕了”语文,其实我们的任务是让孩子喜欢上语文。我记得教一年级的时候,除了掌握好字词,我会让孩子说话,说完整的句子,说自己喜欢的句子,二年级的时候写句子,说清楚一件事情,说出自己的感受,不管孩子说得怎样,一开始只要你肯说,我就敢表扬,乐于和孩子交流,到三年级我没有跟班,但是接我班的语文老师对我说:“吴老师,你用了什么方法啊,我觉得我们班的孩子比其他班的孩子爱写作文,乐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我教得不吃力啊!其他老师都羡慕呢?”
所以我一直在我的课堂上不懈余力的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不让孩子觉得语文枯燥无味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3、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潜能的时空,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是被动的倾听者,谈不上去和谁对话,新课程倡导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与文章对话,在我的语文课堂中,经常会这样问孩子:如果你是书中的某某,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引导学生想象,让他们与文中人物去对话,例如在教学《船与风铮》一课时,问学生,例如你就是这只小熊,你每放一只纸船在小溪里,你会说些什么?让孩子们去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不要高高在上,应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热情的手去牵一把,从而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识字教学时,请一位小老师教大家学习,生字;朗读时,或者与学生联读与学生们来个朗读比赛。每当学生走向讲台,从他们步履和体态中我可以看到他们是那么自豪,而台下学生也被这种形式所吸引,这也许就是师生的对话魅力吧!生生对话,有学习伙伴可以交流,还是班级授课制的优势所在课堂上,我们应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合作的机会,让孩子们学会与心交往。增强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于是,我常常依据教材特点,为孩子们创造交流,合作的机会,提出疑难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感情朗读加深理解,让他们在生生对话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中,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小组长内分工合作,领着组员协同学习,从而在合作学习中实现生生和诣对话,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水平,也有利于提高他们主动与他人交往的合作精神。
4、给学生一个开放式的课堂
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把学生的个人经验和经历看作重要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我理解、自我建构,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气和乐趣。开放式语文课堂,针对当前语文课堂的现状而提出,其要求打破语文课堂时间的封闭,让课堂内的时间与课堂之外的时间自然衔接,让课堂之外的时间在课堂之内自由流淌;要求打破语文课堂上空间的封闭,让教室成为使学生放松的、自由的学习、交流、研究的场所,另外,让教室外的天地也能成为语文学习的空间;要求打破课堂教学内容的封闭,让社会生活、自然生活中的内容溶入到课堂之中;要求打破语文课堂上对学生手脚的捆绑,不仅让学生的眼、口、耳、脑等动起来,还要让学生的手脚也动起来——学习语文其实也是体力参与的劳动;打破语文课堂上对学生思维的束缚,让思维运转起来;要求打破语文课堂上对学生个性的压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张扬。
(1)孩子们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们的一切!让他们尽情地去体验、探索、感悟,去展示自己吧!在课堂上孩子们往往期望老师让自己展示收集的资料,这样,无论课内或课外,他们都有极大的热情去学习。
(2)引领学生去读书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利用例子让学生学得方法后,接下来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增强。大家都十分欣赏的全国青年教师语文观摩课中那位教师,一节课教了三首古诗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给孩子们推荐好的读外读物,让他们在阅读自己认识新字新词,自己领悟情书中精妙所在。同行们,让我们去做一个牧羊人吧,把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地上去尽情享受!
二、语文教学的痛
我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一直在学习,不断地探索,有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得到了孩子的喜爱,家长的肯定,学校的赞许,特别是上个学期我们开始推行的语文主题学习,我觉得很符合我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高兴之余也存不少的困惑和烦恼:
1、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易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我不希望成了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2、学生的个性体验不够。热热闹闹的一堂课,从教师的教学语言到教学设计,可以说近乎完美。似乎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课堂上老师也指导学生进行了感情朗读,学生似乎也读得很有感情。但是当课堂巩固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的朗读又回复到初读时的水平。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学生对文本缺乏自己的个性体验。无论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是朗读时情感的把握都是教师强加的。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而是赶羊式教学的必然后果。
该如何解决以上的问题呢?我希望在新的语文主题学习教学中能探索出教学的新方法,解决以上问题,走出我的教学新高度。
教学路上我才刚起步,我想,教师唯有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育人导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走出当前教育所存在的重形式、轻本质的樊篱。我真诚地希望我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我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最大程度地学到应知应会的知识!实实在在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从从容容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是我一直追求的理想化的教学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