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武警福建总队医院内科350001)
【摘要】目的探讨急危重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其针对性护理方法。方法对62例急危重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62例急危重患者,59例(95.16%)有精神紧张与恐惧,53例(85.48%)有烦躁忧虑,5例(8.06%)有悲观绝望,经过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后,患者的负性心理发生显著转变,精神紧张与恐惧降为27例(43.55%),烦躁忧虑降为22例(35.48%),悲观绝望降为4例(6.45%)。结论针对性心理护理在急危重患者的急救、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急危重患者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7-0243-02
急危重患者是指发病急,病情重而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称为急危重患者[1]。过去曾认为急危重症患者病势危急,护士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患者即可。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急危重症患者也同样需要心理护理。急危重症患者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2]。因此,同时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可促使患者缓和紧张情绪,配合诊治,有助于病情恢复。我科2012年1月~12月期间对62例急危重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2例急危重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21例,年龄25~86岁,59例(95.16%)有精神紧张与恐惧,53例(85.48%)有烦躁忧虑,5例(8.06%)有悲观绝望。
2护理措施
2.1做好危重患者的常规心理护理
对急危重症患者,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无论预后如何,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避免消极的暗示,使患者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2.2做好危重患者针对性心理护理
2.2.1针对精神紧张恐惧的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在迅速、及时、有效配合抢救的同时,应首先稳定患者的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主动积极配合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急危重症患者在情绪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单纯的语言安慰犹如杯水车薪,难以达到心理护理的目的。所以心理护理首先表现在医疗护理人员治愈疾病的信心十足,工作有条不紊,忙而不乱,执行医嘱轻、快、稳、准,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增强其安全感。在尽力缓解病人不断加剧的紧张情绪和疾病痛苦的基础上,再配以适当的语言安慰,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2.2.2针对烦躁忧虑的心理护理
在急危重患者病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主动向病人介绍环境,消除病人由于医院环境造成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关心和安慰病人,帮助病人解决问题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经常巡视病房,了解患者的需要,耐心给患者解释病情,消除其烦躁忧虑心理。指导患者身心放松。如:缓慢的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等。
2.2.3针对悲观绝望的心理护理
寻找造成悲观绝望的思想根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加强心理疏导,激励患者对生活的勇气,减轻心理上的悲观绝望感。通过劝慰、说服教育等消除其轻生的念头,增强患者的生活信心,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2.3加强对危重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在迅速、及时、有效配合抢救的同时,还应做好对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患者家属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他们的亲人能尽快脱离危险。但是患者家属往往对医学知识又知之甚少,他们常常因患者病情的危重而不知所措,甚至大声喊叫,哭哭啼啼,护理人员应迅速判断家属的即时心理状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通过积极安抚,耐心解释使家属充分理解医护人员的诊疗和护理措施,争取与患者共同配合,提高抢救成功率。
3结果
经过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后,急危重患者的负性心理发生显著转变,精神紧张与恐惧降为27例(43.55%),烦躁忧虑降为22例(35.48%),悲观绝望降为4例(6.45%)。
4讨论
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特点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易于产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甚至濒死感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重患者的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对患者的心理活动有影响。因此,护士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护士的良好素质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基础。护士扎实的基本功,执行医嘱的准确无误,技术操作的熟练利落,都会让患者看到自已康复的希望,在安全感中,很快进入被救治的最佳心理状态。抢救同时,不但要对患者进行的有效的常规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和舒适感。还要全面观察了解其心理,并及早发现其特殊心理,采取针对性心理护理,尽快纠正其不良心态,而且还有必要对其家属进行心理分析和心理护理,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赖,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李淑丽.急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社区医师,2010,12(33).
[2]杨丽霞.急危重患者心理护理.中外健康文摘[B].1672-5085(2009)30-01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