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为了探讨榛属(Corylus)植物的遗传变异规律,为榛子培育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本试验选取了榛属7个(变)种及平榛(C.heterophylla Fisch) 14个野生居群为研究对象,通过SSR分子标记,对榛属种间亲缘关系及平榛居群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和优化了榛属植物的SSR反应体系;筛选了29对欧榛的SSR引物对榛属植物进行扩增,有效性达100 %。利用其中的17对引物对榛属种间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在43份种质中共检测到137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可检测到等位基因8.0588个;观测杂合度(Ho)和预期杂合度(He)平均值分别为0.5773和0.7855。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可初步将7种分为3组:平榛(C.heterophylla Fisch)、榛(C.avellana L.)及川榛(C.kweichowensis Hu)为1组;臧刺榛[(C.feroxWall.var.thibetica (Batal.Franch.)]、滇榛(C.yunnanensis A.Camus)及华榛(C.chinensis Franch)为1组;毛榛(C.mandshurica Maxim.et Rupr.)为1组,从分子水平上对榛属种间亲缘关系给予了鉴定。平榛和欧榛的遗传多样性较高,且亲缘关系较近,为已成功的种间远缘杂交提供了理论支持。(2)利用Sanger末端终止法测序原理,在位点CAC-B014对榛属7种及虎榛属(Ostryopsis Decne)虎榛(O. davidiana Decne)的微卫星序列进行了测序,结果表明:欧榛微卫星在榛属种间及虎榛属间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及多态性,可用于近缘种研究,为榛子种质资源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3)利用样方调查和SSR分子标记相结合,初步对平榛克隆结构及个体进行了研究。平榛克隆繁殖比例较大,成集群分布,可分3种类型:株丛、株系及群系。研究结果显示同1株丛(系)的个体基因型相同,为1个独立的遗传个体;同时存在一定比例的种子繁殖使平榛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Na=5.1250,Ne =2.4996,Ho=0.7148,He=0.5474)。居群水平取样时要考虑平榛兼性繁殖特性,根据居群大小、聚集程度、榛丛斑块大小及斑块距离进行适当调整,确定具体样本数。(4) 25对引物共检测出239个等位基因变异,位点拥有的等位基因数量(Na)在219个之间,平均每个位点可检测出9.56个等位基因;有效等位基因数(Ne)1.20910.889个,平均值为4.78个;观察杂合度(Ho)变化范围为0.1910.921,平均值为0.552;期望杂合度(He)的变化范围为0.1740.911,平均值为0.729。平榛物种水平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表明其生态适应性有一定差异,这为平榛杂交育种、无性系良种选育提供了理论基础。(5)平榛在居群水平上,各个居群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3.57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68个,观察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0.553和0.582。河南辉县(HX)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Na=4.76,Ne=3.41,Ho=0.608,He=0.685),河北宽城(KC)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Na=1.44,Ne=1.44,Ho=0.44,He=0.251)。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2485,即有24.85 %的遗传变异存在居群之间,75.15 %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分子水平方差分析表明,居群间及居群内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6)利用算术加权平均数法(UPGMA)将14个居群分成4大类,地理位置较近的聚在一起;居群间的基因流较低,为0.756。经Mantel检测,居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r =0.5144,P=0.9989)。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前言1.1 林木遗传多样性研究概述1.1.1 遗传多样性的基本概念1.1.2 林木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和方法1.1.2.1 形态学水平1.1.2.2 细胞学水平1.1.2.3 同工酶研究1.1.2.4 DNA 水平1.1.2.5 分子标记在林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上的应用1.1.2.6 SSR 在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上的应用1.1.3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理论及实际意义1.2 种群遗传多样性参数及估算方法1.2.1 种群遗传变异水平的度量1.2.2 种群遗传分化的度量1.3 榛子遗传改良研究进展1.3.1 榛子种质资源情况及研究1.3.2 榛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1.3.3 榛子良种选育研究1.3.4 榛子遗传改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4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1.4.1 选题依据1.4.2 研究内容1.4.3 研究目标1.4.4 数据记录1.4.5 数据分析2 榛属种间亲缘关系的SSR 分析2.1 材料与方法2.1.1 试验材料2.1.2 主要的试剂、药品及配制2.1.3 DNA 提取方法与质量测定2.1.4 SSR 分析2.1.4.1 中国榛属植物SSR 反应体系的建立2.1.4.2 SSR 反应扩增程序2.1.4.3 SSR-PCR 引物的筛选2.1.4.4 PCR 产物的检测2.2 结果与分析2.2.1 榛属DNA 提取方法的优化2.2.2 SSR 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2.2.2.1 DNA 模板浓度2+浓度对SSR 反应的影响'>2.2.2.2 Mg2+浓度对SSR 反应的影响2.2.2.3 dNTP 浓度对SSR 反应的影响2.2.2.4 Taq 聚合酶浓度及引物浓度对SSR 反应的影响2.2.2.5 退火温度对扩增结果的影响2.2.2.6 SSR- PCR 优化体系的应用2.2.3 榛属种间关系的SSR 分析2.2.3.1 引物的筛选2.2.3.2 榛属植物的SSR 多样性2.2.3.3 43 份种质资源的NTSYS 聚类分析2.2.3.4 榛属7 种(变种)的Popgene32 聚类分析2.2.3.5 榛属植物种间遗传变异分析2.3 小结3 榛属7 种与虎榛微卫星测序及分析3.1 材料与方法3.1.1 材料3.1.2 测序原理与方法3.1.3 PCR 产物测序标准实验流程3.1.3.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3.1.3.2 凝胶回收PCR 产物3.1.3.3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3.2 结果与分析3.2.1 榛属7 种及虎榛DNA 扩增片段3.2.2 PCR 产物直接测序3.2.3 同源性及长度多态性分析3.3 小结4 平榛克隆结构与个体鉴定的研究4.1 材料与方法4.1.1 平榛克隆格局的调查4.1.2 昌平平榛克隆多样性和个体鉴定4.2 结果与分析4.2.1 平榛克隆格局分析4.2.2 克隆多样性的SSR 分析4.2.3 64 份平榛个体鉴定4.3 小结5 平榛居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5.1 材料与方法5.2 结果与分析5.2.1 平榛遗传多样性的SSR 分析5.2.2 平榛野生居群的检测结果5.2.3 平榛居群的遗传分化5.2.4 居群间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5.3 小结6 讨论6.1 榛属种间亲缘关系的SSR 分析6.1.1 榛属植物DNA 的提取6.1.2 SSR 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6.1.3 引物的筛选6.1.4 中国榛属植物遗传多样性6.1.5 榛属植物的聚类分析6.2 微卫星序列测序及分析6.2.1 PCR 产物直测序影响因素6.2.2 微卫星在近缘种中的同源性6.3 平榛克隆结构与个体鉴定的研究6.3.1 野生平榛自身繁殖特性6.3.2 平榛的样本容量6.4 平榛居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6.4.1 平榛的遗传多样性6.4.2 平榛居群的遗传变异6.4.3 榛子的遗传改良和保护策略7 结论与建议7.1 主要结论7.2 建议参考文献导师简介个人简介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榛属论文; 微卫星论文; 亲缘关系论文; 平榛居群论文; 遗传多样性论文;
利用SSR研究榛属种间亲缘关系及平榛居群遗传多样性
下载Doc文档